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基本信息
课程标准模块 中国古代史
使用教材版本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单元名称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
单元课时数 8
一、单元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单元(主题)名称 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
单元(主题)概述 民族关系发展: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 社会变化:经济、科技、文学艺术、社会生活 单元地位:上承五代时期的分裂割据,下启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结构:第6课是民族政权并立的基础,第7第、8课第10课讲述政权并立到统一的过程,第11课巩固统一政权,体现了民族关系发展的新格局。总体上呈现了民族政权从并立到走向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不断融合、发展,成就全新的民族发展格局。第9课讲述社会变化的基础——经济的发展,第12课讲述经济发展下的繁荣的都市文化生活,第13课讲述在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都市生活繁荣的促进下发达的中外交通和科技创新。 总结: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与此同时,周边民族先后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与宋朝并立,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亡了辽和北宋。北宋灭亡后,南宋占据江南,与金朝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中国境内长期割裂的局面,重建了大一统国家,对西藏、台湾实施行政管辖,疆域超越汉唐空前辽阔,各民族间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东西方交流得到加强,对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两宋时期,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和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科技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文学艺术硕果累累。
学生情况分析 1、从知识层面上看,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积累了一定量的古代史知识,已经了解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的基本概念,在前面的第一单元学习中已经通过隋唐五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学习掌握基本的社会发展变化内容,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宋元政治文化和生活有所了解,但对同一时期生活、文化和经济、政治之间的联系认识不足,对宋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的现象和原因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历史问题的思维角度仍不够全面。 2、从能力层级上看,七年级经过一学期的历史课程的学习,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初步具备了简单的材料分析能力,但不同层级学生对于材料的认识感知程度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营造轻松开放的教学氛围,充分通过运用图片、地图、影音等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历史细节、感知历史人物的精神,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串来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分析学生已有生活、知识、活动、方法等经验。着眼单元整体描述学情,如果可能,建议采用经验和数据相结合方式。
二、单元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目标 单元目标: 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通过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和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对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通过识读课文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以及搜集整理宋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的资料,制作南北经济对比表格,回到历史情境当中理解并思考经济重心的南移,初步掌握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和对比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观察《清明上河图》中宋代都市的繁荣、讨论宋元科技文化的影响、分析历史材料,掌握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感受民族的交融,增强民族认同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必然;感悟宋元科技文化的繁荣,增强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
三、单元教学过程设计(单元教学设计是由几个相关联的课时教学设计按照一定逻辑构成的,突出整体性、结构性和逻辑性。以流程图或表格的形式,简要呈现本单元的教学过程,并注明课时。)
第二单元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民族关系发展第6课北宋的政治民族关系发展基础政治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时空概念 唯物史观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政权并立到统一,民族交往到交融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第11课元朝的统治统一的巩固,民族的交融社会变化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经济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社会与文化发展文化交通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科技交通的发展
四、单元学习评价及作业设计
效果评价: 分析图表:宋代重文轻武政策 【分析评价】 教师的评价方式表现为:学生能够分析图表方法,通过对比,讨论并提炼问题,能够结合数据材料,分析和理解史实背后的深层次内涵,并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 学习效果表现为:学生通过对饼状图中文官人员构成数据的分析,能够很快得出宋代文官多且权力大的特点,经过对比,就能很快得文官受重视,武将被削弱。对于变化背后体现的内涵,在之前的结论的基础上,学生能较好地用语言描述历史内涵,即宋代重文轻武。在这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能力。 观察地图:辽宋西夏的并立 【分析评价】 教师的评价方式为: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地图,找出三个政权的不同位置;能够通过对地图图标分析,了解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的相关内容;能够通过宋辽夏间的战与和了解民族政权的并立与民族交往的方式以和为主。 学习效果表现为:在地图的识读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运用历史图表对自己的想法进行简要解释,提升图表材料分析能力。 课堂提问:金与南宋的对峙局面的形成过程 【分析评价】 教师的评价方式为: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地图,得出金灭辽及北宋的史实;能够通过对材料的归纳概括,了解宋金对峙的基本史实。 学习效果表现为:对于这样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学生一开始并不能准确作答。教师引导学生研读课本之后,学生通过归纳概括,用精炼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表达,解决了问题,同时加深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历史思维能力。 阅读材料并分析:蒙古族兴起发展的过程、元朝的统一的意义 【分析评价】 教师的评价方式为:学生能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了解蒙古族的兴起以及蒙古灭西夏及金的史实,锻炼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和历史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能够透过对原因的分析,正确认识元朝统一的意义。 学习效果表现为:对于元朝统一的意义,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其进步性,忽略了统一战争中的民族碰撞因素。在分析原因时,教师给出材料,并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这样大部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能够正确认识元的统一的意义。 分析材料:分析材料概括元巩固统治的措施, 【分析评价】 教师的评价方式为: 观察学生思考的情况,学生能够充分分析材料获取历史信息,同时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历史信息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效果体现为:学生观察两个表格的信息,能够很快得出认识元统治措施中的继承、创新和发展,认识到其是民族关系发展的新阶段。通过教师展示材料、联系前课所学,学生可以正确解读材料中所包含的多个角度的历史信息,观点明确地进行阐释。在这个过程中,初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理性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表格:认识宋代经济发展表现和经济重心南移。 【分析评价】 教师的评价方式为: 观察学生思考的情况,学生能够充分运用表格信息获取历史信息,同时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历史信息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效果体现为:学生观察两个表格的信息,能够很快得出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通过观察表格,得出宋代经济南方超过北方的史实,进而认识到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史实。通过教师展示材料、联系上学期所学,学生可以正确解读材料中所包含的多个角度的历史信息,观点明确地进行阐释。在这个过程中,初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理性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提问:宋元时期都市文化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分析评价】 教师的评价方式为:提问学生宋元时期都市文化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学习效果表现为:学生最开始并不能进行有效作答,存在缺项漏项。教师展示材料,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归纳概括,学生能够概括宋元都市文化发展的表现。在之后的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之前所学内容,分析得出正确结论。在交流和探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运用历史材料对自己的想法进行简要解释,锻炼了历史思维能力。 分析材料: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宋元时期的科技发展和中外交流情况。 【分析评价】 教师的评价方式为: 观察学生思考的情况,学生能够充分运用表格信息获取历史信息,同时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历史信息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效果体现为:学生观分析材料的信息,能够很快得出宋代的卓越科技成就。通过材料分析得出其先进之处和对世界的影响,能够认识到元代中外交通的发达,但无法与之前所学知识形成联系。通过教师展示材料、联系前课所学,学生可以正确解读材料中所包含的多个角度的历史信息,观点明确地进行阐释。在这个过程中,初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理性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业设计:单元作业设计说明主要作业内容、形式及与单元教学目标的关系,关注学科作业的特点和要求。 完成单元时间轴的制作,了解宋元时期的时间线索; 完成宋元时期的政权并立到统一的地图动图制作,通过不同时期地图的变化,认识这一历史时期空间的变化; 完成宋代不同民众的一天的介绍,将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融入个人生活当中,以小见大,了解宋元时期的历史发展变化。 完成中外同时期科技对比表格,认识到宋元时期的科技领先世界。
五、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总体优点:1.教学过程完整,过渡自然,条理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2.史料结合,运用图片和视频以及小故事,调动学生积极性。 3.语言简洁、准确,教态自然,具有亲和力,激情饱满,具有感染力。 缺点不足:课堂活动较多,对课堂时间的把握不够到位。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单元定位: 本课为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的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属于社会变化的内容之一;与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也有密切关系。
内在联系: 本课主要讲述三个方面的内容: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元曲与司马光和《资治通鉴》。高市生活推动者宋词、元曲的发展演变,使之成为时代文学艺术的主流,而来词、元曲又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着各自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二者之间相互关联,雅俗之间互动促进,共同勾勒出宋元时期市井文化生活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 学习这部分内容,首先要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生活和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北宋时期,由于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社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变,“坊”“市”分离的格局被打破,夜市兴盛,使城市商业活动空前活跃,这是都市生活繁荣的基础。市民阶层发展壮大,生活水平提高,市民有较多的闲暇时间,对业余生活的需求多样化,希望出现满足其文化需求的新作品,这是市井文化生活滋长的内在动力。当时的人们,一方面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另一方面又从精神上追求世俗的娱乐文化生活。应运而生的“瓦子”“勾栏”“杂剧表演”等,正是市民物质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典型表现。 而宋词、元曲的流行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句子长短不一,是加便于人们样发思想感情。因此,词逐渐兴盛起来,并取代诗成为文学的主流。元朝时,国家再次统一,降级繁荣,为元曲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元朝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交融,促使元曲发展成就主要戏曲形式。 《资治通鉴》的问世,既是司马光为代表的史学家对过去历史的反思,也是对宋代历史的思考。
2.学习者分析
1、从知识层面上看,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积累了一定量的古代史知识,在前面的六课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宋元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宋元文化和生活有所了解,但对同一时期生活、文化和经济、政治之间的联系认识不足,对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繁荣的现象和原因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历史问题的思维角度仍不够全面。 2、从能力层级上看,七年级经过一学期的历史课程的学习,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初步具备了简单的材料分析能力,但不同层级学生对于材料的认识感知程度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营造轻松开放的教学氛围,充分通过运用图片、地图、历史故事等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历史细节、感知历史人物的精神,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串来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3.学习目标确定
课标要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通过了解宋元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文学艺术成就,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元时期出现的著名大都市及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知道宋朝就有春节等传统节日,能说出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家。了解司马光及其作品《资治通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和宋词,了解北宋东京都市的繁华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通过赏析宋词,体会宋词的风格特色,提高文学鉴赏力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宋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通过感受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认识宋元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文学艺术成就。 难点: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5.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评价 评价目标: 发掘学生特长;考查学生对宋词和宋朝历史的理解;观察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评价方法: 教师观察、学生自评与互评等。 评价过程: 教师认真观察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发现其特长、闪光点,并加以记录。 在学生自评与互评之后,师生协商共同做出客观评价。在观察、协商中,教师提出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建议,并记录学生在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点滴进步。 评价总结: 通过品诵活动,加深学生对宋词的理解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教师活动1 【播放】《清明奇妙游》片段 【讲述】那个人物风流,艺术绮丽,思想璀璨,生活奢靡的时代究竟有什么吸引人之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元时期的都市,一起感受宋元别样的都市文化生活。学生活动1 观看影片,思考问题。活动意图说明:以热门影视节目为切入点,激发学兴趣;进而设置穿越情景,感受宋元文化。环节二:新授教师活动 【出示】12-13世纪东西方城市人口对比图。 【提问】宋元时期有哪些大都市? 【讲解】接下来,我们跟随宋代开封的普通市民一起体验宋代开封人的十二时辰。 【辰时】 出示《清明上河图》脚店及明炉送酒小哥,出示文字材料:《东京梦华录》中描绘了当时东京城里售卖早餐时的热闹场景。 【讲解】辰时,七点整至九点整。此时为“食时”,是宋人用早餐的时间。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宋代,餐饮业也开展得如火如荼,茶坊酒店,遍地开花。还催生了大宋精致的饮食文化和外卖业务。所以宋代都城寻常百姓早上可以选择不开火,吃完早饭直接上班。生活十分惬意。学生活动 观察图片,找出宋元大都市:开封、临安、大都。 观察图片,阅读材料,了解宋代繁荣而雅致的都市生活。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了解宋代餐饮业的繁荣所反映的繁荣的宋代经济,认识宋代繁荣雅致的都市生活与经济发展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代的文化是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产物,都市的繁华是宋代经济发展的产物,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巳时】 出示经筵图,《资治通鉴》书影。 【讲解】每日巳时,正是学子用功读书学习的时候。宋代重文轻武,使得宋代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宋代的普通学生要去书院私塾学习,而宋代皇帝也要听经筵讲授经史。宋代皇帝必修史书就是《资治通鉴》 【提问】结合课本梳理《资治通鉴》的编纂时间、作者、内容和体例、了解其历史地位。学生活动 观察图片,结合课本梳理《资治通鉴》的编纂时间、作者、内容和体例,了解其历史地位。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对《资治通鉴》的梳理,了解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及其作品《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鉴古知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午时 【讲解】午时适宜小睡,宋人讲究午睡养生,文人墨客在午睡之后,频出佳作,成就了繁华的宋代词作文化。 【出示】唐诗与宋词对比。 【提问】宋词的特点。结合课本了解其发展。找出著名词人。 【出示】三位词人的不同作品。 【提问】分析词句,他们分别有何风格特点?学生活动 观察诗词,对比得出词的特点、格式等。 结合课本概括其发展历程。找出著名词人。 鉴赏词句、概括特点。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对诗词对比,了解词的特点及变化,了解宋代著名词人及其风格,认识宋代的文学成就是词。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加深学生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未时 【讲解】未时,下午一点整至三点整,人们午睡醒来,正好玩耍游乐。宋人喜欢蹴鞠、荡秋千、踏青。 【出示】《蹴鞠图》、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节选、《东京梦华录》节选 【讲解】每逢寒食节和清明节,宋代女子会举行蹴鞠活动,还会外出踏青。 【出示】节日相关诗词 【提问】除了寒食,宋代还有哪些节日?又有哪些习俗?对比现在的习俗,有何感悟?学生活动 观察图片,了解宋代的休闲活动。 阅读诗词,了解宋代节日和风俗,对比现在的节日,感悟历史传承。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对节日诗词的阅读,了解宋代节日风俗,对比古今风俗习惯,认识到历史的传承。五、戌时 【讲解】戌时,晚上七点至九点。人们开始了夜生活。 【出示】大相国寺地图,文字材料“元宵节时,大相国寺更是热闹非凡,大殿前设乐棚,供皇家乐队演奏。月上东山,多彩绚烂的灯展使大相国寺彻夜灯火辉煌,远远望去,宛如仙境,人们通宵达旦观灯。” 【提问】宋代最繁华场所是哪里?其中娱乐兼商业的场所叫什么?有哪些娱乐方式?其中百戏表演场地叫什么? 【讲解】宋代最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其中娱乐兼商业场所是瓦子又名“瓦肆”,是宋人的娱乐中心。瓦子中设置的专供百戏表演的场所叫做勾栏。 【出示】出示宋代勾栏形制复原图,出示宋代《打花鼓图》《傀儡婴戏图》 【提问】宋代戏剧主要表演形式是什么?其中包含哪些内容?结合课本概括其形成和发展。 【讲解】元代把杂剧、南戏、散曲相结合,形成了元曲。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相结合,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提问】元曲四大家是谁?其中最著名的是谁?他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出示】播放音频,出示诗、词、曲变化示意图 【提问】这一变化体现了什么?学生活动 观察图片,阅读材料,认识宋代繁华的大相国寺,其中娱乐兼商业场所是瓦子又名“瓦肆”,是宋人的娱乐中心。瓦子中设置的专供百戏表演的场所叫做勾栏。 观察图片,概括回答勾栏中的节目形式是杂剧,其中包括杂技、歌舞、傀儡戏等。杂剧形成于宋,兴盛于元。 阅读课本,回答元曲四大家为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最著名的是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 听音频,思考变化为逐渐平民化、世俗化。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对图片材料的分析,了解宋代繁华都市生活的代表:大相国寺,以及勾栏瓦舍。了解杂剧的发展演变,知道元曲的代表作品和元曲大家,认识到元曲的历史地位。通过对比诗词曲的变化认识宋元时期的文化逐渐世俗化的原因。六、亥时 【讲解】亥时是晚上九点到十一点,此时仍有商家店铺营业。 【出示】《梦梁录》:“通宵买卖,交晓不绝。” 【出示】《清明上河图》灯箱广告、《梦梁录》文字材料。及唐代坊市图及文字材料。 【对比】宋代的城市生活有何特点? 【出示】《宋代州桥夜市图》、《马行街图》 【解说】宋代人夜生活丰富多彩,不亚于今人,有些夜市刚刚收摊,紧接着又迎来早市商贸活动夜以继日。 这就是宋代开封人的一天。学生活动: 观察图片阅读材料,了解宋代的商贸打破了时间空间界限,昼夜不绝。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对唐宋商贸活动的对比,了解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通过研读材料,让学生理解市民娱乐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与经济的繁荣有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通过探究让学生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代的文化是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产物,都市的繁华是宋代经济发展的产物,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活动 【提问】宋代都市生活主体是谁?宋元时期都市生活有何特点? 【讲解】市民阶层主要由士人、手工业者、商人和城市平民组成的利益性群体,市民的富足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的高度繁荣。 【材料】材料一:两宋期间,虽先后与辽、西夏和金发生战争,但最终都以双方的妥协而告终,并且在议和之后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客观上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民族的交往和交融。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间的政权分立状况,我国再次出现民族交融的高潮。——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在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商业贸易的兴盛使社会上的产品种类更多,生活方式更加丰富,经济收入得到提高,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课本 材料四: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 【提问】依据以上材料,说一说宋元都市和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学生活动 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市民阶级是都市生活的主体 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样 分析材料, 1.社会相对和平安定; 2.两宋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贸易繁荣; 3.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4.市民阶层的壮大环节三:小结教师活动: 通过回顾板书方式,带领同学们归纳、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结语】宋代经济发展促进都市文化的繁荣,也推动了宋元时期科技与对外交通的发展,宋元有何科技发展成就?对外交流又有何发展呢?我们下节课一起探究。学生活动: 归纳、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思考问题。活动意图说明: 课堂最后通过回顾板书方式,带领同学们归纳、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7.板书设计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
8.作业
模仿本课内容,根据材料完成宋代临安市民或者元代大都市民的生活的十二时辰。 第一层级:能够根据提供的材料和查阅的材料,全面、准确的提炼归纳出,能够自主查阅资料,整理宋代临安人民、或元代大都人民的都市生活。 第二层级:能够根据提供的材料,提炼归纳出宋代临安人民、或元代大都人民的都市生活。 第三层级:提炼归纳宋代临安人民、或元代大都人民的都市生活不全面或无法根据提供的材料,提炼归纳出宋代临安人民、或元代大都人民的都市生活
9.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课以宋元时期都市文化生活为主线贯穿全课,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课和单元内容。本教学设计比较成功之处如下: 在教学方法上,从都市文化生活这条主线出发, 以宋代市民生活为切入点,以学生认知特点为基础进行设计和选取材料,通过不同史料的展示、挖掘,重视图文史料的理性分析,注重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2. 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串、结构化板书、曲折线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和学习,从中感受宋元文化的丰富多彩; 3. 在教学内容上,补充多种类型的材料,对教材内容的分量进行适当增减,引导学生了解体悟文化与节日的发展演变。 但本次授课的教学设计和实际教学仍然产生偏差,亟待改进: 在学生材料分析研读活动较多,教师要注意把握时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补充历史笔记,落实历史知识点。 在本课主线下,对南宋临安、元代大都的城市发展和元曲的作品赏析等部分内容做了弱化处理,但是这些内容对于突出主线仍然有补充作用。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