思乡怀人篇《黄鹤楼》《水调歌头》课件(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思乡怀人篇《黄鹤楼》《水调歌头》课件(共5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5 15:1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品读古典诗词
感受诗词魅力
----统编版初中七--九年级教材课 内古诗词40首及课外拓展阅读
【目标导学】
1,诵读积累
2,品悟得法
3,实践促学
4,提升素养
初中语文统编版按主题分类汇总授课及习题训练
----语文课标2022年版初中阶段古诗词曲40篇
设计思路
1,文学常识 2,词义句意
3,诗句鉴赏 4,主旨归纳
5,习题集训 6,课外拓展
主题:思乡怀人
1《次北固山下》--王湾
2《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3《夜雨寄北》--李商隐
4《黄鹤楼》--崔颢
5《水调歌头》--苏轼
主题:思想怀人
第二辑
《黄鹤楼》--崔颢
《水调歌头》--苏轼
读诗识字(标注为易错字)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文学常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崔颢,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这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写作背景】
王湾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驶,油然而生别绪乡思。但是,由于诗人情感内容完全融纳于特定时空的生动可感的自然境象之中,因而诗的情感基调不仅略无哀伤凄婉,反而表现出在昼夜转接、时序交替之际对独特的江南景致与蓬勃的自然生机的发现的喜悦,并且形成高朗壮阔的审美境界。特别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被后人视为盛唐气象的标志。即使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其阔大的境界实际上也不失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审美范型。
重点词意
⑴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⑵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⑶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⑷历历:分明的样子。
⑸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⑹入:到。
⑺乡关:故乡。
诗句·译文·赏析品读
【品读鉴赏】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内容: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一个“空”字,似有无限的感慨,感叹物是人非,为下文抒发思乡之愁做铺垫。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译文: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飘飘荡荡的白云。
内容:颔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一个“空”字,怅惘之情昭然可见。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译文: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内容:颈联写登楼所见明丽之景,从怀古转为现实。
赏析: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或:叠词),写登楼所见树木葱绿、芳草如茵的明丽景象,句式工整,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内容:尾联以抒情作结。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一个因望不见故乡而生发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写法:由景生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缠绵的乡愁。
【主旨概括】
本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吊古怀乡之情。
习题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黄鹤归去引出黄鹤楼,为黄鹤楼添加了神秘色彩。
B. 颔联紧承首联,写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再也没有返回,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
C. 颈联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萧条凄清的景象,为下一联抒发感情做正面铺垫。
D. 全诗以“愁”字作结,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缥缈的意境相吻合,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2 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诗人悬想自己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回到现实却发现鹤去楼空,因而惆怅。
B. 颔联中“悠悠”一词写出白云飘飘荡荡的样子,表现作者悠闲自在的心境。
C. 尾联写诗人清晨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
D. 本诗是题咏黄鹤楼的名作,描写诗人登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思乡之情。
3. 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答:修辞角度: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树木葱翠、清晰可辨与草木茂盛的特点。
炼字角度:“历历”“萋萋”使用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写出了树木葱翠、清晰可辨与草木茂盛的特点。
内容角度:此联为登高所见明丽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4、 尾联写出了作者浓浓的乡愁,历来为人们所称颂,请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来表达这种情感的。
答:诗人凭栏远望,吊古伤今,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相交融,由景生情,触情于景,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答出用设问的修辞或直抒胸臆也可)
5、 诗句中有两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及作用有何不同?
答: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好像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其次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漂浮,这个“空”
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读诗识字(标注为易错字)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文学常识】
这首词中的“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作者是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即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重点词意
(1)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2)宫阙:宫殿。
(3)归去:回到天上去。
(4)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
(5)何似:哪里比得上。
(6)绮户:雕花的门窗。
(7)何事:为什么。
(8)婵娟:本义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诗句·译文·赏析品读
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我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内容:点明作词的时间及缘由。熙宁九年(1076),词人在密州太守任上,政治失意,与弟弟已七年未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怀念手足。
诗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译文:明月是什么时候才有的?我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内容:以问句开篇,把词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充分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诗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译文:不知道天上的宫殿里,今晚是哪一年。
内容:这两句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
诗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译文:我想要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又担心在月宫美玉砌成的楼宇里,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内容: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
炼字:“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以神仙自喻的意思,好像他本来住在月宫里,现在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诗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译文:我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天上哪里比得上人间。
内容:词人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对人间的热爱。
诗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译文: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我这个不能入睡的人。
内容: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
炼字:“转”“低”“照”三个动词,写出了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表现了词人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愁苦。
诗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译文: (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
内容:从写月转入抒发怀人之情。借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写出了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译文: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
内容这几句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心理变化。
哲理: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明月的阴晴圆缺,表明人生不会完美无憾,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要有豁达的胸襟。
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只希望这世上所有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
内容:最后两句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
主旨概括
这首词上片写作者“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表达了作者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习题练
1,下列对苏轼《水调歌头》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即问,表达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
B.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作者想象自己在月宫起舞的美好情景,胜似人间。
C. “无眠”,表现离别之人在月圆之夜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暗示了作者的忧伤。
D.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直接抒发作者对天下所有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
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
A. 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B. 上片望月,怀逸兴壮思,既表达对明月的赞美,对天上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表达词人想逃离人间,与明月一同归去的思想感情。
C.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在不能入眠的词人身上。
D. “婵娟”在词中指的是月亮。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
B. 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 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4.这首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答:①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说:但愿人们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②体现了作者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人们分别时的苦闷与惆怅,表明情意相通不受时空阻隔,由对兄弟的思念转为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③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使得词的意境豪放而阔大,蕴含的情怀乐观而旷达。
5. 请就词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内容质疑。(只提一个疑问,不作答)
示例一:是在月宫(天上)起舞,还是在人间起舞?
示例二:“何似在人间”是说天上好,还是人间好?示例三:“清影”是月亮的影子,还是人的影子?
6、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7、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3分)
答:(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3)情怀乐观而旷达;(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颜色;(5)语言如行云流水。
课外拓展诗词训练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品注释
⑴邯郸(Hándān):地名,今河北省邯郸市。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十二月下旬,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
⑵驿:驿站,古代的传递公文,转运官物或出差官员途中的歇息的地方。
⑶抱膝:以手抱膝而坐,有所思貌。影伴身:影子与其相伴。⑷夜深:犹深夜。
⑸远行人:离家在外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我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佳节。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习题
1.简析 "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3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
乡情,思亲,永远剪不断的情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