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 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5 21:4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
——玩味琢磨见真“义”
·“春秋三传”:
《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其书
·“春秋左氏传”:
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
·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前479)同时,而年辈稍晚。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其人
·孔子作《春秋》
孔子55岁开始周游列国,推广“仁政”,68岁回到鲁国,退而著《春秋》,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仲尼厄而作《春秋》”句,亚圣孟子说,“世衰道微……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其法
·“春秋笔法”
行文中暗寓褒贬,其中增一字、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后指文字简短精练、文笔婉转而隐含褒贬意思的写作手法。
作为《春秋》三传之一的《左传》是否也渗透了孔子的“仁义礼信”的思想?请同学们通读全文,梳理文章内容,圈画出和“仁义礼信”有关的内容,思考作者蕴含其中的立场和价值观,及时把阅读过程中的发现或感想写在课文旁。课上将批注内容进行交流。
课堂任务
任务一
火眼金睛看清“利”
PART ONE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说退秦师
第4段:晋军撤退
梳理: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1.文章以“无礼”一事起,以“不仁”之理收。请从“仁义礼信”的角度点评首尾两端。
点评欣赏
首段: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尾段: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点评欣赏
首段: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思考:①战争之“礼”:“无礼”为什么就要上升到发动战争?“无礼于晋”为什么秦国要参与战争?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什么样的时代特点?
②称呼之“礼”:书上注释也好,后世之人常称呼的是“晋文公”“秦穆公”,这里为何是“晋侯、秦伯”?
点评欣赏
首段: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明确:①“无礼”:晋国,一雪个人耻辱的需要,也是国家需要。秦国,一是秦晋关系,二是争霸天下的机会。
表面说“礼”,实则为“利”。
②“晋侯、秦伯”:周天子时的封号,表明欲借《春秋》以正名、恢复周礼的意图。
点评欣赏
尾段: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思考:晋侯对秦伯的称呼“夫人”有“礼”吗?如何评价晋文公最后的“去之”?
点评欣赏
尾段: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明确:①“夫人”可以看出晋侯此时的愤懑,但仍能理性分析局势,不予进兵。
②“去之”:退兵理由不离仁义,与出兵讨伐“无礼”的理由一样,表现出了风度。
2.“从之”郑伯为什么这么轻易就听从了对一个陌生人的推荐?“许之。”烛之武为什么在拒绝之后又同意了?孔子说:“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试从这个角度分析原因。
点评欣赏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明确:郑伯宽广的胸襟、对佚之狐的信任。以“礼”相待,以家国利害之“理”劝说。。
点评欣赏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任务二
蛛丝马迹深挖“因”
PART TWO
1.佚之狐只有一句台词,“师必退”语气非常笃定,请体味这一“必”字。
点评研读
明确:国家危急,作为国家重臣他并不忌讳自己无计可施的才智不足,只要为国家好,就要敢于举荐。斩钉截铁的一个“必”字是对烛之武的信任和了解,也是在国家危难面前对君主的忠诚。
2.体会“夜缒而出”四个字背后的意味。
点评研读
明确:“夜缒而出”:形势紧张。烛之武考虑的周全。体现了其以郑国及其子民的安全为己任的责任感及为国捐躯、为国奉献的担当精神。
3.烛之武的游说字字珠玑,尝试揣摩人物的潜台词。由“若”“且”“夫”三字连贯起来四层意思,请围绕“利”字作简要概括。
点评研读
潜台词:我们郑国这么弱小,对您没威胁,您没必要兴师动众地来攻打我们。我是帮秦国考虑啊,真心为您称霸事业考虑呀。秦国退兵,我郑国才能成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若说秦国退兵无名的话,这不就是最好的借口吗?
点评研读
灭郑于秦无“利”:“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 君之薄也”;
舍郑于秦有“利”:“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晋人一向无“信”:“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提防晋国有“利”:“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围绕“利”字作简要概括四层意思。
4.在烛之武的大段论说后,秦穆公一个“说”,也就是“悦”字,足见烛之武的游说的成功。思考一下,烛之武成功的实质是什么。
点评研读
明确:“阙秦以利晋”关键词“利”,损秦有“利”于晋,秦也别无选择。烛之武的说理以利为核心,形成利益共同体,巧妙实现郑国的利益诉求。
任务三
纵横捭阖探真“义”
PART THREE
在“义”和“利”之间,烛之武、秦穆公、晋文公做出了怎样的博弈,并思考其中呈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结合下列文字探讨作者左丘明的社会立场与价值取向。
思考探究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选自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拓展资料
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大义大智的爱国主义者。
秦伯:伐郑,为利而来;得利,弃晋而去。精于算计、背信弃义的功利主义者。
晋侯:审时度势,不忘“仁义”之旗。清醒冷静、以大局为重的现实主义者。
明确
时代:“春秋无义战”。各诸侯倚强凌弱,攻伐兼并。他们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明确
作者: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呈现自己儒家的思想立场和价值诉求——“礼义”。
阅读司马迁《史记》中对郑国退秦晋的记载,请从人物形象的塑造角度出发与本文进行比较,探究差异的原因。
探究思考
三十年,穆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穆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穆公乃罢兵归。晋亦罢。
——《史记·秦本纪》
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
——《史记·郑世家》
司马迁:表达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
《左传》:塑造人物对理想人格有所寄托。
明确
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礼”是社会价值观的最高诉求。《左传》记史只是手段,代圣人立言是其目的,借《左传》充分表达作者对儒家理想人格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