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了解作者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1802年,雨果生于法国白桑松,上有兄长二人。13岁时与兄长进入寄读学校就学,兄弟均成为学生领袖。雨果在16岁时已能创作杰出的诗句,21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1845年,法王路易·菲利普绶予雨果上议院议员职位,自此专心从政。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法王路易被逊位。雨果于此时期四出奔走鼓吹革命,为人民贡献良多,赢得新共和政体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民代表及国会议员。三年后,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对此大加攻击,因此被放逐国外。此后20年间各处漂泊,此时期完成小说《悲惨世界》。1870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雨果亦结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国。1885年,雨果辞世,于潘德拉举行国葬。
了解背景
在英法联军劫掠中国圆明园归来后,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写就了一封回信。
在信中,他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雨果以群众的角度,世界的角度,人类的角度,公开斥责政府如强盗一般毁坏人类文明成果的行为。
”
生字词
词语解释
荡然无存 荡然:完全空无。 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富丽堂皇 富丽:华丽;堂皇:盛大,雄伟。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丰功伟绩 丰:多、大。意为伟大的功劳和成就,泛指:对社会作出突出贡献,创造过巨大业绩 。
眼花缭乱 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不可名状 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课文分层
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意见。
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地位。
英法联军的劫掠行径。
照应开头,尖锐的嘲讽。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4)
第三部分(5—9)
第四部分(10)
文本是一封信,作者在信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火烧圆明园事件是强盗行径,是不尊重人类文明,非人道主义行为。
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的?
作者首先以瑰丽的语言盛赞圆明园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
其后又以比喻及反讽的修辞,将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罪行揭露而出。
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达出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行为的观点。
作者是如何描述他心目中的圆明园的?
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
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作者认为圆明园在人类历史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作者认为,圆明园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是人类劳动的结晶。
此外,这座园林是为世界各国人民而建,是属于人类的。它当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有同样的历史地位。
作者为什么说“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经过岁月沉淀的一切,都会变成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人类精神的一部分,没有国界。尤其是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趋势,随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在全球范围内根深蒂固,文化更是没有了国别之分,一切财富都是属于人类的财富。
作者如何展开对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谴责?
作者将英法联军比喻为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并围绕该比喻展开,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劫掠圆明园事件的强盗行径。
课堂笔记
教师总结
在本文中,作家雨果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强盗行经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高度赞扬了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遭受空前劫难的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
下节课见!
休息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