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习目标:课标解读 学习要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学习提示:知道戚继光抗倭是反侵略斗争。 学习延伸:了解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地位。
国盛则海兴——郑和下西洋
1.问题一:郑和下西洋目的是什么?
材料一: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在祖法儿国,中国宝船到彼,开读赏赐毕,其王差头目遍谕国人,皆将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之类,来换易宁丝、瓷器等物。……夷中百货,皆中国不可缺者,夷必欲售,中国必欲得之。 ——《瀛涯胜览》
概况
起止时间
次数
在位皇帝
出发地点
装载物品
物品用途
到达地区
最远到达
问题二:对比郑和下西洋概况和欧洲航海家航海情况,得出特点及地位
特点:
地位:
问题三:结合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条件)有哪些?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结合p72思考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材料一:郑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作为人类征服海洋的先驱,他揭开了世界航运史从大陆转向海洋的序幕,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 —陈佛松《世界文化史》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费钱银十数万,军民死者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与国家何益。郑和之后,再无下西洋了。 ——《明史·郑和传》
二、国衰则海危——戚继光抗倭及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国衰则海危——戚继光抗倭
(1)问题四:为什么会在明朝中期“倭患”猖獗?
(2)问题五:根据地图及课文,概括戚继光抗倭的过程、结果、交往方式、性质、评价。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及教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有哪些高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材料一:在台州九捷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在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 ——鲁教版《中国历史》
材料二:至浙时……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 ——《明史》
材料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2.国衰则海危——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过程:(1)1553______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2) 1573从______手中获得了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但_________仍属于中国。
【自主检测】
1.(2022·湖北恩施·4)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史实,说法正确的是( )
A.张骞通西域直接开辟了通往欧洲的路线 B.玄奘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C.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禁止对外贸易
2.(2022·湖北宜昌·29)王同学在整理明代的学习资料,其目录中有“红海沿岸”“戚继光”和“三宝”等关键词,据此推断他学习的主题应当是明代的( )
A.经济发展 B.文学繁荣 C.对外关系 D.科技成就
3.(2022·湖南永州·6)“中国人对海洋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汉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形成;到元朝时,海上贸易空前活跃,它们为明代早期的对外交流奠定了基础,最终产生了世界航海史上更璀璨的奇迹。”材料中的“奇迹”指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游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4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A.东南亚各地 B.地中海东岸 C.阿拉伯海沿岸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2022·青海省·3)中国历史上涌现出很多维护国家主权的民族英雄。“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些诗句反映的是(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戚继光抗击倭寇 C.林则徐虎门销烟 D.左宗棠收复新疆
6.“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①丝绸之路 ②鉴真东渡③郑和下西洋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 .澳门自1999年回归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1553年,攫取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的殖民者是( )
A.荷兰 B.日本 C.英国 D.葡萄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