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读第10课 小石潭记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读第10课 小石潭记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4 22:5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4 八年级下册
第 10 课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重点关注本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3.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
致描写的方法。 (重点)
4.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难点)
文题解读
记:古代一种文体, 以叙事为主, 往往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或见解,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
作者简介
柳宗元, 字子厚, 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 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
柳”。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
写作背景
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 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的十年间, 他以山水为寄托, 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 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小石潭
记》就是其中之一。
课文主题
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凄清幽美的独特风光,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
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曲折反应政治上受打击,怀才不遇的愤恨不平。
读读写写
一词多义:
1、清: A、水尤清冽(清澈) B、以其境过清(凄清)
2、见: A、下见小潭(发现) B、明灭可见(看见)
3、从: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自) B、隶而从者(跟随,随从)
4、可: 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约摸) B、明灭可见(能够,可以)
5、差: A、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B、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6、环: A、如鸣佩环(玉环) B、四面竹树环合(环绕)
7、道: A、伐竹取道(道路) B、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8、居: A、不可久居(停留) B、居十日(过)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
9、乐: A、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B、 似与游者相乐(逗乐,形容词用作动词)
10、而:A、乃记之而去(不译,表顺接关系。) B、隶而从者(不译,表并列关系) (
C、
)
潭西南而望 (不译,表修饰关系)
11、游: A、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 B、同游者(游览)
12、环: 如鸣佩环(玉环) (2)竹树环合(环绕))
13、为: A、全石以为底(做为) B、为岩(成为)
四、词类活用:
1、如鸣佩环,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近岸,卷石底以出(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接近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凄神寒骨(“凄、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的意思)
5、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6、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7、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8、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9、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10、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11、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
12、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3、近岸。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4、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跟着。
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青年,后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 今义:常用义为“往”。
3、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 今义:住。
4、闻:古义:听到。闻水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5、可,古义: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今义:可以。
6、布:古义:映。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 今义:允许。
特殊句式
倒装句:
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 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 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省略句:
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这番景致”) 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的岸边”)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蜿蜒。
3.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隔/篁竹, 闻/水声, 如/鸣佩环, 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 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释词】
小丘:在小石潭东面。
篁竹:成林的竹子。篁(huánɡ),竹林。
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发出的声音。珮环:都是玉制的
装饰品。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 隔着竹林, 听到了水声, 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
声音,心里很高兴。
【句解】
交待小石潭的方位和具体地点,未见其潭,先闻其声,篁竹之景虽是寻找小潭之障碍,
但也足见小潭的隐秘。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释词】
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尤,格外。清,清澈。冽,凉。
【译文】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往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句解】
“清冽 ”二字是对小石潭水的整体印象,也是第一印象。从“ 尤 ”字也进一步突出了
这一特点,作者的心头之乐也进一步地表现了出来。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释词】
全石以为底: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以为:把……当做……
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边,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以:连词,相当于“ 而 ”,
不译。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chí),水中高地。屿
(yǔ),小岛。嵁(kān),不平的岩石。
【译文】
(潭) 以整块的大石为底, 靠近岸边, 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 高出水面, 成为坻、屿、嵁、
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句解】
初见小石潭既已总括水的特点,对于小石潭名称由来在“全石以为底 ”一句交待的清 楚明白。小石潭“ 奇 ”就奇在是一整块石头作为底,但是对于小石潭的“ 奇 ”作者并 未着重墨进行描绘,而是给读者充分的想象和理解空间,也侧面展现出了小石潭水的 “清冽 ”,为下一段水的描写做铺垫。小石潭“近岸 ”的景色很大程度上也是“全石 以为底 ”造成的,就像是潭底石头在与周围环境发生“碰撞 ”后翻卷过来才形成了各
种各样的“地貌 ”,这种小范围的形态。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释词】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译文】
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句解】
这是对小石潭周围景色的描写, 尤其是“ 蒙 ”、“络 ”、“摇 ”、“ 缀 ”四个字,值 得细品。短短四字,让小石潭周边的植物活灵活现,蒙盖缠绕写出植物的茂盛,表现
出盎然的生机。摇曳牵连是从动态的角度写出树和蔓的状态。“ 参差披拂 ”是对树和
蔓整体在风的吹拂下的情态的描写,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随风飘拂更具动感和画面
感,和小石潭相映成趣。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释词】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
“来”。
皆若空游无所依:(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译文】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句解】
描写由面到点,先总写潭中鱼的数量和状态,尤其“ 空游无所依 ”所营造的感觉令人 回味。 “ 空 ”和“ 水 ”都指场所,从某种程度上讲,二者是截然相反的, 以一个普通 人的感觉,空气无形不定,而水中阻力是一直可感的,而作者却把这两种完全不同的
感觉融为一体,就更加突出了水本身的清澈和游鱼悠闲自然的状态。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释词】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佁然不动:(鱼)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译文】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又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来来往往
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人逗乐。
【句解】
对游鱼细节的描写,在太阳光的参与下静止不动的鱼就像一幅画一样定格在水里,使 得影子都清晰可见,让静止的鱼的形象跃然纸上。接着动静结合,将活泼伶俐的小鱼
赋予人的思想一般,好像在和游人嬉戏, 实则是以小鱼的自由活泼来衬托人的心情。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释词】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斗折, 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蛇行, 像蛇爬行那样蜿蜒。明灭可见, 时而看得见, 时而看不
见。
【译文】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流)曲曲折折, 一段看得见, 一段又看不见。
【句解】
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溪流的曲折委蛇,“ 时隐时现 ”是对曲折的溪流状况的最直
观的补充,整体上和小石潭的景色相得益彰。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释词】
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交相错杂。
【译文】
溪岸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无法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句解】
以狗的牙齿比喻参差不齐的溪流两岸 ,岸势的状态是小石潭“ 斗折蛇行 , 明灭可见 ”
的有力补充。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释词】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 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邃,深。
悄怆,忧伤的样子。
【译文】
坐在小石潭边上,四面竹子树林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旁人,使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句解】
写潭上四周景色,把读者的视角又拉回到小石潭的周围,“ 四面 ”写出了竹林的茂密, 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创设情境,也和前文“伐竹取道 ”的情节相暗合。境由心生,从对 大自然的享受到自我遭遇和际遇的审视,作者官场上的失意,被贬的落寞此时随着小
石潭凄清的氛围迸发出来,成为通篇情感上的点睛之笔。
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释词】
以其境过清:因为这里环境太冷清了。以,因为。清,凄清。
【译文】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了这番景致就离开了。
【句解】交代离开的原因。
④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释词】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 随从。而:表并列。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二小生,两个年轻人,指崔简的两个儿子。
【译文】
一同去游览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
名叫恕己, 一个名叫奉壹。
【句解】交代同游之人。
【段落解析】
小石潭记
发现小潭 水:清 石:怪 树:青 移步换景
潭水:清澈透明(侧面描写)
(
潭中景物
)游鱼:(动静结合)
(
溪身:曲折蜿蜒
)小潭源流 岸势:参差不齐 (
感受:凄苦孤寂
)潭中气氛 气氛:幽深冷寂 (比喻) (寓情于景)
西行
西南而望
坐潭上,记之而去
第一题
这是一篇短小精美的游记。认真读课文, 理清游记的线索, 然后背诵全文。
点拨:本题可以引导同学们先掌握文章线索,再来理解文章内容,进而背诵课文。
参考答案:游记的线索: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
(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第二题
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试做
具体分析。
在游览的过程中, 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由“ 隔篁竹 ”听到
淙淙作响的水声引起内心之“ 乐 ”,这是情感的第一个层次。
于是“伐竹取道 ”而往,“ 下见小潭 ”。清冽的潭水、奇特的潭石、蓊郁的潭树, 都是在这种内心愉悦之境下的对小石潭的关注与欣赏。接着写清潭中的游鱼, 自由自 在,无忧无虑, 因此感到鱼儿“似与游者相乐 ”,此时物与我融而为一,作者从自然
界中得到充分的慰藉。这是情感的第二个层次。
然而不久,这种怡乐的心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当作者向西南望去, 见到了水流曲 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 这一感受,似乎隐约地与自己被贬谪以来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 再是先前的“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的勃勃生机 了 , 而是显得“ 寂寥无人 ,凄神寒 骨 ”,把周围环境与个人的感受结合起来,含蓄地反映。了个人的孤寂、凄凉、哀怨 的心境,进而让自己感觉“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这是情感的第三个层次,作者久
谪荒远的凄凉心情尽在其中。
第三题
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怎样的感
受?试用几个词或一两句话,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参考答案:
【示例】小石潭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假如我也能坐在小石潭边,一定会感受到空气的清新、周围环境的宁静,鱼儿在
快乐地游动, 我会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享受这美好的时刻。
第四题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3、其岸势犬牙差护
4、凄神寒骨
参考答案:
1. 向西
2. 像北斗星那样 像长蛇爬行那样
3. 像狗的牙齿一样
4.凄、寒: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第四题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突破性的发展。明代文 学家茅坤说:“ 夫古之善记山川, 莫如柳子厚。 ”课外阅读“ 永州八记 ”中的其他作 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等,体会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色。也 可以阅读后世的游记作品,如袁宏道《满井游记》、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等,体
会其与柳宗元文章风格的不同之处。
第五题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突破性的发展。明代文 学家茅坤说:“夫古之善记山川, 莫如柳子厚。 ”课外阅读“ 永州八记 ”中的其他作 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西小丘记》等,体会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色。也 可以阅读后世的游记作品, 如袁宏道《满井游记》、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姚鼐
《登泰山记》等,体会其与柳宗元文章风格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 永州八记 ”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口潭记》《钴口潭西小丘记》《小石
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色:①语言简洁、优美。②描写细致生动。③善于捕捉景色特 征, 突出表现景色的独特性。④寓情于景。柳宗元在写山水游记的时候,更加注重主
观情感的宣泄, 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满井游记》不但写景,更注意写人,在描绘了满井秀丽的山水之后, 自然地写 到了寻春的人,使原来的纯粹的早春风光图,一变而成为生机盎然的游春图。表现了
作者向往自然、闲适自得的洒脱情怀。
《峡江寺飞泉亭记》通过对峡江寺飞泉亭的记述,把飞泉亭及其景观描写得异常 具体形 象 。不仅写 出飞泉亭 自身的奇伟秀 美 ,还写 出 它的环境特 色和游 。人的感 受。
读后使人有心胸旷达、怡情悦性的感觉。
《登泰山记》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 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 秀壮丽 ,表达 了对祖 国壮美 山 河的热爱之情 。这些游记都是通过对 山水 美景的描绘, 表达作者愉悦的心情或对山水风光的赞美。柳宗元的“ 永州八记 ”,是他在被贬谪后, 为了排遣郁闷孤寂的心情去游览而写的,欢乐的心情都是暂时的,只要一经凄清的环
境触发,就又回到了忧伤、悲凉的情绪。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 隔 ”“ 闻 ”“伐 ”‘取 ”‘ 见 ”等动词, 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
的“寂寥无 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 第二自然段所写潭水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 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 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 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 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 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你看鱼儿在水里游, 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 清到仿佛透明的程 度。太阳光照下来, 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 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
没有正面写水, 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 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
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 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 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
方法叫侧面描写。
3.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 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 先描出生动的画面, 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 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 然, 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 一会儿游到这儿, 一会儿游到那儿, 非常活跃, 这是活动的画 面。这些鱼儿, 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 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 好像
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 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 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 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 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
征。
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不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 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凄苦的心境, 寓情
于景,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6.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 ”,后面又写“悄怆幽邃 ”,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柳宗元参与改革, 失败被贬, 心中愤懑难平, 因而凄苦是他思想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 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所以这里的乐只是暂时的, 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 忧伤悲凉的心
情又会流露出来。
7.文中作者运用多种方法绘景,试举例说明。
(1)点面结合。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2)动静结合。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
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3)虚实结合。“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表面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为
实,水为虚,以实写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