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最苦与最乐(人生的责任与意义)导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最苦与最乐(人生的责任与意义)导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5 09:09:53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重点)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难点)
一、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 (夯实基础知识)
任务一 字词清单
读准字音 揽lǎn 失意shī yì 达观dá guān 契约qì yuē 监督jiàn dū 排解pái jiě 循环xún huán 如释重负rú shìzhòng fù 海阔天空hǎi kuò tiān kōng 悲天怜人bēi tiān lián rén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无入而不自得: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 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众说纷纭:各种各样的说法层出不穷。 心直口快:性情直爽,有话就说,也说心直嘴快。 变化莫测:变化多端,难以预测。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任务二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学于广州万木学堂。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论》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
背景链接
1918年10月,梁启超开始在报纸上发表一系列专栏讲辞,《时事新报》和《大公报》都有刊载,其中《最苦与最乐》刊载于《时事新报》1919年1月6日的“星期讲坛”上。本文意在启迪民众明白人生的乐莫过于责任的完成,而人生之苦莫过于责任的肩负,归根结底,人都要完成自己的责任,才能最终得到生活的趣味。
文体知识
议论文
概念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举例子等方法,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三要素 论点 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依据,包括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论证 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任务一 理清文章结构
划分文章结构,理清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5、6段):论述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任务二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参考答案] ①具体生活情境 ②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③正反
任务三 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既庄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具体例子分析。
①庄重
分析 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是关于人生观的大问题,谈论起来自然多一分庄重。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娓娓道来,语重心长。
举例 第3段“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这两句话非常深刻,读来使人感到教诲颇深。
②轻灵
分析 本文语言灵动,主要表现在多种句式的综合运用、引用的表达形式的变换、语气词的运用上。
举例 就句式而言,本文运用了设问句、陈述句和感叹句,肯定句和否定句,主动句和被动句。多种句式的变换使文章显得不单调,语言生动活泼。
就引用而言,每次引用的具体表达形式都不一样。例如,引用“如释重负”时,作者说“古语说得好”;引用“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时,作者说“俗语亦说的是”。
“为什么呢?……责任还没有解除呀!”“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从这些句子中的语气词可见轻灵之气。
③流畅
分析 本文的语言十分流畅。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行文气势的流畅,衔接词使文章过渡自然、文脉贯通。
举例 文中的排比句很多,如“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得罪了人没有赔礼”等。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这一句过渡语,紧承上文,并顺势引出下文的论述。
④简洁
分析 本文语言十分精练简洁。作者使用了概括性强、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和对偶句。
举例 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等成语形象地表现出责任尽完之后无比放松和快乐的心情;用对偶句“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概括了世间伟人所尽的大责任。
任务四 问题释疑
1.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先引导学生找出论说的句子: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到良心的责备,而且无处逃躲。
2.责任有多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精读第3段,领会“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整段中的作用。
这句话是对上文中“最苦”与“最乐”的深层的分析,点明了三者的关系:苦中有乐,苦乐循环。同时又是下文中“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一论断的前提和基础。
4.参看书下注释,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名言,你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这些引用说明了什么?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说明了“人生当勇于负责”。
5.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6.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任务五 把握文章主旨
试概括本文的主旨。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这篇文章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人生的责任,本文思想深刻严密,格调高雅,语言凝重,谈到了除两三岁的孩子外,人人都有应尽的责任。论证了一对姊妹命题: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重点)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难点)
一、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 (夯实基础知识)
任务一 字词清单
读准字音 揽( ) 失意( ) 达观( ) 契约( ) 监督( ) 排解( ) 循环( ) 如释重负( ) 海阔天空( )悲天怜人( )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 如释重负: 。无入而不自得: 。悲天悯人: 。达观: 。众说纷纭: 。 心直口快: 。 变化莫测: 。 小心翼翼: 。
任务二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 ,号 ,别号 。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学于广州万木学堂。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 ”。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论》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 》。
背景链接
1918年10月,梁启超开始在报纸上发表一系列专栏讲辞,《时事新报》和《大公报》都有刊载,其中《最苦与最乐》刊载于《时事新报》1919年1月6日的“星期讲坛”上。本文意在启迪民众明白人生的乐莫过于责任的完成,而人生之苦莫过于责任的肩负,归根结底,人都要完成自己的责任,才能最终得到生活的趣味。
文体知识
议论文
概念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举例子等方法,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三要素 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依据,包括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任务一 理清文章结构
划分文章结构,理清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3段): 。
第二部分(第4段): 。
第三部分(第5、6段): 。
任务二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参考答案] ①
② ③
任务三 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既庄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具体例子分析。
①庄重
分析 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是关于人生观的大问题,谈论起来自然多一分庄重。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娓娓道来,语重心长。
举例 第3段
②轻灵
分析
举例 就句式而言,本文运用了设问句、陈述句和感叹句,肯定句和否定句,主动句和被动句。多种句式的变换使文章显得不单调,语言生动活泼。
就引用而言,每次引用的具体表达形式都不一样。例如,引用“如释重负”时,作者说“古语说得好”;引用“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时,作者说“俗语亦说的是”。
“为什么呢?……责任还没有解除呀!”“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从这些句子中的语气词可见轻灵之气。
③流畅
分析 本文的语言十分流畅。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行文气势的流畅,衔接词使文章过渡自然、文脉贯通。
举例 文中的排比句很多,如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这一句过渡语,紧承上文,并顺势引出下文的论述。
④简洁
分析
举例 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等成语形象地表现出责任尽完之后无比放松和快乐的心情;用对偶句“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概括了世间伟人所尽的大责任。
任务四 问题释疑
1.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2.责任有多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3.精读第3段,领会“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整段中的作用。
4.参看书下注释,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名言,你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这些引用说明了什么?
5.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6.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任务五 把握文章主旨
试概括本文的主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