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说课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说课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4-15 11:1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二、说学生
1、说教材的地位
这一课时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这些知识的获取为第三小节的实践活动提供知识和学习策略上的支持,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圆的周长以及长、正方形面积奠定基础。
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是紧接着周长概念编排的,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直观操作、展示学生对长、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还十分强调对周长公式的应用。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学习了长、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4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又知道了长、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基础。
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说学生:
三、说教学目标(课件)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长、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会用公式计算长、正方形的周长,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 数学思考:本节课重在培养孩子有条理的、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经历把数字符号抽象成文字公式的过程,发展他们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会用长、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形成热爱数学的情感。
2、教学重难点(课件)
找准重难点,是上好课的前提,我认为这节课的
教学重点:探索长、正方形周长公式的过程。(课件)这是要求学生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不是老师直接拿给他们,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长、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课件)公式是理论的东西,要让学生不仅知道,还要会灵活运用,也就是要把知识学会、学活。
3、教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两根比较长的小棒,两根比较短的小棒,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课件)
学具:每人一个钉子板,两根9厘米的小棒,两根6厘米的小棒
教法
组织 引导 合作




教师
学法
学生
主体
玩中学
学中玩
交流合作中学
学后交流合作
4、说教法(课件)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合理选择,适当借鉴,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复习引入法:直接利用旧知识引入新课,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课件)
2、动手操作:教学例1时,采用学生动手操作,这个操作过程就是与原有的知识进行连接。练习时,围钉子板,求周长,直观巩固计算周长的方法。(课件)
3、自主探究:在长、正方形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多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类推能力。(课件)
4、合作交流:在探究长、正方形周长的时候,用到了全班性的合作交流,呈现不同的周长算法,一步一步向周长公式靠近,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件)
五、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推导公式,
二、自主探索, 、推导公式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四、总结
环绕有限面积的区域边缘的长度积分,叫做周长。
周长的概念:
4
5
5
2
3
2
3
2
3
3
2
2
5
5
(1)梯形
周长:2+2+4+4=12
周长:5+5+5+5=20
周长:3+3+3=9
(2)等边三角形
周长:2+2+3=7
(3)等腰直角三角形
(5)菱形
(4)正多边形
1、复习引入:
指出下面五个图形的周长?
2
1
2
2
2
2
周长:4+4+4+4=16
教学流程(课件)
1、复习引入:
在教学流程中首先是复习引入,刚开课我就直接复习周长的概念,然后运用这一概念,指出课件中5个图形的周长。但如果要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究竟是多少,怎么办?再用尺子去量、用绳子去围很不方便,那怎样才能又快又准的求出周长呢?揭示课题: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这种复习引入的方法在我们数学的实际教学中,作用很大,能承上启下,便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2、自主探索、推导公式:
(1)探索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我设计了拼摆、试算、交流、归纳、练习五步。
A、 拼摆:
B、试算:(课件)
拼摆完之后,学生看着漂亮的长方形,利用周长的意义,独立算出周长,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三种方法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真正理解了,老师再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能把第三种方法的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吗?这是本堂课的难点,学生可能什么也说不出来,或者说出9+6×2,知识面比较广的孩子也许会说出(9+6)×2。无论出现哪种情况教师都要引导:不打小括号应该先算×再算+,打上了小括号,就应该先算9+6,再算15×2。在这个环节里一定要把小括号的作用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小括号就是改变运算顺序。第四种方法引导出来了,教师要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读:9+6的和乘2。在交流这一环节,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体现,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认识、理解,而不是老师一锅端出来。
在自主探索后,学生的方法肯定有很多,所以交流随之诞生,估计学生可能会出现这些算法:(1)9+9+6+6=30厘米(2)9×2=18cm 6×2=12cm 18+12=30cm(3)9+6=15cm 15×2=30cm。
C、交流:(课件)
学生用多种方法算出了周长后,接着就是归纳:结合算式与图,让学生观察第四种方法,9+6实际上是长方形的什么+什么,(长+宽)求到了一条长加一条宽的和,还要干什么?(×2)对,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这个过程是引导学生把算式抽象成公式,教学时,我重点运用算式与图的结合,尽可能的把抽象的东西变直观,有助于学生的观察、理解、分析、归纳。公式的读法也是一个难点,要注意示范的语调、语速、手势语,各方面配合,学生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在此基础上,反问: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然后实物投影展示一个标有长宽的长方形,自然过渡到练习。
D、归纳:(课件)
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相对长方形周长公式要简单一些,所以我只设计了两步:一、试算,二、归纳。(课件)在试算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这三种:7+7+7+7=28厘米,(7+7)×2=28厘米,7×4=28厘米。优化是最关键的,于是引导学生根据比较简便的算法说说正方形的周长应该怎样算?让学生理解7是正方形的边长,那么7×4就是边长×4,从而得出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在正方形周长的探究过程中,我放手比较多,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也是对他们类推能力和归纳能力的一个培养和锻炼。
(2)探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在实践应用、巩固新知这一环节里,我一共处理了四项作业:一是课堂活动1题,在钉子板上围长、正方形,并求出周长,目的是直观地巩固计算周长的方法。
二是练习十八1题,用公式求三个图形的周长,属于周长公式的直接简单应用。
三是练习十八2题,小白兔围着篮球场跑一周,求小白兔跑了多少米?这是应用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是增加了一道拓展练习,李阿姨要给一张长90厘米,宽70厘米的桌布镶上花边,350厘米的花边够吗?这道题不是单纯的求周长,还要用桌布的周长与准备的花边进行比较,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3、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让学生回忆本节课的收获,明白自己这节课的得失,有利于今后的学习。
4、全课小结(课件)
这种板书的设计,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并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求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展示出了探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过程,层层推进,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虽然多但清晰明朗,让人一目了然。
(五)、说板书设计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