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探究】《明确方向 精准备考》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历史复习探究】《明确方向 精准备考》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5 14:0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明确方向、精准备考
——中考历史复习探究
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备战中考
一、明确备考方向
二、备考复习策略交流
一、明确备考方向
历史学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
(一)课程性质
探寻历史真相
总结历史经验
认识历史规律
认清历史发展趋势
史实
认识
过去
未来
鉴古知今
一、明确备考方向
历史学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理念
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育人方向)
2.以中外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基本线索,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学科要求)
(三)课程内容
增加“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板块。
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
备考方向
(1)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教学中要兼顾各板块、各领域间的纵横联系。(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3)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理解、知识应用、问题探究)
(4)减少记忆类、简单应用类试题的比重;增加探究性、开放性、创新性试题的比重,增加学科内综合、跨学科综合的测试方式。
主要失分原因:
一、历史基础知识不扎实
①错别字,以及历史专有名词书写错误。
②历史概念混淆不清,时空观混乱。
③历史逻辑不严谨、史论结合能力有所欠缺。
二、答题不规范
①审题不细心,没有看清楚题目要求,不按要求答题。
②一题两个以上的问,答案顺序颠倒且没有标明答案顺序。
③书写不认真。
三、审题解题能力有待提高
①审题能力薄弱。
②解题技巧还需强化。
③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弱。
一、明确备考方向
周次 节次 课程内容 备注
第一周 2.26-3.1 1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练习题
2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练习题
3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练习题
第二周 3.4-3.8 1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练习题
2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练习题
3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练习题 七上、下册结束
第三周 3.11-3.15 1 侵略与抗争+练习题 中国近代史中考占比较大,需要花费相对多的时间复习
2 近代化探索+练习题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练习题 第四周 3.18-3.22 1 抗日战争+练习题 2 解放战争+练习题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九年级历史一轮复习计划
1.制定符合本
校实际的复习计划
第一轮夯实基础
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三轮综合复习
一般2个月左右的时间
根据近几年各板块在中考试卷中所占比例分配时间。具体到每一周、每一课时。
二、备考复习策略交流
2.基于书本梳理知识,画图构建知识体系
二、备考复习策略交流
基础知识过关每日一练
中国古代史:关注单元主题,绘制思维导图
政治
政治
经济、民族关系、文化、社会风气
中外交流
政治
大框架
小知识
隋唐: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经济繁荣
文化辉煌
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
隋朝
制度创新
民族关系
唐朝
积极开放、兼容并包
社会风气
与天竺:玄奘西行
大运河
农 业
手工业
商 业
蜀锦、青瓷、白瓷、唐三彩
长安
唐诗、书法、绘画
政策:开明
曲辕犁、筒车
方式:册封、设置机构、和亲、武力征服
中外交流
政策:开放
与日本:鉴真东渡、日本遣唐使
中国近现代史:关注中外联系,绘制时间轴
中国近现代史:关注中外联系,绘制时间轴
八上第一、二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侵略
反抗
1839年
1840年
1842年
1851年
1856年
1858年
1860年
1864年
1894年
1895年
1900年
1901年
虎门销烟
太平天国运动
1875年
左宗棠收复新疆
义和团运动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
美国内战
日本明治维新
俄国农奴制改革
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中国近代化探索
1839年
1840年
1842年
1851年
1856年
1858年
1860年
1864年
1894年
1895年
1900年
1901年
虎门销烟
洋务运动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
美国内战
日本明治维新
俄国农奴制改革
公车上书
戊戌变法
1898年
1911年
辛亥革命
1915年
新文化运动
十月革命
世界近现代史:关注各国发展,绘制大事年表
俄国史
英国史
美国史
一读
二划
三辨
读题干,审时、空、角度等限制条件
明关键,明确考察意图、中心内容,划出关键词
辨答案,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是否符合题干主体内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选择题解题技巧
二、备考复习策略交流
3.掌握多种解题方法 深度理解内化素养
①导语(即题号后面那一段话,明确主题,通常几则材料有一个共同主题)
②问题:中心词(明确答什么)、限定词(答案来源,根据材料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综合上述材料回答...)
一读
材料题解题技巧
根据材料回答:如果材料中有语句符合题目要求,可从材料中摘抄有效信息。如果没有,则需要用自己的话概括材料内容,长句变短句。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答案在教材和材料中,需结合材料和教材作答,或者是根据材料的方向在教材中找答案,或者是一部分答案来自教材,一部分答案来自材料等。
综上所述类:(1)看材料的标题(主旨句),如果标题符合题意,可以直接摘抄作为答案;(2)如果标题没有答案,看设问间递进关系,根据前面几个问题的设问和答案得出认识、感悟。
①导语(即题号后面那一段话,明确主题,通常几则材料有一个共同主题)
②问题:中心词(明确答什么)、限定词(答案来源,根据材料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综合上述材料回答...)
一读
材料题解题技巧
通读:带着问题读材料(正文、出处、注解等 )圈出关键信息。
二审
①答案序号化、内容条理化、书写规范化。
②看分答题,几分就是几点。
③运用历史学科语言(源于课本),字迹清晰、卷面整洁
三答
延申
1.如果设问中有“分别”,答案至少两点,注意答题顺序,先问哪个先答哪个。
2.如果要答有什么“变化”,通常要答由……变为 ……,答案要能够体现是怎么变的。但是提高、增长类本来就能体现变化,直接就答大幅增长之类即可。
3.如果提问A和B的关系,一般情况下A是B的基础,B促进A的发展,两者互相促进、互相影响。
4.如果问“有何理解”,答题角度一般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其中的一个或者多个角度来答,先要搞清楚主语是什么。
小论文解题步骤
1. 提炼观点 是什么?
陈述句表明观点
2. 组织论证 为什么?
论证一般格式:史实+论述(时间、原因/背景、地位、意义、评价等)(看分值、字数确定论证数量,也可以一两个详细说,其余简单说)。
3. 做总结 怎么样?
呼应观点,总结升华。可以谈感想、启示、认识等,爱党爱国是主旋律。
(3)从材料三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相互关联的信息,说明新时期以来中共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要求:可围绕成就的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说明,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
科:科技强国之路取得重大进展
外:中国外交开创新局面
经: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毛泽东曾多次引用此句感叹中国共产党创业之艰辛。于红船启航,历千山万水,唯有英雄多壮志;立天安门城楼宣告,筚路蓝缕,敢叫日月换新天。百年中共,百年风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方法一:
找能反映共同主题的事件
中国近现代史大事记(部分)
【答案】【示例一】(12分)
历史事件1:中国共产党成立。
历史事件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观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论述:①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②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③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④1927年,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一系列武装起义,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带领中国人民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的胜利。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结论:综上所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使中国人民当家作主。
时间 事件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
1919年 五四运动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9年 古田会议
1935年 遵义会议
1937年 七七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1940年 百团大战
1949年 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覆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6年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方法二
找事件间的相互联系(因果关系)
根据以上材料,选择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3分)
典型例题
材料:战国时期,新旧时代交替,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及在复杂的斗争中生存下去,各国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实行变法。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商鞅遭诬陷,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但是,由于变法内容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观点:改革不是—帆风顺的,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终会成功。
论述∶①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等一系列改革,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但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付出代价。
③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最终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
结论:改革会有曲折和反复,成功的改革会推动历史的发展,我们要学习改革家的创新精神。
方法三
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
典型例题
易错字集
河姆渡、司母戊鼎、商鞅、张骞、华佗、鉴真、玄奘、伊犁、驻藏大臣、鸦片战争、戊戌变法、袁隆平、一国两制、专制、人治、法治
《汉谟拉比法典》、《荷马史诗》、手工工场、工厂、《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蒸汽时代、电气时代、明治维新、《凡尔赛条约》
1、回归课本、构建体系、夯实基础。
2、多做真题、掌握技巧、绝不盲从。
3、注重细节、书写规范、条理清晰。
感谢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