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六国论》 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2 《六国论》 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5 06:4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六国论
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一群生活苦难的百姓,面对如此难题,
一位老人忧心忡忡,他把目光
投向了1300年前的战国时代,去寻找答案……
今天,让我们一起
走进苏洵的《六国论》
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
六国 论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分为政论文和史论文,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
1 借助材料,猜猜老泉心声
任务一 瞄准“史论”靶心 把握“论”之内核
材料一: 《六国论》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第八篇,原题为“六国”。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修又献洵所著《权书》十篇、《衡论》十篇、《几策》二篇于朝廷,仁宗帝诏今至舍院赴试,称疾不应。
材料二:洵著书无他长,及言兵事,论古今形势,至自比贾谊仁。所献《权书》,虽古人已往成败之迹,苟深晓其义,施之于今,无所不可。(《嘉祐集》卷一三《上韩枢密书》)
曩臣所著二十篇,略言当世之要。陛下虽以此召臣,然臣观朝廷之意,特以其文采词致稍有可嘉,而未必其言之可用也。 (《上皇帝书》)
1 借助材料,猜猜老泉心声
材料三:太宗两度征辽皆败,真宗澶渊订盟愈卑,世代相袭,致令朝野上下,恐敌之症蔓延。北虏之辽,君臣已畏之如虎;西北之夏,士卒复惧之若狼。故宋室代奉“斥地与敌,牢内虚外”为国策,“屈己增币”,赂贼乞安。至乎老泉之世,宋廷已岁纳辽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输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矣。宋室既示之以弱,辽夏则益肆其暴。二虏结以犄角之势,步步要挟,时时进犯;中原陷于劫夺之祸,农桑遭废,里闾成墟。(渠正文《中华历代名篇品读》)
1 借助材料,猜猜老泉心声
不要畏惧辽与西夏
不要赂敌求安,要奋起抗战
示敌以弱,有亡国之祸
2 紧贴文本,探探“论”之缘起
《六国论》——史论(叙史实 论史训) 阅读对象 为国者(北宋最高统治者宋仁宗) 呈送缘由 赂(宋朝对于北方的辽和西夏的南侵,一味贿赂求安) 核心观点 不赂而胜之 (封谋臣、礼奇才、并力)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写作意图 为讽谏而立论 如何讽谏 借六国破亡之故事(借古讽今)
根据苏洵的创作意图,你认为此文文题该如何拟?此文原题《六国》,一般选本改为《六国论》,你认为苏洵究竟在“论”什么?
A 六国破亡之因论
B 赂敌论
3 紧贴文本,探探“论”之内核
史事
论古
时事
叹今
“借六国赂秦而灭,以暗刺宋事,其言痛切悲愤。”“借古伤今,淋漓深痛。”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4 诵读文本,感受“论”之情感
1 论断斩钉截铁
任务二 建构思维图式 梳理“论”之逻辑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活动1:《古文鉴赏辞典》称赞此文“行文纵横恣肆,论断斩钉截铁”,请找出作者对于六国灭亡的论断,并梳理论证过程,完成下表。
1 论断斩钉截铁
破灭
赂 秦
破灭
破灭
破灭
(韩魏楚)
(齐燕赵)
(分论点1)
(分论点2)
(总论点)
1 论断斩钉截铁
赂 秦
破灭
赂 秦
力亏
破灭
破灭
失援
破灭
(韩魏楚)
(齐燕赵)
(分论点1)
(分论点2)
(总论点)
“赂” 果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得百倍
奉 繁
得 难
大 欲
2 博辩宏伟
活动2:欧阳修赞苏洵“博辩宏伟”,请分析苏洵是如何“博辩”,把赂敌致亡的道理讲清讲透,完成图表。
“赂” 果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得百倍
奉 繁
得 难
大 欲
失百倍
大 患
献 易
侵 急
抱薪救火
2 博辩宏伟
活动2:欧阳修赞苏洵“博辩宏伟”,请分析苏洵是如何“博辩”,把赂敌致亡的道理讲清讲透,完成图表。
活动3:苏洵又是怎样论证不贿赂秦国的国家会间接受害的呢?
齐、燕、赵灭亡的原因与作者的感彩
活动4:根据下图完成文章的论证结构。
对比论证:固不在战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对比论证:强弱胜负已判
比喻论证:抱薪救火
论据:齐国
论据:燕赵
假设论证:向使
苟以天下之下,下而从六国之故事


1 发出理性之声
任务三 锤炼思辨能力 发现“论”之破绽
材料一:刘勰说:“‘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追于无形,迹坚求通,钩深取极;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也。故其义贵圆通,辞忌枝碎;必使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隙,辞共心密,敌人不知所乘”。
序号 发 问
1 六国被灭难道仅因为六国的赂秦吗
2 六国被秦攻克的先后顺序怎样
3 六国并力西向是否可以战胜秦国?
4 秦在扩张过程中实施了什么战略
六国联军和秦军作战史实
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卫合从以伐秦,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取寿陵。至函谷,秦师出,五国之师皆败走。《资治通鉴.秦纪一》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贾谊《过秦论》
六国灭亡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2 发出理性之声
《六国论》既有如此多破绽,何以成为经典?
苏洵死后六十年,终于发生了“靖康之变”(1126年),北宋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异国他乡。
① 清代朱川评价《六国论》:“借六国赂秦而灭,以暗刺宋事,其言痛切悲愤,可谓深谋先见之智”。② 清代储欣《评注苏老泉集》:“借古伤今,淋漓深痛”。③ 沈德潜《评注唐宋八家古文读本》:“此以赂事秦,以至于亡也。论与子由篇相同,而力笔远过。末段积威之所劫,宋受弊在此,至南渡而更甚矣。老泉远识,故能预见”
3 发出理性之声
小组讨论:史论文应如何处理好“借古”与“讽今”的关系,尤其是对史实的尊重?
他们希望从旧有典籍中找出新的诠释意义,给予当代政治环境崭新的思考。因此我们发现北宋史论讨论的古代人物或事件,大多集中在国君、大臣身上,尤其三代圣王的淳美之治更是心向往之的论述重点。二苏也不例外。当他们面对古籍所呈现的事实、意旨时,或是勇于否定驳辩,或是发挥想象力,关注史料的空白,填补古籍所不清楚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史论作者常在不同程度上超越历史的原貌,进行着“主观阅读”之旅。因为“史论” 毕竟与历史著述不同。历史著述是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而重新进行的“历史建构”,而“史论”属文学范畴,它是文学家对于历史事件进行的“意义建构”,二者大相径庭。 (何玉兰《略论苏洵、苏轼史论散文的艺术特色及价值》)
1 比较阅读
任务四 拓展关联文本 对比“论”之异同
作业: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百一十三:“一篇议论,由《战国策》纵人之说来, 却能与《战国策》相伯仲,当与子由《六国论》并看。”请对照阅读苏辙的《六国论》,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