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课时基础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课时基础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5 14:0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四首
【课时衔接】
1.“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诗歌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之一,是最具有抒情特性的文字。品读诗歌的美,感受文学的力量,需要有正确的方法。你有哪些好的方法可以帮助同学们品读诗歌 快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基础通关】
2.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1)《观沧海》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全诗围绕“  ”字来写。(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诗人李白送别好友王昌龄时所写的诗歌,从标题中的“  ”二字可以知道王昌龄此时的处境。(3)《次北固山下》细致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前三联描写了青山、  、  、  、海日、江春等景物;尾联由景生情,抒发了诗人旅途中的  。(4)在《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  ,“秋思”是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后世诗评家誉为“  ”。3.默写。
(1)《观沧海》一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宽广胸襟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  ,  ;  ,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寓情于景,点明特定时令,含有飘零之感、离恨之意的诗句是“  ,  ”。(3)《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旧事物孕育着新生机的哲理的诗句是“  ,  ”。(4)《天净沙·秋思》中,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天涯沦落之人想起家乡时肝肠寸断的凄苦之情的句子是“  ,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观沧海》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关怀、寄以慰藉的名作。
C.《次北固山下》的颈联既写景又点明时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D.《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宋词四大家”。
5.《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反复朗读下面的诗句,找出富有特征的景物,体会诗人所营造的氛围。
江上草茎枯,茎枯叶复焦。那堪芳意尽,夜夜没寒潮。
【素养提升】
(一)阅读《观沧海》,回答6~8题。
6.开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什么内容
7.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的“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
(二)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9~11题。
9.首句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
10.“闻道”和“过五溪”寄托了诗人哪些情感
11.《唐宋诗醇》评价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三)阅读《次北固山下》,回答12~14题。
12.从内容和写法上赏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两句。
13.你认为诗人为什么说“风正一帆悬”,而不是“风顺一帆挂”或“风劲一帆扬”等
14.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诗在炼字上的精妙之处。
(四)阅读《天净沙·秋思》,回答15~16题。
15.“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16.《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是如何写景的
17.品读四首诗歌,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发挥想象,对诗歌进行扩写,将诗歌表现的场景描绘下来。不少于100字。
参考答案
1.示例:查阅诗歌的写作背景;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抓住具体的意象;体会关键的字词;想象诗歌描绘的场景;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1)观
(2)左迁
(3)绿水 江岸 帆悬  思乡愁绪(深切的思乡之情)
(4)曲牌名 题目 秋思之祖
3.(1)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2)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3)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4)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4.D
5.示例:枯叶、枯草等景物,营造了悲凉、凄冷的氛围。
6.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全诗围绕“观”字展开,写诗人登山所见所思。
7.两个“若”字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好像银河和日月都出自其中,表现了大海包容万物的胸怀。托物言志,暗含了诗人想要平定中原、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8.①情景交融:诗人将情包含在景物描写中,借大海的宏伟、广阔、壮美抒发自己平定中原、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②虚实结合:写景,把写实和想象有机结合。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④运用夸张、对偶等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9.写景兼点明时令——暮春,“杨花”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对它们的描写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情感基调。
10.“闻道”写诗人听到王昌龄被贬消息后的惊叹、惋惜、忧愁、伤感;“过五溪”写友人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包含诗人对友人被贬的悲痛和关切之情。
11.示例:这两句内容浅显易懂,但寄托的感情却极为深厚。这里既有对好友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对好友的恳切的思念,也有对好友的热切真诚的关怀。
12.内容上:点题,写诗人出游在外,客行他乡。写法上: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交代了诗人客路行舟的美景;“客路”与尾联的“乡书”“归雁”相呼应。
13.“正”是指风顺而不猛,“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风正一帆悬”,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写出了小船在江面上顺风前行的样子。而“顺”“挂”与“劲”“扬”或与此相悖,或不能表达这一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前提。可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这个“正”字,兼顾“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
14.“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了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不仅写景逼真,还使诗句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
15.“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串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
16.这首小令前三句,总共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一词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这十八个字凝练但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不仅使各种事物都有了鲜明的个性,而且使本来并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的笼罩下构成了一个整体,简约之中足见其深思。
17.《次北固山下》示例:我孤单漂泊在青山之外,独自一人行舟在绿水之间。此刻,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眼看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我的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 希望北归大雁,将它送到洛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