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田园篇《登飞来峰》《浣溪沙》《游山西村》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自然田园篇《登飞来峰》《浣溪沙》《游山西村》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5 15:2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品读古典诗词
感受诗词魅力
----统编版初中七--九年级教材课 内古诗词40首及课外拓展阅读
【目标导学】
1,诵读积累
2,品悟得法
3,实践促学
4,提升素养
初中语文统编版按主题分类汇总授课及习题训练
----语文课标2022年版初中阶段古诗词曲40篇
设计思路
1,文学常识 2,词义句意
3,诗句鉴赏 4,主旨归纳
5,习题集训 6,课外拓展
主题:自然田园
1《观沧海》--曹操
2《望岳》--杜甫
3《登飞来峰》--王安石
4《浣溪沙》--晏殊
5《游山西村》--陆游
6《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7《饮酒(其五)》--陶渊明
主题:自然田园
第二辑
《登飞来峰》--王安石
《游山西村》--陆游
《浣溪沙》--晏殊
读诗识字(标注为易错字)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文学常识】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写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重点词意
⑴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⑵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⑶闻说:听说。
⑷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望眼:视线。
⑸缘:因为。
诗句·译文·赏析品读
【品读鉴赏】
原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译文:我登上了飞来峰上千寻的高塔,听人说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内容:前两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
赏析:前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正面写塔的高峻。后一句,鸡一鸣而见太阳,从侧面衬托塔高。这两句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了诗人对前途的憧憬,为下文写感受做铺垫。
原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内容:后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
赏析:用典,直抒胸臆,“浮云”借代奸邪小人,这里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主旨概括】
这首诗借写登高望远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习题练:
1,“浮云”指的是---------。
答:“浮云”指的是当时的保守势力或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解析】 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浮云”一语双关,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代指奸佞小人,在本诗中喻指保守势力或困难阻碍。
2 下列对《登飞来峰》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 作者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C. 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D. 这首诗借景说理,语义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3.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请你简要说明。
答:两者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都在景物描写中蕴含哲理。王诗表达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的哲理。而苏诗是从否定方面而言的,蕴含“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两者都在景物描写中蕴含哲理。这样的手法,在初中阶段的诗歌中也不少见,注意积累。
读诗识字(标注为易错字)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 文学常识】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
重点词意
⑴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浑,浑浊。酒以“清”为贵。
⑵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⑶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⑷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⑸箫鼓:吹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⑹古风:有古人之风度也。《唐书·王仲舒传》:“穆宗常言仲舒之文有古风。”杜甫《吾宗》诗:“吾宗老孙子,质朴古人风。”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⑺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⑻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
诗句·译文·赏析品读
诗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译文:不要笑话农家腊月所酿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招待客人备足鸡肉、猪肉。
内容:以劝说别人不要嫌弃农家腊酒浑的口吻,写农家在丰年殷勤待客的情谊,间接抒发了自己在山西村农家做客时的感受。
炼字:“足”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表现出民风的淳朴和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译文:越过一重重山,又渡过一道道水,正疑惑无路可行,眼前忽然柳绿花艳,前方又出现了一个山村。
内容:颔联写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的自然风光,表现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炼字:“重”“复”二字突出了山、水的曲折幽深,“暗”字突出了绿柳的繁茂,“明”字突出了鲜花的娇艳明丽。这几个字写出了山西村美丽的自然风光,也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
哲理: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诗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译文:将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穿戴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内容:颈联写山西村热闹的乡俗民事,展现了淳朴的风土人情,表达了诗人对乡土风俗的喜爱。
诗句: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今后如果还能趁着月明来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内容:尾联写出了诗人归途中的愉悦心情和对重游的期望。“无时”是“随时”的意思,既表明了诗人与农民朋友的深厚友情,也表露了诗人的悠闲惬意和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
主旨概括
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赞扬了乡民的淳朴、好客,表达了诗人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与向往。
习题练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诗既是一首记游抒情诗,又是一首七言律诗。
B. 首联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倾其所有的盛情。
C. 颈联既写出春社的欢快,又表现民风的淳朴可爱,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D. 本诗笔调低沉、抒情,全诗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解析】 这首诗紧扣“游”字,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全诗笔调明快,运用白描手法,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2.如果陆游写完此诗后发布到网上,一位朋友点赞并留言:“放翁此诗,颔联最佳——寓哲理于写景,让人豁然开朗。”你觉得颔联蕴含了什么哲理值得网友点赞?
答:示例一: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示例二: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出现一个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解析】 诗句的原意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由此衍生出,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出现扑朔迷离、出路难寻的情况,只要此时锲而不舍,再往前行,便会发现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
3.请结合诗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谈谈你对“莫笑”和“足”字的理解。
答:“莫笑”二字道出了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是足够、充足的意思,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尽其所有的盛情。这一联呈现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4.下列对《游山西村》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属于七言律诗,作者是南宋的陆游。
B. 首联中“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C. “山重水复”可见地形复杂,写出此处山水的无穷变化。一个“疑”字写出这变化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又一村”写出了欣喜之情。这两句蕴含着生活哲理。
D. 颈联中的“春社”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社”为谷神。
5.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把握。作者在山西村游了一整天,迷人的山水、古朴的风俗、淳朴的农民,这一切使他流连忘返,并表示今后如果还能趁着月明来闲游,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家的门。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留恋和向往之情。
读诗识字(标注为易错字)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 文学常识】
“浣溪沙”是词牌名。作者晏殊,字同叔,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音韵和谐,意境清新。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重点词意
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⑵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
⑷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⑸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⑹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⑺小园香径:铺满香花的小路。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诗句·译文·赏析品读
诗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和旧日的亭台。眼前的太阳又将西沉,夕阳啊,你何时才能够回照天际?
内容:上片写词人面对眼前美景,发出了光阴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和惆怅。
赏析:“新”和“旧”对比,饱含词人对景物依旧而光阴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和惆怅。
诗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译文:无可奈何中花儿已纷纷落去,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
内容:下片既流露了词人对繁花易尽的“无可奈何”,也传达出词人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惋惜伤感和通达欣慰交织在一起,融于花开花落、燕去燕来等景物中,透露出某种生活哲理。这两句被誉为“天然奇偶”。
赏析: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暮春景色,表达了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的欣喜、惋惜与伤感。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我们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也会有其他的美好事物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诗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我独自徘徊在小园里撒满落花的小路上。
内容:此句写词人独自徘徊,将瞬间的感悟和久久的思考熔于一炉。
主旨概括
这首词是伤春感时之作,词人面对眼前美景,抒发了光阴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惆怅和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之情。
习题练
1,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被称为“天然奇偶”的原因。
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暮春景象,表达了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的情感,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解析】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注意审题,题干要求分析该诗句被称为“天然奇偶”的原因,实际上已经规定了赏析的角度,应从对偶的修辞手法去赏析。
习题练
2. “小园香径独徘徊”写了什么内容?与词中的哪一句相呼应?
答:写了作者在遍地落花和溢满花香的小路上独自徘徊的孤独落寞的心境。与“无可奈何花落去”相呼应。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小园香径独徘徊”中“香径”是“铺满香花的小路”,“独”这个字写出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香径”与上文的“花落去”相照应。抓住这些关键词,即可得出答案。
【归纳:哲理句】
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品悟:景为情生】
都写自然景色,或用来抒发抱负的,或用来表达对乡村古风犹存的热爱的,或对光阴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可见,景是客观的,可情是主观的,都融入了诗人或词人自己对生活的独到感受。
课外拓展诗词训练
蝶恋花
[ 宋 ] 晏殊
槛(jiàn)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ān)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jiān)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词语注释]
⑴蝶恋花:词牌名
⑵槛(jiàn):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
⑶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⑷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离恨:一作“离别”。
⑸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⑹凋:衰落。碧树:绿树。
⑺彩笺:彩色的信笺。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兼:一作“无”。
蝶恋花
[ 宋 ]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蝶恋花
[ 宋 ] 晏殊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1“槛菊 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中词人是如何表现离恨苦的?
答: ①词人采用拟人手法,用“愁烟”、“泣露”将“菊”、“兰”人格化,移情于景,借景抒发自己的哀愁;②用燕子的双飞,反衬人的孤独,从而有力地写出自己的离恨之深。
2,“山青花欲燃”这句诗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诗作出分析。
答:“燃”形容花儿火红,似火样要燃烧起来的样子。
花欲燃,虽然没有正面写花的颜色,却让人联想到火红的山花遍地盛开,姹紫嫣红,极为惹眼。燃字为点睛之笔。
2,“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包含了抒情主人公怎样复杂的情感?
答:①只身独处的孤独寂寞;②渴望所思之人归来的急切盼望之情;③不见所思之人的空虚怅惘。
3,“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一句有人认为它有“无理之趣”。请联系作品简述其“无理之趣”。
答: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主人公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惘。【审清题意】
4,“昨夜西风凋碧树”一句“景中含情”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①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景色萧索;②暗示主人公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愁苦心境;萧索之景含有强烈的孤独之情。
5,词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
答:主人公因离别之苦而一夜未眠,次日所见庭院之景更感孤独凄清;登高望远不见所思,满腹离愁更无处可寄。刻画了一位满腹离愁、孤独(怅惘)的女主人公形象。
6下面有关这首词的表达,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七个字点明了地点、时间、景物,勾勒出环境和人物的情绪、感觉。
B.词人怪明月不谙“离恨”,实际写出了作者被离别折磨,极端痛苦的心理。
C.“独上”句凸现出人的孤独;“望尽”句说明凭空眺望茫无所见的怅惘之情。
D.这首词以秋天为背景,抒写了离别相思之情,意境深远,笔力豪放飘逸。
【解析】缠绵婉约
人自多情:触景生情、物我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