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最苦与最乐 第2课时(人生的责任与意义)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最苦与最乐 第2课时(人生的责任与意义)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5 09:1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讲好中华美德故事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设计人 学校
年级/册 七年级 下册 单元 第四单元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 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相对更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关于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学习思考与表达的方法,结合生活经验和阅读材料,阐述自己的感悟和观点”。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把握主要内容”,“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关于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应关注评价与观点、情感与表达两个方面的内容。
【学情研判】
1.诊断测试
请从所学过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选择一篇,为同学解析其中的评价性语句以及传达出来的观点、分析其所表达的情感。
2.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两个教学班,共计109位学生)
(1)评价与观点:81%的学生能够找出其中的评价性语句,但不能从评价中凝练观点。
(3)情感与表达:69%的学生能够感知到作品的情感,但缺少对作品所表达复杂情感的表达方式的分析。
3.前测分析
根据前测试题完成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有表达方式的积累,基本能够准确找到作品中的评价性语句,但无法从深入分析语句中体现的观点;能够感知作品的情感,却缺乏情感表达方式的关注。具体情况如下:88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81%)能够找出作品中的评价性语句,75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69%)能够感知到作品的情感,但都停留在浅表,无法深入细致地分析。
【学习内容确定】
依据前测反馈的情况可知:学生阅读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体现了一定的思辨性思维,但还缺乏细致深入的分析,如无法从评价性语句中提炼出观点,无法从情感把握中透视其情感表达的方式。因此,梳理主要观点、解析情感主旨是本专题设计的学习内容。
【设计背景】
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人文主题为“修身正己”,选编的五篇课文分属于写人记事散文、小说、议论说理文和文言文,从不同文体、不同角度呈现了中华美德的表现形式。在学习中,要重视略读方法,关注文本内容和表达方式,重视学生个人见解,以此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目的。写人记事散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通过素描叶圣陶生活中的小事,展现了他的君子之风;小说《驿路梨花》善于剪裁加工情节,在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的故事中表现了善良朴实、助人为乐的公德之美;议论说理文章《最苦与最乐》善于提炼理性观点,梁启超在严密的逻辑中指出“尽责”的快乐;文言文《陋室铭》和《爱莲说》则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作者高洁的志趣和道德追求。
核心任务:以“中华美德”为主题,设计一期年级(或班级)微信公众号。
【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学生能圈点勾画出课文中简洁生动、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每篇课文至少摘抄积累5个词句。
2.学生能理清文章思路和绘制出结构图,并能完整、准确地复述出课文故事。
3.学生能通过确定阅读重点、抓住标题等方法略读文章,每篇课文阅读时间不多于5分钟。
4.学生能仿照“秒懂百科”,给有关美德的词条下定义。
二、思维目标
1. 通过对课文进行缩写和扩写,锻炼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概括能力和想象力。
2. 能够在比较阅读中,提炼总结写人叙事散文在拟题、选材、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并将总结出来的阅读经验迁移到写作中去。
三、价值目标
1. 能以叶圣陶、梁启超、周敦颐等人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追求为标杆,汲取精神力量,加强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
2. 能自觉地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传统美德代言,在责任、公德等道德修养方面有所提升。
核心任务:以“中华美德”为主题,设计一期年级(或班级)微信公众号。
【课段安排】
【第一课段】第14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写小事而立大德的至情文) (2课时)
【第二课段】15 驿路梨花(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2课时)
【第三课段】16*最苦与最乐(人生的责任与意义) (2课时)
【第四课段】17 短文两篇 (2课时)
爱莲说(清水出芙蓉,拂面君子风)
陋室铭(一间陋室,一世豪情)
【单元任务单】
任务单1:《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阅读概要
篇目 文体 事件 评价性词句 人物品德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任务单2:《驿路梨花》阅读概要
篇目 文体 要素 内容概括
《驿路梨花》 人物
情节
环境
任务单3:《最苦与最乐》写作思路
[参考答案] ①具体生活情境 ②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③正反
任务单4 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出陋室不陋的。
任务单5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莲?写出了莲哪些特点?
角度 句子 特点
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 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体态香气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不旁生枝节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庄重、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课时安排】
第16课 最苦与最乐 第2课时
——人生的责任与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
2.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领会作者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3.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人生的苦乐观,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学情回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对论题和论点的探究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现在我们就从论据和论证方法出发,来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并领会作者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精读课文】
1.一篇好的议论文需要恰当运用各种论证方法,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
常用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小贴士】
论证方法
示例1: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比喻论证
将“该做的事没有做完”时的感受比作“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责任未了时的痛苦情态。
示例2: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举例论证
列举承诺未兑现、欠钱未还、受恩未报、得罪人未赔礼几种生活中常见的具体情况,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示例3: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对比论证
将不尽责任之苦与尽责任之乐进行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个分论点。
示例4: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引用曾子的话,举“仁人志士”“诸圣诸佛”的例子,论证了君子的终身之忧实际上是一种“真乐”,进一步证明尽责任的快乐,从而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2.本文语言既庄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具体的例子分析。
分析: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是关于人生观的大问题,谈论起来自然多一分庄重。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娓娓道来,语重心长。
庄重
举例:第3段“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这两句话非常深刻,读来使人感到教诲颇深。
分析:本文语言灵动,主要表现在多种句式的综合运用、引用的表达形式的变换、语气词的运用上。
轻灵
举例:
就句式而言,本文运用了设问句、陈述句和感叹句,肯定句和否定句,主动句和被动句。多种句式的变换使文章显得不单调,语言生动活泼。
就引用而言,每次引用的具体表达都不一样。例如,引用“如释重负”时,作者说“古语说得好”;引用“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时,作者说“俗语亦说的是”。
“为什么呢?……责任还没有解除呀!”“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从这些句子中的语气词可见轻灵之气。
分析:本文的语言十分流畅。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行文气势的流畅,衔接词使文章过渡自然、文脉贯通。
流畅:
举例:
文中的排比句很多,如“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得罪了人没有赔礼”等。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这一句过渡语,紧承上文,并顺势引出下文的论述。
分析:本文语言十分精练简洁。作者使用了概括性强、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和对偶句。
简洁
举例: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等成语形象地表现出责任尽完之后无比放松和快乐的心情;用对偶句“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概括了世间伟人所尽的大责任。
【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2.作者为什么说“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因为快乐的源泉是尽责,尽责并得快乐,相反,不尽责并得痛苦。那么尽不尽责就在于个人的责任心,这是由个人自己决定的,所以说“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3.作者是怎样将道理说得清晰透彻,令读者易于接受的?
4.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参与维新变法,办报,办学校,写文章,以实际行动承担着民族、国家、社会的责任。除了他,你还知道哪些以担当责任为乐的人?
(同学1)北宋的范仲淹是一个心系天下苍生的忧乐,以治国安邦为己任的政治家,他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同学2)居里夫人也是一个一心造福人类、有责任担当的科学家,她说人类需要梦想家,以科学成果谋取经济利益违反她的纯粹研究观念。
……
5.《最苦与最乐》所论述的有关责任的观点,如今是否还具有现实意义呢?
《最苦与最乐》的文化品位首先表现在文章的价值取向。作者提出的快乐和幸福是“尽责任”,这一立意不同凡响,高尚、深刻、朴实、永恒,具有极强的普适性。在当今的时代,作者的思想,他所倡导的责任感,并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失去意义,反而愈益显示出它的光彩和魅力。
【板书设计】
【课堂总结】
本文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课后作业】
“最苦”与“最乐”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概念,作者将两者都与责任联系起来,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请你仿写一句有内在联系且观点鲜明的话。
例如:我认为最美的是优雅的气质和高尚的品德;最丑的是庸俗的行为和肮脏的灵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