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广东中考历史二轮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专题训练
素养一 唯物史观
1. 繻葛之战是公元前707年郑国在繻葛大败周王室联军的一次战争。 此战使周天子威信扫地,战后周王室开始衰弱,诸侯国势力大增,竞相争霸。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
A. 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 B. 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
C. 周天子失去共主地位 D. 诸侯的实力逐渐增强
2. 班固作《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1 931人。 作者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其中“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而以周公孔子殿后;孟子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以此推断,班固评价历史人物 ( )
A. 以时代先后为顺序 B. 以社会贡献为根据
C. 以儒家标准为准绳 D. 以个人善恶为标尺
3. 历史人物评价常易引发讨论,如对商纣王、曹操、武则天等人,古今史家众说纷纭。尤其是新材料的发现会引发新一波的讨论,以曹操墓的发现为例,一时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说辞。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合理的是( )
A. 知人论世,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
B. 与时俱进,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
C. 察言观行,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侧重动机而非效果
D. 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
4. 宋代之前,蹴鞠、相扑等运动主要在宫廷中开展,两宋时期民间出现蹴鞠项目,相扑运动逐渐在瓦肆中盛行并深受市民喜爱。发生该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 商品经济的繁荣 B. 重文轻武的国策 C. 中外交通的便利 D. 资本主义的萌芽
5.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常被学者用来论证北宋城市的繁荣。而同时期的《吕蒙正传》则记载“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不必尽然。”这表明 ( )
A. 艺术作品不能反映历史事实 B. 历史事实无法准确认知
C. 对历史现象的描述具有主观性 D. 人物传记的史料价值更高
6. 下表为义和团运动亲历者对这场运动的记载。这反映出 ( )
记载 亲历者
(义和团)均自备口粮,毫无滋扰 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
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 力主剿灭义和团的劳乃宣
(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 西什库天主教堂的樊国果
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 企图利用义和团的清朝大臣刚毅
A. 历史记载受记载者立场的影响 B. 一手史料价值高于二手史料
C. 历史解释受到时代发展的影响 D. 史学研究要坚持二重证据法
7. “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于孔子本人的真实态度而言,可一言以蔽之,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的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材料表明“反孔”斗士们 ( )
A. 片面评价历史人物 B. 彻底批判儒家思想
C. 理性认识孔子本人 D. 全面认同传统文化
8.下面是印第安人和欧洲人对某一历史人物的看法,请你根据他们的观点,判断该历史人
物是 ( )
A. 麦哲伦 B. 迪亚士 C. 达·伽马 D. 哥伦布
9. 有史学家认为,马歇尔计划加速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但西欧经济的腾飞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因素主要是 ( )
A. 原有的工业基础设施完善 B. 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
C. 走上联合自强的发展道路 D. 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10. (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常香玉(1923—2004),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自幼跟随父亲及老师学习豫西调,在长期演出实践中,她逐渐将豫东调、沙河调等融汇于豫西调中,并吸收秦腔、河北梆子等唱腔,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常派艺术。1948年,常香玉在西安创办了香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还改编了《白蛇传》《花木兰》《破洪州》等传统剧目,这些剧目成为常派艺术的传世之作,深受群众喜爱。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支援抗美援朝,常香玉率剧社巡回各地义演半年,以演出收入捐赠“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她又率团亲赴朝鲜慰问志愿军,在175天中演出了180场。此后,常香玉在大庆油田初创期间和其他重大活动中都率团慰问演出。晚年病重治疗期间,常香玉还抱病参加慰问奥林匹克中心建筑工人的演出。2004年,常香玉逝世,国务院追授其“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据《国务院关于追授常香玉同志“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的决定》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常香玉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主要原因。(6分)
11. (6分)关羽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形象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探究活动。
材料 唐朝之前,官方对关羽的评价同三国时期基本一致:主要强调骁勇、忠义;勇在前,忠次之,义在后。对其性格缺陷,一般用“刚而自矜”评价。唐政府对关羽的评价还不高,不过唐朝以后很少再有关于其缺陷的评价。宋朝抑武扬文,关羽排名颇低。元朝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开始由皇帝祭祀,民间则认为关羽可以灭妖除怪。清代关羽排名仅次于孔子,称为“关帝”,允许关帝庙使用黄色的房瓦,加封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等称号。对关羽的评价演变为忠在前,义在中,勇在后。百姓将其与观音菩萨并列,认为可以斩妖除魔、劝善惩恶、指点迷津、护国战神、救人济世、为民申冤、治病,科举考生也要祭拜关羽,江湖绿林帮会认为关羽披肝沥胆、超越血缘,加以崇拜。
——摘编自荆学义《经典的传播:关羽形象传播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对关羽的评价的特征。(3分)
(2)根据材料,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注意什么原则?(3分)
12. (4分)改革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源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材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摘编自《史记》
材料三 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上重大变法(改革)成功与否的方法或依据是什么?(4分)
13. (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解决劳动力问题,彼得一世于 1721年颁令准许商人将整个村庄连同农奴一起买去,但农奴和土地不准分开买卖,以维护农奴制度不可侵犯……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广大农民一贫如洗,无力购买工业品,严重地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到19世纪中叶,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美国宣布独立的时候,奴隶制在全部13个州都是合法的。到1804年,至少北方各州都已经开始着手废除奴隶制。1858 年,林肯宣称“不能永远保持半奴隶半自由状态”。1862 年,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适用于10个叛乱州的奴隶。
——据[英]安德鲁·玛尔《世界史》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俄美两国农奴制(奴隶制)的存废反映了什么历史发展规律?(2分)
14. (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的传播】
材料 纵观历史,诸如造船业等技术的进步为消除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界线提供了方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今天,几乎是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在无线电、电视、传真机和网络计算机的交流中,一个地球村出现了,往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隔离消失了。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第五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文明传播的根本原因,经济上的“隔离消失了”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参考答案
1. B 2. C 3. D 4. A 5. C 6. A 7. C 8. D 9. B
10. 原因:常香玉在豫剧艺术上的杰出贡献、形成了常派唱腔艺术、培养了豫剧后备力量、创作了一批经典曲目、有利于豫剧的推广和普及(五取一);深怀民族大义和爱国情怀、始终为人民大众服务(二取一);国家树立民族艺术榜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每点2分,共6分)
11. (1)特征:随着时间发展,评价越来越高;往历史人物身上附加的功能越来越多;道德因素越来越重;有意识回避缺陷(或者为尊者讳:只评价优点,忽略缺点);有神话倾向;多个群体对关羽都有评价,不同群体评价标准(角度)不同;受到当时环境、政策影响。(3分)
(2)原则: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尽量依据距离历史人物时间最近的史料;避免神化历史人物;辩证看待、利用后人的评价;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评价)。(3分)
12. 方法(依据):要把变法(改革)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看;看变法(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的发展。(4分)
13. 发展规律:当制度阻碍经济发展时,就需要变革;改革与革命推动历史发展;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2分,答出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14. 根本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1分)趋势:经济全球化。(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