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阿Q正传》(共9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1《阿Q正传》(共9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5 21:5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6张PPT)
阿Q正传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对人民进行封建教育,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的精神状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鲁迅
1911辛亥革命
表面: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实际: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未彻底完成全国范围内的反帝反封建任务;
未深入到广大农村;
未唤醒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力量——广大农民群众;
人们的思想未得到根本启蒙和解放,仍受着政治压迫、经济剥削、精神奴役。
未触动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和封建阶级的根本利益,
投机分子摇身一变成为“假革命”,迫害革命势力,杀害革命党人、革命群众。
“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我觉得仿佛就没有所谓中华民国。”——《华盖集·忽然想到》
作品结构
《阿Q正传》
章节 标题
第一章 序
第二章 优胜记略
第三章 续优胜记略
第四章 恋爱的悲剧
第五章 生计问题
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
第七章 革命
第八章 不准革命
第九章 大团圆
作品结构
《阿Q正传》
未庄的取名来由
“鬼”一“禺”一“畏”,“畏”与“未”同义,因此“未庄”是“鬼庄”。
“未”这个字还包含“还没有~”的意思,如果这个“未”字在这里是这个意思,我们就能理解“未庄”就是还没达到一定水平的有缺陷的村庄。
“未”也有“羊”的意思(十二支的第八),因此也可以理解《阿Q正传》的背景“未庄”是“羊村”),就是“羊头村”,“羊头狗肉村”。
鲁迅写以“未庄”为背景的《阿Q正传》的用意之一是在于说明阿Q所生活的“未庄”——清末民初时的中国农村,就是“羊头狗肉村”,而中华民国本身就是徒有虚名,实际是跟清末君主立宪制完全一样的“羊头狗肉村"。
阿Q的取名来由
象征普遍国民性的精神
象形——清朝人留辫子的脑袋(英国人称其“big tail"
阿贵的音近(绍兴口音)——音近为”鬼“(Q为音近取代具体,代表的是一个群体的人的人格品行)
阅读链接
《阿Q 正传》内容简介
《阿Q 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 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姓名都被人遗忘的故事。
小说共分九章,本课节选了其中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其他各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序》:作者用考证学的方法描绘出阿Q 这个人物的轮廓,顺笔讽刺了当时的文人和遗老遗少。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 勾引赵太爷家的女佣吴妈,结果引起混乱;阿Q 全部财产被扣压,又向赵府赔罪。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未庄人不再雇阿Q 打短工,阿Q生活难以为继,决定离开未庄。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半年之后,阿Q 回到未庄,兜里有了好多钱,有很多衣服,村里人都对他刮目相看。后来阿Q说他给小偷打下手,又遭到人们的嘲笑。
第七章《革命》:革命的谣言传到村子里,引起了村里的不安,阿Q 觉得自己也成了革命党,做着抢到好多东西的美梦,但结果让他很失望。
第八章《不准革命》:革命了,假洋鬼子当了革命党的大官;阿Q 十分不满意,他也想加入革命党,却被假洋鬼子撵了出去。赵太爷家遭抢劫,阿Q 眼睁睁看着革命党进进出出地搬东西。
第九章《大团圆》:赵家遭抢事件引起了未庄人的恐慌。事件发生四天之后,阿Q 被抓起来送到城里的监狱,糊里糊涂地接受了审判,糊里糊涂地被处死。
“优胜记略”写了以下内容:
1.阿Q吹嘘自己“先前阔得多”。
2.有人颂扬阿Q“真能做”。
3.阿Q瞧不起未庄居民,对“文童”及钱太爷之流也不表格外的崇奉。
4.进过城的阿Q很自负,但又瞧不起城里人。
5.阿Q头上有癞疮疤,忌讳和“癞”有关的一切。
6.对犯忌讳的人,口讷便骂,气力小便打。
7.将癞疮疤变成一种“光荣”。
8.被闲人打,将挨打变成一种“得胜”。
9.赌钱赢钱复失,自打嘴巴,转移痛苦,心满意足。
“先前阔”、
“见识高”、
“真能做”、
几近“完人”。
“体质上还有些缺点”,
变换方针得胜,用妙法克服怨敌,使用痛苦转移法得胜。
“续优胜记略”主要写了以下内容:
1.被赵太爷打了一巴掌,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此后得意许多年。
2.和王胡比虱子数量失败后,从失望到不平,再到打起来。
3.被王胡用头碰墙,感受了“生平第一件屈辱”。
4.被“假洋鬼子”的“哭丧棒”痛打,感受了“生平第二件屈辱”。
5.调戏“小尼姑”。
2—5的故事情节相对完整,展现了阿Q遭遇了“生平屈辱”的两件事情后,通过调戏“小尼姑”化解不快,获得愉悦。
恃强
凌弱
2、小说的情节讲的都是阿Q如何“转败为胜”获得“优胜”的,为何不直接写在一起,要分列两章呢?在情节的安排上有何用意?
仔细阅读了两章内容后,发现虽然都是“转败为胜”获得“优胜”,但是两章的内容有所不同。“优胜记略”主要记录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他人评价和他自身的自以为是,获得优越感,维护自尊心;二是通过几个小片段展示了他是如何来维护自己的自尊,摆脱痛苦,侧重展现他生存的法则。
“续优胜记略”主要记录了他恃强凌弱,展现了他媚上的奴样和通过欺负更弱者来满足自我优越感的丑态。侧重展现了他获得快乐的方法。所以虽然都是“优胜”却在“优胜”的方式和方法上有所不同。
阿Q所生活的村庄叫未庄,是一个封闭、落后、封建、愚昧的江南村镇,是阿Q一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未庄人的生活场景的特点就是未庄这一环境的突出特点。
环境描写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阿Q正传》里的环境描写多是社会环境描写。
课文的背景设置在未庄,未庄实际上是当时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文章深刻地描写了辛亥革命风暴在城里兴起时给未庄带来的种种震动,大量的环境描写显示了辛亥革命没有打破未庄的闭塞和落后,一般民众对革命一无所知,非常愚昧,而阿Q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并处处表现出其落后和不觉悟。
正传,本义为正统的传授。但一般引申为正题或长篇小说的正文部分,说书中的主要故事情节 。词语搭配中,以"言归正传"最为常用。
本义:
见明 王守仁 《《大学》问》:"此格致诚正之说,所以阐尧舜之正而为孔氏之心印也。"
知人论世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取学名为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他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
鲁迅思想的四次转变:
在日本从医学转为文学;
从“我以我血溅轩辕(①传说中的黄帝②车)”的慷慨悲歌转为速死的彷徨状态,此时在陈独秀、胡适引导下开始创作小说(辛亥革命失败后);
五四运动落潮期,《野草》创作于现在,里面的文章都较沉重;
十月革命后,他的心态开始左倾,倾向于共产党,并参加“左翼”联盟,他否定了前期文学的希望,他相信只有武力可以改变中国面貌,这期间写了大量杂文。
2
尽管鲁迅做过各种事情,但可用两个字来概括“启蒙”,研究鲁迅而成为了一个“鲁学”,对鲁迅的研究在中国近代以来已成为一个显学。
3
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鲁迅在医校学习一年以后,便从学校退学。
他本人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及此事,称自己是因为受到一部日俄战争的纪录电影片里,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而被日本军逮捕要枪毙,喜欢在场围观的也是中国人这类事实的刺激,认为“救国救民需先救思想”,于是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
于是鲁迅决定弃医从文。
1909年,28岁的鲁迅从日本回到中国,担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生理学化学教员、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绍兴师范学校(今绍兴文理学院)校长等职务。1911年写出第一篇小说《怀旧》(文言文写作)。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由于其领导阶级是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这就决定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革命者并未唤醒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力量——广大农民群众,也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和封建阶级的根本利益,而是把革命政权拱手让给了原来的封建统治势力。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些投机分子摇身一变成了“革命者”,他们利用掌握的革命政权去迫害革命势力,杀害革命党人、革命群众。
阿Q这个想要革命的流浪雇农,却被假革命、反革命分子和假革命政权杀害了。他无辜,假革命者有罪,而无辜者死,假革命者生。《阿Q正传》就是在这样的被颠倒了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预习检测
诵读课文 (课前最少读过三遍)
标好段落
注意课内字词解释。
读完后一起观看阿Q电影片段。
创作背景
《阿Q正传》选自小说集《呐喊》,创作意图有两点: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曾说:我“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未能忘怀于当日寂寞的悲哀,这恐怕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直接原因。
初读文本 整体把握
1、课文节选了小说的第二、第三部分请快速阅读小说,把握主要内容后跟同桌一起复述主要情节。
优胜记略:
阿Q在未庄土谷祠打短工为生,常被村人取笑。他自视甚高,却头顶癞疮疤,一触即怒,反被戏弄。他遇弱则挑衅,但常败下阵来,却以“儿子打老子”自慰,自轻自贱中寻得优越。赌赢被劫后,他自掴以解恨,仿佛击败对方,满足睡去。阿Q的扭曲心态与未庄的冷漠风气相互映照,突显其畸形社会背景下的悲剧命运。
续优胜记略:
阿Q见王胡捉虱子,自恃胜之,却发现虱子更少,自尊心受损,挑衅却败。遇钱太爷之子“假洋鬼子”,阿Q怒骂反遭棒打。后遇小尼姑,阿Q骂掐泄愤,重获自豪。阿Q以欺凌弱者寻自尊,终在强者前受挫,其扭曲心态尽显无遗
小说的主题
怎么解
(1)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如《祝福》。
(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
(3)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理解小说主题的目的。
(4) 从作者的思想倾向上去思考。这可以抓住小说中的关键性词语来把握。
《阿Q正传》是鲁迅对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一次集中展示和系统的大清算。精神胜利法贯穿阿Q的一生,阿Q要被杀头了,也还在用精神胜利法使自己忘记杀头的苦楚。
用鲁迅的话解释精神胜利法:“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地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阿Q的精神胜利法纯然是奴隶们在失败面前闭上眼睛,用瞒和骗制造胜利的幻觉麻醉自己,把奴隶的屈辱和失败的痛苦变成精神上的自满自足,从而使自己麻木不仁、安安心心地做奴隶。
《阿Q正传》主题
研读第二章
优胜记略
阿Q胜利
大致、简单的记录
记录阿Q胜利的故事
任务一 解读第二章——优胜记略
齐读第二章,边读边思考,第二章描述了阿Q的几个生活片段?
1
2
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讥笑未庄人“不见世面”
癞疮疤的故事
押牌宝的故事
3
描述了阿Q四个生活片段
第一个生活片段: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第二个生活片段:讥笑未庄人“不见世面”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体现出一种矛盾心态,这种矛盾心态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第三个生活片段“癞疮疤的故事”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
第四个生活片段押牌宝的故事
5.“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6.“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表面看,“不幸”与“嬴”自相矛盾,但实际表明,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怎样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几乎失败”,阿Q这一次面临失败的真正考验,但实际上他的精神又胜利了吧,可见阿Q已经彻底麻木,无可救药了。
文本研读:文章中对未庄“闲人们”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预设:刻画出一群无聊、低俗,对弱者毫无同情心,跟阿Q 一样在欺负弱者的行为中寻求满足的市侩形象。既形象地呈现出阿Q生活的社会背景,又意味着当时的阿Q 并非一个,他只是当时一类人的典型代表,丰富了阿Q 形象的意义。
续优胜纪略
研读第三章
“优胜”,用可怜而又可笑的“精神胜利法”获得的虚幻的胜利。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通过自尊自负、自轻自贱、自打嘴巴而获得精神上的胜利的方法。现实处境糟糕,被人取笑甚至被人打,但用这种荒唐的方法,阿Q屡屡转败为胜,傲视任何人。
活动①:读第三章“续优胜记略”,作者记叙阿Q哪几件事?
蒙赵太爷的打而受到“尊敬”
因与王胡争胜而被打
因小声咒骂假洋鬼子而挨打
因调戏小尼姑而被骂
分析人物
分析阿Q:结合事件
任务二 解读第三章——续优胜记略
齐读第三章,一边读一边思考,第三章主要写了哪几个生活片段?
蒙赵太爷的打而受到“尊敬”
阿Q败于王胡
挨“哭丧棒”
调戏小尼姑
1.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9:16
2.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
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3.“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4.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5.“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
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6.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让人触目惊心。
7.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阿Q在这些战斗中从来没有赢过,但有一次例外,是哪一次?为什么酒店里的人是“九分得意”?反映了阿Q什么特点?
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欺负小尼姑
原因:晦气,迁怒
特点:欺凌弱小
九分:他们只是一个看客,没有亲自动手调戏小尼姑,因此不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份得意
“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他们个个有着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任务三 请画阿Q的容貌
姓名 阿Q 性别 男
年龄 籍贯
身份地位 工作
婚姻状况 家庭成员
外貌特征 家庭住址
兴趣爱好
口头禅 最骄傲的事
整理阿Q的档案资料,包括年龄、身份、家庭成员、婚姻状况、爱好、工作、住址、外貌特征等,完善表格。
logo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无名无姓,无家无根 ——地位地下
没有家人,大龄未婚 ——无依无靠
没有固定收入、穿破夹袄,头有癞疮疤 ——贫困潦倒
姓名 阿Q 性别 男
年龄 30左右 籍贯 不详
身份地位 雇农 工作 打短工
婚姻状况 未婚 家庭成员 无
外貌特征 癞疮疤 家庭住址 未庄土谷祠
破夹袄、黄辫子 兴趣爱好 喝酒、押牌宝
口头禅 妈妈的 最骄傲的事 欺负小尼姑
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潦倒的雇农。
任务一
事件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胜利方法 性格
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在书上做旁批
讥笑未庄人“不见世面“
癞疮疤的故事
押牌宝的故事
阿Q败于王胡
挨“哭丧棒”
调戏小尼姑
胜利方法:
自尊自负、
自轻自贱、
自打嘴巴、
忘却失败、
欺凌弱小。
性格特点:
妄自尊大又自轻自贱
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
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
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
欺软怕硬,卑鄙无赖
观其行、听其言,分析其性格,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面对现实中的挑衅和欺凌,阿Q是怎样处理的?
面对欺凌,阿Q一般会有三招应对:
第一招:语言反驳
第二招:行动冲突
第三招:精神胜利
面对挑衅,阿Q会为了维护自尊而在语言上反驳,例如“你还不配”,“谁认便骂谁”等,这些都可以看出阿Q的反抗意识,当反抗受到欺压,就会产生行为冲突,也就是打架,打架的结果通常都是以瘦弱的阿Q失败告终,在现实中失败之后,阿Q采取的不是继续抗争,而是逃避现实,在精神上实现自欺欺人的“胜利”。
探究:对于他人的欺负,阿Q有没有反抗?
有反抗,但是反抗不彻底!他在语言上反抗,甚至在行动上反抗,但当反抗失败之后,他并没有继续抗争,而是选择逃避,在虚拟的精神世界中通过欺骗自己,把现实中的“失败”巧妙地转变为“胜利”,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继续安于现状。
“精神胜利法”
深入探究:依据表格,分析“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并给它下一个定义。
“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特性
做法
目的
本质
危害
使人沉溺在虚幻的快乐和满足中无法自拔
吹嘘过去和将来,否定现有的一切
逃避现实的失败,确立虚幻的“权威”
失败主义,逃避主义
使人沉浸其中,越陷越深
精神胜利法,也叫阿Q主义(阿Q精神),是指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打击或失败而又无法改变现实局面的情况下,避开现实生活中的失败,换个角度,从精神上自欺自骗以求自我安慰,从而得到精神上的胜利或解脱的心理调节方法。
1、课文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有五次,请把这五次“打”找出来,并说说阿Q每次动手打人或被人打时的心理、语言、动作等是怎样的;比较一下五次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刻画了阿Q怎样的性格特征。
第一次
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第二次
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思考探究
课文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有五次,请把这五次“打”找出来,并说说阿Q每次动手打人或被人打时的心理、语言、动作等是怎样的;比较一下五次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刻画了阿Q怎样的性格特征。
思考探究
第三次
赌摊不见了,人们也不见了,身上有几处很似乎有些痛,似乎也挨了几拳几脚似的,几个人诧异的对他看。他如有所失的走进土谷祠,定一定神,知道他的一堆洋钱不见了。赶赛会的赌摊多不是本村人,还到那里去寻根柢呢?
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剌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课文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有五次,请把这五次“打”找出来,并说说阿Q每次动手打人或被人打时的心理、语言、动作等是怎样的;比较一下五次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刻画了阿Q怎样的性格特征。
思考探究
第四次
“谁认便骂谁!”他站起来,两手叉在腰间说。“你的骨头痒了么?”王胡也站起来,披上衣服说。阿Q以为他要逃了,抢进去就是一拳。这拳头还未达到身上,已经被他抓住了,只一拉,阿Q跄跄踉踉的跌进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说。王胡似乎不是君子,并不理会,一连给他碰了五下,又用力的一推,至于阿Q跌出六尺多远,这才满足的去了。
第五次
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我说他!”阿Q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分辩说。拍!拍拍!
课文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有五次,请把这五次“打”找出来,并说说阿Q每次动手打人或被人打时的心理、语言、动作等是怎样的;比较一下五次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刻画了阿Q怎样的性格特征。
思考探究
第一、二、三次和第五次的“战斗”,阿Q总是只能动口而没法动手,“战斗”对象都是未庄有头有脸的人物;第四次阿Q终于动手了,但也只是先动手,最终还是动口,这一次的对象是与他同一阵营的被压迫者。
阿Q的五次被打,除第三次外,大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言语进攻他人或言语反击他人——饱受皮肉之苦,并用言语摧残自己——“胜利者”走后,他独自用“精神胜利法”疗治创伤,同时也用言语来安抚自己,很快就从不平衡达到了新的平衡。
5. 课文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有五次,阿Q是如何转败为胜的呢?请填写下面表格。
事件 心理、语言、动作 胜利方法
第一次 闲人事件
第二次 赌博被打
第三次 赵太爷事件
第四次 王胡事件
第五次 假洋鬼子事件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天下第一”
自我欺骗
腹诽战术
自己打自己嘴巴
自我摧残
自我欺骗
“儿子打老子”......
想起了赵太爷的威风
自我欺骗
生平第一件屈辱
生平第二件屈辱
欺负弱小
转嫁屈辱
阿Q人物形象:一个浑浑噩噩活过的人
阿Q是农村的雇农,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经济上一无所有,政治上深受压迫,思想上麻木不仁,特别是在失败、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不敢承认自己失败,而是用虚假的胜利在精神上自我安慰,自我麻醉。
他是受剥削受压迫、愚昧落后民众的代表,他的“精神胜利法”是整个国民的劣根性的集大成。
阿Q是个受压迫者,有革命的潜在的要求,表现在辛亥革命高潮到来的时候,他比较快地振奋起来,高喊“造反了,造反了”。
但是阿Q的革命脱离不了他的愚昧,他的革命纲领就是拿点东西,“我要什么就是什么”。还有,阿Q敌我不分,成功后,要杀赵太爷,但小D也要杀掉,这一切非常真实地表现了自发的农民斗争的某些特点。
如何看待阿Q的革命
形象小结
分析赵老太爷、假洋鬼子、王胡、小D、吴妈形象。
赵老太爷:
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顽固、守旧、凶狠、狡诈、投机、贪婪是其性格本质,是破坏和镇压革命的凶恶敌人。
分析赵老太爷、假洋鬼子、王胡、小D、吴妈形象。
假洋鬼子:
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混血儿,他善于投机钻营,伪装自吹,与钱秀才互相勾结,投机革命,不准阿Q革命,是钻到革命内部的蛀虫,是杀害阿Q反映的元凶,从他身上集中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分析赵老太爷、假洋鬼子、王胡、小D、吴妈形象。
王原、小D、吴妈等:
应该说他们和阿Q一样,同处于社会的最下层,同是奴才,被剥削者,但是他们奴才的命运似乎非常满意。不仅不同情自己的同类,相反还自觉的充当赵太爷的帮闲。在他们身上,都集中体现出由于长期身受封建专制的奴役而成的那种愚昧麻木逆来顺受、而缺乏同情心的典型性格。这也就是鲁迅经过长期研究所得出的国民的劣根性所在。
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即用一个喜剧的外套,包装一个悲剧的故事,是含笑的悲叹。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小说将悲剧和喜剧因素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收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作品中运用了辛辣的讽刺手法,但对不同的对象,作者的态度不同。对阿Q,鲁迅先生是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希望改造他的愚昧。而对赵太爷之流,则是要揭露他们反革命的本质,因而进行无情的鞭挞。
理解小说笑中含泪的艺术特色。
任务二
“优胜”,用可怜而又可笑的“精神胜利法”获得的虚幻的胜利。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通过自尊自负、自轻自贱、自打嘴巴而获得精神上的胜利的方法。现实处境糟糕,被人取笑甚至被人打,但用这种荒唐的方法,阿Q屡屡转败为胜,傲视任何人。
探究第二章和第三章之后,你发现“优胜”二字是什么精神了吗?
精神胜利法
04
忘却失败
05
欺凌弱小
01
自尊自负
02
自轻自贱
03
自打嘴巴
“精神胜利法”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阿Q站了一刻钟
然而不到十秒钟
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
请小组合作,给精神胜利法下定义
精神胜利法,也叫阿Q主义(阿Q精神),是指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打击或失败而又无法改变现实局面的情况下,避开现实生活中的失败,换个角度,从精神上自欺自骗以求自我安慰,从而得到精神上的胜利或解脱的心理调节方法。
创设情境——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
我校准备举行《鲁迅作品选读》系列讲座,作为文学社主要成员,你要负责印制第一讲《〈阿Q正传〉——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宣传海报。
要求:请你从小说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角度,在这三福漫画作品中选一张最切合主题的作为讲座海报,说出你的理由
漫画一:透过言行看精神:
(1)围绕“打与被打”完成下列表格,总结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具体事件 行为表现((动作、语言、心理描写) 性格特点
被闲人嘲笑癞疮疤、被打 (5-12)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自欺欺人,
忍辱屈从
争论“畜生”“虫豸”被打 (14-17) 打虫等,好不好 " 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 自轻自贱
参与赌钱被打(26-29) 还是忽忽不乐立刻转败为胜,自己打嘴巴 自我摧残
被赵太爷打嘴巴(30-31) “儿子打老子……得意了许多年 妄自尊大,
趋炎附势
和王胡较量被打(34-46) "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 “这毛虫!” "君子动口不动手! 畏强凌弱,
争强好胜
辱骂假洋鬼子被打(49-55) 秃儿。驴….… 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打) 愚昧狭隘,
懦弱卑怯
欺负小尼姑(57-65)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 "扭住伊的面颊,再用力一拧,才放手 猥琐无赖,
蛮横霸道
漫画一:透过言行看精神
(1)围绕“打与被打”完成下列表格,总结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1)精神胜利法:在现实失败与屈辱面前,因为自己体弱、卑微等原因不能、不敢扭转局面,而用幻想虚假的胜利、自贬自欺躲避或虐待更弱者来在精神上实现自我麻醉,或者即时忘却的一种方法。
阿Q的“精神胜利法”最普遍的有以下几种方式:(笔记)
1.以谩骂胜人; 2.以联想胜人 3.以自欺胜人; 4.以欺负弱者胜人。
2、阿Q为什么挑衅王胡 阿Q和王胡的言行反映出未庄怎样的社会风气
漫画一:透过言行看精神
阿Q形象的典型性:是当时社会的各阶层人民精神状态的一面镜子是国民劣根性的象征。也代表着从古至今的人性
阿Q被众人嘲笑的原因:阿Q长有癞疮疤
阿Q挑衅王胡的原因:
(1)王胡有癞疮疤、大胡子
(2)主要源自他内心的自卑感与自尊心的扭曲冲突。认为王胡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因此通过挑衅王胡,阿Q可以在心理上获得一种虚幻的优越感,以满足他扭曲的自尊心。
阿Q通过挑衅和攻击他人,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而王胡则可能通过粗鲁的言行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和不安
未庄社会风气:等级森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而充满歧视。将欺负比自己地位更弱者这件事看作理所当然的畸形风气。
漫画二:通过阿Q看未庄
(1)探究未庄环境的典型性①关注未庄众人的言行试着总结未庄的环境特点。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他扭住伊的面颊。(64)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65)“这断子绝孙的阿Q!"(67)“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68)“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69)
阿Q为什么能融入未庄的“闲人”群体
1、他性格矛盾,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善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这种乐观自嘲的心态与底层“闲人”产生共鸣。
2、阿Q生活困顿,半无业状态使他与“闲人”们有相似的生活体验,易形成共同理解。3、未庄社会等级森严,歧视底层小民,阿Q作为底层一员,与“闲人”群体社会地位相近,易产生群体认同。
因此,阿Q的性格特质、生活状态及未庄社会环境共同促使他融入“闲人”群体,找到社会位置。
(1)探究未庄环境的典型性:②未庄其他人的言行反映出未庄的社会环境。
漫画二:通过阿Q看未庄
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3)——人情淡薄、虚伪
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贪慕权势、等级观念深入人心“哙,亮起来了”(7)“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9)——嘲笑他人生理缺陷
他不知道谁和谁为什么打起架来了.......一堆洋钱不见了(26)——贪婪、不择手段
钱太爷的大儿子跑去东洋回来后,辫子不见了,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老婆跳了三回井,后来,他的母亲到处说“这辫-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的,本来是可以做大官,现在只好等留长了再说了。”(48)——虚情假意、麻木自私、封建
未庄典型环境:
封建思想浓厚、世情冷漠的农村乡土社会这里的人贪慕权势、欺软怕硬、冷漠自私、麻木不仁、愚昧麻木。
辛亥革命对这个村庄几乎没有影响。
未庄这一典型环境的深刻意义:赤裸裸地揭示出革命的不彻底性
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阿Q作为一个生长在未庄的人,是一个卑怯狡猾、自轻自贱、欺软怕硬的底层雇农的形象,那阿Q生活的未庄又是什么样的呢?(环境描写)
未庄世情 世情 表现
人情淡薄、虚伪
人们多贪慕权势、势利
人们欺软怕硬、冷漠、自私、麻木
老头子颂扬“阿Q真能做”时,阿Q正懒洋洋瘦伶仃地在他面前,别人也说不清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
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
阿Q欺负小尼姑时,酒店里的闲人大多是看客,一起哄笑,丝毫没有帮助的意思;阿Q也在众人的欢笑中欺负得更加有力。
未庄世情 世情 表现

人们虚情假意、麻木自私、封建思想浓厚
看重利益、为利益不择手段
小结:未庄是一个封建思想浓厚、世情冷漠的农村小镇,人们多贪慕权势、欺软怕硬、冷漠自私、麻木不仁。
阿Q在赌场中赢得钱财之后,赌场中发生了打架事件,阿Q的钱财在混乱中被抢劫一空。
钱太爷的大儿子跑去东洋回来后,辫子不见了,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老婆跳了三回井,后来他的母亲到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的。本来是可以做大官,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
漫画三:透过姓氏看时代
情节:
在未庄最有权势的赵氏家族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时,阿Q酒后攀附赵太爷,自诩与赵家同宗,更称辈分高于秀才。赵太爷怒斥其不配姓赵,并掌掴阿Q。阿Q无言而退,心中却自嘲“儿子打老子”,反映其扭曲心态与社会不公
对待“赵” 姓的态度 深层原因
阿Q
赵太爷
未庄人
(1)请找出文中关于“赵”姓的情节,将以下表格补充完整
漫画三:透过姓氏看时代
(1)请找出文中关于“赵”姓的情节,将以下表格补充完整
对待“赵” 姓的态度 深层原因
阿Q 高兴、想攀亲戚 羡慕赵家的高贵地位
赵太爷 斥责、打了他一巴掌、断然否认 作为未庄的统治阶级拒绝和底层人物扯上关系
未庄人 “格外尊敬他” 恭维赵家、已被赵家驯服成奴隶
(2)思考阿Q 被赵太爷打之后未庄众人对阿Q态度转变的原因,探讨图片三反映出的未庄社会的典型特征。
“说也奇怪,从此以后,果然大家也仿佛格外尊敬他“未庄通例 倘如阿七打阿八 或者李四打张三,向来本不算一件事,必须与一位名人如赵太爷者相关,这才载上他们的口碑。一上口碑,被打的也就托庇有了名,至于错在阿Q那自然是不必说。所以者何:就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32)
漫画三:透过姓氏看时代
(1) 赵太爷成为了未庄人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
(2)阿Q的性格特征折射出未庄社会“被奴役的文明”
想做奴隶而不得—暂时坐稳了奴隶(3)奴性极强——辛亥革命对这个村庄几乎没有影响。
未庄
形成原因
1.产生于愚弱国民所处的恶劣环境和屈辱地位,来源于被压迫、被凌辱的下层人民当中,是专制主义制度造成的国民的心理变态和人性奴化,并非来自统治阶级自身。
2.阿Q精神是不敢正视自己的落后和不幸状态的一种精神上的瞒与骗,因此不仅东方落后的民族中会产生阿Q精神,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只要还有个人和集团处于落后地位,就有产生粉饰落后的“精神胜利法”的可能。
明确:
他的自欺欺人与妄自尊大,广泛地存在于普通民众身上——戏弄、殴打阿Q的未庄闲人们(32段),何尝不是欺弱怕强!而且在当时未庄上层人物赵太爷、钱太爷身上也有体现:他们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老百姓又摆出主子的架子,凶狠盘剥。阿Q的其他性格特点,也是周围人性格的集中体现。因此,阿Q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是作者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手法,将众多人物的突出特点综合起来创造出的艺术形象,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阿Q是不是个例?
阿Q性格充满着矛盾,各种性格元素分别形成一组一组对立统一的联系,它们又构成复杂的性格系列。这个性格系列的突出特征就是两重性,即两重人格,自我幻想中的阿Q与实际存在的阿Q似乎是两个人,是不相容的两种人格,但它们却奇妙地统起来。正是各种性格元素的不协调的对比使阿Q性格具有浓厚的滑稽意味。阿Q的本色在他所处的恶劣环境中是不适生存的,因此自我就发生分裂,形成双重人格。真正的自我只好退回内心,沉醉在躲避现实的虚安幻想中。而经常表现出来的则是人格的另一面,即被封建社会严重扭曲的自我,它是在丧失自由意志的情况下实现的,是为了适应恶劣的环境以维持个体的生存。很明显,两重人格既是对自我的消极维护,又是对恶劣环境的痛苦适应。所以一方面是退回内心,另方面是泯灭意志。前者实际上是反抗环境的变态反应,是为了解决自身的心理冲突,以达到心理的平衡;后者是适应环境的变态反应,是为了解决个人与环境的尖锐冲突,以达到个人与环境的平衡。总之,阿Q两重人格的实际表现往往是: 一方面退回内心,耽于幻想以维护自我,另一方面是泯灭意志、适应环境以维护个体的生存。因此,随着阿Q性格的两重性特征而来的还有另外两个特征,即退回内心和丧失自由意志。这三个特征是互为因果的,构成了阿Q性格的复杂性。各种性格元素就是由两重人格、退回内心、丧失自由意志这样三个特征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性格整体。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阿Q性格的复杂结构,我们可以用一个圆形来表示,绘成如下图表:
论阿Q的性格系统
学者林兴宅
质朴愚昧 狡黠圆滑
率直任性 正统卫道
自尊自大 自轻自贱
争强好胜 忍辱屈从
狭隘保守 盲目趋时
排斥异端 向往革命
憎恶权势 趋炎附势
蛮横霸道 懦弱卑怯
敏感禁忌 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 安于现状
两重人格
两重人格
退回内心
泯灭意志
论阿Q的性格系统
学者林兴宅
一、性格产生的根源
试着分析阿Q这种矛盾性格形成的根源?
鲁迅认为:奴才兼有两种身份,在主子面前是奴才,而在地位比他低一等的小奴才面前则又是暴君。
在封建专制社会里,除了皇帝是绝对的主子,最底层的人民是绝对的奴隶外,其余的臣民都有两种身份,两重人格,学会了当奴才,也就学会了当主子。即使是皇帝,有时也不免要当外族统治者的奴才,而下层的人民有时也可以在自己妻子、儿子面前当暴君。这在封建专制的社会里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阿Q性格的三个特征双重性格、泯灭意志、退回内心,恰恰是产生于愚弱国民所处的恶劣环境和屈辱地位,来源于被压迫、被凌辱的下层人民当中,是专制主义制度所造成的国民的心理变态和人性异化,并非来自统治阶级自身。阿Q性格的这三个特征就是奴性的三种典型表现。因此,我们必须把阿Q性格界定为奴隶性格。而在统治阶级成员中,只有当他们面临挫折和失败,在外族侵人沦为别的统治者的奴才后,才会产生类似阿Q性格的特征。
由此可见,鲁迅在《阿Q正传》中既不是要塑造一个雇农的典型,也不是要给利削阶级画像,更不是要表现一种抽象的人类本性。 鲁迅是历史地、具体地活画出国民的灵魂一奴性心理,以此唤醒民众。
二、鲁迅先生给呈现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鲜活的面孔,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严重的国民劣根性,阿Q死了。但这种精神确留在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认为我们现在生活需要吗?
观点一:需要的,我们现在所处在压力山大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可以让我们缓解压力。一个人不可能时时刻刻、方方面面都比别人好,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一些挫折,如果没有一点阿Q精神的话,恐怕就会被郁闷的情绪击倒,心理压力会很大,会无法面对现实生活,无法面对亲朋好友。
1
观点二:不需要,这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会让人一直消沉。阿Q精神只会诗人因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实环境的奴隶。
2
观点三:任何事情就像硬币一样都有两面性,生活中,要辩证对待。阿Q精神”并非坏事,它内含科学性;对于心理失控的人来说,它是一剂良药,使我们能放松自己的心情,从中获得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但阿Q精神不是时时都能用的,如果我们时时都用“阿Q精神,那么就会丧失进取意识,缺乏敏锐的发展观,我们的人生将会失去意义。
3
品味语言
1、小说选文在叙述故事、塑造人物时使用了很多幽默、夸张、讽刺的语言非常耐人寻味。请在文中,找出你认为最幽默但是却最讽刺的句子,仔细体会其中的意蕴
句子原文 赏析
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12) 一场打斗,双方皆胜。“闲人”的“得胜”表明这帮人在欺凌弱小上心满意足,在打斗中充分达到了侮辱的目的;
而阿Q也“得胜”了虽然实际上被欺侮,但精神上毕竟也胜利了。
一个词语,两种讽刺,真是十分巧妙
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23)。 阿Q赢钱反成不幸,揭示黑白颠倒之世。面临失败,阿Q仍凭精神胜利法自救,显现其病态至深,无可救药。
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30) “蒙”,承蒙,挨打也像荣幸地蒙受恩惠,写出阿Q及看客以丧人格趋炎附势,蒙辱为荣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68-69) “九分”一词妙用,幽默揭示酒店看客肮脏心态。他们未如阿Q般调戏小尼姑,故少一分得意,仅九分满足。此显当时社会同情心之匮乏。
《阿Q正传》以喜剧形式展现悲剧内核,阿Q言行引人发笑,但深思后却令人悲从中来。悲剧与喜剧交织,喜剧外衣下藏着悲剧深意,是小说独特艺术魅力所在 二、语言: 灵活运用杂文笔法,语言幽默、尖锐、诙谐,反语、夸张、大词小用、庄词谐用等手法,对人物进行议论、调侃、讽刺、挖苦,最终目的都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
古词新用、庄词谐用:擎起右手、蒙赵太爷打他嘴巴、君子动口不动手、深恶而痛绝之
大词小用:怒目主义、大失体统、赏鉴家
褒词贬用(反语):勋业、武勇
仿词:九分得意、深闺浅闺
顺手一击:小说开头关于作品的名目和阿Q的性格、籍贯的探讨和借题发挥,一方面对儒家的“正名说”,旧社会的阔人和立言的人,以及有历史癖和考据癖的人进行了讽刺。“否则,也如孔庙里的太牢一般,虽然与猪羊一样,同是畜生,但既经圣人下箸,先儒们便不敢妄动了。”
【艺术特色】
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即用一个喜剧的外套,包装一个悲剧的故事,是含笑的悲叹。“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小说将悲剧和喜剧因素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收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01
语言特征——杂文式的笔法:小说处处使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议论、讽刺、挖苦、调侃。或反语或夸张,或大词小用,或庄词谐用,其最终目的就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充分显示了鲁迅先生的幽默讽刺才能和独特的语言风格。
02
梦境的阿Q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