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导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选自《离骚》的名句,可以说是广为流传,作者屈原也因其高尚的文采而被后人铭记。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第9课选入了《史记》中的经典作品《屈原列传》,学习本篇课文,要学会在具体语境中辨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把握古今异义词的差异与联系,鉴赏作品的叙事艺术和说理艺术,领会其中体现的历史观念、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下面是小助手为大家准备的教学设计,记得收藏哦!
汨罗江上的生死回响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领略屈原风采,把握将屈原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的写作手法,体会在叙事中融入抒情、议论的特点。
3.理解司马迁寄寓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概括屈原的形象特点,领悟其精神魅力。
教学难点
把握史传作品粗笔勾勒事实和工笔描绘细节的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人民日报》曾把屈原称为“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屈原,是一位让世代中华儿女年年记起的先祖,一个让历代文人仕子朝诵夜吟的巨擘,是我们这个民族灿烂精神篇章中的一个厚重的标题。
而第一篇完整记录屈原生平经历的文章就是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活动一:课前预习效果检测
1.了解作者
司马迁(约前145-前8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2.了解《史记》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全书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3.了解传主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①爱国诗人。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的诗作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后代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照。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②政治家。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4.了解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活动二:厘清文脉,了解人物
1.阅读文章,厘清文章的行文脉络。
提示:
第一部分(1):“王甚任之”阶段。
第二部分(2-7):“王怒而疏”阶段。
第三部分(8):流放阶段。
第四部分(9-10):“王怒而迁”阶段。
第五部分(11):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第六部分(12):篇末总评。
2.筛选、概括屈原和张仪的主要经历。
提示:
作业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制作并积累文言文知识卡片。
2.(选做)查阅与本文中出现的作品知识相关资料,填写下面表格。
导入
屈原的人格魅力不仅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在世界上还愈来愈产生重要影响,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带着对屈原的仰望之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屈原列传》。
学习活动一:课后作业展示——文言知识卡片
1.特殊句式
示例: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楚诚能绝(于)齐。(省略句、状语后置)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判断句)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句)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被动句)
此不知人之祸也。(判断句)
活动二:把握《屈原列传》的内容架构安排
1.思考:司马迁为屈原列传是怎么安排内容的呢?是只写屈原吗?有没有其他的安排呢?
提示:
把屈原放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里来写的。除了写屈原的主要事迹之外,还交代了他所在国家(楚国)的命运,以及作者的评价。
2.结合上面的思考,梳理屈原所为与遭遇、楚国命运
作业
1.拓展阅读司马迁《报任安书》。
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三课时
情景导入
太史公评价里说:“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班固《离骚序》:“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李白《江上吟》:“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闻一多: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活动一:概括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特征
1.课文第3段写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并对《离骚》作出评价。这是《屈原列传》中用浓墨重笔书写的精彩段落,是作者对屈原遭遇、人品、文学才能的直接评述,写得哀婉动人、酣畅淋漓。
请认真阅读这段文字,思考: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离骚”的含义是什么?
示例:
本段首句便指出了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不满国君的昏庸、朝政的黑暗,以至“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次句解释“离骚”的含义,“离骚”即遭遇忧愁。
2.本文4~9段,历叙了楚国在政治、外交、军事上的一系列失利,这对写屈原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
这一系列事件中,屈原的活动并不多,但作者所写的重点仍是屈原,意在揭示屈原的被贬黜与楚国一系列失利之间的因果关系,说明屈原对楚国政治、外交、军事的不可缺少的作用,从而歌颂了屈原的远见卓识、卓越才华。
3.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有何作用?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
(1)第一次对话形象地揭示了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清醒者必然遭到厄运。第二次对话形象地突出了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愿以死来坚持真理,保持高洁志趣,决不同流合污。这两次对话实际上是一段精辟的人生哲理的议论:既评屈原之志,亦抒太史公之情。
(2)蕴含了作者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对屈原的同情惋惜。
4.第三段最后一句“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在本文末说他对屈原是“悲其志”。联系屈原生平,说说屈原的“志”是什么。要求:找到相关语句,作简要分析。
5.结合文本及之前的学习,概括总结屈原的形象特点,指出描写人物时的表达方式和所用手法
6.拓展阅读,加深对屈原人物形象的认知。阅读《怀沙赋》中的一段文字,体会屈原投江前的思想感慨。
浩浩沅、湘兮,分流汨兮。修路幽拂兮,道远忽兮。曾唫恒悲兮,永叹慨兮。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谓兮。怀情抱质兮,独无匹兮。伯乐既殁兮,骥将焉程兮?人生禀命兮,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溷不吾知,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兮,愿勿爱兮。明以告君子兮,吾将以为类兮。
提示:
这段文字,体现了屈原投江前,对楚国的留恋与绝望,对生死看得很淡,而对自己的志向却是坚定不移,他要做人类的楷模等思想感情。这些内容与课文第10段所展现的情形又是一致的。
7.辩证思考探究:屈原投身殉国的行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示例一:
这一做法是积极的。从屈原与渔夫的富有哲理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以死保节的决心。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唯独屈原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屈原自身洁白的品德节操使他“宁赴常流”“葬乎江鱼腹中”,也绝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这种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表现了屈原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和腐败的切齿痛恨,屈原的死,是对当时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也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告和激励。
屈原身处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接受楚国亡国的事实。作为政治家,他面对失败的唯一坚持就是以死来控诉,来呼告。这死,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
示例二:
这一做法带有消极性。我们应该看到,屈原的这种反抗方式终究是消极的,同时他这种孤芳自赏、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国无人莫我知兮”的孤独感,也反映了他脱离人民、轻视群众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
他人观点一窥:
王逸《楚辞章句序》:
“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洪兴祖《楚辞补注》:
“屈原,楚同姓也。同姓无可去之义。”“同姓兼恩与义,而屈原可以不死乎?”“楚无人焉,屈原如去国,则楚必从而亡。”“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虽死犹不死也。”
班固(也有认为是贾陸)《离骚序》:
“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
活动二:探究《屈原列传》中寄寓的司马迁的情感态度
1.本文明明是为屈原立传,为什么还要用相当长的篇幅记叙楚国的命运?
提示:
文章用很多的篇幅记叙楚国的命运,这些穿插在人物传记中的都是在屈原“既绌”后出现的,这就从侧面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同时,作者也意在通过记叙这些史实揭示楚王父子的昏庸无能,以及当朝重臣的贪婪鄙陋,这些昏聩无能和贪婪鄙陋之人势必会让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不能被朝廷所容,最后导致屈原自投汨罗江的悲剧发生。
2.在本文末尾,作者司马迁说他对屈原是“悲其志”。结合《报任安书》想一想: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提示:
(1)“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 。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报任安书》
(2)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信而坚毅,忠而被谤”
司马迁与屈原有相似的身世:一样的怀才,正直,忠君爱国,有志向;一样的受谗被疏,面临生死抉择。唯一不同的是屈原是以死明“志”,司马迁是以生践“志” 。所以司马迁是借写屈原的身世在抒发自己的感愤。
“通篇多用虚笔,以抑郁难遏之气,写怀才不遇之感,岂独屈贾二人合传,直作屈、贾、司马三人合传读可也。”(李景星)
作业
1.寻找其他关于屈原的记叙、评论文章,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了解其他作者是如何评价屈原的,并在此基础上写一篇自己对屈原的文学短评(不少于300字)。
2.阅读《关于<史记·屈原列传>》(石声淮)
第四课时
情景导入
对屈原感兴趣的同学,如果翻阅史书就会发现,司马迁之前对屈原的记载并不多,但为什么时隔两千多年,屈原能够如此真切地站在我们面前,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司马迁高超的史传笔法,诚如鲁迅先生评价的那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今天就一起探讨《屈原列传》的写作艺术。
活动一:史家之绝唱
有人读完《屈原列传》后提出质疑,认为明明是为屈原列传,但文章却有很多的文字用来议论和抒情上了,没有纪实的内容,你能给予指正吗?
提示:
《屈原列传》记述的是屈原受任、被疏、遭罢黜、升迁、沉江的生平事迹。作者据事“直书”,做到了人真、事真、言真、情真,以真实感动人,读者无不为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所感动。据其他的文史记载,屈原确实是这样一位爱国志士,而稳重所述的楚王“受骗绝齐”“复释张仪”“赴秦身死”和“诸侯击楚”等也均为史实。这就可看出《屈原列传》的纪实性的一面,不虚构渲染,据史实而写,符合史实。
活动二:无韵之离骚
1.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围绕屈原这一形象,可以总结出文章中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提示:
首先要在文中找出有关叙写屈原的语句(具体内容略),再结合前面屈原事迹、形象概括,进行总结。
总结发现,刻画屈原这一人物形象的方法为:在故事发展中表现人物,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刻画人物。
2.思考探究:司马迁如何得知屈原和渔夫的那段对话?对此你怎么看?
提示:
《屈原列传》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合理地运用了艺术的想象。在文章最后部分,司马迁巧妙地化用了屈原《渔夫》中的内容,把屈原投江之前与渔夫的对话以一种“想象”的方式“真实”地呈现出来,通过严密推导,借屈原之口来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想法和情感,彰显了司马迁作为史学家的史学观念和史学担当,展现了艺术的真实。
3.小组交流总结:本文使用了哪些独到的手法来表现屈原的精神品质和伟大人格?
提示:
(1)本文以记叙为主,但基于有限的史实,大量融入了抒情和议论的成分,文章刚性强烈,观点突出。用和渔夫对话的形式探讨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很有创意的叙议结合,更能突出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向恶势力低头,保持自己高洁品行,虽死而不悔的伟大人格。主客问答的形式也对后世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2)通过侧面描写来展示屈原对于楚国的重要性。一是写张仪的欺诈在楚国没人能识破,屈原识破了却不被重视,以至于楚国丢失了大量国土,楚怀王也被囚禁于秦国,最终死在秦国。二是屈原死后的影响,很多人模仿屈原的文风,出现了很多文学家,写出了屈原的文学对后世的影响;再一个影响就是屈原死后,楚国难以抵挡秦国的进攻,最终被秦国消灭。
小结:
感谢司马迁,因为他敢于真实客观地评价屈原。司马迁在屈原愤然投江150年后伫立汨罗江边凭吊先贤,“余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泪”,他高声诵读屈原的诗辞歌赋,志趣相投,英雄相惜,涕泪长流,所以他笔下的屈原才那么真实、那么有神采。司马迁的垂泪,是屈原溅起的水珠,是接续古今情感的一脉清流。悠悠汩罗江水,时刻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铮铮铁骨忠魂,永远滋润着亿万华夏儿女浓郁的家国情怀。几千年来,屈原,已不单是一个人名,他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图腾!
作业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纪念屈原的节日;如何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请你写一份200字的建议书,抓住端午节与屈原的关系,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在现有的端午习俗及活动的基础上,作些“包装”或合理化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