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短文两篇《陋室铭》学习任务单(不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 短文两篇《陋室铭》学习任务单(不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5 10:45:3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7 短文两篇《陋室铭》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1.能准确识记重点文言实词,背诵并翻译课文;
2.能正确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能明确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确立自己的人生志趣追求。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西蜀( ) 铭( )
(答案见配套课件)
2.文言知识梳理。
(1)一词多义
无丝竹之乱耳
何陋之有
(2)古今异义
无案牍之劳形 (古: 今: )
惟吾德馨(古: 今: )
谈笑有鸿儒(古: 今: )
无丝竹之乱耳(古: 今: )
可以调素琴(古: 今: )
(3)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惟吾德馨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苔痕上阶绿
(答案见配套课件)
3.背景链接。
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他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他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4.知识链接。
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其中铭刻在器、物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铭文叫“墓志铭”。
后来铭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课中探究】
任务一:反复诵读,读出音韵美
1.听范读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展示诵读,并说一说你的阅读感受。
任务二:借助注释,了解文意美
1.再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用典的句子。
任务三:分析内容,体会写法美
1. 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不“陋”?
2.本文写陋室,为什么由山水写起?
3.文章最后为什么要提“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呢?
4.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
5.作者真的只是在写“陋室不陋”吗?
任务四:品读研讨,感悟情感美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
【课后延学】
课外阅读积累刘禹锡的作品。
附: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二首》(其一)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的傲骨
在大唐诗人中,刘禹锡一定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他少年成名,二十中进士,三十岁位极人臣。可他的后半生却一路贬贬贬,更两度因桃花诗被赶出京城,一贬就是二十年他为人乐观,一生豪情万丈,坚毅刚强,世称“诗豪”。
永贞改革失败,刘禹锡被贬,十年后被召回京城,等待朝廷任命新的职务。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他步入玄都观观赏桃花。面对盛开的桃花,刘禹锡百感交集,写下了《元和十年自郎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人将京城在永贞改革失败后纷纷登台的快政新贵比做一时竟芳的桃花,而众多的看花者,则是那些追随权势、奉迎拍马之徒。诗人轻蔑地讽刺道,这些似乎占尽春光的新贵们,只不过是我被排挤出京后投机登上高位的罢了,有什么值得神气的呢?
这首诗激怒了权贵,他们以“心怀怨恨,诽滂朝廷”的罪名,再度把刘禹锡赶出京都,在外一待又是十三年。
公元828年,刘禹锡又调回长安在朝中任主客郎中。他一到长安,就再游玄都观。诗人看到十四年前看花者川川流不息的玄都观,现在这里桃花荡然无存,庭院里布满了青苔,开满了野菜花。
于是他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绝句》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首诗以嘲弄的口吻,辛辣地讽刺了昔日狐假虎威,如今已树倒猢狲散的政敌。未一句“前度刘郎今又来”,公开向打击革新运动的当权者叫板我又回来了看你们能把我怎样?”诗人百折不挠的性格和顶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不能不让人仰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