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湘艺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泥土的歌(四) 阿里山的姑娘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音乐湘艺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泥土的歌(四) 阿里山的姑娘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艺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04-15 11:4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泥土的歌(四)
——《阿里山的姑娘》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1949 年电影《阿里山风云》的主题歌,填词者为邓禹平(四川人,定居台湾),作曲者或为知名导演张彻(杭州人,从上海去台湾后定居香港)。音乐风格明朗活泼,以山水比喻和美了台湾原住民少年少女纯真的感情,具有邹族文化特色,其创作历程和艺术影响力都带着错综复杂的时代印记。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感受歌曲亲切流畅的旋律和热烈欢快的情绪。
2、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体验二度创作的乐趣,感受高山族音乐的原生态之美。
3、通过歌曲学习引发学生对高山族民歌的兴趣,体会两岸人民感情相容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感受歌曲亲切流畅的旋律和热烈欢快的情绪。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体验二度创作的乐趣,感受高山族音乐的原生态之美。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阿里山在哪里吗?
生:台湾
师:对,台湾是我们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阿里山,中国台湾地区地名,台湾地区的著名旅游风景区,位于台湾省嘉义市。地处海拔高度为2216米,东面靠近玉山与玉山“国家”公园相邻,平均气品为摄氏10.6度。截至2023年4月面积高达1400公项。属于玉山山脉的支脉,是大武恋山、尖山、祝山、塔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隔陈有兰溪与玉山主峰相望。相传以前,有一位邹族酋长阿巴里曾只身来此打猎,满载而归后常带族人来此,为感念他便以其名为此地命名。
很多人到了台湾阿里山都找不到阿里山的姑娘,而阿里山的姑娘指的是台湾邹族原住民,在台湾游玩,可以在阿里山上的邹族文化部落里看到阿里山的姑娘跟少年,阿里山的姑娘在阿里山上的阿里山邹族文化部落里面。
今天,我们来学唱一首歌——《阿里山的姑娘》。
(二)初听歌曲
1.歌曲介绍
歌曲《阿里山的姑娘》于1984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奚秀兰演唱后,在中国内地开始广为传唱。《阿里山的姑娘》又名《高山青》是香港导演张彻唯一创作的曲子,受欢迎的程度很高,虽然不是真正的民谣,但总被误以为是台湾高山族的传统民歌,其实只是应用高山族山歌的曲式所谱写而成的创作歌曲,还曾一度传为周蓝萍所作,后经证实,才知为张彻的作品。
创作背景
1947年,上海国泰电影公司导演张彻率摄制组到台湾拍摄电影《阿里山风云》,自电影急需一首主题歌,张彻让一同前去的邓禹平写歌词。邓禹平从来没去过阿里山,他回忆以前和女友在家乡山水间戏的场景才写出了这首歌。
《阿里山的姑娘》原名《高山青》,歌曲与台湾有关系的是他们在当地采风用了当地土著的歌调,但词曲均以创作为主,这一创作套路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就是因为让听众领略了原汁原味的台湾风情。在电影拍摄过程中,解放军过了大江,1949年电影拍完时,摄制组已不可能返回大陆,结果他们留在了台湾,后来成了台湾电影界的中坚力量。
高山族简介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高山族民族来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自汉族居民移居台湾后,原住民族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与汉族融合,称为平埔人,另一部分仍定居于山区,受汉族影响较少,至今保留着原住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特点,所说的高山族,一般指这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中央山脉和东南部的岛屿上,少数散居在福建、上海、北京、武汉等地。高山族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没有本民族文字。
学唱歌曲
老师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并提问:歌词开头部分说的是什么意思?(衬词,没有实际含义,就是表达快乐。)2.老师引导学生回答歌曲的节拍是几拍子的?强弱规律是什么?(四拍子,强、弱、次强、弱),之后,引导学生用奥尔夫声势律动表现四拍子的强弱规律。之后,引导学生用奥尔夫声势律动再次拍打歌曲节奏。
老师弹钢琴,引导学生用a进行音阶式的发声练习,并注意不要大声喊叫,强调嗓音保护的常识。
唱准一字多音的地方,声断气不断。
男女生对唱歌曲(一个标点一句)
师生合作演唱。(师前半句,生后半句)
加入小乐器,没有乐器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
看歌唱家宋祖英演唱,学习简单的动作。
教学小结
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赞美了阿里山的姑娘和少年,同学们你们也正是少年,希望你们珍惜同学间的美好友谊!
这首歌曲还有个名字叫《高山青》,台湾自古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热切期盼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