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品读古典诗词
感受诗词魅力
----统编版初中七--九年级教材课 内古诗词40首及课外拓展阅读
【目标导学】
1,诵读积累
2,品悟得法
3,实践促学
4,提升素养
初中语文统编版按主题分类汇总授课及习题训练
----语文课标2022年版初中阶段古诗词曲40篇
设计思路
1,文学常识 2,词义句意
3,诗句鉴赏 4,主旨归纳
5,习题集训 6,课外拓展
主题:友情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主题:友情
第一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书声朗朗(标注处含过往易错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节奏划分:七言绝句来说,一般的通例则是“上四/下三”,其中“上四”一般可分为“上二/下二”,“下三”又可分为“上一/下二或上二/下一”。七言律诗多以“四/三”音节成句。
【 文学常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作者是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这首诗是他为好友王昌龄被贬官而作的,充满同情与关切,给友人以慰藉。。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重点词义】
【杨花】柳絮。
【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
【龙标】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词句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柳絮已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内容:首句写景并点明时令——暮春,寓情于景。次句叙事,点明友人贬谪之地的荒远、道路的艰难。(炼字)
赏析:借用杨花的飘忽不定和子规“不如归去”的啼叫,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表达了诗人为友人的不幸遭遇而悲伤的感情。
(意象;景物描写作用)
【品读鉴赏熟方法】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看成善解人意的使者,(手法)想象奇特,(术)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情)
【主旨概括】
本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
习题练
1、本诗以描写“杨花”“子规”两种景物起笔,除了有点明时令的作用,从全诗看,还有什么用意?
一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二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友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2.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时尊右卑左,故称贬官为“左迁”。
B.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言事,后两句抒情。
C. 朗读“闻道龙标过五溪”时,要重读“过五溪”,由此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读时要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D. 诗歌后两句想象奇特,将明月人格化。李白和王昌龄一样,都不得志,所以李白把“愁心”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
积累诗句:月、杨花、子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唐·韩愈《晚春》: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宋·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背诵默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书声朗朗(标注处含过往易错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节奏划分:五言律诗来说,一般的通例是“上二/下三”,其中“下三”又可分为“二一/一二”。
【 文学常识】
这首诗的作者王勃是唐朝初年诗人,字子安,著有《王子安集》。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这首诗是作者在长安时所写的。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重点词义:
【城阙】指长安。【三秦】指关中地区。
【五津】这里代指蜀州。津,渡口。
【歧路】岔路口。【儿女】恋爱中的青年男女。
【沾巾】泪沾手巾,形容落泪之多。
诗意:结合诗句,逐字对应。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辅卫着长安,遥望蜀州,只见风烟弥漫。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的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只要四海之内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邻一般。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上,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手巾。
品读鉴赏:语境+手法+对象特征+领悟情理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内容:开篇点出了送别地点及友人去向,营造出开阔的意境,也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炼字:“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辅卫长安的景象;“望”字是虚写,将京城和千里之外的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诗意: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的人。
内容:这两句写离情别意,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安慰朋友不要忧虑。惜别之中显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
词义----诗意----鉴赏(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角效内情
赏析: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海内”与“天涯”相对,“知己”与“比邻”相对,对仗工整自然,写出只要友情深厚,即使相隔千里也像在眼前一样亲近,表达了友人间真挚身后的友情,同时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语言形象凝练,饱含深情而又富有哲理。(艺术手法)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内容:这两句紧承上联意绪,以“歧路”照应送别,以劝慰之语送别友人,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主旨概括】
这首诗一改以往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表达了友人间
真挚深厚的友情,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意境开阔。
旷达:放任达观,心胸开阔,想得开。
习题练
1,标题中的“之任”的意思是去上任。
2,首联点明送别的地点是城阙,杜少府之任的处所是五津。
3,“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无为”的意思是不要、无须。诗句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豪迈旷达 。
填空
4,这是一首送别诗。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 宦游人 ”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 不舍、惜别 之情,也表现了诗人 乐观豁达 的人生态度。(3分)
5、本诗中的破题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6、本诗中最能体现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的一联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这首诗之所以成为送别诗的上乘佳作,你认为
为什么?
答:因为这首诗一扫离愁别恨,充满乐观情绪和
积极向上的精神,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8、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的原因.
(1)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
(2)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和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4)一改送别诗离愁别恨,伤感低沉的传统情调,写得昂扬乐观,积极向上,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故成为千古名句。
课外拓展诗词训练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唐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qǐyán)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释
琴瑟:比喻友情。长河:指银河。
注解:首联采用对偶句形式,“青”与“绮”相对。
译文: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
(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
答案:
(1)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青烟。
(2)精于炼字,巧用衬托。“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2、首联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简要分析。
答:用了拟人的手法。“吐”“对”分别写出了离别的筵席将结束,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吐”字使人想到亲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凝滞青烟出神的神情.“对”字写除了举杯劝酒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体会语言风格:
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读诗怡情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