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6《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5 08:2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在“我”思考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从文中感受“我”童年生活的乐趣,并能主动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童年生活。
3激发学生从小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他们不断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在“我”思考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梳理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2.第一段第二句,第十七段,十九段,第二十段,课件出示,观点1,观点2,观点3,观点4。
二、梳理四处写观点的句子,体会如何表达
1.四处写观点的句子,最直接,最简洁的句子是哪句?
凡能发出身声音的,都是活物。(总观点)
2.梳理其他观点。
17段,在证明观点,说明因果关系。
19段,用事例在证明。
20段,扩散和传播这个观点。
可见,作者对自己的观点深信不疑,而且还四处传播。
3.朗读21段,假如,你听到作者的传播,你会怎么做?(生自由表达)
三、回到作者的童年
1.实际上,在作者童年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作者对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这个观点深信不疑。为什么作者如此深信不疑?
2.朗读课文,说一说为什么呢?(第一段)
①齐读第一段。
②生活环境(1句);观点(第2句);支持的例证(3-4句);反问强调(5句)
3.怎样说明观点:直接;会举例(正例和反例);强调(特例)
今天我们来看,明显,作者的观点是错的,那么严密的说理,观点为什么还是错的呢?(第一段第1句)
环境限制他的视野,限制了他思考的边界。
★眼界不够,阅读来补充。
4.评一评,他是个怎么的孩子?
①爱思考,爱观察,充满好奇心,有想象的孩子,爱生活……
②他还是个很会表达观点的孩子。
5.朗读课文,为什么坚信他的观点1?
11—16段是第一阶段去验证
第二课时
一、研读11-16段
1.作者亲眼所见吗?
2.作者的猜测得到验证了吗?(父亲的证实)
3.角色带入
有事实为依据,自己的经验作证,成年人的事实,得出结论。
事实+经验+证实=结论(这是目标,所以要板书)
4.情境创设
①作者遇到小伙伴,他会怎么和小伙伴讲述观点
★活学活用,抵达目标,提升能力。
②例如:遇到这个小朋友了,你会怎么说?他说,你知道吗?凡是有声音的都是有活的,为什么呢?有一次,我亲眼看到,表里面就有一只蝎子,难怪他的表是活的,而且我爸还亲自告诉我,为什么平时不让我看?就是因为怕被我那只蝎子蛰,然后我告诉你,不信你看,早晨鸟叫鸟是活,夜里狗叫狗是活的,夏天蝉叫,和秋天虫在叫,都是活的,钟楼上的钟虽然在敲,它不是活的,但是有活人在敲,街心的三弦不是活的,但是有人在弹弦儿,大家明白了吗?
③先说结论,然后再说经验,再说验证→作者说理的顺序
5.你认为他是个怎么的孩子?
严谨的孩子……
二、研学2-10
1.自由朗读2-10,想去研究手表,源于什么?
源于作者的猜想,源于发现,源于遇到的阻力(只能听,不能动)
阻力没有阻挡作者的好奇,来源于作者长时间的关注
2.梳理和总结。
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
①有一个猜想
②在生活中找依据
③遇到阻力,不遗余力
猜想——求证——探索(板书)
三、深化迁移
1.了解作者冯至,感受诗人赤子之心
2.师解说:
当年那个好奇的小男孩长大了。或许因为童年时这次失败的真理“探索”,他最终没能成为一名成功的科学家,又或许他身上始终存在的浪漫想象力和刨根问底的精神,使他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诗人、学者,一生著作等身。他用那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感受力,写出了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极大的十四行诗,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也被李广田称为“沉思的诗人”。而他长于思考的精神和探索欲也体现在他的治学当中,让他的学术研究严谨而求实。
3.同学们,好奇心、探索欲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明灯,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无论在哪个领域你都能灼灼生辉!
四、拓展延伸
1.回顾本节课学习收获:
①全面解读人物形象
②论述自己的解读观点时有理有据
2.学以致用,拓展阅读相关文本《彩色的鸟》(冯至)。
①默读并思考:这篇文章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用上“有理有据”的论说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②交流汇报。
板书设计
16 表里的生物
“我” 提出观点
印证观点 具体事例(依据)
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