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绵阳市江油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四川省绵阳市江油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5 09:31:53

文档简介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10分,每小题2分)
1.(2024七下·江油开学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坍塌(tān) 嘹亮(liáo)掺和(cān) 随声附和(hè)
B.庇护(bì) 蜷伏(quán)企盼(qí) 杞人忧天(q )
C.着落(zhuó) 侍弄(sì) 狭隘(ài) 神采奕奕(yì)
D.缥缈(miǎo) 蹒跚(pán) 粗犷(guǎng) 惊慌失措(cuò)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有误。“掺和”的“掺”应读“ chān ”;
B.有误,“企盼”的“企”应读“ qǐ ”;
C.有误,“侍弄”的“侍”应读“ shì ”;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2024七下·江油开学考)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组是(  )
A.御骋 爱慕 辨诉 怪涎不经 B.派谴 温训 恍惚 锋芒必露
C.诀别 余辉 饶舌 人声顶沸 D.安祥 销耗 气慨 花团锦簇
【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错三项,“御骋”的“骋”应为“聘”,“辨诉”的“辨”应为“辩”,“怪涎不经”的“涎”应为“诞”;
B.错三项,“派谴”的“谴”应为“遣”,“温训”的“训”应为“驯”,“锋芒必露”的“必”应为“毕”;
C.错一项,“人声顶沸”的“顶”应为“鼎”;
D.错三项,“安祥”的“祥”应为“详”,“销耗”的“销”应为“消”,“气慨”的“慨”应为“概”。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3.(2024七下·江油开学考)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隐姓埋名多年的两弹元勋邓稼先,现在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伟大科学家。
B.春节后,楼下花园已经焕发了生机,可是他沉迷游戏目不窥园,一眼也
不看那些美丽景色。
C.一些西方国家把“俄乌冲突”与“南海危机”混为一谈,简直让人无语。
D.中美元首会晤后,美国方面的所作所为与会谈的承诺大相径庭,缺乏改善两国关系的诚意。
【答案】B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A项中,“家喻户晓”意为每家每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用来形容邓稼先作为两弹元勋,其伟大成就已经被广大人民所熟知,使用正确。
B项中,“目不窥园”出自《汉书·董仲舒传》,意思是眼睛不偷看花园,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但在这里句子中出现了矛盾,句子描述的是某人因为沉迷游戏而忽视了楼下的美丽花园,而“目不窥园”的意思则是专心致志,埋头苦读,与句子意思不符,因此使用不正确。
C项中,“混为一谈”意为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用来形容西方国家将“俄乌冲突”与“南海危机”两个不同的问题混为一谈,使用正确。
D项中,“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用来形容美国方面在会谈后所表现出的行为与会谈时的承诺存在很大差异,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2024七下·江油开学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节后海南返程机票一票难求的原因,是航线运力不足造成的。
B.通过观看影片《第二十条》,让我们普通民众更清楚知道了“正当防卫”的相关法律知识。
C.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政府合作,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提供自行车共享服务,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
D.有报道说,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销售利润在6%以下,比去年下降了一倍。
【答案】C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句式杂糅
【解析】【分析】A.有误,句式杂糅,可删掉“造成的”。
B.有误,成分残缺,可删掉“通过”。
C.正确。
D.有误,搭配不当,可将“一倍”改为“一半”。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5.(2024七下·江油开学考)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从而使“痛苦指数”下降,“幸福指数”上升。
②这种条理性和有序性正是内心满足感的主要来源。
③守时让一切都变得有条理起来,使生活有序起来。
④而守时可以减缓甚至消除因时间不确定带来的焦虑。
⑤现代人普遍患有“时间焦虑症”。
A.②③⑤④① B.③②⑤④① C.③②①⑤ D.③⑤②④①
【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通读语段,③开启了话题,可作为第一句;②句中“这种、条理、有序“等说明了与上句的衔接紧密;⑤④句构成一个完整的句意,可通过读来确定其顺序;①”从而”一词即体现了与上一句的紧密关系,可作为尾句。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二、(4分,每小题2分)
(2024七下·江油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文言文对比阅读,完成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节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人生小幼,精神专利①,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②,至于今日,十年一理③,犹④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集解 勉学第八》,有删改)
(注释]①专利:专注集中。②(灵光殿赋):东汉辞赋家王延寿所作,为东汉赋中的名篇。③理:复习。④犹:仍旧。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俭以养德 养:涵养 B.将复何及 及:来得及
C.固须早教 固:牢固 D.如日出之光 如:像,如同
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才须学也 固须早教 B.意与日去 一狼径去
C.夫君子之行 如日出之光 D.老而学者 学而不思则罔
8.请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
9.[甲][乙]两文分别讲了什么道理?请结合选文谈一谈。
【答案】6.C
7.D
8.①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够学有所成。
②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
9.甲文告诉人们,一个人要有远大志向,淡泊名利,静心学习,还要珍惜时间。乙文告诉人们要珍惜年少时光,勤奋学习。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译文】
【甲】
君子的品行,依靠内心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来培养品德。不恬淡寡欲就无法使(自己的)志向明确,不清静寡欲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则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勉励心志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同时光飞快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像黄叶一样)枯老衰落,大多不接触世事,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困守在自己破败的房子里,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
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长大以后,心思分散,因此,必须尽早进行教育,不要失掉机会。我七岁时候,诵读《灵光殿赋》,直到今天,十年温习一次,还不忘记。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荒疏了。···幼年(就)学习的人,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才)学习的人,像夜里走路拿着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要好。
6.ABD.正确;
C.有误,句意:因此,必须尽早进行教育。固:同“故”,因此,所以。
故答案为:C
7.A.相同,必须/必须;
B.相同,离开/离开;
C.相同,助词,的/助词,的;
D.不同,表修饰/表转折。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①重点词:广才,增长才干;成,达成,成就。②重点词:专利,专一而敏锐;已,同“以”,以后:思虑,思想:散逸,分散。
故答案为: ①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够学有所成。②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中结合“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知,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成才要具有三个条件:立志、学习、静心;乙文中,结合“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的意思“幼年(就)学习的人,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才)学习的人,像夜里走路拿着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要好”可知,选文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年龄想要学习都不晚,都来得及。
故答案为: 甲文告诉人们,一个人要有远大志向,淡泊名利,静心学习,还要珍惜时间。乙文告诉人们要珍惜年少时光,勤奋学习。
三、诗歌阅读
(2024七下·江油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遥 碧 亭
杨杰
幽鸟①无心去又还,迢迢②湖水出东关③。
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
[注]①幽鸟:鸣声幽雅的鸟。②迢迢:水流绵长的样子。③东关:关隘名。
10.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1.请你发挥联想与想象,描绘从三、四两句中体会到的情境。
【答案】10.幽鸟、湖水、暮云、重山等景物。 表达了诗人沉醉山水的喜悦和闲适自得之情。
11.我的体会是,暮云比诗人更喜欢这湖光山色,它悠游、低回、停驻,在山后面依偎着,形成了一重温柔的新山。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寄情山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2)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1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分析。结合“幽鸟无心去又还,迢迢湖水出东关。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句可知。意思是:从幽深林中无心飞去的鸟儿,不知为什么又飞了回来。但见茫茫碧绿湖水,远远地流出东关之外。也许是暮云留恋这秀丽的青山,在山边不再飞动,远远望去,好像是山外又添青山一重。
故答案为: 幽鸟、湖水、暮云、重山等景物。 表达了诗人沉醉山水的喜悦和闲适自得之情。
11.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句的意思是:也许是暮云留恋这秀丽的青山,在山边不再飞动,远远望去,好像是山外又添青山一重。
故答案为: 我的体会是,暮云比诗人更喜欢这湖光山色,它悠游、低回、停驻,在山后面依偎着,形成了一重温柔的新山。
12.(2024七下·江油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表现出诗人的朋友被贬官地方之偏远的诗句: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牛背上牧童的短笛,   。 (《春》)
(3)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的关系:   ,   。
(《论语十二章》)
(4)运用想象,虚写未来与亲人团聚的美好,反衬此时的孤寂处境:   ,   。 (《夜雨寄北》)
(5)僵卧孤村不自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   ,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答案】(1)闻道龙标过五溪
(2)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尚思为国戍轮台
(6)万里赴戎机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嘹、罔 、殆、戍
故答案为: 闻道龙标过五溪 ; 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何当共剪西窗烛 ; 却话巴山夜雨时 ; 尚思为国戍轮台 ; 万里赴戎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四、【名著阅读】(6分)
13.(2024七下·江油开学考)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题目。
【甲】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地,一切的东西都被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A 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已经很难迈步;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
【乙】“当然啰,”B 胸有成竹地回答道,“今天人们在狭长的地峡上面所做的事,大自然早就在其下面做过了。”……“教授先生,”他对我说道,“我便驾驶着鹦鹉螺号去寻找这条地下通道,它终于被我找到了,于是,我便冒险进入通道里去。教授先生,您很快就会穿越我的这条阿拉伯隧道了。”
(1)【甲】【乙】两个片段,分别出自《   》和《   》。
(2)【甲】【乙】两段文字中,A是   ;B是   (填人名)
(3)从文段中,可以看出A的处境是怎样的?作者对他是怎样的情感?
【答案】(1)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
(2)祥子;尼摩船长
(3)处境艰难痛苦。作者对他深深地同情。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对作品的体验感受;《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名著作品识别。结合“全身没有一点干松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已经很难迈步”可知;结合“胸有成竹地回答道,‘今天人们在狭长的地峡上面所做的事,大自然早就在其下面做过了”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 骆驼祥子 ; 海底两万里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识别。结合“全身没有一点干松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已经很难迈步”可知;结合“胸有成竹地回答道,‘今天人们在狭长的地峡上面所做的事,大自然早就在其下面做过了”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祥子 ; 尼摩船长
(3)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和作者情感。结合“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已经很难迈步: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可知祥子处境艰难痛苦。
故答案为:处境艰难痛苦。作者对他深深地同情。
【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3)本题考查作者情感。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 题。(22分)
(2024七下·江油开学考)阅读
卖伞姑娘
①有些想念是不需要理由的,就像时常跃入我心中的那个姑娘的身影。每当缠绵的细雨裹住这个城市的时候,这种思念就如同四处弥漫的细雨一样,无边无际。
②那是一年前的一个雨夜。路灯在丝丝雨线织成的帷帐里睁着惺松的睡眼,洒下的光映射在路面的积水上。在单位加班昏了头的我下了楼,才知道这个城市的一切都猫进了细雨的怀抱里。我呆望着路灯罩里舒缓而降的雨丝,想起了远在十多公里之外的家,心一横,推着车子撞破了雨幕。
③“先生,您需要一把伞吗?”正准备骑上车子的我,突然听到一个轻盈、温馨的声音。回过头我才发现单位大门外的路灯下站着一位姑娘,怀里抱着一捆伞。她有十六七岁的样子,穿着鹅黄色的薄毛衣和黑色的长裙,背光站着,我看不清她的脸庞。
④我的确是需要一把伞呀!我停下来,仔细地把她怀抱中的十几把雨伞挑了一遍。我那时世俗地想:街头小贩的东西十有八九是假冒伪劣,既然急需,那就买吧,但挑挑拣拣的事儿是不能掉以轻心的。
⑤那姑娘极有耐心地把我打开包装的雨伞又一一地装上。她蹲下来时,一头长发几乎垂到地上,发梢上一缕缕地淌着雨水。
⑥ “姑娘,你卖的是雨伞,为什么不自己用一把?看你,小心淋病了。”我嘴上这么说,手里却没停下挑拣的动作。
⑦ “一用就卖不出去了,这是我这学期的生活费……”姑娘说了半截,止住了话头。我才明白,眼前的这个小贩是个学生。我想接着问她其他的情况,但她再不肯说一句话了,只是细心地拾掇着被我弄乱的雨伞。
⑧事情就这么简单,简单得如同到集贸市场那样。但那个雨夜及时出现的那把雨伞却罩着我。而且,我刚走到半路时,原本温柔细腻的雨丝变成了瓢泼狂暴的大雨。因而,那把雨伞便更显得尤为体贴、尤为及时……
⑨隔了两天,我无意中翻阅晚报时,在一版右下角看到了一幅图片报道。虽然那晚我没有看到卖伞姑娘的面孔,但我从衣着的款式、颜色和报道的内容上却立即断定,她就是我遇见的那个卖雨伞的姑娘。图片报道简练得只有几句说明:“这位贫困大学生昨晚在勤工俭学卖雨伞时,挺着感冒了好几天的病体,因冒雨等待一位付款时掏掉了四百余元钱的顾客,而昏倒在街头……”那个因付款而掏丢了四百多元钱的人肯定不是我,如果是我,那就太富有戏剧性了,而且我对她的挂念也会有充分的理由。报纸上没有她就读的校址,只有她的很美的名字。
⑩又是一个下雨天。我独自走在行色匆匆的人流里,又想起了那个卖雨伞的姑娘。初春的雨水还有几丝凉意,我没有打伞,潜意识里有一种希冀:那个穿着鹅黄毛衣、黑色长裙、看不清面庞的姑娘会不会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先生,你需要一把伞吗?”我真想再次听到那句轻盈温馨的问话。
此时的我没有雨伞,但我总觉得头顶有一把粉红色的雨伞,伴我在每一个雨天里……
14.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卖伞姑娘有哪些性格特点?
15.第⑧段写道:“我刚走到半路时,原本温柔细腻的雨丝变成了瓢泼狂暴的大雨。”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6.请从不同的角度赏析句子。
①每当缠绵的细雨裹住这个城市的时候,这种思念就如同四处弥漫的细雨一样,无边无际。(修辞的角度)
②“一用就卖不出去了,这是我这学期的生活费……”姑娘说了半截,止住了话头。(描写的角度)
17.文章最后“此时的我没有雨伞,但我总觉得头顶有一把粉红色的雨伞,伴我在每一个雨天里……”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4.自强,善良,诚实,温柔,有耐心。
15.雨由“温柔细腻”变成“瓢泼狂暴”,更能让我感受到雨伞的“体贴”“安全”,小姑娘的可爱美好;“瓢泼狂暴”也为下文小姑娘雨中等待丢钱的失主而昏倒做铺垫。
16.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思念化作有形的雨,写出我对小姑娘的强烈的思念之情。②语言描写,交代了小姑娘卖伞的原因,突出小姑娘的自尊、自强的美好品质。
17.小姑娘既弱小,又强大,既平凡,有高贵,她心灵纯洁美好,亮丽了自己,也感化了别人,更温暖了这个世界。小姑娘的坚强善良给我温暖和鼓励,伴我走过每一天。
【知识点】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小说;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解答时既要注意文段的内容,也要结合景物描写的语段在文章中的位置。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语句的含义。 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1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根据文本中的小姑娘为了勤工俭学而出来卖伞可知她是一个自尊自强自立的人。根据“姑娘极有耐心地把我打开包装的雨伞又一一装上”可知,根据“这位贫困大学生昨晚在勤工俭学卖雨伞时,挺着感冒了好几天的病体,因冒雨等待一位付款时掏掉了四百多元钱的顾客,而昏倒在街头”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 自强,善良,诚实,温柔,有耐心。
15.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细读文本可知,此处,在结构上是为下文小姑娘雨中等待丢钱的失主而昏倒在地做铺垫,在内容上是更能让我感受到雨伞的“体贴”“安全”,表明雨伞使“我”免遭大雨的淋漓,庆幸买雨伞及时。也让我感受到小姑娘美好的品质,同时又为下文小姑娘雨中等待失主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故答案为: 雨由“温柔细腻”变成“瓢泼狂暴”,更能让我感受到雨伞的“体贴”“安全”,小姑娘的可爱美好;“瓢泼狂暴”也为下文小姑娘雨中等待丢钱的失主而昏倒做铺垫。
16.本题考查赏析句子。①一个“裹”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雨的细腻缠绵;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思念化作有形的雨。②“一用就卖不出去了,这是我这学期的生活费·····”明显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对表现小姑娘的自尊自强性格特征的意义。
故答案为: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思念化作有形的雨,写出我对小姑娘的强烈的思念之情。②语言描写,交代了小姑娘卖伞的原因,突出小姑娘的自尊、自强的美好品质。
17.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含义。联系全文主旨可知,这个句子中的“雨伞”实际上指的是小姑娘的纯洁美好的心灵。我被她的善良与真诚而感动,她的这种精神品质伴我走过每一天。也就是要答出她的这种精神品质对“我”成长的意义。这句话表面上写的是小姑娘的伞会陪伴我每一天,实际上小姑娘的美好品质会一直影响着我,感染着我,让我觉得这是一个温暖的世界。
故答案为: 小姑娘既弱小,又强大,既平凡,有高贵,她心灵纯洁美好,亮丽了自己,也感化了别人,更温暖了这个世界。小姑娘的坚强善良给我温暖和鼓励,伴我走过每一天。
(2024七下·江油开学考)阅读
长长的山路
沈念
①村与寨之间,山路相连,弯曲环绕,通往外面只有一条路,旧貌陈颜在浑然不觉间起着变化。父亲带着村民修这条路,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②那是一条遇到雨水就会泥泞的路,坑坑洼注,湿滑难行。进入雨雪季节,就像踏进地雷阵,要随时小心掉进泥坑,出来一身脏泥衣。我每天上学必经此路,想躲也躲不了,想逃也逃不掉。在校门前的三叉路口,我曾发誓,将来要逃离闭塞的村子,要去山外的地方。
③寨子里的祖训是,穷也要有穷担当,不求人,凡事靠自己。那时候,很多条件好的村子早就把路修成了水泥路,但寨子家底子薄,修不起一条路。刚换的村支书是父亲,难以忍受这条破路的时候,就望着他们的新支书……
④父亲也不是没找过乡长。乡里的书记调任新的岗位,暂时由田乡长代理书记。那天父守在外面,瞅乡长办公室没人的一个空档,进了门,又要讲烂路的状况,但刚抬起头,田乡长就叹了口气说,乡里实在是拿不出钱了。父亲本来就是脸薄之人,听了这话,心里湿湿的不是滋味。后来有乡干部说县长要来,他当时心一硬,决定豁了出去。他想好了,万一县长发牌气,村支书不当了也没什么了不起,必须要修条路对村民有个交代。
⑤那天,村干部是集中在礼堂开会,龙县长坐在讲台上讲话,字正腔圆,听得到声音在墙壁碰撞。父亲站在外面,龙县长的讲话碎片似的飘进耳中:“农村广阔天地,不能死脑筋搞农业,我们准备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乡镇企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⑥县长一行人走出礼堂,看到父亲站在空闲的院子里,独独的一个人,站得笔直,一动不动,风吹动着他那条军绿色裤子的下摆,上面沾了很多湿漉漉的泥巴印子。
⑦“县长,帮我们修路。”父谢说完这句话,就一声不吭了。车从乡政府大院出发了,车厢内空气沉滞,县长的表情凝重。
⑧那条路,雨后泥泞,泥浆乱翻,像是一群不懂耕作的人踩过的水田。几个干部无从下脚,落在后面。龙县长刚迈了几步,鞋和裤子都沾满了泥巴,问走在前面的父亲,你们平时一直走这条路?
⑨父亲说,祖祖辈辈。
⑩有个干部嘟囔了一声,这条路走不进去吧?
龙县长摇头说,车开不到的地方,脚可以走,村民能走出来,我们就能走进去,我们走一次是一次,但山寨的老百姓,是要年年走,月月走,天天走的。
父亲回村,召开村民大会,第一句话就是,到修路的时候了。村民掂量着父亲的话,热情高涨,交头接耳,说龙县长讲得真好,又说父亲有胆识,没米下锅的人才敢破釜沉舟,还说,我们山寨人走好路、过好日子的时候也快要到了。
修路是三个月后启动的,财政困难,资金缺口大,父亲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分成凿石组、运输组、铺路组,就地取材,用钢钎凿碎山石,手锤打得叮叮响,火花四溅,大家吃在工地上,饭菜从家里带,坚持了三个月,拉出了一条三米多宽的新路。父亲又想了个主意,把那些钎开的薄石块,条形块状的,带回村里垒了水渠的护坡。
修路接近尾声,那条儿时长长的山路,很快变了模样,变成了一条更平更宽的柏油新路。俯瞰之下,黑得发亮,飘带似的山路,来往的车辆,和时光一起延展。
山寨的变迁,如同一本厚厚的书,风吹开一页沉重的过去,又画出一页开阔的未来。而今山路而旁是农家乐和古朴的民居,是清越的山风和厚厚的绿荫,是幽美的峡谷和明亮的旷野。那么多从路上经过的人,帮父亲和这座古老的山塞铭记着一条山间长路的故事。
(节选自《长路与短句》,有删改)
18.为了修路,父亲采取了哪些行动?请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行动过程 行动结果
找乡长申请修路 ①
拦住县长请求修路 县长实地调查路况
召开村民大会 ②
③ 修成柏油新路
19.父亲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请简要概括。
20.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中画线的句子。
俯瞰之下,黑得发亮、飘带红的山路,来往的车辆,和时光一起延展。
21.“路”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味。本文“长长的山路”象征什么? 请结合山路的前后变化简要分析。
【答案】18.乡长以缺资金为由不修路 ;村民大力支持修路 ;发动村民投工投劳
19.①父亲有胆识,有担当,找乡长申请修路被拒仍不放弃,再找乡长;②信念坚定,甘于奉献,将修路这件事坚定不移做下去,为村民奉献力量;③有号召力,深入群众,团结带领村民齐心协力去修路。
20.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曲折的山路比作飘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修好的柏油新路的模样,写出新路蜿蜒美丽,宽大而平坦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新路的喜爱以及幸福生活的向往。
21.“长长的山路”象征人民积极奋斗,勇于改造贫困,追求美好的幸福之路。 “长长的山路”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未修路前,常有泥泞、坑洼,湿滑难行,交通不便,文化闭塞,贫困落后,只有修路才有出路。 修好路后,路面平坦宽阔,村民们交通便利,将改变贫困,振兴乡村发展,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知识点】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梳理、概括文章情节;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①根据行动过程“找乡长申请修路”和关键句“那天父亲守在外面,瞅乡长办公室没人的一个空档,进了门,又要讲烂路的状况,但刚起了头,田乡长就叹了口气说,乡里实在是拿不出钱了。父亲本是脸薄之人,听了这话,心里湿湿的不是滋味”可知行动结果。②根据行动过程“召开村民大会”和关键句“父亲回村,召开村民大会,第一句话就是,到修路的时候了”可知行动结果。③根据行动结果“修成柏油新路”和关键句“财政困难,资金缺口大,父亲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分成凿石组、运输组、铺路组,就地取材,用钢钎凿碎山石,手锤打得叮叮响,火花四溅。大家吃在工地上,饭菜从家里带,坚持了三个月,拉出了一条三米多宽的新路”可知行动过程。
故答案为: 乡长以缺资金为由不修路 ;村民大力支持修路 ;发动村民投工投劳
1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评析。根据“那天父亲守在外面,瞅乡长办公室没人的一个空档,进了门”“后来有乡干部说县长要来,他当时心一硬,决定豁出去了。他想好了,万一县长发脾气,村支书不当了也没什么了不起,必须要修条路对村民有个交代”“县长,帮我们修路”可知,父亲一心为民、勇敢执着;根据“父亲本是脸薄之人,听了这话,心里湿湿的不是滋味”可知,父亲自尊心强;“村民掂量着父亲的话,热情高涨,交头接耳,说龙县长讲得真好,又说父亲有胆识,没米下锅的人才敢破釜沉舟”“父亲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分成凿石组、运输组、铺路组,就地取材“父亲又想了个主意,把那些钎开的薄石块,条形块状的,带回村里垒了水渠的护坡”可知,父亲有胆识、行动果敢。
故答案为: ①父亲有胆识,有担当,找乡长申请修路被拒仍不放弃,再找乡长;②信念坚定,甘于奉献,将修路这件事坚定不移做下去,为村民奉献力量;③有号召力,深入群众,团结带领村民齐心协力去修路。
20.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根据上文“那是一条遇到雨水就会泥泞的路,坑坑洼洼,湿滑难行“修路接近尾声,那条儿时长长的山路,很快变了模样,变成了一条更平更宽的柏油新路”可知,“俯瞰之下,黑得发亮、飘带似的山路,来往的车辆,和时光一起延展”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山路比作飘带,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山路平整宽阔、蜿蜒绵长的特点。
故答案为: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曲折的山路比作飘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修好的柏油新路的模样,写出新路蜿蜒美丽,宽大而平坦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新路的喜爱以及幸福生活的向往。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根据“那是一条遇到雨水就会泥泞的路,坑坑洼洼,湿滑难行”“修路接近尾声,那条儿时长长的山路,很快变了模样,变成了一条更平更宽的柏油新路。俯瞰之下,黑得发亮、飘带似的山路,来往的车辆,和时光一起延展”可知,本文“长长的山路”象征山区人民历经坎坷终于迎来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故答案为: “长长的山路”象征人民积极奋斗,勇于改造贫困,追求美好的幸福之路。 “长长的山路”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未修路前,常有泥泞、坑洼,湿滑难行,交通不便,文化闭塞,贫困落后,只有修路才有出路。 修好路后,路面平坦宽阔,村民们交通便利,将改变贫困,振兴乡村发展,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六、(40分)
22.(2024七下·江油开学考)作文:
生活中,常有一些东西在不经意中触动着你的内心,让你难以忘怀,如病中的母亲对儿子叮嘱的“好好儿活”,触动了史铁生的心;如阿长奔波于街巷买来的《山海经》,触动了鲁迅的心……这些触动或许来自一次偶遇、一声问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处风景、一份情感……
请以“ ▲ 触动了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写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字数在600字以上。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答案】例文:
摄影艺术触动了我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时常被琐碎的事物所困扰,而忽视了那些能够触动内心的美好。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摄影艺术,它像一股清泉,洗涤了我的心灵。
从小生活在喧嚣的城市中,我对于美的感受逐渐变得麻木。每天忙碌于学习、工作,很少有时间停下来欣赏周围的风景。直到有一次,朋友邀请我参加一个摄影展,我才重新发现了美的存在。
参加摄影展的目的原本是出于好奇和娱乐,但我没想到这次经历会对我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我想通过这篇文章,分享摄影艺术如何触动了我,并希望能够激发更多人对美的追求和感悟。
在摄影展上,我看到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有的作品捕捉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有的作品展现了人物的深情瞬间,还有的作品通过独特的构图和色彩运用,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些作品让我感受到了摄影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摄影艺术之所以能够触动我,是因为它能够通过镜头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让我们重新审视和感受周围的世界。摄影作品不仅仅是图像的呈现,更是情感的传递和思想的表达。它让我意识到,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去发现和珍惜。
通过这次摄影展的经历,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摄影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能够记录生活的点滴,还能够激发我们的情感和思考。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珍惜身边的美好事物,用摄影的方式去记录它们,让它们成为我生活中永恒的回忆。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了解摄影艺术,让它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我也建议学校和社会能够提供更多的摄影教育资源和平台,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学习和欣赏摄影艺术。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这篇作文题目的核心在于触发情感的事物或人,它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细微而平凡的事物都有可能触动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有深深的感触和体验。所以,写作的重点在于挖掘这种触动,以及它对我们产生的影响。补充题目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事物、情境或情感作为触动源,如“一句话触动了我”、“一首歌触动了我”、“一次旅行触动了我”等。这个触动源应该与你的真实经历和情感体验紧密相关,这样才能使文章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在内容上,文章需要围绕触动源展开,描述这个触动源是如何触动你的,以及触动后的感受和变化。这里可以运用丰富的描写手法,如生动的人物描绘、细腻的情感刻画、形象的场景描写等,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同时,文章还需要体现出对触动源的深入思考和认识。你可以分析这个触动源为什么会触动你,它代表了什么意义,以及它对你的生活有何启示和影响。这样的分析和思考可以使文章更有深度和广度。【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半命题作文,该题目很考验学生的语言提炼表达能力,学生在补充题目时可选取一些新颖简洁的词汇。在写作时,可选择自己擅长的体裁入手,降低写作时的难度,选材时避免选一些老生常谈的材料,尽可能新颖且贴近实际,如若引用旧材料也应注意从其他角度切入,做到旧材新用。
1 / 1四川省绵阳市江油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10分,每小题2分)
1.(2024七下·江油开学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坍塌(tān) 嘹亮(liáo)掺和(cān) 随声附和(hè)
B.庇护(bì) 蜷伏(quán)企盼(qí) 杞人忧天(q )
C.着落(zhuó) 侍弄(sì) 狭隘(ài) 神采奕奕(yì)
D.缥缈(miǎo) 蹒跚(pán) 粗犷(guǎng) 惊慌失措(cuò)
2.(2024七下·江油开学考)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组是(  )
A.御骋 爱慕 辨诉 怪涎不经 B.派谴 温训 恍惚 锋芒必露
C.诀别 余辉 饶舌 人声顶沸 D.安祥 销耗 气慨 花团锦簇
3.(2024七下·江油开学考)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隐姓埋名多年的两弹元勋邓稼先,现在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伟大科学家。
B.春节后,楼下花园已经焕发了生机,可是他沉迷游戏目不窥园,一眼也
不看那些美丽景色。
C.一些西方国家把“俄乌冲突”与“南海危机”混为一谈,简直让人无语。
D.中美元首会晤后,美国方面的所作所为与会谈的承诺大相径庭,缺乏改善两国关系的诚意。
4.(2024七下·江油开学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节后海南返程机票一票难求的原因,是航线运力不足造成的。
B.通过观看影片《第二十条》,让我们普通民众更清楚知道了“正当防卫”的相关法律知识。
C.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政府合作,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提供自行车共享服务,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
D.有报道说,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销售利润在6%以下,比去年下降了一倍。
5.(2024七下·江油开学考)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从而使“痛苦指数”下降,“幸福指数”上升。
②这种条理性和有序性正是内心满足感的主要来源。
③守时让一切都变得有条理起来,使生活有序起来。
④而守时可以减缓甚至消除因时间不确定带来的焦虑。
⑤现代人普遍患有“时间焦虑症”。
A.②③⑤④① B.③②⑤④① C.③②①⑤ D.③⑤②④①
二、(4分,每小题2分)
(2024七下·江油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文言文对比阅读,完成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节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人生小幼,精神专利①,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②,至于今日,十年一理③,犹④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集解 勉学第八》,有删改)
(注释]①专利:专注集中。②(灵光殿赋):东汉辞赋家王延寿所作,为东汉赋中的名篇。③理:复习。④犹:仍旧。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俭以养德 养:涵养 B.将复何及 及:来得及
C.固须早教 固:牢固 D.如日出之光 如:像,如同
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才须学也 固须早教 B.意与日去 一狼径去
C.夫君子之行 如日出之光 D.老而学者 学而不思则罔
8.请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
9.[甲][乙]两文分别讲了什么道理?请结合选文谈一谈。
三、诗歌阅读
(2024七下·江油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遥 碧 亭
杨杰
幽鸟①无心去又还,迢迢②湖水出东关③。
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
[注]①幽鸟:鸣声幽雅的鸟。②迢迢:水流绵长的样子。③东关:关隘名。
10.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1.请你发挥联想与想象,描绘从三、四两句中体会到的情境。
12.(2024七下·江油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表现出诗人的朋友被贬官地方之偏远的诗句: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牛背上牧童的短笛,   。 (《春》)
(3)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的关系:   ,   。
(《论语十二章》)
(4)运用想象,虚写未来与亲人团聚的美好,反衬此时的孤寂处境:   ,   。 (《夜雨寄北》)
(5)僵卧孤村不自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   ,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四、【名著阅读】(6分)
13.(2024七下·江油开学考)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题目。
【甲】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地,一切的东西都被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A 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已经很难迈步;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
【乙】“当然啰,”B 胸有成竹地回答道,“今天人们在狭长的地峡上面所做的事,大自然早就在其下面做过了。”……“教授先生,”他对我说道,“我便驾驶着鹦鹉螺号去寻找这条地下通道,它终于被我找到了,于是,我便冒险进入通道里去。教授先生,您很快就会穿越我的这条阿拉伯隧道了。”
(1)【甲】【乙】两个片段,分别出自《   》和《   》。
(2)【甲】【乙】两段文字中,A是   ;B是   (填人名)
(3)从文段中,可以看出A的处境是怎样的?作者对他是怎样的情感?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 题。(22分)
(2024七下·江油开学考)阅读
卖伞姑娘
①有些想念是不需要理由的,就像时常跃入我心中的那个姑娘的身影。每当缠绵的细雨裹住这个城市的时候,这种思念就如同四处弥漫的细雨一样,无边无际。
②那是一年前的一个雨夜。路灯在丝丝雨线织成的帷帐里睁着惺松的睡眼,洒下的光映射在路面的积水上。在单位加班昏了头的我下了楼,才知道这个城市的一切都猫进了细雨的怀抱里。我呆望着路灯罩里舒缓而降的雨丝,想起了远在十多公里之外的家,心一横,推着车子撞破了雨幕。
③“先生,您需要一把伞吗?”正准备骑上车子的我,突然听到一个轻盈、温馨的声音。回过头我才发现单位大门外的路灯下站着一位姑娘,怀里抱着一捆伞。她有十六七岁的样子,穿着鹅黄色的薄毛衣和黑色的长裙,背光站着,我看不清她的脸庞。
④我的确是需要一把伞呀!我停下来,仔细地把她怀抱中的十几把雨伞挑了一遍。我那时世俗地想:街头小贩的东西十有八九是假冒伪劣,既然急需,那就买吧,但挑挑拣拣的事儿是不能掉以轻心的。
⑤那姑娘极有耐心地把我打开包装的雨伞又一一地装上。她蹲下来时,一头长发几乎垂到地上,发梢上一缕缕地淌着雨水。
⑥ “姑娘,你卖的是雨伞,为什么不自己用一把?看你,小心淋病了。”我嘴上这么说,手里却没停下挑拣的动作。
⑦ “一用就卖不出去了,这是我这学期的生活费……”姑娘说了半截,止住了话头。我才明白,眼前的这个小贩是个学生。我想接着问她其他的情况,但她再不肯说一句话了,只是细心地拾掇着被我弄乱的雨伞。
⑧事情就这么简单,简单得如同到集贸市场那样。但那个雨夜及时出现的那把雨伞却罩着我。而且,我刚走到半路时,原本温柔细腻的雨丝变成了瓢泼狂暴的大雨。因而,那把雨伞便更显得尤为体贴、尤为及时……
⑨隔了两天,我无意中翻阅晚报时,在一版右下角看到了一幅图片报道。虽然那晚我没有看到卖伞姑娘的面孔,但我从衣着的款式、颜色和报道的内容上却立即断定,她就是我遇见的那个卖雨伞的姑娘。图片报道简练得只有几句说明:“这位贫困大学生昨晚在勤工俭学卖雨伞时,挺着感冒了好几天的病体,因冒雨等待一位付款时掏掉了四百余元钱的顾客,而昏倒在街头……”那个因付款而掏丢了四百多元钱的人肯定不是我,如果是我,那就太富有戏剧性了,而且我对她的挂念也会有充分的理由。报纸上没有她就读的校址,只有她的很美的名字。
⑩又是一个下雨天。我独自走在行色匆匆的人流里,又想起了那个卖雨伞的姑娘。初春的雨水还有几丝凉意,我没有打伞,潜意识里有一种希冀:那个穿着鹅黄毛衣、黑色长裙、看不清面庞的姑娘会不会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先生,你需要一把伞吗?”我真想再次听到那句轻盈温馨的问话。
此时的我没有雨伞,但我总觉得头顶有一把粉红色的雨伞,伴我在每一个雨天里……
14.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卖伞姑娘有哪些性格特点?
15.第⑧段写道:“我刚走到半路时,原本温柔细腻的雨丝变成了瓢泼狂暴的大雨。”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6.请从不同的角度赏析句子。
①每当缠绵的细雨裹住这个城市的时候,这种思念就如同四处弥漫的细雨一样,无边无际。(修辞的角度)
②“一用就卖不出去了,这是我这学期的生活费……”姑娘说了半截,止住了话头。(描写的角度)
17.文章最后“此时的我没有雨伞,但我总觉得头顶有一把粉红色的雨伞,伴我在每一个雨天里……”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七下·江油开学考)阅读
长长的山路
沈念
①村与寨之间,山路相连,弯曲环绕,通往外面只有一条路,旧貌陈颜在浑然不觉间起着变化。父亲带着村民修这条路,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②那是一条遇到雨水就会泥泞的路,坑坑洼注,湿滑难行。进入雨雪季节,就像踏进地雷阵,要随时小心掉进泥坑,出来一身脏泥衣。我每天上学必经此路,想躲也躲不了,想逃也逃不掉。在校门前的三叉路口,我曾发誓,将来要逃离闭塞的村子,要去山外的地方。
③寨子里的祖训是,穷也要有穷担当,不求人,凡事靠自己。那时候,很多条件好的村子早就把路修成了水泥路,但寨子家底子薄,修不起一条路。刚换的村支书是父亲,难以忍受这条破路的时候,就望着他们的新支书……
④父亲也不是没找过乡长。乡里的书记调任新的岗位,暂时由田乡长代理书记。那天父守在外面,瞅乡长办公室没人的一个空档,进了门,又要讲烂路的状况,但刚抬起头,田乡长就叹了口气说,乡里实在是拿不出钱了。父亲本来就是脸薄之人,听了这话,心里湿湿的不是滋味。后来有乡干部说县长要来,他当时心一硬,决定豁了出去。他想好了,万一县长发牌气,村支书不当了也没什么了不起,必须要修条路对村民有个交代。
⑤那天,村干部是集中在礼堂开会,龙县长坐在讲台上讲话,字正腔圆,听得到声音在墙壁碰撞。父亲站在外面,龙县长的讲话碎片似的飘进耳中:“农村广阔天地,不能死脑筋搞农业,我们准备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乡镇企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⑥县长一行人走出礼堂,看到父亲站在空闲的院子里,独独的一个人,站得笔直,一动不动,风吹动着他那条军绿色裤子的下摆,上面沾了很多湿漉漉的泥巴印子。
⑦“县长,帮我们修路。”父谢说完这句话,就一声不吭了。车从乡政府大院出发了,车厢内空气沉滞,县长的表情凝重。
⑧那条路,雨后泥泞,泥浆乱翻,像是一群不懂耕作的人踩过的水田。几个干部无从下脚,落在后面。龙县长刚迈了几步,鞋和裤子都沾满了泥巴,问走在前面的父亲,你们平时一直走这条路?
⑨父亲说,祖祖辈辈。
⑩有个干部嘟囔了一声,这条路走不进去吧?
龙县长摇头说,车开不到的地方,脚可以走,村民能走出来,我们就能走进去,我们走一次是一次,但山寨的老百姓,是要年年走,月月走,天天走的。
父亲回村,召开村民大会,第一句话就是,到修路的时候了。村民掂量着父亲的话,热情高涨,交头接耳,说龙县长讲得真好,又说父亲有胆识,没米下锅的人才敢破釜沉舟,还说,我们山寨人走好路、过好日子的时候也快要到了。
修路是三个月后启动的,财政困难,资金缺口大,父亲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分成凿石组、运输组、铺路组,就地取材,用钢钎凿碎山石,手锤打得叮叮响,火花四溅,大家吃在工地上,饭菜从家里带,坚持了三个月,拉出了一条三米多宽的新路。父亲又想了个主意,把那些钎开的薄石块,条形块状的,带回村里垒了水渠的护坡。
修路接近尾声,那条儿时长长的山路,很快变了模样,变成了一条更平更宽的柏油新路。俯瞰之下,黑得发亮,飘带似的山路,来往的车辆,和时光一起延展。
山寨的变迁,如同一本厚厚的书,风吹开一页沉重的过去,又画出一页开阔的未来。而今山路而旁是农家乐和古朴的民居,是清越的山风和厚厚的绿荫,是幽美的峡谷和明亮的旷野。那么多从路上经过的人,帮父亲和这座古老的山塞铭记着一条山间长路的故事。
(节选自《长路与短句》,有删改)
18.为了修路,父亲采取了哪些行动?请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行动过程 行动结果
找乡长申请修路 ①
拦住县长请求修路 县长实地调查路况
召开村民大会 ②
③ 修成柏油新路
19.父亲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请简要概括。
20.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中画线的句子。
俯瞰之下,黑得发亮、飘带红的山路,来往的车辆,和时光一起延展。
21.“路”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味。本文“长长的山路”象征什么? 请结合山路的前后变化简要分析。
六、(40分)
22.(2024七下·江油开学考)作文:
生活中,常有一些东西在不经意中触动着你的内心,让你难以忘怀,如病中的母亲对儿子叮嘱的“好好儿活”,触动了史铁生的心;如阿长奔波于街巷买来的《山海经》,触动了鲁迅的心……这些触动或许来自一次偶遇、一声问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处风景、一份情感……
请以“ ▲ 触动了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写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字数在600字以上。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有误。“掺和”的“掺”应读“ chān ”;
B.有误,“企盼”的“企”应读“ qǐ ”;
C.有误,“侍弄”的“侍”应读“ shì ”;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错三项,“御骋”的“骋”应为“聘”,“辨诉”的“辨”应为“辩”,“怪涎不经”的“涎”应为“诞”;
B.错三项,“派谴”的“谴”应为“遣”,“温训”的“训”应为“驯”,“锋芒必露”的“必”应为“毕”;
C.错一项,“人声顶沸”的“顶”应为“鼎”;
D.错三项,“安祥”的“祥”应为“详”,“销耗”的“销”应为“消”,“气慨”的“慨”应为“概”。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3.【答案】B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A项中,“家喻户晓”意为每家每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用来形容邓稼先作为两弹元勋,其伟大成就已经被广大人民所熟知,使用正确。
B项中,“目不窥园”出自《汉书·董仲舒传》,意思是眼睛不偷看花园,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但在这里句子中出现了矛盾,句子描述的是某人因为沉迷游戏而忽视了楼下的美丽花园,而“目不窥园”的意思则是专心致志,埋头苦读,与句子意思不符,因此使用不正确。
C项中,“混为一谈”意为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用来形容西方国家将“俄乌冲突”与“南海危机”两个不同的问题混为一谈,使用正确。
D项中,“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用来形容美国方面在会谈后所表现出的行为与会谈时的承诺存在很大差异,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答案】C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句式杂糅
【解析】【分析】A.有误,句式杂糅,可删掉“造成的”。
B.有误,成分残缺,可删掉“通过”。
C.正确。
D.有误,搭配不当,可将“一倍”改为“一半”。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5.【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通读语段,③开启了话题,可作为第一句;②句中“这种、条理、有序“等说明了与上句的衔接紧密;⑤④句构成一个完整的句意,可通过读来确定其顺序;①”从而”一词即体现了与上一句的紧密关系,可作为尾句。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答案】6.C
7.D
8.①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够学有所成。
②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
9.甲文告诉人们,一个人要有远大志向,淡泊名利,静心学习,还要珍惜时间。乙文告诉人们要珍惜年少时光,勤奋学习。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译文】
【甲】
君子的品行,依靠内心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来培养品德。不恬淡寡欲就无法使(自己的)志向明确,不清静寡欲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则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勉励心志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同时光飞快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像黄叶一样)枯老衰落,大多不接触世事,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困守在自己破败的房子里,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
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长大以后,心思分散,因此,必须尽早进行教育,不要失掉机会。我七岁时候,诵读《灵光殿赋》,直到今天,十年温习一次,还不忘记。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荒疏了。···幼年(就)学习的人,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才)学习的人,像夜里走路拿着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要好。
6.ABD.正确;
C.有误,句意:因此,必须尽早进行教育。固:同“故”,因此,所以。
故答案为:C
7.A.相同,必须/必须;
B.相同,离开/离开;
C.相同,助词,的/助词,的;
D.不同,表修饰/表转折。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①重点词:广才,增长才干;成,达成,成就。②重点词:专利,专一而敏锐;已,同“以”,以后:思虑,思想:散逸,分散。
故答案为: ①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够学有所成。②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中结合“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知,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成才要具有三个条件:立志、学习、静心;乙文中,结合“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的意思“幼年(就)学习的人,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才)学习的人,像夜里走路拿着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要好”可知,选文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年龄想要学习都不晚,都来得及。
故答案为: 甲文告诉人们,一个人要有远大志向,淡泊名利,静心学习,还要珍惜时间。乙文告诉人们要珍惜年少时光,勤奋学习。
【答案】10.幽鸟、湖水、暮云、重山等景物。 表达了诗人沉醉山水的喜悦和闲适自得之情。
11.我的体会是,暮云比诗人更喜欢这湖光山色,它悠游、低回、停驻,在山后面依偎着,形成了一重温柔的新山。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寄情山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2)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1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分析。结合“幽鸟无心去又还,迢迢湖水出东关。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句可知。意思是:从幽深林中无心飞去的鸟儿,不知为什么又飞了回来。但见茫茫碧绿湖水,远远地流出东关之外。也许是暮云留恋这秀丽的青山,在山边不再飞动,远远望去,好像是山外又添青山一重。
故答案为: 幽鸟、湖水、暮云、重山等景物。 表达了诗人沉醉山水的喜悦和闲适自得之情。
11.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句的意思是:也许是暮云留恋这秀丽的青山,在山边不再飞动,远远望去,好像是山外又添青山一重。
故答案为: 我的体会是,暮云比诗人更喜欢这湖光山色,它悠游、低回、停驻,在山后面依偎着,形成了一重温柔的新山。
12.【答案】(1)闻道龙标过五溪
(2)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尚思为国戍轮台
(6)万里赴戎机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嘹、罔 、殆、戍
故答案为: 闻道龙标过五溪 ; 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何当共剪西窗烛 ; 却话巴山夜雨时 ; 尚思为国戍轮台 ; 万里赴戎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13.【答案】(1)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
(2)祥子;尼摩船长
(3)处境艰难痛苦。作者对他深深地同情。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对作品的体验感受;《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名著作品识别。结合“全身没有一点干松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已经很难迈步”可知;结合“胸有成竹地回答道,‘今天人们在狭长的地峡上面所做的事,大自然早就在其下面做过了”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 骆驼祥子 ; 海底两万里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识别。结合“全身没有一点干松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已经很难迈步”可知;结合“胸有成竹地回答道,‘今天人们在狭长的地峡上面所做的事,大自然早就在其下面做过了”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祥子 ; 尼摩船长
(3)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和作者情感。结合“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已经很难迈步: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可知祥子处境艰难痛苦。
故答案为:处境艰难痛苦。作者对他深深地同情。
【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3)本题考查作者情感。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4.自强,善良,诚实,温柔,有耐心。
15.雨由“温柔细腻”变成“瓢泼狂暴”,更能让我感受到雨伞的“体贴”“安全”,小姑娘的可爱美好;“瓢泼狂暴”也为下文小姑娘雨中等待丢钱的失主而昏倒做铺垫。
16.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思念化作有形的雨,写出我对小姑娘的强烈的思念之情。②语言描写,交代了小姑娘卖伞的原因,突出小姑娘的自尊、自强的美好品质。
17.小姑娘既弱小,又强大,既平凡,有高贵,她心灵纯洁美好,亮丽了自己,也感化了别人,更温暖了这个世界。小姑娘的坚强善良给我温暖和鼓励,伴我走过每一天。
【知识点】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小说;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解答时既要注意文段的内容,也要结合景物描写的语段在文章中的位置。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语句的含义。 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1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根据文本中的小姑娘为了勤工俭学而出来卖伞可知她是一个自尊自强自立的人。根据“姑娘极有耐心地把我打开包装的雨伞又一一装上”可知,根据“这位贫困大学生昨晚在勤工俭学卖雨伞时,挺着感冒了好几天的病体,因冒雨等待一位付款时掏掉了四百多元钱的顾客,而昏倒在街头”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 自强,善良,诚实,温柔,有耐心。
15.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细读文本可知,此处,在结构上是为下文小姑娘雨中等待丢钱的失主而昏倒在地做铺垫,在内容上是更能让我感受到雨伞的“体贴”“安全”,表明雨伞使“我”免遭大雨的淋漓,庆幸买雨伞及时。也让我感受到小姑娘美好的品质,同时又为下文小姑娘雨中等待失主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故答案为: 雨由“温柔细腻”变成“瓢泼狂暴”,更能让我感受到雨伞的“体贴”“安全”,小姑娘的可爱美好;“瓢泼狂暴”也为下文小姑娘雨中等待丢钱的失主而昏倒做铺垫。
16.本题考查赏析句子。①一个“裹”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雨的细腻缠绵;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思念化作有形的雨。②“一用就卖不出去了,这是我这学期的生活费·····”明显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对表现小姑娘的自尊自强性格特征的意义。
故答案为: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思念化作有形的雨,写出我对小姑娘的强烈的思念之情。②语言描写,交代了小姑娘卖伞的原因,突出小姑娘的自尊、自强的美好品质。
17.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含义。联系全文主旨可知,这个句子中的“雨伞”实际上指的是小姑娘的纯洁美好的心灵。我被她的善良与真诚而感动,她的这种精神品质伴我走过每一天。也就是要答出她的这种精神品质对“我”成长的意义。这句话表面上写的是小姑娘的伞会陪伴我每一天,实际上小姑娘的美好品质会一直影响着我,感染着我,让我觉得这是一个温暖的世界。
故答案为: 小姑娘既弱小,又强大,既平凡,有高贵,她心灵纯洁美好,亮丽了自己,也感化了别人,更温暖了这个世界。小姑娘的坚强善良给我温暖和鼓励,伴我走过每一天。
【答案】18.乡长以缺资金为由不修路 ;村民大力支持修路 ;发动村民投工投劳
19.①父亲有胆识,有担当,找乡长申请修路被拒仍不放弃,再找乡长;②信念坚定,甘于奉献,将修路这件事坚定不移做下去,为村民奉献力量;③有号召力,深入群众,团结带领村民齐心协力去修路。
20.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曲折的山路比作飘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修好的柏油新路的模样,写出新路蜿蜒美丽,宽大而平坦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新路的喜爱以及幸福生活的向往。
21.“长长的山路”象征人民积极奋斗,勇于改造贫困,追求美好的幸福之路。 “长长的山路”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未修路前,常有泥泞、坑洼,湿滑难行,交通不便,文化闭塞,贫困落后,只有修路才有出路。 修好路后,路面平坦宽阔,村民们交通便利,将改变贫困,振兴乡村发展,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知识点】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梳理、概括文章情节;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①根据行动过程“找乡长申请修路”和关键句“那天父亲守在外面,瞅乡长办公室没人的一个空档,进了门,又要讲烂路的状况,但刚起了头,田乡长就叹了口气说,乡里实在是拿不出钱了。父亲本是脸薄之人,听了这话,心里湿湿的不是滋味”可知行动结果。②根据行动过程“召开村民大会”和关键句“父亲回村,召开村民大会,第一句话就是,到修路的时候了”可知行动结果。③根据行动结果“修成柏油新路”和关键句“财政困难,资金缺口大,父亲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分成凿石组、运输组、铺路组,就地取材,用钢钎凿碎山石,手锤打得叮叮响,火花四溅。大家吃在工地上,饭菜从家里带,坚持了三个月,拉出了一条三米多宽的新路”可知行动过程。
故答案为: 乡长以缺资金为由不修路 ;村民大力支持修路 ;发动村民投工投劳
1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评析。根据“那天父亲守在外面,瞅乡长办公室没人的一个空档,进了门”“后来有乡干部说县长要来,他当时心一硬,决定豁出去了。他想好了,万一县长发脾气,村支书不当了也没什么了不起,必须要修条路对村民有个交代”“县长,帮我们修路”可知,父亲一心为民、勇敢执着;根据“父亲本是脸薄之人,听了这话,心里湿湿的不是滋味”可知,父亲自尊心强;“村民掂量着父亲的话,热情高涨,交头接耳,说龙县长讲得真好,又说父亲有胆识,没米下锅的人才敢破釜沉舟”“父亲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分成凿石组、运输组、铺路组,就地取材“父亲又想了个主意,把那些钎开的薄石块,条形块状的,带回村里垒了水渠的护坡”可知,父亲有胆识、行动果敢。
故答案为: ①父亲有胆识,有担当,找乡长申请修路被拒仍不放弃,再找乡长;②信念坚定,甘于奉献,将修路这件事坚定不移做下去,为村民奉献力量;③有号召力,深入群众,团结带领村民齐心协力去修路。
20.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根据上文“那是一条遇到雨水就会泥泞的路,坑坑洼洼,湿滑难行“修路接近尾声,那条儿时长长的山路,很快变了模样,变成了一条更平更宽的柏油新路”可知,“俯瞰之下,黑得发亮、飘带似的山路,来往的车辆,和时光一起延展”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山路比作飘带,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山路平整宽阔、蜿蜒绵长的特点。
故答案为: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曲折的山路比作飘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修好的柏油新路的模样,写出新路蜿蜒美丽,宽大而平坦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新路的喜爱以及幸福生活的向往。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根据“那是一条遇到雨水就会泥泞的路,坑坑洼洼,湿滑难行”“修路接近尾声,那条儿时长长的山路,很快变了模样,变成了一条更平更宽的柏油新路。俯瞰之下,黑得发亮、飘带似的山路,来往的车辆,和时光一起延展”可知,本文“长长的山路”象征山区人民历经坎坷终于迎来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故答案为: “长长的山路”象征人民积极奋斗,勇于改造贫困,追求美好的幸福之路。 “长长的山路”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未修路前,常有泥泞、坑洼,湿滑难行,交通不便,文化闭塞,贫困落后,只有修路才有出路。 修好路后,路面平坦宽阔,村民们交通便利,将改变贫困,振兴乡村发展,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22.【答案】例文:
摄影艺术触动了我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时常被琐碎的事物所困扰,而忽视了那些能够触动内心的美好。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摄影艺术,它像一股清泉,洗涤了我的心灵。
从小生活在喧嚣的城市中,我对于美的感受逐渐变得麻木。每天忙碌于学习、工作,很少有时间停下来欣赏周围的风景。直到有一次,朋友邀请我参加一个摄影展,我才重新发现了美的存在。
参加摄影展的目的原本是出于好奇和娱乐,但我没想到这次经历会对我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我想通过这篇文章,分享摄影艺术如何触动了我,并希望能够激发更多人对美的追求和感悟。
在摄影展上,我看到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有的作品捕捉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有的作品展现了人物的深情瞬间,还有的作品通过独特的构图和色彩运用,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些作品让我感受到了摄影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摄影艺术之所以能够触动我,是因为它能够通过镜头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让我们重新审视和感受周围的世界。摄影作品不仅仅是图像的呈现,更是情感的传递和思想的表达。它让我意识到,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去发现和珍惜。
通过这次摄影展的经历,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摄影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能够记录生活的点滴,还能够激发我们的情感和思考。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珍惜身边的美好事物,用摄影的方式去记录它们,让它们成为我生活中永恒的回忆。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了解摄影艺术,让它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我也建议学校和社会能够提供更多的摄影教育资源和平台,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学习和欣赏摄影艺术。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这篇作文题目的核心在于触发情感的事物或人,它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细微而平凡的事物都有可能触动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有深深的感触和体验。所以,写作的重点在于挖掘这种触动,以及它对我们产生的影响。补充题目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事物、情境或情感作为触动源,如“一句话触动了我”、“一首歌触动了我”、“一次旅行触动了我”等。这个触动源应该与你的真实经历和情感体验紧密相关,这样才能使文章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在内容上,文章需要围绕触动源展开,描述这个触动源是如何触动你的,以及触动后的感受和变化。这里可以运用丰富的描写手法,如生动的人物描绘、细腻的情感刻画、形象的场景描写等,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同时,文章还需要体现出对触动源的深入思考和认识。你可以分析这个触动源为什么会触动你,它代表了什么意义,以及它对你的生活有何启示和影响。这样的分析和思考可以使文章更有深度和广度。【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半命题作文,该题目很考验学生的语言提炼表达能力,学生在补充题目时可选取一些新颖简洁的词汇。在写作时,可选择自己擅长的体裁入手,降低写作时的难度,选材时避免选一些老生常谈的材料,尽可能新颖且贴近实际,如若引用旧材料也应注意从其他角度切入,做到旧材新用。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