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明确律诗特点,通过停顿、韵脚的把握,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背诵诗歌。(重点)
2.通过借助注释、学习单,展开想象等方式,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诗歌,理解诗人“喜”从何 来、在何处、往何方的情感历程。(重点)
3.借助背景资料了解杜甫生平,拓展相关诗句,充分感受诗人对国家、故土深沉的热爱之情。(难点)
【教学过程】
一、释其题:走近杜甫,了解背景。
师:同学们好!知道今天我们学习什么内容吗?
生:知道,我们今天学习一首唐诗。
师:说到唐诗,你觉得哪位唐代诗人最有名?
生:李白和杜甫。
师:的确是这样。他们两人被称为中国古代诗坛的双子星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一首诗。哪位同学说一说你了解的杜甫。
生:我们以前读过杜甫的诗《绝句》《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
生:杜甫是唐代的著名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生: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师:你知道的真不少,老师为你点赞。关于杜甫的称呼还有哪些?谁知道?
生:还有人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
师:你从杜甫的这些称呼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生:因为他的诗写得好,所以称他为诗圣。称他杜草堂,是因为杜甫住的房子是用茅草建成的。别的不太清楚。
师:古时候对于人的称呼,除了自己的姓名之外,还可以称呼他的官职、住址、籍贯、名号、谥号等等。我们来了解一下诗人杜甫。(教师出示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 别号少陵,今河南省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因此被后人称为“诗史”。他的诗歌沉郁顿挫,旋律悲壮,但有一首诗例外,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古诗。
(教师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生:(齐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师:谁来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
生:“闻”的意思是听、听到。“收”的意思是收复。题目的意思是听到官兵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
师:是谁听到这个消息?
生:诗人杜甫听到的。
师:官军指什么?
生:“官军”指唐朝的军队。
师:题目中的“河南、河北”指什么地方?
生:指河南省和河北省。
师:你确定是河南省和河北省吗?(学生摇摇头,表示不太确定)谁来帮助他一下?
生:我以前看过资料,古时候“江”指的是长江,“河”指的是黄河。题目里的“河南、河北”应该是指黄河的两岸。
师:你的知识面真广,老师很佩服你。(学生鼓掌)这里的“河”指的是?
生:黄河。
师:这里的“河南”指的是?
生:“河南”指的是黄河的南边。
师:这里的“河北”指的是?
生:“河北”指的是黄河的北边。
师: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应该是——
生:意思是听到唐朝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消息。
师:你如果前面加上听到消息的人就更完整了。
生:诗人杜甫听到唐朝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消息。
师: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呢?能不能把“消息”换个更好的词语。
生: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南北两岸的喜讯。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收复失地的喜悦,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歌的题目。(生齐读课题)
二、诵其声:初读古诗,字词正音。
师:我们学习古诗词已经有几年的经验了。谁来说一说如何学习古诗?
生:我们首先要熟读古诗,然后了解诗歌的意思。
师:这是最基本的学习步骤。
生:我们还要知道作者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
生:还要仔细看看课文中的注释和插图。
师:你很有经验,不落下课本中的每一个细节。
生:理解诗意还要注意联系诗歌的上下文。
生:还可以结合诗人的同时期作品,或者同类的古诗比较学习。
师:(教师竖起大拇指)你的学习更深入。对比着学习古诗,视野更广阔。同学们讲得都很好。接下来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要求。
(教师出示学习要求:(1)读准字音;(2)注意诗歌的节奏。学生自由地朗读这首古诗,教师课间巡视)
师:同学们读书声音越来越小了,读完的请举手。(学生都举起了手)好的,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谁来说说这位同学哪里读得有问题?
生:……
师:问题还不少呢?说明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下面老师来范读一遍,看看你自己哪里读得不对。(教师范读古诗)
师:听了老师读一遍,你发现自己读诗中的问题了吗?谁来说说?
生:我把“裳”读成了shang。
师:你是没看清楚文中的注音吧?知道诗中“衣裳”的意思吗?
生:(沉默)……
师:“衣裳”这个词和现在的意思不同了。衣裳(cháng):上衣和下衣。古代的“衣”指上衣;“裳”是指遮蔽下身的衣服,像今天的短裤,男女都可以穿。
师:你再读一遍这两句诗。
生: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师:还有谁发现自己读错了字?
生:我把“妻子”的“子”读成了轻声。
师:你现在再读这一句: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生:却看妻子(z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师:为什么读成第三声?
生:读轻声时,专门指丈夫的老婆。
师:读三声呢?
生:古时候“妻子”是指妻子和子女。
师: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注意,一定要读准字音。
生:(齐读)却看妻子(z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师:谁接着说自己的问题?
生:(举手)我把“还”读成了haí.
师:知道为什么要读“huán ”?
生:诗中的“还乡”是回到家乡的意思,所以要读“huán ”。
师:你的理解完全正确。还有问题吗?
生:(齐声回答)没有了。
师:我们一起来再读一读这首诗,争取做到正确流畅。(学生自由读这首古诗)
三、解其意:疏通诗句,再现画面
师:学习古诗,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还得理解诗意,这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步骤。下面同学们分为四组,每一组讨论两句诗,讨论字词及诗句的意思,想一想诗句描绘的画面,重点讨论有分歧的和不懂的地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古诗,教师巡视、点拨)
师:同学们讨论时非常认真,都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第一组的同学把你们的理解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们一起研究。
生:第一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意思是“剑外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我的泪水就流满衣裳。”
师:哪位同学还有补充?
生:第一句出现两个地名。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作者所在的蜀地。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预习时,看古诗后面的注释。
师:看,这就是一位会学习的同学。我们读书的时候,不要忽略文后的注释!
生:我来补充。这一句写出了诗人刚刚听说收复了河南河北时那种喜悦的心情。
生:我也来补充。“忽”是忽然的意思,没有一点儿预兆。涕泪:这里指眼泪。诗句的意思是诗人在剑外忽然听到朝廷军队收复了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就激动得泪水流满了衣裳。
师:想一想此时杜甫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他十分激动,战争终于结束了。
生:在外流亡的日子终于结束了。
生:他突然想起这几年背井离乡的辛酸。
生:他想到了家人团聚的喜悦……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种百感交集的心情朗读这一句。(学生有感情地读诗句)
师:接下来请第二组的同学来说一说。
生: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意思是:“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和孩子们,平日的忧愁早已跑走了,我慢慢地卷起诗书,高兴得要发疯了。”
师:“漫卷”是慢慢卷的意思吗?谁有不同意见?
生:这里的“漫”不是慢慢的意思。
生:我觉得应该是漫不经心地收拾书。
师:为什么呢?
生:诗人听到军队收复了故乡的喜讯,收拾书籍的时候就漫不经心了。
生:我觉得诗人不是漫不经心,而是胡乱地收拾书籍。
生:杜甫喜欢读书写诗,他一定很爱惜书,不会胡乱地收拾。
生:虽然他很爱惜书,但是诗句中说他“喜欲狂”,所以诗人才会匆匆忙忙地收拾书籍。
师:讨论得很有意思。安史之乱让杜甫流落他乡八年,怎么能不着急呢!此时此刻他也不在乎诗书的整齐啦!(生笑)
师:第三组来说说你们组交流的情况。
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意思是“白日里我大声歌唱,尽情地喝酒,美好的春天正好陪伴着我返回家乡。”
师:哪几个词语我们需要关注?
生:放歌是大声唱歌的意思。
生:纵酒是尽情地喝酒。
生:白日指的是白天、晴天。
生:“青春”古诗中意思是“美好的春天”。现在的意思是“青年时期”。
师:同学们读一读这两句诗,自己再说说它的含义。
(学生朗读诗句,说诗意)
师:请第四组的同学说说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含义是“我要立刻动身从巴峡乘船顺流而下,穿过巫峡,直达湖北襄阳,然后再北上故乡洛阳。”
师:你发现这两句诗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生:我发现里面有四个地名。以前没有见过。
师:你真会观察,诗中除了题目和第一句诗出现过四个地名,这一句又出现四个地名。请你把诗中有八个地名划出来,说说他们所在的省份。(学生默读思考)
生:剑外在四川省。
生:蓟北指河北省北部。
生:巴峡在四川省,是长江上的一段峡谷。
生:巫峡在重庆市,是长江三峡之一。
生:襄阳在河北省。
生:洛阳在河南省。
师:(出示杜甫返乡的地理示意图)相机揭示诗中涉及到的地名。诗中的“蓟北”是叛军占领的土地;“剑外”是作者所在的蜀地;“巴峡、巫峡、襄阳”是作者回家要经过的地方,襄阳还是杜甫的祖籍;洛阳是杜甫的家乡。
师:了解了这首诗的诗意,你从中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情?
生:我体会到作者回家的急切心情。
生:我感受诗人回家的路途遥远与艰难。
生:我体会到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时,心情十分喜悦。
师:好的,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和急切的心情,再来读读这首诗。(学生齐读古诗)
四、悟其情:反复诵读,感悟喜意
师:我们通过反复地朗读这首诗,你感觉作者的心情怎样?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作者杜甫的心情?古代诗词大多数的诗都会有诗眼,诗眼就是最能够表达这首诗歌情感的字或者词语,你认为哪一个字是这首诗的诗眼?
生:我觉得是“喜”字。
师:是的,明代的王嗣奭曾经评价这首诗“句句有喜悦意,一气流注。”你能说一下原因吗?
生:因为诗人又唱歌又喝酒,还可以回自己的老家,当然是开心的,喜悦的,所以我觉得是“喜”字。(教师板书:喜)
师:同意的举手?(大部分学生举手同意,有一位同学没有举手)
师:你为什么不举手?(老师走近那位没有举手的同学)
生:古诗中有“涕泪满衣裳”,还有“愁”,我觉得作者有点儿伤心。
师:你读诗很细致,也很会思考。咱们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生:我认为这里的“涕泪满衣裳”是喜悦的泪水,不是伤心的泪水。
师:这种因喜悦而流出了泪水的情形,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
生:(思考了一下)喜极而泣。这是一喜。
生:这里“愁”后面还有“何在”,意思是忧愁不在了。
师:愁不在了。那你说说,从哪里还可以看出喜来?
生:我从“忽传”看出了喜。
师:你用一个带喜字的词来说?
生:喜从天降。这是二喜。
师:厉害!好一个喜从天降。看来大家都感悟出了作者杜甫的喜悦之情。公元763年的春天,这应该是杜甫一生中最难忘、最温暖的一个春天。在这个春天,杜甫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在这个春天,杜甫即将结束漂泊他乡的生活;在这个春天,马上就要返回日夜思念的故乡。让我们试着把这种“狂喜”的感受通过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读出诗歌的韵味。
(配乐,学生齐读古诗)
师:那么杜甫在诗中还有哪些体现“喜”的言行呢?
生:漫卷诗书。
师:你用一个带喜字的词来形容。
生:欣喜若狂,这是三喜
师:我们来一起读读这句诗,注意读出诗人“喜欲狂”的心情,还要注意停顿和音量。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儿。(学生齐读)
生:杜甫又唱歌,又纵酒。
师:你知道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有多大年龄吗?
生:不知道。反正应该年龄很大的。
师:当年杜甫52岁,在古代52岁已经是年纪很大了。作为一位老人,杜甫是一个“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读书人,适合肆无忌惮地放歌吗?诗人当时52岁,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身体瘦弱的老人了,他适合大声唱歌、纵酒狂饮吗?
生:(齐声)不适合。
生:(举手)我体会出了喜形于色。
师:这是四喜。
生:我体会出了喜不自禁。
师:这是五喜。
生:我从“即从、穿、便下、向”这些词语体会出诗人归心似箭,说明他渴望早一点回到家乡。
师:请你用一个词说。
生:喜归故里。
师:这是六喜。那你来读一读最后两句诗。
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学生读得有滋有味)
师:你为什么第一句读得快些,第二句读得慢些?
生:因为前面一句写的是作者急切想回家,所以要快点;后面一句快到家了,所以慢一些。(学生鼓掌)
师:大家学着这位同学,带着喜悦的感情一起来读一遍,注意节奏和音量。(教师出示PPT,引导学生读诗句)
师:在作者的心中,故乡洛阳仿佛就在眼前,所以他才说:
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在作者的心中,亲人好友仿佛就在眼前,所以他才说:
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在作者的心中,美景仿佛就在眼前,所以他才说:
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诗人真切地描写了自己的神情、动作和心理,全诗酣畅淋漓,奔涌直泻,转折自然,充满真情。请同学们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师: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歌是表达杜甫“欣喜若狂”的情感,你们确认无疑吗?
生:(齐声回答)确定。
师:可是问题来了,为什么作者偏偏在诗句中写到了“泪”和“愁”呢?
(教师板书:泪。出示哭泣和泪水的诗句,学生读诗句)
生:(齐读)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天边行》
师:这是什么泪水?
生:这是诗人与亲人别离的泪水。
生:(齐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师:这是什么泪水?
生:这是诗人面临国破家亡的泪水。
生:(齐读)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悲陈陶》
师:这是什么泪水?
生:这是诗人盼望官兵收复失地的泪水。
师:诗中不仅有泪水,还有忧愁。“却看妻子愁何在”难道仅仅是妻子和孩子忧愁吗?还有诗人杜甫也一直在忧愁。
(教师板书:愁。出示忧愁的诗句,学生读诗句)
生:(齐读)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师:诗人为何而愁?
生:诗人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
生:(齐读)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天边行》
师:诗人为何而愁?
生:诗人为骨肉分离而发愁。
生:(齐读)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岁暮》
师:诗人为何而愁?
生:诗人为报国无门而发愁。
师:诗人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为疾病别离而愁,为报国无门而愁。这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但是,随着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切的泪水和忧愁都随风而去。(教师擦去板书“泪”“愁”)作者心中只留下——(学生齐声说)狂喜。让我们带着这份狂喜,再来读读这首诗。
生: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想一想,诗人只是在为自己感到高兴吗?从他的喜悦中,你还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生:我不仅能体会到杜甫的喜悦之情,还能体会到他的爱国之情。
生:我体会到了杜甫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心情十分欢快,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合家团聚,人民也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师:是啊!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结束战争。所以他在诗句中说过:“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教师出示PPT)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3年,唐军收复了大河南北的大片土地,安史之乱终于平息了。当时杜甫避乱寄居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听到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喜讯,不禁惊喜若狂,他一改过去“沉郁顿挫”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所以清代的浦起龙认为这首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生:(齐读)生平第一首快诗。
师:漂泊流浪八年的杜甫,终于可以回老家团聚了,让我们读出这首快诗的喜悦和着急吧!
(播放音乐《琵琶语》,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五、品其人:想象写话,铭记诗圣
师:快诗是什么意思?
生:愉快的诗。
生:快乐的诗。
生:喜悦的诗。
师:是的。战火绵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杜甫这位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诗人,终于可以回家了。假如诗人杜甫回到久别的家乡,会是怎样的场景呢?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展开你的想象,用一两句话把你想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播放配乐,出示PPT,学生想象写话)
师: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四处漂泊的诗人终于回到了故乡,他见到了久别的_____,激动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他见到了久别的老母亲,激动地说:“母亲啊!八年不见,您已是满头白发,这些年您能够熬过来真不容易啊!往后的日子我们一家再也不分开,我会好好地照顾您,让您享几天清福!”
师:你真是一个孝顺仁慈的孩子。
生:他见到了久别的诗友李白,激动地说:“太白兄别来无恙!多年不见,真是想死我啦!现在战争终于结束了,今后我们可以一起游山玩水,斟酒吟诗,过自己想要的舒心日子。”
师:果然是文人墨客,相聚是多么开心啊!你们俩可以“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啦!
生:……
师:是啊,这一切美好场景都是诗人所盼望,他所期盼的是那一份安逸舒适的生活,是一份与孩子的天伦之乐;是一份与妻子的幸福相依。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融为一体的快乐时刻吧,我们再一起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学生背诵古诗)
师: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流亡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学完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欣喜若狂的诗人。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放歌纵酒的诗人。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归心似箭的诗人。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
师:这就是人民的诗人——
生:杜甫。
师:这就是苦难的诗人——
生:杜甫。
师: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诗人——
生:杜甫。
师:也记住这首千年第一首快诗——
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