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下 第二单元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教学设计
整体设计思路
本课以“慧门不闭,福泽寰宇”为教学立意,在为学生系统阐释宋元时期科技与中外交通的基本情况的同时,更强调了宋元时期发达的科技和中外交通不仅使得“中国智慧”造福了中国百姓,也造福了世界。正如罗伯特曾说:“人类文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现代科学技术是东西方文明互相结合的产物”,这便是何谓“创新以创生,开放以共享”。本课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智慧”的创生、传播以及共享。本课导入从罗伯特·坦普尔所著的《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出发,指出在这位外国人的眼中——是中国古人的智慧,极大造福了世界科技与文明的发展;进而询问学生能够想到哪些中国对世界的贡献,由此开始本课的正式讲授。本课第一部分为“‘智慧’的创生”,主要整合涵盖了“宋元时期的科技”(包括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的内容。在介绍宋元时期的科技创造时,采用“发现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以创生”的基本方式,结合活字印刷术的视频,让学生深刻认识宋元时期“智慧”得以创生的原因、过程以及“智慧”之创生的显著特征。本课第二部分为“‘智慧’的传播”,主要整合涵盖了“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的内容,呼应了罗伯特所说的“中国古人的智慧还影响到了世界,被世界所发现”。通过大量的学生活动、识读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宋元时期中外交通的发达之处。本课第三部分为“‘智慧’的共享”,主要介绍中国古人的“智慧”在被“传播”到西方去之后,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什么样的重大影响。指出宋元时期那些原本只是为了“自足”的科技发明创造,传播、共享到世界之后却达成实现了“福泽寰宇”。本课的结课联系到中国智慧的创生、传播与共享已经从宋元时期的丝绸之路发展到现今的“一带一路”。最后升华主题“只有始终保有创新创生之智慧和秉持开放共享之理念才能让世界共同走向进步、走向文明、走向命运与共。”
教学前段分析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在了解层面,要求知道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项科学技术在宋元时期的诞生、发展与应用以及这三项科学技术如何传播到西方为世界所用;在理解层面,要求明白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有着高度的实用性、继承性和先进性,不仅满足了中国人自身的需要,更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教材为统编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3课,主要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和发达的中外交通。宋元文化上承隋唐、下启明清,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彼时的科技水平在整个世界也位于领先地位。在造纸术发展的基础上,活字印刷术的出现,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出书速度,推进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火器的使用,推动了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转变,改变了作战思维和作战方式,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与此同时,宋元时期的海陆交通使得东西往来更加频繁,更加便利,不仅将这一时期的科技外传,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加速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同时也将世界的优秀文化带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经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本课属于七年级下教材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中的最后一课,与前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有着一定的关联,本课的三个子目: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发达的中外交通,彼此之间相互并列,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关联性。在教学中,需要教师突出以下特性:第一、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宋元时期的科技及对世界的贡献,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第二、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第三、人文性,以四大发明的成就及传播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接触历史这门课的时间较短,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还抱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宋元时期的历史情况,抱有较高的求知欲。在认知水平上:七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对中国四大发明有所了解,但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认知体系,学习习惯相对较差,整体认知能力偏弱,且个体差异较大。在学习热情上:七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往往充满兴趣,加之对其了解程度高,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对相关历史事件的求知欲强,积极性高。在学习方法上:七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基础的抽象概括能力,阅读史料、识读地图、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也有所提升,所以对本课内容的接受较为容易。
教学目标
具体目标 素养达成
第一,通过分析时代背景并结合历史地图,掌握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知道宋元时期交通发达的原因、表现及影响,认识到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第二,通过典型史料,创设历史情境,认识罗伯特·坦普尔的《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中的重要观点,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典型特征和重要影响,明白人类文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现代科学技术是东西方文明互相结合的产物。第三,通过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再通过对宋元时期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以及中外交通空前发达之原因的分析,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及概括、归纳能力。第四,通过系统介绍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励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以古代“丝绸之路”对比今天的“一带一路”,明白今日的“一带一路”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发的主要举措,从而进一步培养创新创造、开放共享的时代精神。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 √
√ √
√ √
√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四大发明的应用;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教学难点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资源选择与方法运用
(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史料、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木活字印刷的几大步骤) (二)教学方法教师会使用的教法有:讲授法、史料研习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注重合作、探究、交流相融合,以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历史问题的兴趣。学生学法主要对应有:认真聆听、研读史料、对比材料、识读图片、完成任务以及思考归纳、神入情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教师讲授】:在上课之前,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一本书:《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这是一本外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书,它的作者罗伯特·坦普尔曾在书里提到: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各种基本发现和发明,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全世界都必须承认和尊重中国的贡献。【教师设问】:罗伯特认为,是中国古人的智慧,极大造福了世界科技与文明的发展。那么同学们能够想到哪些贡献呢?你能列举一些吗?【教师过渡】:今天我们主要讲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而这三大发明都全部成型于宋元时期,可以说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巅峰阶段。今天就让我们敲响这个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之门——一起学习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慧门不闭,福泽寰宇。 学生认真聆听教师讲授。【学生回答】: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其他发明) 通过展示一本外国人所写的关于中国的书《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的重要观点,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明确本课的重要知识点和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一、“智慧”的创生 (一)印刷术在“创生”【教师过渡】:首先,我们主要从宋元时期的三大发明看看中国古人“智慧”的创生。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请留意是谁在创生智慧?这些发明创造有何发展特点?【教师设问】:隋唐以前,我们看古人在苦恼什么问题呢?【教师设问】:为了解决人们这一方面的问题,什么技术被发明了呢?【教师设问】:唐懿宗时期,就出现了现存世界上最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但是,从这则材料中(PPT觉真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教师概括】:可见,雕版印刷非常耗费时间和材料,而且一块雕版只能印同一个内容,一旦刻成很难修改,依然存在诸多不便。【教师设问】:于是在宋元时期,智慧的古人将印刷术进行了革新,发明了什么?【教师讲授】:庆历时,有布衣昇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活字。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泥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的平民匠人毕昇发明的;而元朝时人们又将胶泥改换为木头,发明了木活字。【课程活动】:(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自行找出活字印刷的几大关键步骤)我们现在通过一个视频来一起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几道工序。请大家记住其中的步骤。【教师设问】:请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从视频里看到了活字印刷术有那几道工序呢?【教师设问】:那么,既然活字印刷里有一个活字,你觉得这个流程中哪里体现了活字印刷的“活”呢?【教师补充】:最重要的是排字固版时,活字块还可以拆开,再次排版,印新的内容。【课程活动】:(以刻印“中国”和“国中”为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活字印刷术的先进之处)老师举例,如果你想要印刻中国和国中两个词,若是用雕版印刷,需要两块刻板,一个中国,一个国中,分别刻两次;但是如果是用活字印刷呢?【教师总结】:这样以来有什么样的好处呢?正如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如果只是印两三本书,活字印刷没什么方便的(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但是如果印成千上百本书(若印数十百千本),活字印刷只需调换字块的排版顺序就能印刷,十分快捷,极为神速!可见,活字印刷术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书本的印刷成本更低,人们买书看书更加方便,活字印刷的改良促进了社会文化进步,成为了宋元时期人文昌盛的原因之一。【教师设问】:但是,活字印刷术依然存在一定问题,字块字模非常多,一个个捡字实在有些麻烦,所以元朝王祯又发明了什么?【教师补充】:转轮排字法将一个个字块按韵的读音排序摆放在转盘上,使得捡字找字更加便捷,进一步提高了印刷效率。【教师设问】:但是在材质上,木活字的字块也存在问题——容易热胀冷缩而裂开,元朝中期便对其材料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发明了?【教师总结】:何为创生?这便是一个不断改良创新的过程。(二)指南针在“创生”【教师设问】:此外,除了印刷术,其他两大发明是什么呢?【教师设问】:他们在宋元时期也得到了相应的创生。(呈现图片)这个便是宋代用于航海的指南针,指针所指向的地方便是南方,而这其实并不是指南针最初的样子,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告诉老师,指南针的又有什么样的发展过程呢?【教师设问】:但司南指南其实很难,磁性很弱,而且我们看他的体型如何?【教师讲授】:宋代时,人们便用人造磁铁制成磁针,又把这种磁针安置在刻有度数的盘中,就制成——罗盘。到北宋末期,罗盘和指南针已经用于海上航行。【教师设问】:我们来看到这段材料(“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南宋·赵汝适《诸蕃志》),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史实呢?(三)火药在“创生”【教师讲授】:有关另一大发明,火药。在唐代时,人们在一次炼丹中意外发现了火药。人们见识到了火药的威力,并在唐朝末年首次将其运用于战争。到宋元时期,人们又利用了火药的特性,制成了爆炸性武器和管形火器。【教师设问】:书中为我们举了哪些例子呢?【教师补充】:其中,突火枪就是将火药弹丸放置在竹筒里,发射造成大规模的爆炸燃烧。而元朝用金属取代竹筒,发明了火铳。【教师设问】:有史料曾记载,火药发作、甲铁皆透,说明了什么问题?【教师补充】:我们在之前课程中学习过的宋金之战、宋元之战中都使用过火药武器。可见宋元时期,火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教师设问】:综上可见,这三大发明创造都有什么样的发展特点呢?【教师总结】:智慧的创生者,而毕昇也好,王祯也好,还有航海家和火药师,这些匠人们在劳动生活中通过他们的智慧,满足生活和应用中的需要,例如火药的改进适应当时日渐频繁的战争需要——体现了一种实用性;同时,智慧每一次的创生改进,并非从零开始,而是建立在之前的基础上——体现了一种继承性。【教师设问】:(呈现材料)现在我们根据罗伯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整理的信息,你可以发现什么?【教师总结】:所以在当时(宋元时期)的世界范围内,这些中国的“智慧”有着十分显著的先进性。(四)其他【教师讲授】:其他,北宋时期,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还记载了天文、数学等各个门类学科,是北宋时期科学创造的百科全书。到了元朝,郭守敬所写的授时历中记录下的某些测量发现成就,在整个世界都遥遥领先。以上种种,都是古人为我们遗留下的智慧的明珠。【教师设问】:那么宋元时期,为什么中国科技创造会如此之发达?老师想来听一听同学们的见解。【教师总结】:(根据学生回答补充)这些都是“智慧”改变生活、科技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设问】:而开头我们所见罗伯特曾言,中国古人的智慧还影响到了世界,那么这些智慧又是如何被世界所发现的呢?——这必然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书中告诉我们这一时期中外交通有什么样的特点?【教师过渡】: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种发达体现在哪里。 【学生回答】:(依据PPT)书本太少,买一本书太贵,抄写又太累,真是麻烦!【学生回答】:雕版印刷术。【学生回答】:要刻好这样一本大藏经,历时十余年,刻板用了十三万块。【学生回答】:活字印刷术。学生结合PPT内容,认真聆听教师讲授。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并记录活字印刷术的步骤。【学生回答】:先后顺序为:在刻板上写反字,刻字,捡字,排版,敷墨,印刷。【学生回答】:刻字的字模是一块一块可活动的;捡字的字也是单独成块,可活动编排的。【学生回答】:就只需要刻两个字块,一个中,一个国,就可以调换顺序反复使用。学生结合实际仔细思考教师的提问,认真聆听教师的讲授和总结。【学生回答】:转轮排字法。【学生回答】:铜活字。学生根据教师的讲授和PPT呈现内容进行笔记的补充。【学生回答】:指南针和火药。【学生回答】: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司南”。【学生回答】:比较庞大,非常不方便携带。【学生回答】:海上航行已经可以完全依靠指南针来辨别方向。无论昼夜晦明,航海家们可以实现全天候航行了。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讲授。结合教材回答问题。【学生回答】:蒺藜火球、突火枪、火箭等等【学生回答】:火药的发展十分迅猛,威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已经可以穿破铁器。学生根据自己的看法回答教师提出的开放性问题。【学生回答】:中国以上三大发明的创生与应用相较于西方世界来看,都要早一百年、几百年不等。【学生回答】:彼时的古人有着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精神品格;受到隋唐文化辉煌成就的影响;宋元时期国家重视文化教育;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现实的需要;对外交往的频繁……【学生回答】:特点是很发达。 通过隋唐以前人们的“烦恼”以及《金刚经》的刻印,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雕版印刷的不便之处,人们对书本的需求更加旺盛,由此知晓活字印刷术诞生的基本背景和原因。通过连续发问和教师讲授,让学生明白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与发展这一重要知识点内容。循循渐进,从分析背景再到详述知识点,便于学生对历史信息的吸收。通过一段“木活字”的视频,对教材上只呈现了“泥活字”印刷技术进行补充,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活字印刷这一技术的创新性和继承性,对教材知识点进行拓展补充。结合材料《梦溪笔谈》,让学生无形中接触到这一宋元时期的科技巨著。同时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培养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联系先前所学,同时将教材知识点通过图片和时间轴的形式进行大串联,更加直观地展示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历程。通过分析文物图片,联系先前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史料、绘制时间轴,让学生更加直观且清晰地了解指南针这一科技发明的发展过程和应用情况。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结合教材内容和相关史料,展示对应的历史实物图片(蒺藜火球、突火枪、火箭),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火药这一科技发明的发展过程和应用情况。对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相关历史知识进行概括性总结和系统性整合,使课程的第一部分更加连贯,并通过教师讲授让学生清楚认识到我国宋元时期科技发明的基本特点。通过整理《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宋元时期科技的先进性特征,同时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史料实证能力以及历史信息归纳、历史解释的能力。通过呈现宋元时期古人“智慧”的其他方面成就,拓展教材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智慧”的传播 (一)发达的中外交通【课程活动】:(展示地图)根据教材中的地图,我们顺着这些线路都可以到达哪些地方呢?我们一起动手画一画。 【教师补充并总结】:就海上而言,元朝时期的航线之多,可以抵达亚洲、欧洲、甚至非洲,范围极为广泛。而且,在航海中,此时的人们除了使用之前所说的指南针以外,还善于利用潮汐等自然规律。潮汐是什么呢?海洋表面受到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引起的涨落现象,这一时期的航海家已经可以牢牢把握住其中规律并将其服务于航海。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海上丝绸之路以外还有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它们依然可以抵达很远的地方,覆盖面很广阔。【教师设问】:教材里提到,到了元朝的时候,陆路可通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我们可以通过元朝主要驿站和驿道分布图来看他的交通是如何的四通八达。那么,什么叫做驿站呢?【教师设问】:驿道又是什么?【教师补充】:(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补充)如果说这些驿道的线路是线,那么驿站就是点。正如地理志中所说:“元有天下,薄海内外,元朝疆域很广阔”,然而,“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只要有人来往的地方都会设置驿站驿道。这不仅推动了国内交通的发展,有利于中央与地方联系,还能够促进国内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地域广、线路多而且技术高——足以见得这一时期交通的发达。而这些发达的路线都是一条条智慧的传播之路。(二)“智慧”的传播线路【教师设问】:我们来看我国三大发明的智慧通过这种发达的交通又会传播到哪里呢? 【教师设问】:(同上,结合地图看指南针的传播路线)【教师设问】:(同上,结合地图看火药的传播路线)【教师总结】:由此,中国的智慧,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和驿站制度等等大多借以发达的交通传播往西方,而天文、历法、农业等技术传入亚洲各国。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知识也传到中国。【教师补充】:在之前我们只提到了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满足了中国国内人们生活应用的需要,而这些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在被“传播”到西方去之后,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最后,我们再一起来看看智慧的共享。 【学生回答】:向东去:可以抵达日本、高丽;向南:印度尼西亚、东南亚各国;向西: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再延伸过去已经抵达了欧洲。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讲授,结合教材,补充笔记。【学生回答】: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学生回答】: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将驿站联系起来。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讲授。【学生回答】: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经丝绸之路传到了波斯,经蒙古人西征传入了欧洲。【学生回答】:宋元时期,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了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学生回答】: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了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 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讲授,结合教材补充好笔记。 通过学生活动,用学生自行识读地图、绘制路线的方式,提高课堂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调宋元时期中外交通十分“发达”的特征。通过教师讲授、结合相关史料、结合相应地图,让学生能够清晰分辨驿站和驿道的区别,进一步认识到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地域广、线路多而且技术高,这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也有利于“智慧”(科技发明)的向外传播。 教师带领学生结合教材以及地图提取重要历史信息,认识我国的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如何传往世界,有利于学生将教材知识点内化活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将教材中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图示,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地认识到东西方科技文明的互通与交流,即实现了“智慧的共享”,为第三部分内容的讲授打下基础。
三、“智慧”的共享 【课程活动】:(根据教师讲授和教材填写PPT呈现的表格)有关印刷术,罗伯特在他的著作中说:“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印刷术,欧洲可能要长期停留在手抄本的状况,书面文献不可能如此广泛流传”。这代表了活字印刷术可以做到?【教师讲授】:(根据学生的表格填写情况进行补充)指南针的共享,最重要的是带来了人类航海技术进步,推动了各国之间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也为后来明朝时,郑和下西洋创造条件。【教师讲授】:有关火药——在当时,因为欧洲战争十分频繁,威力巨大的火药迅速在欧洲广泛被应用起来。不仅如此,火药还催生了世界上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火药作坊、火枪制作等。恩格斯曾说:“火器的采用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到了变革的作用”。【教师设问】:由以上信息,同学们认为,火药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共享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课程活动】:系统总结——中国的智慧共享给世界之后,被应用于哪些领域?又带来了什么影响?我们一起来为知识对号入组。【教师总结】:正如培根在新工具中所言,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学术上,战争中,亦或是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足以见得,中国科技智慧的共享 最终达成实现惠及世界、福泽寰宇。 【学生回答】:降低制书成本,加快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进而促进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学生回答】:第一,推动战争从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转变,这是作战方式的变化。第二,还对欧洲的火器制造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最终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进行知识的填空对号入座。 结合相关史料,通过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从而更加直观、系统地认识到印刷术、指南针以及火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及影响。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历史信息和史料实证的能力。 通过类似表格填空的方式,对教材第一、二子目所有涉及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加深学生对本课重难点的印象,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的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课堂小结 【教师讲授】:宋元时期的人们,原本只是为了“自足”的科技发明创造,传播、共享到世界之后却引发了可谓是轰轰烈烈的影响,甚至改变了人类未来的历史命运。这也许也是当时的古人始料不及的。【教师设问】:而智慧的共享他也是一个双向性的过程,比如刚才我们还提到,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知识也传到中国,那么这些新鲜的外来知识中国人是如何看待的呢?【教师总结】:在这一时期开放的社会风气中,人们乐于吸收外来的文化,为己所用,无形中促成了第二次智慧的创生,又极大影响了当时中国国内科技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这就是所谓的创新以创生,开放以共享!形成了罗伯特在他著作中的结论,人类文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现代科学技术是东西方文明互相结合的产物。【全课升华】:直到如今,中国智慧的创生、传播与共享已经从宋元时期丝绸之路发展到 现今“一带一路”。我们只有始终保有创新创生之智慧和秉持开放共享之理念才能让世界共同走向进步、走向文明、走向命运与共。慧门不闭方能福泽寰宇。 【学生活动】:在元朝时期深得人们的重视。 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结合教材内容补充笔记。 帮助学生透过表现看本质,让学生理解本课不仅要学习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的基本情况,更是要知道“智慧”的共享是一个双向性的过程,要实现科学技术的进步、“智慧”的升级必须要保有创新创生之智慧和秉持开放共享之理念。培养学生的高阶历史思维能力。将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相联系,实现古今的衔接对比,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世界意识。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本课的正板书是本课将教材整合成的三大部分,分别是“智慧”的创生、传播与共享,在每一版块名称的背后标注有对应教材内容的重要知识点,配合教师的教学逐一书写,能为学生清晰明了地展示本课基本结构。副板书为“中国”和“国中”二字,配合“印刷术”部分的授课,让学生短时间内能够理解课程活动的设问。
学习评测 【课后思考与讨论】:在本课中,我们知道了,古人的科技具有创新性和继承性,那么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是否依然拥有这样的特性呢?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呈现全课框架,加深学生对本课重要知识点的印象。对比联系今日课程知识点与当今社会现状,引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关注和兴趣,锻炼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史料阅读、历史解释的能力。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