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最苦与最乐 第1课时(人生的责任与意义)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最苦与最乐 第1课时(人生的责任与意义)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5 09:12:2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讲好中华美德故事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设计人 学校
年级/册 七年级 下册 单元 第四单元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 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相对更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关于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学习思考与表达的方法,结合生活经验和阅读材料,阐述自己的感悟和观点”。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把握主要内容”,“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关于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应关注评价与观点、情感与表达两个方面的内容。
【学情研判】
1.诊断测试
请从所学过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选择一篇,为同学解析其中的评价性语句以及传达出来的观点、分析其所表达的情感。
2.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两个教学班,共计109位学生)
(1)评价与观点:81%的学生能够找出其中的评价性语句,但不能从评价中凝练观点。
(3)情感与表达:69%的学生能够感知到作品的情感,但缺少对作品所表达复杂情感的表达方式的分析。
3.前测分析
根据前测试题完成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有表达方式的积累,基本能够准确找到作品中的评价性语句,但无法从深入分析语句中体现的观点;能够感知作品的情感,却缺乏情感表达方式的关注。具体情况如下:88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81%)能够找出作品中的评价性语句,75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69%)能够感知到作品的情感,但都停留在浅表,无法深入细致地分析。
【学习内容确定】
依据前测反馈的情况可知:学生阅读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体现了一定的思辨性思维,但还缺乏细致深入的分析,如无法从评价性语句中提炼出观点,无法从情感把握中透视其情感表达的方式。因此,梳理主要观点、解析情感主旨是本专题设计的学习内容。
【设计背景】
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人文主题为“修身正己”,选编的五篇课文分属于写人记事散文、小说、议论说理文和文言文,从不同文体、不同角度呈现了中华美德的表现形式。在学习中,要重视略读方法,关注文本内容和表达方式,重视学生个人见解,以此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目的。写人记事散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通过素描叶圣陶生活中的小事,展现了他的君子之风;小说《驿路梨花》善于剪裁加工情节,在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的故事中表现了善良朴实、助人为乐的公德之美;议论说理文章《最苦与最乐》善于提炼理性观点,梁启超在严密的逻辑中指出“尽责”的快乐;文言文《陋室铭》和《爱莲说》则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作者高洁的志趣和道德追求。
核心任务:以“中华美德”为主题,设计一期年级(或班级)微信公众号。
【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学生能圈点勾画出课文中简洁生动、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每篇课文至少摘抄积累5个词句。
2.学生能理清文章思路和绘制出结构图,并能完整、准确地复述出课文故事。
3.学生能通过确定阅读重点、抓住标题等方法略读文章,每篇课文阅读时间不多于5分钟。
4.学生能仿照“秒懂百科”,给有关美德的词条下定义。
二、思维目标
1. 通过对课文进行缩写和扩写,锻炼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概括能力和想象力。
2. 能够在比较阅读中,提炼总结写人叙事散文在拟题、选材、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并将总结出来的阅读经验迁移到写作中去。
三、价值目标
1. 能以叶圣陶、梁启超、周敦颐等人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追求为标杆,汲取精神力量,加强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
2. 能自觉地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传统美德代言,在责任、公德等道德修养方面有所提升。
核心任务:以“中华美德”为主题,设计一期年级(或班级)微信公众号。
【课段安排】
【第一课段】第14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写小事而立大德的至情文) (2课时)
【第二课段】15 驿路梨花(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2课时)
【第三课段】16*最苦与最乐(人生的责任与意义) (2课时)
【第四课段】17 短文两篇 (2课时)
爱莲说(清水出芙蓉,拂面君子风)
陋室铭(一间陋室,一世豪情)
【单元任务单】
任务单1:《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阅读概要
篇目 文体 事件 评价性词句 人物品德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任务单2:《驿路梨花》阅读概要
篇目 文体 要素 内容概括
《驿路梨花》 人物
情节
环境
任务单3:《最苦与最乐》写作思路
[参考答案] ①具体生活情境 ②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③正反
任务单4 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出陋室不陋的。
任务单5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莲?写出了莲哪些特点?
角度 句子 特点
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 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体态香气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不旁生枝节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庄重、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课时安排】
第16课 最苦与最乐 第1课时
——人生的责任与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
2.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领会作者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3.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人生的苦乐观,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少年中国说》
【了解作者】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思想家、学者。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
【写作背景】
出处
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改动。
思想背景:
梁启超认为责任是“公德”之一部分,人人尽自己的责任,才能造就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新秩序的文明社会。
创作意图:
意在启迪民众明白人生的乐莫过于责任的完成,而人生之苦莫过于责任的肩负,归根结底,人都要完成自己的责任,才能最终得到生活的趣味。
【文体知识】
【字音字形】
【多音字】
【形近字】
【理解词语】
【自主探究】
快速阅读课文
(1)理清文章脉络
(2)找出文章的论题
(3)从原文找出作者认为的人生最苦与最乐的事情是什么
(4)勾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5)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1.通读全文,试着梳理: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3):阐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痛。
第二部分(4):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进一步阐述尽责才能获得快乐。
2.这篇文章的论题是什么?
最苦与最乐
3.快速阅读,从原文找出作者认为的人生最苦与最乐的事情。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 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自然责任完了, 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4.勾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精读课文】
第一部分(1-3)
1.细读第1-3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本文的第一个分论点:人生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2)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第2段通过与贫穷、失意、死亡进行对比,阐述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唯有责任未了的苦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提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3)第3段中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论述“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作者先指出责任“未解除”的种种情况(承诺未办、欠钱未还、恩惠未报答、得罪人未赔礼)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然后将这种痛苦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论述更加深入。
第二部分(4)
2.细读第4段,思考: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从“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可以看出,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完成了责任。
这也就提出了本文的第二个分论点: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
3.细读第6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人生当勇于尽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4.依据课文内容,归纳中心论点。
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5.结合教材旁批,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
总结:本文首先联系生活情境,通过摆事实论述了未尽责任之苦;接着引用古语、俗语、名言,通过讲道理论述了尽责任之乐;最后通过引用孟子、曾子的话,举圣贤豪杰、仁人志士和两三岁小孩的例子,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责任与苦乐的辩证关系,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