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4 23:2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1)从历史地位来看: 民族区域制度在我国现代史上有着70余年的历史,1954年颁布实施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进一步肯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联系密切,交往频繁,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状况,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2)从现实意义来看: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我国的民族情况对培养学生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3)在单元中的地位:本课为第四单元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开篇之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2.教材特点 (1)教材内容分析:这课内容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荣发展两大主题组成,其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都有利于民族团结。 (2)子目逻辑关系:第一个子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第二子目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也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以及具备一定的历史素养,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们都能认识到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初中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解有一定的偏差。一是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虽然大部分学生认识到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的缔造者。但也有少数学生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认同。二是认识不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些学生认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不能正确理解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帮扶政策。因此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落实家国认同,注重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相关史料,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背景,理解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是我国历来的传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培养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素养。 2.通过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和相关史料,认识这一政治制度的制度优势和意义,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3.通过对少数民族发展情况的了解学习,能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学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状况。 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教法学法 教师教法:讲授法、图示教学法、问题探究法 学生学法:探究学习、自主学习
教学立意和 教学思路 教学立意:以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主题 教学思路:按照教材的子目布局,依次讲解我国民族制度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内容、影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各民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各民族在多种政策多方面的支持调整下共同发展,也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同时在两个部分的教学中加入重庆的元素,让同学们感受民族政策与他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增加历史的温度。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师展示五件国宝级文物图,提问:同学们请看ppt上展示的五件国宝级文物,大家知道这是文物是什么吗? 师对这五件文物作简要解释: 第一件是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红山文化玉龙,可以追溯到五千年以前,是中国早期龙的形象之一,印证了中华“龙”文化符号在长城以北的古老历史。 这件是鎏金铜牛,牛和牛耕在党项族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是党项族与汉族经济文化交融的见证。虽然党项族已经不复存在,但其血液和基因却融入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中。 这个碑是唐时期现在伫立于与西藏自治区的唐蕃会盟碑,以汉文和藏文两种文字铭刻,是汉族藏族两大民族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这个出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铜印章,印章底部写着“常宜之印”四个字,意思是两汉时期西域地方官员的印章。是汉朝中央政府管辖西域的历史见证。 最后一个是出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羽人小铜鼓,展现了西汉时期当时这个地区的人们载歌载舞的情景。 师问:同学们看这些文物的出土地都是什么地方呀? 师过渡:是的,出土自少数民族地区,这些文物也见证了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民族之间的往来,印证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那么本节课就让我们来了解少数民族,学习第十二课民族大团结。 观察老师所展示的五件文物图((能认出其中一两件文物,唐蕃会盟碑之前学过) 边听老师对文物讲解,边透过文物看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 根据老师刚才对文物的解释,思考并回答问题((现在的少数民族地区) 以少数民族地区的文物为导入,增强课程的趣味,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民族交流自古有之,文物印证了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民族之间的往来。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师:首先来了解我国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民族制度呢?——这个制度就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施背景:历史传统 师:通过初一古代史的学习,同学知道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联系密切,交往频繁。那我们来回忆一下,中国古代史上中央与少数民族交往有哪些典型的史实呢和管理机构呢? 师出示时间轴,展示相关民族交往的史实: 师根据同学的回答情况加以简单解释:汉朝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后来西域归汉后汉宣帝在西域设置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比如文成公主入藏、册封可汗,唐太宗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元朝的时候在西域设置北庭都元帅府、设立宣政院管理吐蕃也就是西藏的事务。清朝的时候正式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并册封金印,这个两个是藏传佛教的两大活佛系统,代表佛祖和菩萨的化身。另外还设立驻藏大臣。在新疆设置最高军事长官伊犁将军。 师小结:我们可以看到在少数民族和汉族在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等之间的差异性之下,我国历代处理民族关系上采取的是不同于中原的、适用于少数民族的政策,这种民族制度是因俗而治的,带有特殊性的。这也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制定提供了历史经验。 师过渡:到了近代,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后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在解决国内民族问题上主张采取民族自决。 【民族自决的意思就是各少数民族都有权单独建立自己的国家】到了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全民族团结起来一致抗战。之前带有民族分离性质的民族自决已经不适合当时的国情,因此共产党调整了民族政策, 出示材料: 中国苏维埃政权承认中国国内少数民族地区的自决权, 一直承认到各弱小民族有同中国脱离成立自己独立的国家的权利。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第十四条规定(1931) 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 蒙回民族自治区。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第十七条规定(1941) 师阐释史料: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1年蒙回民族自治区建立,为民族区域政策的形成提供了实践经验。 师过渡:那么说完了历史情况,我国民族现实分布又是什么情况呢? 1.实施背景:现实情况 师设问:同学们观察这幅中国民族分布的地图,想一想我国的少数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师进一步阐释:小聚居,有些民族聚居在一块,大家看地图上的藏族,就聚居在一块。大杂居,是零零散散分布在全国。师设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少数民族大杂居的例子呢?师点评同学并也举例:在大街上常见的新疆羊肉串的大叔通常是维吾尔族人,兰州拉面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出示图片)等等 这些都能体现我国民族在分布上是交错杂居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师设问:同学们再观察地图上的少数民族多分布在中国的疆域的什么位置啊? 师阐述:多分布在广大边疆地区、山区,这就阻碍了交通畅通,当地民族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生产力水平低下,较为落后,在这种情况下,对少数民族采取特殊的政策就有必要了,不能全国都实行一样的,要照顾到少数民族的差异性。 师小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背景:因此在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的双重因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应运而生。 师过渡:那么这个制度具体说的是什么呢? 2.含义 师:同学们看书上正文第一段,看了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同学看)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问题1:这个制度的前提是什么呢?(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之下,在统一的大前提之前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自治有机结合起来) 问题2:在什么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呢?(注意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聚居就是很多少数民族住在一起。) 问题3:依据是什么呢?(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你多多一些,给你设置的级别就大一些。) 问题4:自治机关(人大和政府)、行使的权利是 (自治权) 师为解释自治权,举例:少数民族可以根据当地情况指定自治条例,组建公安部队的权力,比如你去新疆走几步就会看到人民警察,那里的治安很好比较严格。再比如西双版纳是傣族人聚居的地方,每年的泼水节当地就会放好几天的假,少数民族的节假日是挺多的。 3.确立历程 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完善经过了一个过程,同学们看着书上第二段,你能找到经历了哪些过程吗? 师结合同学所说加以补充:1949年《共同纲领》正式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这个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54年该制度被载入宪法中,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进一步肯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很多的细化规定,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 从这个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制度经历了从制度化到法律化的延续演变。 4.实施情况 师:那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请大家读图,大家也可以看到书上的地图部分,观察自治地方分为了几级 师提问:那老师想问比如一个自治区它跟绵阳市是一个级别的吗 不是的,自治区对应省,像四川省,自治州对应市,自治县对应县。目前我国已经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 师再次提问:同学们知道咱们重庆市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吗?有的,有四个自治县,出示重庆的区划地图 师提问:那么我们再看我国建立了哪些自治区呢,同学们找一找,并把它们的建立时间排个序。 记忆顺序:聚居地方加民族加行政级别。师举例子:比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是聚居地,回族是民族名称,自治区是行政地位,连在一起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同理。 师回答学生的疑惑:那么就有同学要问了老师,西藏自治区为什么不叫西藏藏族自治区呢?因为西藏这个地名已经包含了藏族的意思,所以就简化了。又有同学要问那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什么不叫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呢?因为民族名称是三个及三个字以上的,就要省略“族”这个字。 我们再看刚才重庆出现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什么有两个民族名称啊?因为这里秀山的聚居地主要生活着两个民族,而不是一个。就把两个民族名称都加上。 另外一个民族不仅可以在一个大的聚居地实行自治,建立自治区,而且还可以在其他小的聚居区实行自治,建立自治州、自治县。比如藏族除了西藏自治区以外,还在四川、云南等地,建立了一些自治州自治县。这些都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的灵活性。 师过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1949年确立一直沿用持续到今天,足以见得这个制度有它自身优势,是适合国情的,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少数民族实现当家作主,维护了我国的民族团结、和谐稳定。我们中国现在有民族问题但不是主流,主流一直是民族团结,不像其他国家的紧张的民族关系,比如印度因为民族问题分裂。 5.意义 师出示材料,设问:我们根据材料概括这个制度实施的意义,第一个是书上的材料研读。(同学答)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 (①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②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师过渡:那我们第二部分就让我们具体了解以民族区域自治为基础的民族发展情况是怎么样的? 1.背景 师: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上对少数民族的不重视和轻视和少数民族,比如自西周开始就是对少数民族称为夷人。在地理上,身处边疆和山区,也就是在历史背景里提到过的——交通闭塞。因而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少数民族生产力水平落后。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出示图片)云南的佤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仍保留原始时代的生活方式,四川凉山彝族还处在奴隶社会,藏族生活在封建农奴制,农奴没有人生自由,遭受农奴主的严重剥削,这张是带着铁链的农奴在耕地,西藏身处高原很冷的,但是他穿的又是那么单薄。这张被子已经盖了50多年,被当马骑的农奴。另外还有30多个民族跟汉族一样,是封建地主制。 过渡: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面对这种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的情况,为了共同的发展,采取了多种措施。 2.措施 师:在政治上因地制宜,首先实行民主改革,民主改革的意思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改革,包括土地改革。因地制宜,分为几种情况,和汉族经济形态一样的民族就采取面对面斗争,从地主手中争夺土地分给农民;面对奴隶制等地,为了民族和谐就采取和平协商和平赎买的政策。 1961年西藏改革结束,民主改革胜利完成。西藏的农奴翻身做了主人,参与普选,获得当家做出的权力。民主改革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之后各少数民族顺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迈进了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 师补充一个特殊的少数民族:在这个迈进的过程中,有这么几个少数民族直接从原始社会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比如说独龙族,用几年的时间完成上千年的飞跃,就像穿越了一样。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一下这个一步跨千年的民族。 师:在经济上,国家采取多种方式援助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少数民族也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经济。师出示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表格图,提问看出农业和工业发什么什么样的变化,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孔繁森的故事 在干部中有这么一个援藏干部,(出示图片)这个人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师出示他的故事:并加以描述 1979年,第一次进藏工作,他几乎跑遍全县的乡村牧区… 1988年,第二次赴藏工作。仅用4个月就跑遍拉萨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 1993年,孔繁森到阿里工作。一年多时间,106个乡跑了98个。”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考察的途中,因为车祸不幸殉职,时年50岁“在整理遗物时,只有两件东西…… 师:他是民族团结的典范。阅读孔繁森的故事后,我们可以感受到新时期中华民族的民族关系是怎样的?…… 【参考: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在文化上,师举例: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比如说桐族。尊重他们的文字,你看我们的人民币上也有好几种文字,课件国家对少数民族的重视;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比如藏族的唐卡(出示图片)这个是用宝石作为颜料画的,唐卡是藏语中的音译,大概是藏族卷轴画的意思。是非常精致的国家级非遗文化。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还有布达拉宫,国家投入7个亿维修;尊重他们的信仰,比如承认西藏的达赖喇嘛和班禅的合法地位。整理少数民族的古籍文献。 在战略上,为了促进西部地区发展,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出示示意图) 包含了5个自治区,其中重庆四川也在其中。从2000年至2016年,西部大开发累计建设重点工程300项,投资总额超6.35万亿元。其中标志性工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青藏铁路(出示图片)。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这一课后面的知识拓展,了解青藏铁路,并观看一个短片。 另外国家还在边境地区实行兴边富民政策,包含各个方面,教育、卫生、经济、生态。如(出示图片)。加快少数民族脱贫,一同奔向小康。 进入新时代 师:出示材料,总结本课:从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到采取各种政策助力各民族共同繁荣。我们都在为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而努力,56个中华民族是一家,我们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一起共同繁荣!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中共十九大报告 思考老师的问题,根据时间轴提示,回忆古代史所学,回答有哪些典型的史实和管理机构 在课本上作笔记 阅读史料,理解抗战时期民族政策的调整 观察地图,思考老师问题((因为地理学科学过,同学都能答道大杂居、小聚居) 回忆生活场景,思考老师的问题 观察地图,找出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位置(能答到偏远) 做笔记,勾画关键词 阅读书上正文的第一段 阅读这四个问题,并试着从书中寻找到答案 通过相关例子,加深对自治权的理解 阅读书本第二段,分阶段回答老师问题 观察书本上的地图,回答老师问题 思考老师给的问题(大部分能答道不是) 思考问题,做出回答 根据书上地图给的时间,给自治区的确立时间排序,并依次回答。 跟随老师的问题,思考自治区为什么这样命名 阅读材料,归纳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勾画好书本,做好批注 观看这些展示建国初期少数民族生活的老照片 观看视频,感受独龙族一步跨千年的巨变 观察表格,通过年份的变化归纳出变化 通过阅读孔繁森的一生时间线,思考老师的问题 思考老师的问题 观察示意图,看有哪些城市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内 学生阅读教材知识拓展,观看视频,感受一条巩固民族团结的幸福线,认识到西部大开发对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观看图片,感受兴边富民对少数民族的积极影响。 通过老师的总结叙述和观看习主席的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言,感受各民族应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通过民族交往的历史传统了解我国古代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主流,民族之间不断交融往来,让学生理解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是我国历来的传统,培养时空观念 从民族自决到民族自治这一块让学生理解有点难度,但为了将原因说清楚还是没有删减,因此教师要把转变说清楚 通过相关文献史料,了解在近代我国的民族政策发生变化,理解民族政策的制定是适合国情,培养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素养 用贴近生活的民族聚居的例子,拉近民族政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生活化的理解更好理解少数民族的现实情况 通过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的双重因素讲解学习,突破本课的难点问题 学生通过阅读书上对该政策内涵的阐释,自主解决四个问题。培养自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化细节、使学生对自治权有更清楚地认识 让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完善,日久弥新的 自治地方在学生生活中经常听到,通过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区分这些自治地方的设置。重庆也有自治地方,也更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通过解释自治地方的命名原则和在哪些地方能设置自治地方,让学生能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不是僵化死板的,而是具有灵活性(制度优势) 通过教师的简短叙述并结合当今时政让学生清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明白这个制度是好的,利于民族团结的,要一直倡导的 阅读材料,归纳制度的意义,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通过少数民族在建国初期的落后生活,让学生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明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必要性 展现新中国对于民主改革实施的灵活性 走进一个民族——独龙族,感受国家的力量,在国家的帮助下,少数民族发展迅速。 通过归纳表格,得出少数民族经济得到发展的历史结论。培养学生学会读表格的能力 通过孔繁森个人的故事,感悟新型民族关系的内涵,向孔繁森学习,培养家国情怀 通过对文化上的重视发展,感受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尊重 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 通过列举丰富的国家促进少数民族发展措施的例子,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感到骄傲,为国家的正确民族政策感到自豪。培养家国情怀。 升华,进入新时代,要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繁荣发展,培养家国情怀
课堂 小结 以框架图的形式小结: 通过老师的小结,再对本课内容进行巩固,梳理结构,完善笔记 框架图的形式便于学生理解本课的逻辑脉络
板书 设计
教学 预测 1.教学效果 (1)这节课在实习期间教学过,总的来说比较流畅,基本上能够完成教学目标,最后升华到家国情怀层面较为到位。 (2)这节课的亮点是导入比较新颖,古今之间的联系,透过文物看历史,学生也比较感兴趣。第二个感兴趣的独龙族,透过一个少数民族来表现国家的帮助下少数民族发展迅速,以小见大。中间穿插了较多问题,不断发问学生,学生也能够紧跟老师的思路,能够发挥自主性,思考问题。 2.存在的问题 教学内容较多,教学时间有点紧张;学生活动比较单一。 3.改进措施 (1)要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才能更好的有的放矢。 (2)学生后半段感到疲倦说明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不够,学生活动单一,还是要在问题上好好设计。 (3)最后的升华部分,语言仍需再加组织,增加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