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品读古典诗词
感受诗词魅力
----统编版初中七--九年级教材课 内古诗词40首及课外拓展阅读
【目标导学】
1,诵读积累
2,品悟得法
3,实践促学
4,提升素养
初中语文统编版按主题分类汇总授课及习题训练
----语文课标2022年版初中阶段古诗词曲40篇
设计思路
1,文学常识 2,词义句意
3,诗句鉴赏 4,主旨归纳
5,习题集训 6,课外拓展
叙事诗
《木兰诗》
《十五从军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卖炭翁》---白居易
叙事诗
第二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卖炭翁》---白居易
读诗识字(标注为易错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歌行体古诗】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写作背景】
这首诗为杜甫在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在成都草堂所作。这一年正是唐九节度使围攻相州大败后的第二年,战争还在各地继续进行着,人民流离失所。杜甫在经历了十年悲辛潦倒的长安生活后,又经历了五六年“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生活。
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重点词义
【三重茅】多层茅草。
【挂罥】挂着,挂住。罥,挂结。
【长】高。
【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坳,水势低的地方。
【忍】狠心。
【能】如此、这样。
【呼不得】喝止不住
重点词义
【俄顷】一会儿。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昏黑】渐渐黑下来。向,接近。
【衾】被子。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寒士】贫寒的士人。
【突兀】高耸的样子。
诗文·诗意·品鉴
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译文:八月深秋,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江水,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到池塘水中。
内容:描绘出了一幅秋风破屋图。
赏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怒号”)和“飞”“渡”“洒”“挂罥”“飘转”一系列的动词,写出了秋风威力之大,表现出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诗句: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内容:描绘出了一幅群童盗茅图。写出了诗人面对顽童动了肝火的失态和率真,诗人由焦灼转为沉静和思索。
诗句: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译文: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内容:描绘出了一幅破屋漏雨图。
赏析:“布衾”四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悲戚潦倒的生活,表现了诗人痛苦的心情。“自经”两句,表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忧国忧民,彻夜难眠,为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做铺垫。
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内容:诗人从沉思中振作,发出呼喊,展现了广厦存寒士的人生理想。
情感: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和急切希望实现理想的强烈愿望,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译文:八月深秋,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江水,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到池塘水中。
内容:描绘出了一幅秋风破屋图。
赏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怒号”)和“飞”“渡”“洒”“挂罥”“飘转”一系列的动词,写出了秋风威力之大,表现出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主旨概括】
这首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描写了诗人的悲惨遭遇和困苦凄凉的生活,也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习题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 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 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 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 请对这首诗中“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三句进行简要赏析。
这三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狂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的心情。
3、开头“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渲染凄苦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面的内容做铺垫。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蓄势。
4、请对“雨脚如麻未断绝”进行简要赏析。
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秋雨的细密连绵。从侧面体现诗人的生活十分凄苦。
读诗识字(标注为易错字)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 文学常识】
《卖炭翁》是一首“新乐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写作背景】
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作者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
重点词意
【薪】木柴。【苍苍】灰白。
【何所营】做什么用。营,谋求。
【翩翩】轻快的样子。【文书】公文。
【敕】指皇帝的命令。
【回】掉转。【叱】吆喝。
【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惜不得】吝惜不得。
【系】挂。
【直】同“值”,价钱。
诗句·译文·赏析品读
诗句: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终南山里砍木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很黑。
内容:这四句写卖炭翁劳苦悲惨的生活。开头两句交代人物的基本情况。后两句对他的肖像做了精练传神的描绘:“两鬓苍苍”可见其苍老,“满面尘灰烟火色”“十指黑”突出其生活之艰辛。
诗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译文: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内容:这两句继续写卖炭翁劳苦悲惨的生活。
赏析:运用设问,将老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
诗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译文: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的价钱便宜,还希望天更寒冷。
内容:这两句接着写卖炭翁劳苦悲惨的生活。
赏析:心理描写,写出了卖炭翁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
诗句: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译文: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内容:这四句写老翁赶车卖炭的情景,写出了老翁劳苦悲惨的生活。卖炭翁运炭进城,路途艰险,生存多艰。“泥中歇”更是写出了老翁精疲力竭的情态。
诗句: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译文:那骑着轻快的两匹马的来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掉转车头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内容:这四句写宫使对卖炭翁的掠夺,描绘了宫使横行霸道的丑恶行径。
赏析: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翩翩”写出宫使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手把”“口称”写其仗势欺人、专横跋扈;“回”“叱”“牵”这一连串动作,则刻画出其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面目,描绘出宫使横行霸道行径的丑恶。
诗句: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内容:这四句写被掠夺的结果。
赏析:运用对比,“一车炭,千余斤”极言其多,且是老翁生活的一切依凭;“半匹红纱一丈绫”写出数量极少,价值极低,二者构成强烈的反差,衬托出宫使掠夺的残酷。
炼字:“惜不得”写出了老人的炭被夺走的那种无奈、悲愤乃至绝望。
主旨概括
本诗通过叙述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习题练
1,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
答:这两句诗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地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
提示:赏析先定角度。
2.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 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做铺垫。
C. 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 “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3、本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本诗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和下层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社会现实。
4、请分析“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在诗中的作用。
答: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宫使的仗势欺人、粗暴蛮横;②间接地表现了卖炭翁在强权面前的无奈、无助;③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控诉(或: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课外拓展诗词训练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家田输税尽”中的“尽”字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一个“尽”字写出贫妇人因租税繁重而卖光土地,被迫捡麦穗为生的悲惨情景,从而揭示繁重的租税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描绘了丰收的景象,“覆”字准确写出了小麦成熟后压盖田垄的情形。
B.“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与《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异曲同工之妙。
C.诗人“不事农商”却“岁晏有余粮”,这与贫妇人的处境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愧疚之情。
D.以前的割麦者,成了如今的拾穗者,如今的割麦者却享受着悠闲的生活,诗人对此表现出了愤怒之情。
关心民生疾苦
品悟诗人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