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新千年第一缕阳光
——时、分、秒的认识
一、素材解读。
1.素材中的故事
素材的灵感来自万米高空:山东省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主编、山东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徐云鸿同志,在万米高空想到了这一素材,下飞机以后马上布置各地市教研员寻找材料。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如愿以偿。
审查专家的评价:本单元素材作为青岛版教材的样章送到了全国教材审查委员会,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在现有的几套教材中,青岛版教材对于钟表的编排是最好的,实现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并且素材具有前瞻性、时代性的特点。
2.本单元的情境串
新千年的第一缕阳光——新千年的钟声
二、单元知识分析
1.知识基础。
已学知识: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下雨了——学看钟表”。
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会了认读整时时刻、半时时刻,会用“快几时了与几时多”来表述接近整时的时刻。知道钟面上的短针叫时针,长针叫分针。
时间与生活的联系:能用时刻来表述与处理简单的生活问题。如放学后可以根据几个同学到家的时刻判断是谁最先到家的等。
2.教材地位。
一年级的认识钟面学习的延续
是今后学习年月日的重要基础
三、单元教材解读
(一)信息窗1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中国地域辽阔,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虽然每天都淋浴在阳光的怀抱中,但各个地方的人们每天迎接第一缕阳光的时间是不同的。作为生活常识,教材有必要向学生进行介绍,随着以后年龄的增长与学习的不断深入,再去了解蕴含在其中的科学道理。教材在素材的处理上,用在一张中国版图上钟表时刻的方式来呈现,简洁、明快、醒目,相信学生读了这样的素材之后,会深深地被画面所吸引,进而积极地投入到认读钟表的学习活动中去。
2.情景图中的信息。情景图呈现了新千年第一缕阳光分别照到八个城市的时刻,分别是:北京——7:36;哈尔滨——7:15;海口——7:14;福州——6:50;西安——7:50;济南——7:25;乌鲁木齐——9:44;台北——6:39。
3.例题的设置及功能。本节教材共设置了5个例题,3个红点,2个绿点。
第一个红点:学习内容是钟面的认识
第二个红点:学习钟面的认读及时间的表示方法
第一个绿点:学习内容有两个:一是继续学习认读时刻,二是也是更重要的一点为体会1分钟的长短
第二个绿点:学习内容也有两个:一是继续学习认读时刻,二是体会1时的长短
第三个红点:主要学习时间的计算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背景资料的介绍必不可少
(2)学具的操作非常重要。以钟表的操作活动为手段,在观察时针与分针变化的过程中突破难点。
(3)几时多的认读是学习的难点
(4)1分、1时的体验是时间观念建立的必要阶段
(5)教学目标:
①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②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④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6)教学活动的准备与拓展:
活动之前:分解难点,丰富表象。
充分利用学校及家庭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解难点,让时间的认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校:教师不妨提前一个星期把钟表引入课堂中,如上课之时让学生认一认现在上课的时间是多少。家庭: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让学生带着任务回家,提前一个星期让学生认读钟表,让家长给予孩子及时帮助。活动之前的调查与实践还有一个工作,如调查实践1分钟能做什么事情,1小时有多长,只有这些工作做到课前,学生课上才有话可说。
活动之后:及时巩固,个别辅导,专项训练。
不能把时间的认识与学习停留在一节课中,还要注意后续知识的延续,确保知识及时巩固。同时及时对差生进行个别辅导与帮助。
专项训练是指接近整时时刻的认读,可以利用钟表的拨针操作活动来实现。
(7)钟面的认识是认读时刻的重要基础。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第一个红点:钟面的认识
小组学习——汇报交流——指导探究——总结概括——解释情景。
a:小组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钟面图或钟面上有什么。
b:汇报交流:让学生分别汇报每个小组发现了什么,把以上小组学习中的发现都能谈出来。
c:指导探究:
大格有多少个——在探究这个问题时,要利用钟表或模型,首先把钟表指针拨动到12:00的位置,告诉学生分针从12转动到1是1个大格,从12转动到2是2个大格……从12转动到11是11个大格,从12转动到12(回到起点)是12个大格。
小格有多少个——教师可把钟表上三个大格或一个大格这一部分放大几倍画下来,引导学生清楚在每一个大格中画有四个点,但不是4个小格,是5个小格。接下来探究一圈有多少个小格这个问题时,要利用钟表或模型,首先把钟表指针拨动到12:00的位置,然后让学生用左手指到数字12(既0),师生共同完成转动分针的活动,在转动分针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表述有多少个小格。通过上面的活动,使学生清楚了1个大格与5个小格的关系、12个大格与60个小格的关系。
时针走一大格表示的时间——1时。1时在钟面上时针是如何转动或表现的。
分针走一小格表示的时间——1分。1分在钟面上分针是如何转动或表现的。——由于钟面上1个小格不容易观察与显示,因而我们选择从分针走1圈表示60分、分针走1个大格是5分然后过渡到分针走1个小格是1分。
d:总结概括:
时针转动与分针转动的关系——时针走一大格的同时分针走多少个小格。可以在学生探究、汇报发现的基础上教师引领探究:师生共同完成从12:00到1:00拨动分针与时针的操作活动,这样反复几次,使学生明白“时针走1个大格,分针走1圈;时针走1时,分针走60分”。
引导总结——1时=60分。
1时=60分既是理解与认读时刻的基本知识模型。除此之外,以上学习过程中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认读钟表的方法模型。
第二个红点:学习钟面的认读及时间的表示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以后让学生回答与解释,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探究——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完成从7:00到7:30然后再到7:36的拨针操作活动(必要时可反复几次)。最后用两种方式表示时刻。
第一个绿点:新千年第一缕阳光什么时刻照到哈尔滨和海口:
同样也是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完成从7:00到7:14然后到7:15的拨针操作活动(必要时可反复几次)。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没有拨针操作活动作基础,是很难突破难点的。
第二个绿点:新千年第一缕阳光什么时刻照到福州和西安:
同样也是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完成从6:50到7:00然后再到7:50的拨针操作活动(必要时可反复几次)。
第三个红点:新千年第一缕阳光照到西安时比照到北京时晚多少时间:
同样也是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完成从7:00 —— 7:30 ——7:36 ——7:50的拨针操作活动(必要时可反复几次)。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能观察到两个时刻之间相差的小格有多少,最后再把这种操作活动升华为算式也既50—36。
关于认读钟表的最后抽象概括: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分别引领学生认读的五个钟表上的时刻,到课堂的末尾,有必要进行认读钟表的抽象概括,既我们在以上的学习用去中,是分别认读个体的时刻,那么认读钟表时刻的整体方法是什么呢,此时有必要进行揭示与梳理。这个过程运用的数学方法就是——归纳、分解与组合。
把以上五个时刻中的每个时刻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时针,另一部分为分针。观察时针,抽象为“时针超过几,就是几时”;观察分针,抽象为“分针从12走过了几,就是几分”。
在探究活动的开始与课堂的最后阶段,我们不妨对学习活动作一个操作性的初步感知、总结与梳理:师生共同完成从6:00——6:39(台北)……9:45(乌鲁木齐)的拨针活动。
(二)信息窗2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小朋友从家长、成人及新闻媒体等各种渠道中可能已经了解到一些关于新千年庆祝的信息,有的小朋友或许对新千年的经历还有些记忆,从电视上学生可能不止一次地欣赏过“倒数10秒”的场景。教材选取人们在庆祝新千年钟声敲响之前的“倒数10秒”活动作为学习素材,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特点。不仅小同学看了之后喜欢,相信成人看了之后也会被吸引。
2.情景图中的信息:
场景信息:午夜里,人们欢庆新千年到来时的场景,主要有欢庆的人群和美丽的礼花两部分组成。
数学信息:还差10秒,倒数10秒。
3.例题的设置
第一个红点:1秒有多长? 体验时间秒,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第二个红点: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多少? 学习分与秒的关系
4.教学的策略。
(1)教学目标:
①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表象。
②能用“差几秒”“多几秒”来表述钟面上的时刻。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④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2)课前实践:
调查、收集、实践1秒钟能做什么事情。
课前实践自己1分钟之内能做哪些事情,如可以提示学生试一试自己跑60米用多长时间等等。
(3)教学设想:再现情景——指导探究——构建模型——巩固练习。
再现情景:既把情景中的活动在课堂中再现。活动“倒数10秒”,既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完成倒数10秒的活动。必要时可重复几次。
指导探究(丰富表象):指以教材中的两个例题为框架,开展探究学习活动。
构建模型:1分=60秒
巩固练习:对比辨析,突破难点,强化技能。(指导学生完成类似100页第二、三题类似的题目)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第一个红点:1秒有多长?
1.固定时间做事情:时间规定从60秒、30秒到10秒,逐渐逼近1秒。
活动一:1分钟计时口答,既像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李咏主持的节目一样,设置60秒时间,让学生在这个时间内口答题目(选择判断题,只回答是或不是),必要时可重复几次。
活动二:30秒计时口答。
活动三:10秒计时口答。
2.做事情统计时间:分别设置能在60秒、30秒、10秒时间基本能做完的事情。
活动一:默写儿童诗,统计大部分同学所用的时间。
活动二:朗读(朗诵)儿童诗,统计大部分同学所用的时间。(分别指名朗诵、一齐朗诵)
通过以上两个活动的对比,可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朗诵比默写用的时间短。
3.感受1秒:在学生口述1秒钟能做什么事情的基础上开展以下的活动
活动一:问声“你好”(问声“你好”的时间大约是1秒),感受1秒,让学生连续说“你好”,观察钟表上秒针的转动。
活动二:连续鼓掌,感受1秒,在教师指导下以1秒击掌2次的速率击掌,从中感受1秒。
活动三:学生一起背诵朗朗上口的儿童诗,按1秒背诵2个字的速率进行,从中感受1秒。
第二个红点: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多少?
既指导学生构建起1秒在钟面上视角停留的基础上抽象分与秒的进率关系。
活动一:从11:59——12:00分针与秒针旋转的拨动与观察。
活动二:从12:00——12:01分针与秒针旋转的拨动与观察。
活动三:从6:00——6:01分针与秒针旋转的拨动与观察。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梳理:1时=60分
课堂最后的下课环节,不妨照应课堂的开始,师生共同完成倒数秒的活动:观察分针的旋转变化,先在心中默数60、59……12、11,然后齐数10、9、8、7、6、5、4、3、2、1。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