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2015-2016学年高中选修《传记选读》:第三单元《古风余韵》章节PPT课件(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2015-2016学年高中选修《传记选读》:第三单元《古风余韵》章节PPT课件(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21 19:45:11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13 项羽本纪(节选)文本
指引1.字音
王翦(jiǎn)      会稽(Kuài jī)
扛鼎(ɡānɡ) 叱咤(chì zhà)
伏弩(nǔ) 诣城东(yì)
数挑汉军战(shuò) 汜水(Sì)
长史翳(yì) 自刭(jǐnɡ)
荥阳(Xínɡ) 垓下(Gāi)
骓(zhuī) 绐曰(dài)文本
指引文本
指引4.词类活用
(1)梁以此奇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特)
(2)项王然其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对)
(3)毋妄言,族矣(名词作动词,灭族)
(4)勿令得东而已(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
(5)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驻军;修筑营垒)
(6)田父绐曰:“左。”(名词作动词,往左走)
(7)项王泣数行下(动词作名词,眼泪)文本
指引(8)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名词作状语,向东)
(9)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使动用法,使我称王)
5.句式类型
(1)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3)后则为人所制(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4)慎勿与战[省略句,“与”后省宾语“之”,慎勿与(之)战]探索与
点拨探索与
点拨2.句段剖析
(1)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剖析:项羽听到叔父要教他兵法时“大喜”,说明他喜欢学兵法,并自信日后能够力征万人,这的确显示了他的英雄之气。但在学剑、学书和学兵法三件事上,他又都是虎头蛇尾,“又不肯竟学”,简单的五个字便写出了他性格的浮躁,也预示出他在重大事件上会半途而废。探索与
点拨(2)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剖析:面对秦始皇豪华的出游场面,项羽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触动。“彼可取而代也”,这豪气冲天的话语表现了项羽的志在天下,也预示着人物性格的发展方向。因此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项之言,悍而戾。”探索与
点拨(3)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剖析:文章中项羽三次说到“天之亡我”,把失败归结为不可逆转的天意,这是他自负性格的流露。语言生动,富有个性。这表明他至死尚未认识到自己悲剧原因之所在。英雄的性格,悲剧的命运,说到底,项羽是一个悲剧英雄。
(4)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探索与
点拨剖析:司马迁引述《垓下歌》,有很深的用意。第一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是项羽对自己一生的回顾,表现了他对自己武力的自负和心理、性格上狭隘的特点。第二句“时不利兮骓不逝”,他把眼前的不能自由施展归结为时态的不利,而不去反省自己的过失,从自身找原因。第三、四句“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写了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最后连自己身边的美人也不能保住,这就充分表现出这位盖世英雄处于末路时的哀怨情怀。因此这首呜咽悲慨的《垓下歌》不仅反映了项羽性格上的缺陷,也反映了他作为英雄人物的情感的一面,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生动饱满。探索与
点拨3.写法赏析
(1)层层对比,刻画人物。
在“叱咤风云”一节中有刘邦和项羽的对比,这种对比特别是在“垓下悲歌”一节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①多处突出楚军与汉军及诸侯兵人数的对比,衬托出项羽的神勇善战。开篇即写项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项羽突围时只率八百余人,追兵却达五千人之多!汉军在追上项王时,项王部下已只有二十八骑,而追兵仍有数千人。这种对比,显示出双方力量的悬殊之大,更是为下文写项羽的神勇作铺垫。在与数千敌军的往来厮杀冲突中,项羽凭借四支每部七人的“部队”斩杀汉军两员将领,数百十名士兵,二十八骑只损失了两骑!项羽及其部下的战斗力之强于此可见。探索与
点拨②项羽在垓下之围时的态度与乌江自刎时态度的对比。在垓下,面对美人与宝马,禁不住慷慨悲歌,潸然泪下,引得“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气氛何等悲凄!而在乌江边,面对生路,主动放弃,谈笑自若。有生不求生,与“亭长”谈,与“故人”谈,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将个人名节视为至上,毫无悲色,从容坦荡。
③项羽与赤泉侯等的对比。赤泉侯为汉军骑将,在追赶项王时,项王未及动手,只是瞪眼大吼一声,赤泉侯便连人带马退避了几里路。赤泉侯在项羽面前竟像老鼠见猫,项王杀汉军一都尉及数百十人。这些对比,都显示出项王的勇武。探索与
点拨④项王与吕马童之对比。吕马童作为追兵,项王是被追者,两相对峙时,吕马童竟不敢正面视项王,可见吕马童作为一个叛徒的卑劣、胆怯。用来与项王的光明磊落、正气凛然作对比。
此外,项王被围之始突围,东奔西逃,后来却有船不渡,有生不求,这前后截然不同的变化,也是一组意蕴深长的对比。
全文用层层的对比手法,多角度、多侧面地完成了对项羽形象的立体刻画。探索与
点拨 (2)语言得体,感情饱满。
写项羽少时学书不能到底用“去”。写汉王与项王谈话用“数”“怒”“不听”“伤”“走”。
写形势的严峻,只说项王听到四面皆楚歌时“大惊”“夜起”“饮”于帐中。写项羽与部下的悲慨,只说“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写项羽斩将后的自信,摹写其情状说:“乃谓其骑曰:‘何如?’”写项羽及其部下之神武,只道“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语气与情感达到了高度一致的境界。探索与
点拨探索与
点拨4.拓展探究
(1)在“少怀壮志”一节中对项羽少年时代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司马迁对项羽少年时代的性格描写,揭示了人物性格,从而具有统领全篇的作用。“不成”“不肯竟学”看似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它揭示了项羽性格方面的两个主要特点:“万人敌”的英雄气概以及他的粗暴。是“不成”“又不成”导致了项羽以后的“大成”;也是其“大成”之中潜藏的最终失败的必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项羽的这种性格决定了他后来的命运,最终酿成了他乌江自刎的历史悲剧。探索与
点拨 (2)“垓下悲歌”一节中写项王慷慨悲歌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凄婉、哀怨、悲凉的歌声,融入四面八方呜呜的楚歌声,穿透浓重的夜色,在垓下兵绝粮尽的楚军营垒飘荡。毫无疑问,司马迁的垓下悲歌的描写,把项羽演出的人生悲剧推向了高潮,浓郁的悲剧气氛扑面而来,冲击着每一位读者。正如吴见思在《史记论文》中所说:“‘可奈何’,‘奈若何’若无意义,乃一腔怒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落之恶,至此极矣。”“垓下悲歌”渲染了浓烈的悲剧气氛,将项羽定格于特定的环境中。探索与
点拨(3)项羽未成就帝业而司马迁为什么把他归入本纪?
提示:《史记》里的本纪,本以各代帝王为中心,叙述各个朝代的盛衰兴亡及重大政治事件。项羽未成就帝业而归入本纪,是因为司马迁认为他在秦汉鼎革之际,在推翻暴秦的斗争中建立了“近古以来未尝有”的功勋,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这充分反映了司马迁敢于超越传统偏见、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以在历史上是否推动过社会进步为着眼点来评价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批判精神。就这一点来说,司马迁对项羽的臧否褒贬,达到了他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探索与
点拨5.主旨感悟
本文是《史记》中的名篇,以项羽一生中有代表性的三个片断来阐释项羽的一生。项羽少有大志,勇敢善战,有“万人敌”的英雄气概,但由于他少谋、粗暴并且迷信武力,最终难免失败的命运。课件17张PPT。14 苏武传(节选)文本
指引文本
指引2.通假字
(1)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通“汝”,你)
(2)不顾恩义,畔主背亲(通“叛”,背叛)
(3)与旃毛并咽之(通“毡”,毛织品)
(4)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通“弆”,收藏)
(5)空自苦亡人之地(通“无”,没有)
(6)信义安所见乎(通“现”,显现)
(7)孺卿从祠河东后土(通“祀”,祭祀)文本
指引(8)法令亡常(通“无”,没有)
(9)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通“无”,没有)
(10)武父子亡功德(通“无”,没有)
(11)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3.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
(2)皆为陛下所成就文本
指引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兄弟亲近
古义:成为皇帝亲近之臣;今义:动词,靠近。
(4)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5)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6)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春季秋季。文本
指引文本
指引5.词类活用
(1)单于壮其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
(2)欲因此时降武(使动用法,使……投降)
(3)空以身膏草野(形容词作动词,滋润)
(4)反欲斗两主(使动用法,使……争斗)
(5)单于愈益欲降之(使动用法,使……投降)
(6)何久自苦如此(使动用法,使……受苦)文本
指引(7)王必欲降武(使动用法,使……投降)
(8)天雨雪(名词作动词,下雨、下雪)
(9)羝乳乃得归(名词作动词,生子)
(10)杖汉节牧羊(名词作动词,拄着)
(11)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名词作动词,祭祀)
(12)惠等哭,舆归营(名词作动词,用车子送)
(13)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名词作状语,向上)探索与
点拨探索与
点拨2.句段剖析
(1)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剖析:这几句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的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执著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探索与
点拨 (2)“时汉连伐胡”至“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剖析:这几句交代了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的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探索与
点拨(3)“单于愈益欲降之”至“羝乳乃得归”。
剖析:此处先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作斗争。探索与
点拨3.写法赏析
(1)苏武的形象塑造得崇高壮烈、生动感人,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形象塑造成功的重要因素就在于作者的人格审美观及审美情感的透入。
(2)围绕中心人物选材,详略得当,剪裁得体,结构严谨。对最能反映人物本质精神和思想性格的材料,加以细致的描写,如卫律逼降、李陵劝降。而对苏武的官职及两国互扣来使等一般情况则一笔带过。探索与
点拨(3)本文是以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及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也用了正面、侧面描写及对比烘托等手法。
(4)本文的语言不仅精炼准确,而且富有表现力和形象性。叙事语言精练传神,描写如画;人物语言深入到人物精神与心理世界的深处。
4.拓展探究
(1)苏武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提示:①“见犯乃死,重负国”是苏武视死如归的写照。苏武不忍遭受侮辱而有损国威,是一位视死如归的英雄,危急关头,不惜以死去殉自己神圣的使命,去殉自己的祖国。探索与
点拨②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苏武“威武不能屈”,毅然选择死亡。
③面对富贵和贫贱,苏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为了不失汉节,苏武在地窖中,把雪和毡毛一起吞咽。朔风凛然,手持光秃秃的节旄,在北海牧羊。生活的极度艰难摧不垮苏武的意志。
苏武拥有的是一代代炎黄子孙所景仰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刚直不阿、忍辱负重、刻苦自持、忠贞不渝、宁死不屈。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苏武正是这样一位大丈夫。探索与
点拨(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提示: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探索与
点拨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课件22张PPT。15 马 钧 传文本
指引1.字音
六十综者六十蹑(niè)  先生为给事中(jǐ)
更人更出(ɡēnɡ) 缘(ɡēnɡ)
以子所长(chánɡ) 乃难先生(nàn)
二子哂之曰(shěn) 况自此而降者乎(jiànɡ)
尝试以车轮悬瓴甓数十(línɡ pì)
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xiāo)文本
指引2.古今异义
(1)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
古义:痛惜;今义:令人憎恨。
(2)因感而作者
古义:织作出来的;今义:写作的人。文本
指引文本
指引文本
指引文本
指引4.词类活用
(1)“可动否?”对曰:“可动。”(使动用法,两个“动”都译为“使……动”)
(2)使首尾电至(名词作状语,像闪电一样)
(3)飞之数百步矣(使动用法,使……飞)
(4)其鉴之哉(意动用法,以……为鉴)
(5)其后有人上百戏者(名词活用为动词,献上)
(6)天下之名巧也(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技术高超的人)文本
指引(7)以机鼓轮(使动用法,使……转动)
(8)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擅长的地方;欠缺的地方)
5.句式类型
(1)乃皆易以十二蹑(状语后置句,“乃以十二蹑皆易”)
(2)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宾语前置句,“未之思耳,夫远何之有”)文本
指引(3)夫巧者,天下之微事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4)此美玉所以见诬为石(被动句,“见”表被动)
(5)帝以问先生[省略句,“以”字后面省略介词宾语“之”,“帝以(之)问先生”]
(6)巧无盖于世(状语后置句,“巧于世无盖”)探索与
点拨探索与
点拨探索与
点拨(2)先生曰:“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此一异也,又不可以言者也。从是,天下服其巧矣。
剖析:马钧在没有资料、没有模型的情况下,刻苦钻研,反复实验,没过多久,终于运用差动齿轮的构造原理,制成了指南车。事实胜于雄辩,马钧用实际成就,胜利地结束了这一场争论。马钧制成的指南车,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不管战车如何的翻动,车上木人的手指始终指南,引起了满朝大臣的敬佩,从此,“天下服其巧也”。这充分表现了马钧肯刻苦钻研、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探索与
点拨(3)“以大木雕构”至“舂磨、斗鸡,变化百端”。
剖析:他用木头制成原动轮,以水力推动,使其旋转,这样,上层的所有陈设的木人都动起来了。有的击鼓,有的吹箫,有的跳舞,有的耍剑,有的骑马,有的在绳上倒立,还有百官行署,真是变化无穷。并且这些木人出入自由,动作极其复杂,巧妙程度使原来的百戏木偶无法比拟。“水转百戏”的研制成功,在我国古代木偶艺术中,应该说是非常卓越的创造。它虽然是供封建统治者玩乐的东西,但从另一方面看,马钧已能熟练掌握和巧妙利用水利和机械方面传动的原理。探索与
点拨(4)“又马氏巧名已定”至“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
剖析:公输般和墨翟都能见用于时,张衡和马钧的一生却不能发挥其长,真是最痛心的事。傅玄的话道出了在封建社会里多少发明家被埋没了的事实。其云“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所指亦不仅在为政,更着眼于经济与技术。在古代社会,尤其在崇尚虚无放诞之论的晋世,傅玄的讲求实际、注重实效,是难能可贵的。马钧对人类的贡献,虽然没有被封建贵族所重视,但他的发明创造却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几千年来,他的功绩和美名一直被劳动人民所传颂。探索与
点拨3.写法赏析
(1)衬托手法。
在指南车问题上,高堂隆和秦朗连古代有无指南车都不知道,而马钧却能制作,这充分体现出马钧的创造才能。
连上贡给皇帝的东西马钧都敢打保票能改善,说明马钧有真才实能及创新实践的勇气。
(2)对比技巧。
裴子的口若悬河和马钧的“口屈”形成对比;公输般、墨翟的“见用于时,乃有益于世”和马钧的“巧无益于世”形成对比。探索与
点拨(3)描写角度。
当谈及古代的指南车时,马钧说:“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
当皇帝问百戏模型能否改进时,马钧用“可动”“可益”来回答。
当马钧见到诸葛亮的连弩,说:“巧则巧矣,未尽善也。”
通篇对马钧的语言描写篇幅并不多,但读者通过马钧简洁的话就能想象出他是一位不善言、也不多言,却善于观察、勤于动手的能工巧匠。探索与
点拨(4)语言特色。
语言精练生动,寥寥数语就能突出人物性格。
本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运用符合人物身份的有特征的语言描写突出人物个性。马钧的“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可动”“可益”等就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性格特征。其次写裴子时用“哂”“难”“言之不已”就刻画出他好空言、不重实践的特点。探索与
点拨4.拓展探究
(1)马钧为什么能成为“天下之名巧”?
提示:马钧天资聪颖,这是他成为“天下之名巧”的原因之一。
马钧有创新、实践的勇气和魄力。高堂隆和秦朗说古代没有指南车,而马钧为了证明古代有便去制作。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马钧被赞勇气可嘉。探索与
点拨后来有人献给皇帝杂技模型却不能动时,皇帝问马钧能不能使模型动,而马钧不假思索说“可动”。皇帝问马钧可不可以更精巧,马钧同样说“可益”。并且马钧能至善至美地完成,这说明马钧的“敢说”是他创造的动力和压力,如果他不敢答应皇帝改进模型,也许他就失去了这次实践的机会,失去了实践的机会,可能他也就不会成为全天下公认的“名巧”。
后来,马钧见到诸葛亮的连弩,也主动去改进。又想方设法去改进发石车。他不放过任何增进实践能力的机会。
总之,马钧之所以能成为名匠,关键是他抓住机会锻炼自己,有过人的观察力和勤于思考的头脑以及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探索与
点拨(2)本文的时代意义是什么?
提示:本文重点不在称赞马钧是“天下之名巧”,而在批判当时好说空话、不重视实践的社会风气。
(3)从众人的态度和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马钧的革新和发明在当时得不到重视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是重玄学和谈玄论道,导致了一股不注重实际而空谈的社会风气。历史上的封建统治者多数轻视科学技术,或者说,注重理论多于实践。探索与
点拨马钧,天下莫不服其工巧,马钧在手工业、农业、军事等方面有很多发明创造,是三国时代最优秀的机械制造家,由于封建统治阶级腐败没落,马钧的许多发明创造没有得到重视。也没能制造和推广。傅玄对此感慨颇深地说:“马先生的巧,虽古时的鲁班、墨翟,以及近代的张衡,也比不过,但鲁班和墨翟都能见用于时,张衡和马钧的一生却不能发挥其长,真是最可痛心的事。”傅玄的话道出了在封建社会里多少发明家被埋没了的事实。其云“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所指亦不仅在为政,更着眼于经济与技术。在古代社会,尤其在崇尚虚无放诞之论的晋世,博玄的讲求实际、注重实效,是难能可贵的。探索与
点拨5.主旨感悟
本文记载了一位古代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反映了作者对善于创造发明的科技人才的同情,对那些只说空话、不重视科学实践的豪门贵族的批判。课件12张PPT。16 子刘子自传文本
指引文本
指引2.通假字
(1)翊日(通“翌日”,第二天)
(2)行年七十有一(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3.古今异义
(1)因为东诸侯所用
古义:于是被……;今义:连词,表示原因或理由。
(2)明年追入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文本
指引文本
指引5.词类活用
(1)世为儒而仕坟墓在洛阳北山(名词作动词,做官)
(2)举族东迁(名词作状语,向东)
(3)上大奇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4)遂阴荐丞相杜公(名词作状语,暗中)
(5)士林荣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荣)
6.句式类型
(1)汝宜谋之于始(状语后置句,汝宜于始谋之)
(2)因为东诸侯所用(被动句,“为……所……”表被动)探索与
点拨探索与
点拨2.句段剖析
(1)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既得用,自春至秋,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
剖析:本句的意思是:叔文确实善于谈论治理国家的道理,能以口辩使人信服,得到重用后,他所采取的治国措施,人们不认为应当非议。这是公开为王叔文申冤辩屈,是对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的肯定。肯定王叔文,当然就说明自己当年参与革新没有错,因此长期遭贬是受到的不公平处置。探索与
点拨(2)天与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心无疵兮。
剖析:本句的意思是:天赋的才能,不让我施展啊,即便有人诽谤,但我的立身行事,问心无愧啊。说他自己一生都是光明磊落的。怀才不遇的痛苦,受毁遭谗的愤懑,溢于言表。刘禹锡在“铭文”中对未能实现自己的革新主张感慨万分,他表明自己的一生都是光明磊落的,并流露了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痛苦心境。探索与
点拨3.写法赏析
(1)选材集中,感情沉郁。
本文是一篇自传,选材集中于“永贞革新”一事。回望“永贞革新”是自传的中心内容。刘禹锡临终前写的这篇自传,既是为王叔文辩护,也是为自己辩护,表明自己参加“永贞革新”的正确性。探索与
点拨(2)记事为主,语言平实。
作者语言质朴、平实,叙述了自己的生平经历。先回顾自己的出身,然后围绕“永贞革新”一事,写了自己革新前的政治经历、参与革新的经历、革新失败后自己遭贬的经历,一点也没涉及自己在文学哲学方面的成就,以事件为中心,为自己的志节辩护,重点突出,给人鲜明的印象。探索与
点拨4.拓展探究
《子刘子自传》名为自传,为何一点也不涉及文学哲学等个人成就?
提示:自己给自己写传,本来不多,偶尔有人写自传,也大多是自我调侃一番。而刘禹锡的自传严肃严谨,且一点也不涉及文学哲学等个人成就的内容,是中国文化中罕见的“政治自传”。作者因为参加了“永贞革新”后屡遭贬谪。晚年回顾一生,抱病写下这篇政治自传,公开为自己参加“永贞革新”辩护。文中回望“永贞革新”,“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既是为政治盟友辩解,也是一篇自辩文章,表示自己志节不渝。《子刘子自传》收笔后,刘禹锡卒。探索与
点拨5.主旨感悟
刘禹锡在自传中叙述了自己的出身和从政经历,特别是他参与“永贞革新”的情况,他认为“永贞革新”所做的事是正确的。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份研究中唐历史的可贵资料。课件22张PPT。17 徐 霞 客 传文本
指引1.字音
江阴梧塍里人(chénɡ)  倪(ní)
蹙(cù) 触隅(yú)
每思飏去 (yánɡ) 与唐寅同举除名(yín)
雁宕(dànɡ) 落迦(jiā)
罡风(ɡānɡ) 不裹粮(ɡuǒ)
悬度绠汲(ɡěnɡ jí) 冒丛箐(qìnɡ)
以崟岩为床席(yín) 磴(dènɡ)文本
指引啮(niè) 扪(mén)
阕(què) 谒(yè)
繇(yóu) 囿(yòu)
徼外(jiào) 憩(qì)
2.通假字
(1)扳援下上(通“攀”,攀登)
(2)繇终南(通“由”,从)
(3)山川两戒(通“界”,边界)文本
指引(4)自纪载来(通“记”,记载)
(5)要之登陆(通“邀”,邀请)
(6)托估客(通“贾”,商人)
(7)三月而反(通“返”,回来)
(8)及池边铁舡寸许遗海(通“船”)
(9)自非驭风冯云(通“凭”,驾)
(10)年五十有六(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1)余属其从兄仲昭雠勘而存之(通“嘱”,叮嘱)文本
指引3.古今异义
(1)搜讨形胜
古义:优美的;今义:胜利。
(2)从野人采药
古义:未开化的人;今义:指性情粗野的人。
(3)江河二经
古义: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江河。
(4)多囿于中国一隅
古义:中原;今义:国家名。文本
指引(5)吐纳
古义:流量;今义:本指呼吸,后比喻吸取与放弃某东西。
(6)梧下先生曰
古义:自称;今义:对别人的尊称。
(7)贤人勿谓天不可登
古义:尊称对方;今义:有才能的人。
(8)岳色清明
古义:清楚明朗;今义:清明节。文本
指引文本
指引5.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礼迦叶(以礼相待)
函其骨(用匣子装)
上衡岳(登上)
三十里有宕焉,雁所家也(居住)
扳绝磴,上十数里,正德间白云、云外两僧团瓢尚在(往上)文本
指引则其母正属疾(生病)
八月不火食(起火煮食)
(2)名词作状语。
辞家西迈(向西)
北抵岷山(向北)
又南过大渡河(向南)
力耕奉母(用力,努力)文本
指引(3)动词作名词。
遇盗于湘江(盗贼)
计其吐纳(流量)
质明已失其所在(住的地方)
6.句式类型
(1)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塍里人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霞客生(于)里社(省略句)文本
指引(3)以(之)为常(省略句)
(4)(徐霞客)十日而反,(对陈椒)曰:“吾取间道……”(省略句)
(5)有麋鹿数百群(定语后置句,“有数百群麋鹿”)
(6)遇盗于湘江(状语后置句,“于湘江遇盗”)
(7)闻被创死(被动句,“被”表被动)探索与
点拨探索与
点拨2.句段剖析
(1)寅尝以倪云林画卷偿博进三千,手迹犹在其家。
剖析:唐寅曾经用倪云林的画卷偿还赌博所输的三千钱财,而倪云林画卷的真迹还在他的家里。这一句从徐霞客祖父讲起,突出了徐霞客的家学渊源。而世代收藏倪云林的画卷更表明徐霞酷爱山水的天赋形成背景。探索与
点拨(2)霞客生里社,奇情郁然,玄对山水,力耕奉母,践更徭役,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飏去。
剖析:徐霞客出生在乡下,性情独特,精力充沛,深爱着山水,可是老母健在需人赡养所以努力耕田,为了在家里奉养老母,出钱请人代替服劳役。此时的徐霞客内心不能舒展,就像笼中的鸟儿碰到笼角一样,常常想飞出去,离家远游。 这里写出了徐霞客从小对山水有强烈的兴趣,也写出他的孝心,孝心与兴趣的施行不能一致,传神刻画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探索与
点拨(3)复上二十余里,其颠罡风逼人,有麋鹿数百群,围绕而宿,三宿而始下。
剖析:又上行二十多里,山顶劲风逼人,有好多麋鹿围绕着我住下。住了三宿而才下山。这一句既写出山顶的险,更突出山顶带给人的别样收获。“麋鹿围绕”,如同仙境,而旅行家住了三宿才下山,也写出了其浪漫情怀。探索与
点拨(4)《西域志》称沙河阻远,望人马积骨为标识,鬼魅热风,无得免者。
剖析:《西域志》说西北沙漠地区阻隔遥远,看见人马攒下的尸骨就是标记,鬼魅热风,没有逃脱得了的。这里通过古代典籍对西域的记录,突出了此地的辽远荒凉,死寂与恐怖。而徐霞客却来此探险,住宿后安全离开,突出了徐霞客过人的胆识和勇气。探索与
点拨3.写法赏析
(1)叙事清楚,详略互用。
本文交代徐霞客的一生,采取了详略互用的写法,如写他早期的出游,只是简略地交代了他的足迹所到之处,却较详细地记叙了他如何去登雁宕绝顶的事。全文虽然罗列其游踪,却没有枯燥乏味的流水簿之弊,就在于作者注重动用详略错综的手法。探索与
点拨作者详略互用的笔法还表现在他对徐霞客著述的介绍中。“霞客纪之书,高可隐几,余属其从兄仲昭雠勘而存之,当为古今游记之最”,显然钱谦益对徐霞客的游记是相当熟悉的,但在此文中仅较详细地介绍了徐氏《溯江纪源》一篇。本文虽仅取了霞客的一篇文章,但已可见其治学的态度和方式:既有实地的勘察,也不乏理论的阐述。探索与
点拨(2)感情饱满、语言形象。
作者对徐霞客生平的介绍,饱蘸感情,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因而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人物的形象也立体地浮现在读者眼前。如对霞客少年时代的刻画:“霞客生里社,奇情郁然,玄对山水,力耕奉母,践更徭役,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飏去。”寥寥数语,就将一个心系山水,意欲返回大自然怀抱中去的奇士形象描绘得呼之欲出,为他日后的出游作了铺垫。“力耕奉母”四个字,简洁形象地表现了他对母亲的孝敬。因为《论语》上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遗训,探索与
点拨由此而解释了为什么在母亲生前他没有穷极边荒的原因。“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杖,一襥被”。简洁形象地写霞客出游的情形。
4.拓展探究
《徐霞客传》的中心是写徐霞客的游历和著述,为什么还插上静闻与黄道周两人的故事?
提示:全文的中心是写徐霞客的游历和著述,作者插上静闻与黄道周两人的故事,是为了体现徐霞客的人品。探索与
点拨如写他丙子间的出游,带出僧人静闻的事,一方面极言道途危殆,不仅有山川的险阻,而且有盗贼出没,伤人性命;另一方面写他最终为静闻瘗骨,不远万里,了却朋友心愿,表明了他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在写完了霞客的一生事迹之后,又引刘履丁之言,说出他对黄道周的关切,自己虽已在弥留之际,还遣其子往视,体现了他对故友的情谊。探索与
点拨5.主旨感悟
本文集中笔墨记叙了徐霞客的游踪及其游记著述,表现了徐霞客热爱祖国山河,为舆地之学,穷毕生精力而执著追求的精神,赞扬了他特立独行的品格。课件12张PPT。18 谭 嗣 同 传文本
指引1.字音
嗣(sì)     倜傥(tì tǎnɡ)  虐(nüè)
谑(xuè) 孽(niè) 孳(zī)
纂(zuǎn) 溯(sù) 朔(shuò)
衍绎(yǎn yì) 箴言(zhēn) 桑梓(sānɡ zǐ)
觐见(jìn) 擢(zhuó) 恸(tònɡ)
擘画(bò) 谒(yè) 箧(qiè)
杵臼(chǔ jiù) 戮(lù) 笺(jiān)
镂(lòu) 闰(rùn)文本
指引2.古今异义
(1)有开懋勤殿故事
古义:旧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2)胡乃荣之私人
古义:亲信;今义:个人的。
(3)经世之条理
古义:具体措施;今义:思想、言语、文字的层次,生活、工作的秩序。文本
指引文本
指引文本
指引5.句式类型
(1)幼丧母,为父妾所虐(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2)语以南海讲学之宗旨,经世之条理(状语后置句,以南海讲学之宗旨,经世之条理语)
(3)结以恩遇(状语后置句,以恩遇结)
(4)君不之信(宾语前置句,君不信之)
(5)旷代之圣主也(判断句,“……也”表判断)探索与
点拨探索与
点拨2.句段剖析
(1)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剖析:诗的前两句,表达的恰恰是:一些人“望门投止”地匆忙避难出走,使人想起高风亮节的张俭;一些人“忍死须臾”地自愿留下,并不畏一死,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样高风亮节的杜根那样,出来坚贞不屈地效命于朝廷的兴亡大业。诗的后两句,意为:作者愿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探索与
点拨(2)“君资性绝特”至“为中国女学会创办董事”。
剖析:这一段陈述了谭嗣同一生的学术贡献及家庭状况,对谭嗣同的佛学修养有较多的论述,这些思想对谭嗣同的立身处事的确影响深远。
3.写法赏析
(1)时间为序,层次清晰。
本文先概述后详述,全文以叙述为主,在叙述中也穿插了一些生动具体的描写和议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叙述的事情和描写的情景都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层次清晰。探索与
点拨(2)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本文作者吸收了我国源远流长的传记文学写法,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尤其在第四段中,对谭嗣同、袁世凯两人对话及神情、动作的描写,把二人的性格鲜明地刻画了出来。
4.拓展探究
你怎样看待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交往?你怎样看待谭嗣同以身殉国的举动?他的这一举动是智,还是愚?说出你的理由。探索与
点拨提示:谭嗣同在皇帝束手无策,众人一筹莫展,变法岌岌可危之时挺身而出,劝说袁世凯,不能用单纯的“智”与“愚”加以评价。当时皇帝无半点兵权,变法者没有军事后盾,找袁世凯也是逼不得已之计,并且谭嗣同对袁世凯也并无绝对信任,所以他会问及袁世凯对荣禄的态度,表明了他对袁世凯还是有防备的。只是袁世凯过于狡诈,一个文人是无法和一个狡猾奸诈的政客过招的。历史证明,袁世凯并非等闲之辈。探索与
点拨谭嗣同以身殉国,也无法简单评价其“智”还是“愚”,当时看来的确不值得,因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脱身以逃,再图他法。但历史证明,他的血也没有白流。
5.主旨感悟
梁启超熟知传主的经历与性情,故其所述真实、可信、感人。传记以翔实的史实,记述了戊戌变法运动的整个过程,高度颂扬了谭嗣同为变法维新鞠躬尽瘁、临危不惧、杀身成仁的精神。是后人了解谭嗣同的重要文献之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