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授课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1课时 物质的分类
【学习目标】
1.从不同角度利用树状分类法将化学物质进行分类,能准确判断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2.通过对分散系的分类研究,认识胶体是一种新的分散系。能举例说明三种分散系的典型特征,并能设计实验鉴别胶体。
【学习活动】
学习任务
目标一:从不同角度利用树状分类法将化学物质进行分类,能准确判断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任务1:请阅读教材P6-7,将下列物质:O2、NaCl溶液、H2SO4、CaO、CO2、Fe、盐酸、BaSO4、CH4,进行分类,你将用什么样的分类形式,分类依据有哪些? 任务2:(1)每一种元素都可以形成单质,由氧元素形成的O2和O3是什么关系? (2)氧化物能否再分?如何分类呢?CO2是什么氧化物?如何判断?
目标二:认识胶体是一种新的分散系,探究胶体的性质,能设计实验鉴别胶体 任务1:阅读教材P8第二段,将下列混合物:盐酸、氯化钠溶液、BaSO4沉淀与水,油水混合物、有色玻璃、血液、云、雾、蓝宝石、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等。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来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类?具体分类依据是什么?完成下表。 分散系微粒直径能否透过滤纸能否透过半透膜实例溶液浊液胶体
任务2:阅读教材P8-9,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探究胶体的性质 实验内容操作与现象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①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 ②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 ③继续煮沸至液体呈 色,停止加热激光笔照射用红色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现象是
(1)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时为什么不用NaOH与FeCl3溶液反应? (2)可以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泥沙吗? (3)Fe(OH)3胶体与硫酸铜溶液有何不同?如何鉴别胶体和溶液?
【学习总结】
回顾本课所学,画出思维导图
2新授课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1课时 物质的分类
【学习目标】
1.从不同角度利用树状分类法将化学物质进行分类,能准确判断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2.通过对分散系的分类研究,认识胶体是一种新的分散系。能举例说明三种分散系的典型特征,并能设计实验鉴别胶体。
【学习活动】
学习任务
目标一:从不同角度利用树状分类法将化学物质进行分类,能准确判断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任务1:请阅读教材P6-7,将下列物质:O2、NaCl溶液、H2SO4、CaO、CO2、Fe、盐酸、BaSO4、CH4,进行分类,你将用什么样的分类形式,分类依据有哪些? 【参考答案】树状分类 任务2:(1)每一种元素都可以形成单质,由氧元素形成的O2和O3是什么关系? (2)氧化物能否再分?如何分类呢?CO2是什么氧化物?如何判断? 【参考答案】(1)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构成的不同种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还有如:金刚石与石墨。 (2)氧化物分类 CO2是非金属氧化物,是一种酸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CO2、SO2等。 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CaO、CuO等。 CO2+Ca(OH)2=CaCO3+H2O、CaO+2HCl=CaCl2+H2O
目标二:认识胶体是一种新的分散系,探究胶体的性质,能设计实验鉴别胶体 任务1:阅读教材P8第二段,将下列混合物:盐酸、氯化钠溶液、BaSO4沉淀与水,油水混合物、有色玻璃、血液、云、雾、蓝宝石、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等。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来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类?具体分类依据是什么?完成下表。 分散系微粒直径能否透过滤纸能否透过半透膜实例溶液浊液胶体
【参考答案】 分散系微粒直径能否透过滤纸能否透过半透膜实例溶液< 1nm能能盐酸、氯化钠溶液浊液> 100nm不能不能BaSO4沉淀与水、油水混合物胶体1~100nm能不能有色玻璃、血液、云、雾、蓝宝石、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
任务2:阅读教材P8-9,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探究胶体的性质 实验内容操作与现象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①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 沸腾 ②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 饱和FeCl3溶液 ③继续煮沸至液体呈 红褐 色,停止加热激光笔照射用红色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现象是 有一条光亮的通路
(1)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时为什么不用NaOH与FeCl3溶液反应? 【参考答案】NaOH与FeCl3反应产生Fe(OH)3沉淀。 (2)可以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泥沙吗? 【参考答案】可以,胶体中的分散质能透过滤纸的孔隙,而泥沙不能透过。 (3)Fe(OH)3胶体与硫酸铜溶液有何不同?如何鉴别胶体和溶液? 【参考答案】Fe(OH)3胶体微粒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硫酸铜溶液微粒直径小于1n m 。用一束光照射,在Fe(OH)3胶体中会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条光亮“通路”是由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光波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这种现象叫做丁达效应。常用于区分胶体和溶液。
课堂检测
【学习总结】
回顾本课所学,画出思维导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