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物理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导体的电阻(第二课时 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电阻率及应用)
教学目标
1.在实验中,研究金属导体的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的定量关系,熟练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2.在体验中,开展对电阻率的讨论,培养质疑论证,实证科学态度。 3.在对比中,理解电阻的两个公式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和电容器的电容形成横向迁移。 4.在应用中,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的美妙,形成科学推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开展定量研究问题,对实验方案的创新设计。
2.通过质疑评价推进电阻率研究的深入和实际的应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进阶设计,最终触发思维从理解到创新的发展。
教学过程
研究问题3:导体的电阻于决定于什么? 问题(1):导体的电阻与电流和电压都无关,那么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导体的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有关(初中学过) 教师引导:怎么电阻与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呢?---实验研究 问题(2):电阻的大小与三个因素有关,问题比较复杂,我们在实验中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可以使问题简化呢? 学生活动:控制变量法(具体说说,怎么控制?)通过表格中的四根金属丝实例说明。 研究长度对电阻的影响,选用______;横截面对电阻的影响,选用______;材料对电阻的影响,选用______ 问题(3):如何设计实验?请选择适当的实验器材画出实验电路.以研究长度与电阻之间的关系为例 方案设计:合作讨论,制定实验方案的实施过程,包括①实验操作的电路图②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什么物理量③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交流展示: 同伴互评:方案是否可行?并说说设计的方案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学生甲:方案1(图1)测出长度,伏安法测出电阻值,而且还可以多次测量去平均值了。 评价:很细致!但有些麻烦 学生乙:并联电路:(图2)利用电流之比是电阻的反比,可以不测出电阻的具体值。 评价:为我们方案设计打开了思路,原来可以不测出电阻的值,利用电流的反比得到不同长度下电阻的比值关系。 学生丙:串联电路:(图3)电压之比与电阻成正比。 评价:操作更为便捷,比较更为直观! 学生实验: 提供电源直流4-6V,电压表量程3V,电流表量程0.6A,把学生分成三组,允许学生可从三个实验方案中任选一个进行实验. 第一组探究:保持导体的材料和面积不变,长度不同 第二组探究:保持导体的材料和长度不变,横截面积不同 第三组探究:保持导体的横截面和长度不变,材料不同 实验结论:保持导体的材料和横截面积不变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电阻丝长度成正比.保持导体的材料和长度不变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电阻丝的横截面积成反比,导体的电阻与材料有关。 表达式: 学生活动:查阅资料和课本书籍,阅读电阻率的相关内容。 质疑:温度也会影响电阻的大小(初中已学),温度到底影响的是什么? 电阻率与温度有关 ① 有些合金的电阻率几乎不受温度变化影响 ② 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演示实验: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研究问题4: R=ρ与R=的比较 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电阻的两个表达式,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 (1)R=ρ是电阻定律的表达式,也是电阻的决定式,提供了测定电阻率的一种方法——ρ=R (2)电阻的定义式,R与U、I无关,提供了测定电阻的一种方法——伏安法 (3)R=ρ 对R=补充说明了导体的电阻不是取决于U和I,而是取决于导体本身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 进一步追问: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跟我们之前学过的哪个电子元件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生思考:电容器的电容(思维迁移) 【实际应用】 应用1:低温下的奇迹---超导 教师陈述:1911年的时候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内斯在实验过程中惊讶地发现,当温度降到零下-269.53℃,水银的电阻忽然不见了,这个低温下的奇迹被他命名为“超导”。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一神奇现象。 视频素材:超导现象(图4、图5) 提出问题:既然电阻为零,这对远距离输电是无法抗拒的诱惑,哪为什么近100年来超导还没有被广泛应用呢? 学生思考:你认为超导研究的主要困难在哪?转变温度 教师介绍:是的,所以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努力在寻找转变温度较高的超导材料。1986年为止,科学家发现的最高临界温度23.2K(-249.95℃),1986年,人类在超导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一些铜的氧化物才来可在44K(-229.15℃)左右出现超导现象。探索具有高临界转变温度的超导体,成为无数科学家追逐的目标。 我国的赵忠贤先生与其团队一起,将铁基超导的Tc提高到了55K(-218.15℃)。正因为我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我国的凝聚态物理在世界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在超导方面终于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 视频素材: 应用2:奇妙的温度计---电阻温度计 教师陈述:如果说超导是极低温度下的现象,那么在一般温度下,1821年英国的戴维就发现了金属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规律,铂金属的电阻随温度的图像。(图6)这有什么用呢? 学生思考:可以做成温度计。 1876年,德国的西门子公司造成了世界上第一支铂电阻温度计。它的测温范围在-2000C-8000C。(图7) 共同评价:测温度转化为测电阻 应用3:神奇的体重计 学生活动:试一试能测出体脂率的体重计(图8) 学生思考:体重计是怎么能测出人体的脂肪含量的? 思考线索: ①观察体重计的外观与普通体重计有何不同?有4块金属片 ②想要测出脂肪含量,要怎么操作?光脚上秤(图9) ③人体含水量约为70%,水中有钠离子、钾离子等离子,离子容易导电,脂肪则不容易导电! 共同评价:测非电学量转化为电学量。 课堂小结: 备注: 1.超导材料的介绍视频来自: 网络视频再编辑 2.中国对超导的研究视频来自:cctv10 走进科学 《神奇的材料》视频再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