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风景谈》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7.1《风景谈》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5 21:5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风景谈
标题是什么意思?
宾语前置,谈风景
学习目标
欣赏写景技巧,分析景人关系,体会每幅图景精神内涵,能结合文本准确谈论精神内涵。
探究风景间纵横联系,能清晰辨别特点。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蚀》《虹》《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
中篇小说《路》《三人行》
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走近作者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茅盾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茅盾在六十余年的文学活动中,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接编改革《小说月报》,倡导“为人生”的艺术,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茅盾擅长以理性思辨剖析社会现象,构建长篇巨制。茅盾的小说具有典型性,并注重作品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要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和“广阔的历史内容”,追求对时代社会做一种“全景式”的描绘。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提供一幅中国现代社会演变的历史画卷。
文学成就
自主初学
文章主要写的何处风景,从何看出?
“黄土高原”、“北国”
延安
多处写了“河”
延河
人物:掮犁夜归、“生产”归来的人,唱雄壮歌曲的有文化的青年人,
石洞读书的人,聚会在“茶社”里的青年,清晨号兵
延安人
任务一:整体感知
活动1.谈了那些风景?结合文本给下列图片拟写小标题,并说明理由。
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活动2.每个风景都有怎样的精神内涵?作者是如何表现?(表现手法不同于表达方式)
风景 表现手法 内涵
沙漠驼铃1
高原归耕2
延河夕照3、4
石洞雨景5、6
桃林小憩7、8
北国晨号9、10
风景 表现手法 内涵
沙漠驼铃1 由远及近、视听结合、比喻、拟人、对照、叙议结合、细节描写...... 自然伟大,而人类更伟大
高原归耕2 由远及近、比喻、拟人、通感、动作描写、视听结合 黄土高原人民的吃苦耐劳、乐观,人对自然的改造
延河夕照3、4 比喻、拟人、通感、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叙议结合 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生命力
石洞雨景5、6 对照、烘托、叙议结合、动作描写 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孜孜不倦、勤奋、内在精神生活充实、生命力
桃林小憩7、8 比喻、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叙议结合 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生命力、高尚的精神生活
北国晨号9、10 肖像描写、拟人、细节描写、叙议结合 革命战士所代表的坚毅、刚强、勇敢
活动3.风景顺序可否调换?它们有什么关联?
不可以
①六幅画面并不孤立散乱。它们紧扣住一个中心,即对延安和延安军民的怀念和赞美,因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存在特定的顺序,层层推进。
②作者安排的风景是层层递进的。第一幅描写了自然因人而成风景,写的是一般人,第二幅风景就转到了革命区劳动人民的活动,表现人对自然的改造,第三幅描绘了革命生产活动、让自然充满活力,第四幅展现一对革命知识分子的高尚追求,第五幅图景刻画了一群革命知识分子的革命活动创造了第二自然,第六幅图景着重刻画战士坚毅、勇敢的形象,突显他们所代表的中国民族精神是伟大中的伟大。
小结思考: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风景才是真风景?
人的精神境界的美赋予自然风光的美以生机,这就是“第二自然”,这才是“真的风景”。
赞美延安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自然景物
崇高的人类活动

真的风景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感知文本,能清楚表述作者如何“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②能感知当时的民族精神是什么,能辨析出现在的民族精神。
第二课时
复习回顾:结合上堂课所学内容,谈一谈文章有何艺术特色?
1.构思巧妙、结构严谨
从结构的角度来看:五处议论像一根红线,把六幅画面串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文章在结构上做到舒展自如,“形散而神不散”。
从表达中心的角度来看:在思想内容上层层加深,从而使中心思想反复深化。
2.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
3.对比烘托
4.语言细致、清新、富有色彩
任务二:感知文本
活动1.文章为什么不直接标明主旨,而是借谈风景含蓄地谈政治?而且第一幅画面并不是在解放区,那为什么要写
《风景谈》一文写于1940年12月,此时的茅盾已离开延安置身于国统区重庆的白色恐怖之中,这里没有创作的言论自由,要讴歌延安抗日根据地军民更是不可能的。那么,是什么驱动作者不畏险恶环境,另辟蹊径,采用含蓄的艺术手法,抒发了对根据地军民和谐生活的赞美之情呢 这就是茅盾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动荡不安的生活后,对延安军民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使然。
1940年5月,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劫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谈》。
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写作背景
任务二:感知文本
活动1.文章为什么不直接标明主旨,而是借谈风景含蓄地谈政治?而且第一幅画面并不是在解放区,那为什么要写
明确: ①把篇名定为《风景谈》,作者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②联系写作背景,这么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③通过对沙漠的描绘,形象地告诉人们: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凉贫脊的沙漠地带,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大大地改观,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文的文眼。
它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的第一台阶,是一曲交响曲中的“序曲”。
活动2.作者在第二段写道“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是所谓‘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加引号,又用上“所谓”,后面再加感叹号,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引号表示有特殊意义,用上“所谓”为了突出强调,“黄土高原”指的是革命圣地延安,感叹号是表示情感强烈,在这里表示赞美之情。
活动3.作者在文中创立了6组对照,任选一组,赏析相关语句,谈一谈这样写的作用。
1、“那样的纯然一色,即使偶尔有些驮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溶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VS“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色大旗耀入你的眼帘......”
2、“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VS”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
3.”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vs“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使得河水也在笑。”
4.“我们都曾见过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在公园的角落,绿荫下长椅上,悄悄儿说话......”VS“他们被雨赶到了那里,大概聊天也聊够了,现在是摊开着一本札记簿,头凑在一处,一同在看......”
5.“半爿旧石磨,是最漂亮的圆桌面,几尺断碑,或是一截旧阶石,那又是难得的几案”VS“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一本书掩住了脸。”
6.“我忽然想起白天在一本照片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高高的眉棱上边”VS“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
活动3.作者在文中创立了6组对照,任选一组,赏析相关语句,谈一谈这样写的作用。
①环境和人之间的对比:
艰苦的环境与生命力旺盛、具有崇高理想的人之间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人在艰苦环境下坚持理想信念、坚持自我的力量美。延续了上文的中心思想。
②石洞男女和都市男女的对比:
石洞和都市两个截然相反的风景不仅仅是环境本身,更是延安和重庆的代表,还是共产党统治之下人民和国民党统治之下人民的精神面貌的代表。两者对比,更能凸显出共产党统治之下的延安人民激情蓬发、理想坚定、斗志昂扬的状态。
③照片上的小号兵与山峰上的小号兵的对比
写贴照簿上的小号兵,衬托眼前的小号兵,使后者显得更加鲜明、更加感人。
突出歌颂对象,留下深刻印象
思考:“民族的精神”在课文中指的是怎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加以表现的?
①“民族的精神”在课文中指的是:对内反对黑暗势力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压迫的精神。
即:当时延安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对敌,勇敢果决的战时风貌、昂扬的斗志。
②课文中着意写的是一个号兵和一个荷枪的战士在朝霞中的雄姿,他们的神态是那样的严肃、坚决、勇敢,具有高度的警觉,给人以希望、信心和力量。课文正是通过这两个战士形象的塑造,典型而又形象地表现了共产党领导下军民的风貌、战时中国的精神,也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结合文题,感悟主旨
风景
景与人的活动

主观感受
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改造自然的人类更伟大
具有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尤其伟大
民族英雄乃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