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2015-2016学年高中选修《传记选读》:第一单元《今朝风流》章节PPT课件(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2015-2016学年高中选修《传记选读》:第一单元《今朝风流》章节PPT课件(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21 19:57:32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第一单元 今朝风流1 在哈金森工厂文本
指引文本
指引文本
指引(4)夙愿:也作“宿愿”,久已有的愿望。
(5)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6)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
(7)人满为患:因人多造成了困难。
(8)水泄不通:像是连水也流不出去。形容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文本
指引(9)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遥远。迢迢,遥远。
(10)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泣,不出声地流泪。
(11)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指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探索与
点拨探索与
点拨2.句段剖析
(1)在这里,父亲度过了一段较为稳定的做工生活,并在这里开始了他生命中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
剖析:这一句在全文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到总括下文的作用。“稳定的做工生活”主要体现在较稳定的工资收入、较好的工作条件、良好的饮食生活、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氛。“他生命中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是说,1922年年初父亲进入哈金森工厂时,可以说仅仅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的进步青年,在1923年3月他离开哈金森工探索与
点拨厂时,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觉悟和选择了共产主义理想的革命青年,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者,从此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
(2)这些千里迢迢、远涉重洋而来的勤工俭学学生,已经从美好幻想的天堂跌进了残酷现实的地狱。
剖析:这里的“美好幻想”是说当时的中国留学生不远万里来到法国,希望一边上学一边打工,学点本事、技术和知识,以求得工业救国,以便回去报效自己的国家。探索与
点拨(3)如果说当1922年初他进入哈金森工厂时,还仅仅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的进步青年的话,那么,在1923年3月他离开哈金森工厂时,便已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觉悟和选择了共产主义理想的革命青年。
剖析:在那样艰难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下,邓小平不但没有被生活所压倒,而且日积月累地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地发展自己、丰富自己,追求思想进步,参加了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青年团员,“离开哈金森工厂,从探索与
点拨此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这段是对邓小平在哈金森工厂思想变化的一个总结,也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指出邓小平思想上的成长过程。
(4)“华侨协社是一座三层的普通楼房”至“有时腰无余钱,只好连粗巧克力也节省了”。
剖析:这一段写出在巴黎领取救济金的赴法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平时的吃住条件。用“水泄不通”“人满为患”来形容失学又失工的留学生之多,并且说明他们住的条件差且拥挤。用“每日只能吃两餐饭,而探索与
点拨且只能是自来水加面包,连粗巧克力也省了”这些来说明饮食差,从而说明现实的残酷和生活的艰难。在这样“既无前途、又无希望的困境”中,在这样“毫无生活来源,面临生活绝境”中,有所建树和信仰是很难得的。这样就为邓小平在哈金森工厂工作提供了一个社会背景,注意到点面的结合,为突出邓小平的坚强不屈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开朗乐观的个性作了铺垫,埋下伏笔。探索与
点拨3.写法赏析
(1)正面叙述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本文中,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介绍了父亲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艰难生活,赞扬邓小平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同时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即通过他人的介绍,侧面描写邓小平当时的生活,既有肖像描写又有动作描写,刻画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年形象。探索与
点拨(2)引用数据,增加表达效果。
本文介绍时间和登记号时的数字,表明了事件的真实性。如“在巴黎领取救济金的学生大约有五百人”,表明留法学生有很多都处在困境之中。“到了19世纪已有13000多人口”,表明卢瓦雷省的蒙达尼人口众多。还有在华侨协社每日吃“一公斤”的面包,表明饮食不足。“不久,这批活儿就做完了,两个星期后……被工厂解雇”表明时间短促。“像父亲这样工作,一天大约可以挣得十五六个法郎”,写父亲心灵手巧。探索与
点拨4.拓展探究
(1)本文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对此应如何理解?
提示:邓小平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建者,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有许多值得研究的方面,而他人生重大的转折点——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就是在哈金森工厂。本文作者对邓小平的这段经历进行了详细的记叙,其中有很多背景材料、数字材料,真实具体,参考价值极大,自然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探索与
点拨(2)本文引用大量的档案材料和背景材料有什么作用?
提示:引用档案材料能突出事件的真实性。如第3段:“根据法国国家档案记载,父亲从5月到10月的五个月中间,一直领取每天五个法郎的救济金。他领救济金时所用的登记号是236号。”又如:“于是,父亲、他的叔叔邓绍圣和其他学生,共105名,于1921年10月22日进入这家小小的工厂,父亲的编号是238。”探索与
点拨采用背景材料,更容易让读者明白邓小平所处的环境,更真切地感受他人格的魅力。如第4、5段对留法学生聚集华侨协社的恶劣状况的介绍,说明邓小平与当时的其他留学生一样面临经济拮据又无工作可干的状况,更突出了他顽强的意志。
5.主旨感悟
这篇回忆录,介绍了邓小平于1921—1923年在法国勤工俭学的经历,表明了邓小平坚强不屈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心灵手巧的特点和乐观开朗的性格,作者敬佩、赞扬之情溢于言表。课件18张PPT。2 铁肩担道义文本
指引1.字音
滞留(zhì)   俨然(yǎn)   谒见(yè)
罪戾(lì) 舆论(yú) 接洽(qià)
通牒(dié) 倒戈(ɡē) 通缉(jī)
宽赦(shè) 惩办(chénɡ) 束发(shù)
冒天下之大不韪(wěi)文本
指引文本
指引文本
指引3.解释词义
(1)俨然:十分像;整齐;非常庄严。
(2)标榜:吹嘘、夸耀。
(3)豁达:性格开朗;气量大。
(4)通牒:一国就某一争端通知另一国并要求答复的文书。
(5)惩办:惩罚、处分。
(6)宽赦:宽大赦免,宽恕。文本
指引(7)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以指代成童。
(8)从容就义:非常镇静、毫无畏惧地为正义而死。
(9)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指不顾舆论的谴责而去干坏事。冒,冒犯;不韪,不是,错误。
(10)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川,河流。
(11)气贯长虹:正义的精神直上高空,穿过彩虹。形容精神极其崇高,气概极其豪壮。贯,贯穿。探索与
点拨探索与
点拨2.句段剖析
(1)他“在狱二十余日,绝不提家事”。当他在审讯处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自己的妻子、女儿时,只静静地看了看她们,没有对她们说一句话。探索与
点拨剖析:李大钊在死亡面前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的气概,来自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来自他对人生的透彻认识。虽然是在审讯处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自己的妻子、女儿时,李大钊没有说一句话,但是他的内心对亲人是饱含真情的。传记里提到他“静静地看了看她们”,在镇定与沉默中含有关怀与保护之意。他相信他的亲人能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事业,他的这种镇定与沉着,其实是寓浓情于平淡之中的。探索与
点拨(2)他一生追求光明,追求真理,自信自己的事业言行有益于国家、社会、民族、人民,有益于全世界、全人类。无须掩盖,无须隐藏,无须曲饰。
剖析:这是作者评论性的文字,评价公允,既是对事实的阐释,也是作者自我态度的呈现。这些文字对理解传主的性格、思想,对认识传主的精神价值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探索与
点拨(3)“死与生同是全生命的一部,生死相间(即相交替),才成无死无终的大生命,死同生一样是大自然中的自然的现象”至“死既与生同是自然的现象,那么死如果是可悲哀的,生也是可悲哀的;死如果是有痛苦的,生也是有痛苦的。生死相较,没有多大的区别”。
剖析:生与死同是生命的一部分,同是自然现象,没有什么可悲哀、可恐怖的。这里强调死并不可怕,它同生同等重要。人不应该乐生怕死,应“勇敢地面对人生”,“勇敢地面对死亡”,这样才能获得美好的人生。探索与
点拨(4)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今既被逮,唯有直言。倘因此而重获罪戾,则钊实当负其全责。唯望当局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则钊感且不尽矣!
剖析:读着这些文字,耳边仿佛响起铁链撞击的声音,同时又被另外一种雄壮的声音所淹没。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袖人物毅然作出了这样的抉择:爱护爱国青年,把责任全都集中到自己身上。表现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懈追求。探索与
点拨3.写法赏析
(1)叙议结合的手法。
本文写李大钊的行为表现,运用了记叙、议论等手法,主要对李大钊的思想作了评论,这些评论揭示了李大钊精神品格的根源、从容就义的原因、行为的本质及意义,同时高度评价李大钊的影响。探索与
点拨(2)恰当的引用。
文章大量引用了相关史实,如如何处理李大钊,各方反应不同,作者均转引历史资料,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再如为了表现李大钊的生死观、对待党和同志等方面的品质,引用了李大钊的言论,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真实性。探索与
点拨4.拓展探究
(1)如何看待李大钊的革命行为?
提示:李大钊的革命行为充分体现了他作为革命家的风范。他身先士卒,亲自参与游行示威,他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采用灵活的方式保存了革命力量,在白色恐怖中置个人生命于不顾,坚守革命岗位;监狱中、法庭上和绞刑架上,他英勇斗争、毫不畏惧、坚贞不屈,严守中国共产党的机密,忠诚于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探索与
点拨(2)如何把握文中长句的含义?
提示:长句是指字数比较多,结构成分比较复杂的句子。它有三个特点:一是修饰语用得多,二是并列成分用得多,三是某一成分结构比较复杂。长句能使句子表达严密、精确、细腻,语意贯通。
本文开头第一个句子就是一个长句,要理解此句含意,需从以下几点入手:探索与
点拨首先,划分句子成分,找出主干,找出陈述对象。它有两个主语,分别是: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北京分会暨国民党北京市党部和美、英、日等8个《辛丑条约》关系国公使。然后再分别找出各自发出的动作,前者为组织请愿、国民大会、示威游行运动,后者为提出最后通牒。至此整个句意较为明确了,再按时间先后顺序,先有公使行为后有北京分会、市党部的行为。探索与
点拨5.主旨感悟
文章通过叙述李大钊人生最后时期的言论和行动,充分地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他在极为严重的白色恐怖中,临危不惧,坚守岗位;身陷囹圄,仍关心着党的事业和同志们的安全,把个人的生命和家庭的安危置之度外;在监狱中、法庭上和绞刑架上,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从容就义,为党献身。课件17张PPT。3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文本
指引1.字音
膝盖(xī)   辜负(ɡū)   瞑目(mínɡ)
腆出(tiǎn) 凿子(záo) 淬水(cuì)
钵头(bō) 枇杷(pí pá) 矜持(jīn)
敷粉(fū) 浸没(jìn) 缚定(fù)
溯源(sù) 手肘(zhǒu) 笞罚(chī)
忏悔(chàn) 石罅(xià) 田塍(chénɡ)
过屠门而大嚼(jiáo)   琅琅上口(lánɡ lánɡ)文本
指引文本
指引文本
指引3.解释词义
(1)忏悔:佛教仪式。原为对人坦白自己的过错,求容忍宽恕之意。佛教制度规定,出家人每半月集合举行诵戒,给犯戒者以说过悔改的机会。后成为专以脱罪祈福为目的的宗教仪式。
(2)辜负:对不住(别人的好意、期望或帮助)。
(3)牵制:制约,控制。
(4)颓废:意志消沉,精神萎靡。
(5)别具一格: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别,另外。文本
指引(6)琅琅上口: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
(7)自食其力: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来的生活。
(8)以逸待劳:指在战争中作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逸,安闲。劳,疲劳。
(9)过屠门而大嚼:比喻心里羡慕而不能如愿以偿,只好用不切实际的办法来安慰自己。屠门,肉店。探索与
点拨探索与
点拨2.句段剖析
(1)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剖析:沈从文与水确实有着不解之缘。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我在那条河流边住下的日子约5年。这一大堆日子中我差不多无日不与河水发生关系。走长路皆得住宿到桥边与渡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这一段探索与
点拨经历可以说在沈从文的一生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以至“我虽然离开了那条河流,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我文字中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15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沈从文爱水,而水的一大特点就是它具有一股粗犷豪迈的雄性和清冷冷的柔性,这水上的人与事,便也都有了水一般的柔情。探索与
点拨(2)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
剖析:作者自己童年的生活经历,给他带来无穷的乐趣和生活向往,作者对生活充满了种种疑问,自己到社会中、到自然中去寻找答案,无形之中扩大了自己的眼界,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但作者感觉还不够,还应该有更宽广的世界等待自己去想象、去开拓。探索与
点拨(3)“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便有点发愁”到“这些梦直到将近二十年后的如今,还常常使我在半夜里无法安眠,既把我带回到那个‘过去’的空虚里去,也把我带往空幻的宇宙里去”。探索与
点拨剖析:本段承接上文。上文提出很多疑问,是作者在逃学生活中所碰到的,也是作者小时甚感疑惑的,需要自己去探寻。大自然中的一些东西或社会中的一些事物,对童年时候的作者来说,很多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但作者能够意会到,所以每天晚上作者会将这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诉诸美梦。这些美梦给作者许多遐想和想象,给作者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弧“过去”的空虚和空幻的宇宙实际上指的是宽广的世界。探索与
点拨3.写法赏析
(1)精彩的描写。
文中对逃学后的所见所闻作了大量的描写。有形象的心理描写,如在受处罚时想象自然界中的事物;有精彩的肖像描写,如刻画针铺磨针的形象;有场面描写,如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有细节刻画,如写皮匠;又有神态描写,如剃头铺里的人的形象描写;豆腐作坊中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铁匠铺描写中也有动作、肖像描写。探索与
点拨(2)叙述有趣的人和事。
回忆童年的生活,旨在表现读一部“大书”,而“大书”的内容充满了人情味。作者选取的事件都是一些有趣的人和事。如:生重病居然好了,“我”不再与胖为缘,“我”由受宠变为受冷落,张姓表哥领导“我”逃学,说谎到野外下河玩,到城外庙去看小手工业者,被罚时想象大自然,转到较远学校后经过许多有趣的地方,看各种手工业者、看刑场、到溪水中玩、看织簟子、铁匠打铁、下雨天赤脚走路、大桥上看骑浮物、看人在洄水里扳罾、野外捉蟋蟀、与木匠赌蟋蟀等。探索与
点拨4.拓展探究
(1)如何理解沈从文的逃学?
提示:沈从文从小喜欢玩,这是孩子的天性,私塾的封建式教育,塾师顽固而无效果的教育方法,又压抑了孩子的天性,逃学是逃离压制的最好方法,但终究还是要受压制。沈从文逃学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对大自然多彩生活的向往和他强烈的求知欲。正因他的逃学才成就了他的未来,这增加了他的阅历,开阔了视野,培养了他求知的欲望。探索与
点拨(2)写自传要善于抓住真实生动的细节,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遇到有趣的人和事。谈谈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把逃学中所经历的人事富有情趣地展示出来,使读者可以深刻地领略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对作者的人生观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到“大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探索与
点拨5.主旨感悟
本文通过描述自己从上私塾到小学时的逃学生活的种种经历,表现了他在阅读“小书”的同时,睁大好奇的双眼,尽情地感受人间生活,写出了他在与大自然的亲近和社会生活的熏陶中得到的快乐和知识。课件12张PPT。4 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文本
指引文本
指引3.解释词义
(1)心无旁骛:心里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骛:追求。
(2)琼楼玉宇:指月中宫殿,仙界楼台。也形容富丽堂皇的建筑物。琼:美玉;宇:房屋。
(3)小心翼翼:本是严肃虔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翼翼:严肃谨慎。文本
指引(4)朝思暮想:早晚都想念。形容非常想念或经常想着某一件事。
(5)嫣然而笑:形容女子笑得很美。嫣然:笑得很美的样子(指女性)。
(6)灯红酒绿:灯光酒色,红绿相映,令人目眩神迷。形容奢侈糜烂的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7)情有独钟:对某一事物特别喜欢。钟:汇聚,专注。探索与
点拨探索与
点拨2.句段剖析
(1)尽管连续几年来,袁隆平所从事的杂交水稻研究进展缓慢,但是,他无怨无悔,不急不躁,心无旁骛地继续他的事业。
剖析:“无怨无悔”主要强调袁隆平的任劳任怨、矢志不渝。“不急不躁”主要强调袁隆平有耐心、沉稳、老练。“心无旁骛”主要强调袁隆平的专心致志、一丝不苟。这段通过三个成语概括了袁隆平对待所从事的杂交水稻研究事业的态度和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和态度的支撑下,袁隆平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这是对袁隆平精神的一个总的概括。探索与
点拨(2)“每当走进月光下的稻田”至“平添了几分神韵”。
剖析:写月光下的稻田,把稻田比作绿毯、将月光比作白纱,形象可感、朦胧虚幻、特点鲜明。写出了他对自己事业的热爱之情。
(3)“两年以来”至“使得它从浅浅的翠绿变成浓浓的墨绿”。
剖析:写袁隆平去看那棵野生稻时运用拟人手法刻画稻子,使其人格化,形象鲜明。写出了他对那棵野生稻的深厚感情以及找到它的喜悦和兴奋之情。探索与
点拨3.写法赏析
本文将记叙、描写、议论结合在一起,叙述细致、描写生动、议论精辟。
文章在记叙寻找“野败”的过程及结果中,不断地运用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确定目标时运用语言描写刻画袁隆平勇于突破的精神;在野外寻找时用环境描写烘托工作的艰辛,对吃饭细节的描写,写出了科学工作者以苦为乐的精神;写回到住所时,运用了肖像描写,反映了寻找“野败”工作的艰苦;走进月光下的稻田,走在小路上,用环境的描写烘托了人物内心的喜悦;对沼泽地环境的描写和发现野生雄性不育株过程探索与
点拨的形象描写,突出了它的形象和科学工作者寻找的艰难;写袁隆平到达南红农场时的场景及水稻景象,表达了袁隆平内心的喜悦;描写守候“野败”,则反映了它的珍贵及袁隆平对它的悉心呵护。
本文的议论有:“挫折不可怕,艰辛也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丧失自我,是迷失自我。”“大自然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往往最容易引发农业科学家的创新欲望。”“我们说,这首八百多年以前的古诗词也正是今日袁隆平爱国主义热忱的真实写照。”“是的,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将因它而辉煌,将因它的发现而建立千古功勋。”议论点明了事件的本质及意义。探索与
点拨4.拓展探究
(1)本文是如何刻画袁隆平这一形象的?试作分析。
提示:本文是运用多种描写手法,通过记叙寻找“野败”的过程来刻画袁隆平的。确立寻找目标。表现了袁隆平积极进取、勇于突破的精神。寻找过程,表现了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不怕艰辛、勤奋工作的爱国主义精神。决心抢占制高点,为祖国争光,表现了他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找到了“野败”后的表现,写出了袁隆平谦虚、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全文刻画了一位不怕艰苦、勇于进取、勇于突破、认真执著的科学家形象。探索与
点拨(2)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
提示:情景描写性语言较多,语言优美。写寻找雄性不育材料时,茫茫荒野,环境艰苦,潺潺的泉水、清凌凌的溪水又增添了无限情趣,运用的象声词、迭词读来朗朗上口。写月光下的稻田,把稻田比作绿毯、将月光比作白纱,形象可感,朦胧虚幻,特点鲜明。又如写袁隆平去看那棵野生稻时运用拟人手法刻画稻子,使其人格化,形象鲜明。探索与
点拨5.主旨感悟
《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讲述了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寻找“野败”的艰辛历程,从中表现了他和他的助手不怕艰辛、积极进取、勇于突破、认真执著的治学精神和为国争光的爱国热忱。课件13张PPT。5 遨游建筑天地间文本
指引文本
指引3.解释词义
(1)崭露头角:头上的角已明显地突出来了,指突出地显露优异的才能和本领。崭:突出。
(2)举足轻重: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
(3)撒手人寰:离开人世间。人寰:人间,世间。
(4)无懈可击:没有可以被攻击或挑剔的漏洞,形容十分严密。文本
指引(5)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6)嗤之以鼻:用鼻子吭声冷笑。表示轻蔑。嗤:讥笑。
(7)服膺:〈书〉(道理、格言等)牢牢记在心里;衷心信服。
(8)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探索与
点拨探索与
点拨2.句段剖析
“宾夕法尼亚大学在美国宾州费城”至“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居举足轻重的地位”。
剖析:这部分介绍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情况和克雷的声望地位及学术造诣,表面上看似乎和文章没有关系,但实际上这部分内容是从侧面反映梁思成和林徽因接受的是优质的教育,教育环境和老师都是优秀的,这是他们后来能够做出突出成绩的基础。文章后面还介绍克雷聘请他们当助手,说明了他们的能力和学业是优秀的。探索与
点拨3.写法赏析
本文按照“合写→分写→合写→分写→合写”的思路展示人物的性格。
开始到康奈尔大学的经历由陈植回忆写出,梁思成的事通过他的信体现。然后正面写林徽因不能在建筑系注册的原因,及很快在建筑方面取得的成绩。然后又写两人因性格不同所造成的感情波折,再到相互容忍妥协,合起来写。再写梁思成,之后通过访问记写林徽因。最后双双毕业合写。探索与
点拨4.拓展探究
(1)本文采择的梁启超的家信、梁思成的作业、林徽因的访问记,这些素材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提示:梁启超的家信既反映了梁思成在追求学问过程中的困惑,也表达了梁启超对于勤奋与天才关系的正确认识。梁思成的作业说明了他成绩优秀、学习刻苦、做事细腻认真。对林徽因的访问记则从侧面反映了林徽因的活泼聪明以及热爱自由的性格。探索与
点拨(2)梁启超在给梁思成的信里说:“你觉得自己的天才不能符合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工夫生怕会变成工匠。你有这种感觉,就是你的学问在进步的象征……”你同意这种看法么?梁思成是怎样做的?从梁启超写给梁思成的这封信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探索与
点拨提示:梁启超给梁思成的家信里提到的情形,正是所有人在追求学问和事业当中会遇到的疑问。任何人的学问都不可能仅靠天赋一蹴而就,做学问离不开勤奋严谨的精神,勤奋有时候就表现在重复练习,耐心探究上。这个过程表面上似乎是磨损人的兴趣和灵感,但实际上它却是天分的必要补充,学问的进步必须扎根于这种反复甚至枯燥的练习中。探索与
点拨(3)你觉得本文在写法方面的长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提示:本文在写法方面最有特点的是:善于使用各种资料。文中使用了传主的书信、笔记、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西方同行的回忆等资料,这些材料的观察角度各异,但都能看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了增强作品历史深度与情感力度的作用。探索与
点拨(4)有人认为课文的第1段内容和文章的主题没有关系,可以删掉,你认为如何?为什么?
提示:是不能删去的。这一段是介绍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情况和克雷的声望地位及学术造诣,表面上看似乎和文章没有关系,但实际上这部分内容是从侧面反映梁思成和林徽因接受的是优质的教育,教育环境和老师都是优秀的,这是他们后来能够做出突出成绩的基础。文章后面还介绍克雷聘请他们当助手,说明了他们的能力和学业是优秀的。探索与
点拨5.主旨感悟
本文讲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的求学生活。既写了两人的隽永的爱情,又写了两人作为学者的严谨和作为生活的勇士的幽默;既写了两人性格上的矛盾差异,又写了两人解决矛盾后的和谐。课件8张PPT。6 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文本
指引文本
指引3.解释词义
(1)执著不辍:①原为佛教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②泛指固执或拘泥,亦指对某种事物追求不舍。
(2)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茅塞:比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探索与
点拨探索与
点拨2.句段剖析
通常我在面临考试时,我会把思维回到单纯、要求自己不慌乱地把困难一一突破,用单纯的意念完成简单的事……所以当面临复杂的思绪困扰时,只要稳住心,然后再一层层剥离,就可以找到简单的本质。
剖析:当面临困境和磨难时,应该走单纯化和简单化的道路,思维不能太复杂,做好简单的事,不求有大的进步和成功,但求有所进步,虽然很慢和很小,只要有进步就有成功的希望,“只要看重自己,就能以有限的脚力,走出无限的格局”。探索与
点拨3.写法赏析
本文多处运用了比喻,使得语言形象、具体、生动。
(1)“接着我用下巴和短臂夹住颜料瓶使力,慢慢地挤出颜料,当下更有必要把苦修的心得,也一点一滴地倾泻而出。”
(2)“因为所有的成功都是由一点点、一点点的努力所累积出来的,就像浩瀚无垠的汪洋也是由小水滴汇合而成。”
(3)“挡在路上的石头,它不但没有把我绊倒,反而让我体验到更多不惧困难的方法。”探索与
点拨4.拓展探究
谢坤山是如何战胜苦难的?
提示:当谢坤山发现与同学的差距后,他充分利用一切时间认真研读,克服生理缺陷带来的困难,锲而不舍地作画。慢慢解决从认识色彩、调色到克服生理缺陷带来的困难。他咬紧牙关,从硬撑到想办法解决,设计拉开拉链的特制长钩。为提高鉴赏力而多看多听多请教,善于配合老师,克服咬笔杆的伤痛带来的困难。取得成绩时不骄傲,继续努力。探索与
点拨5.主旨感悟
本文讲述了作者残障以后学习绘画的心路历程。传记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与磨难抗争的精神。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作画,其实是在画布里搏斗,他坚强、自信、乐观,笑对人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