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课时基础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课时基础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5 13:4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时衔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虞公曰:“吾享祀丰洁①,神必据我。”宫之奇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②,惟德繄③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④,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⑤,神其吐⑥之乎 ”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⑦,曰:“虞不腊⑧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有删改)
【注释】①享祀丰洁:祭祀的物品丰盛洁净。②易物:改变祭品。③繄(yī):句中语气词。④冯依:依据。冯,同“凭”。⑤而明德以荐馨香:而以光明的德行作为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⑥吐:指不食所祭之物。⑦以其族行:指率领全族离开虞。⑧腊:岁终祭祀。这里用作动词,指举行腊祭。
【甲】文中的鲁庄公和【乙】文中的虞公都深信“神”能保佑自己的国家,【甲】文从“  ”可知,【乙】文从“  ”可知。(用原文作答)
2.【甲】文中,曹刿认为“信”(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中,宫之奇认为神佑国家的根本依凭是什么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基础通关】
3.《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我国著名  体史书《战国策》。《战国策》记事年代起于  (时代)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二百四十年的历史。西汉  (人名)编定为十二策,三十三卷,共四百九十七篇。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孰
(2)美
(3)上
(4)朝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朝服衣冠     服:
(2)私我也 私:
(3)闻寡人之耳者 闻: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素养提升】
  (一)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回答问题。
7.结合妻、妾、客回答邹忌时的语句特点,分别分析其心理或态度。
8.邹忌是怎样引导和启发齐威王纳谏的
9.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10.课文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题,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是否详略不当
11.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个性鲜明,你更欣赏哪一位 说说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齐威王、魏惠王会田①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 ”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 ”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②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③,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注释】①会田:会,相约;田,打猎。②檀子:人名。后文盼子、黔夫、种首皆为人名。③为寇:做贼,这里指入侵。
12.下列对【甲】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一个主题: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邹忌劝说齐威王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B.两个人物:邹忌是形貌风流、善于辩论、勤于政务的贤士;齐威王是知错能改、从谏如流、革弊鼎新的明君。
C.三层结构:写家事——妻私我、妾畏我、客求我;写王之蔽——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求王;写赏赐——上赏、中赏、下赏;写事态发展——家事、国事、天下事。
D.四个特点:全文类比设喻,以小悟大;叙事有虚有实,虚实相生;结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语言亦庄亦谐,有重有变。
1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朝服衣冠   服:穿戴
B.王之蔽甚矣 蔽:所受的蒙蔽
C时时而间进 间:指较短的时间
D.吾孰与徐公美 孰与:与……相比怎么样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5.阅读以上两篇文言文,结合相关内容,说说齐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2.“德”(或“明德”“仁德”“重德”“重视仁德”等)。从宫之奇的话“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可以看出来。
3.国别 战国 刘向
4.(1)谁 同“熟”,仔细
(2)认为……美 美丽
(3)名词,上等 动词,送上
(4)朝见 朝廷 早晨
5.(1)穿戴
(2)偏爱
(3)使……听到
6.(1)大小官员、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失的,受上等奖赏。
(2)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劝谏,门前、院内(热闹得)像集市一样。
7.妻:热情地赞美邹忌,表示了妻子的偏爱之情,用的是反问句,表明一种十分肯定、不容怀疑的态度。妾:仍用反问句,但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含讨好之意。客:用的是陈述句,语气更加平淡,只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8.邹忌以事设喻(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由浅入深,推己及人,等等),委婉规劝。他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推及“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从而使齐王猛然醒悟,进而纳谏。
9.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贴切自然,合情合理,让人听得心悦诚服。另外,在语言上,排比句的使用营造了一种步步紧逼的语势,一环紧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10.不是。写比美,是为后文做铺垫,是设喻手法。从全文来看,设喻、讽谏写得详细,齐威王纳谏写得简略。
11.示例一:我更欣赏邹忌,因为邹忌能用生动委婉的方式劝说他人,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与他人交往的艺术;邹忌有进谏的勇气,说话讲究技巧,忠诚,有自知之明,等等。示例二:我更欣赏齐威王,因为他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的规劝,我看到了他宽广的胸怀。
12.D 【解析】“语言亦庄亦谐”表述有误。本文语言庄重,句式灵活,但没有“谐”这一特点。
13.C 【解析】间:间或,偶然。
14.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15.【甲】文中,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劝谏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威王纳谏之后,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使齐国政治修明,国势强盛。【乙】文中,齐威王是一个将贤臣视为最珍贵的宝物,能够识别人才,并且重用人才的君主。由以上两篇文言文可知,齐威王是一个开明的君主,他能够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且善于纳谏,拥有广阔的政治胸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