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氨气练习(含解析)高中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2.1氨气练习(含解析)高中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4-15 15:33:25

文档简介

7.2.1 氨气
课后分层练
1 .下列有关氨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氨气极易溶于水,可以进行喷泉实验
催化剂
B .在反应: 4NH3+5O2 ==== 4NO+6H2O 中氨气表现氧化性
C .用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盐酸和浓氨水,相互靠近时会看到有白烟产生
D .加热盛 NH4Cl 的试管底部, NH4Cl 受热分解
2 .下列关于氨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氨水显碱性,是因为氨水是一种弱碱
B .氨水和液氨成分相同
C .氨水中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粒子是 NH3(除水外)
D .1 mol·L-1 的氨水指在 1 L 溶液中含 NH3 、NH3·H2O 、NH 4+物质的量之和为 1 mol
3 .下列有关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氨气易溶于水,可以用来做喷泉实验
B .氨水的密度比水小,且其浓度越大,密度越大
C .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
D .氨易液化,工业上可用氨作制冷剂
4 .下列反应中说明氨有还原性和碱性的是( )
A .2NH3+3CuO===3Cu+N2+3H2O
B .8NH3+3Cl2===6NH4Cl+N2
催化剂
C .4NH3+6NO ==== 5N2+6H2O
D .NH3+HCl===NH4Cl
5 .如图是喷泉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烧瓶中的溶液呈红色
B .该实验说明氨气可电离产生 OH-
C .该实验说明氨气易溶于水
D .形成喷泉的原因是烧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
6 .下图是 NH3 的两个性质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两个实验均表现了 NH3 易溶于水
B .两个实验均表现了 NH3 易挥发
C .两个实验均表现了 NH3 是碱性气体
D .两个实验均表现了 NH3 是还原性气体
7.氨能被氧气氧化,经一系列反应得到硝酸。分析如图实验所得结论错误的是( )
A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B .浓氨水中含有 NH3·H2O
C .若 Pt 丝始终保持红热,则该反应放热,催化剂是 Pt
D .锥形瓶口有少量红棕色气体出现,图中反应为 4NH3+7O2===4NO2+6H2O
02 02 H20
8 .已知 X、Y、Z、W(含同一元素)之间的转化关系为 X ― ― →Y ― ― →Z ― ― →W,且 X 与
W 发生反应生成一种易溶于水的盐,则 X 可能是( )
A .N2 B .NO2
C .NH3 D .NO
9.喷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应用下列各组气体-溶液,能出现喷泉现象的是( )
气体 溶液
A H2S 稀盐酸
B HCl 稀氨水
C NO 稀 H2SO4
D CO2 饱和 NaHCO3 溶液
10 .下列关于氨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已知 NH3 难溶于 CCl4)( )
A .氨气易液化,汽化时吸热,可用作制冷剂
B .氨气可以用浓硫酸干燥
C .用水吸收氨气可用图 1 的装置防止倒吸
D .氨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小,可用图 2 收集 NH3
11 .实验小组同学探究 NH3 与 Cl2 的反应, 装置如图所示。常温常压下, 将氨收集在薄膜保 鲜袋(无弹性)中,氯气收集在反应管中,关闭 K,按图连接好装置;将氨压入反应管,充分
反应后打开 K,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反应开始后,保鲜袋逐渐被吸入反应管
B .反应过程中,反应管中产生白烟
C .打开 K 后,水会倒吸入反应管
D .上述反应原理可用于检验输送氯气的管道是否泄漏
12 .如图所示为氨气喷泉实验的装置(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1)收集氨气应使用 法,要得到干燥的 NH3 可选用 作干燥剂。
(2) 用 图 甲装置进行 喷泉实验 ,上部烧瓶 已装满干燥 的氨气 , 引发水上 喷 的操作是
,该实验的原理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只提供如图所示的乙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
13 .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 可以验证 NH3 和 HCl 的有关性质。实验前 a 、b 、c 活塞均关闭。
(1)若要在烧瓶Ⅱ中产生“ 喷泉”现象,烧瓶Ⅰ中不产生“ 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若 先 打 开 a 、 c 活 塞 , 再 挤 压 胶 头 滴 管 , 在 烧 瓶 中 可 观 察 到 的 现 象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和控制活塞的开关, 在烧瓶Ⅰ中产生“ 喷泉”现象, 烧瓶Ⅱ中不产生“ 喷泉”
现象,其操作方法是 。
1 .合成氨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同时也是制取硝酸、炸药等的原料。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 )
A .N2 和 H2 在点燃或光照条件下可合成 NH3
B .NH3 和 HNO3 溶于水后都能导电,故两者都是电解质
C .NH3 遇到浓硝酸会发生反应产生大量白烟
D .由 NH3 制 HNO3 的过程中,氮元素被还原
2 .实验小组同学探究 NH3 与 Cl2 的反应,装置如图所示。常温常压下,将氨气收集在薄膜保鲜袋(无弹性)中,氯气收集在反应管中,关闭 K,按图连接好装置;将氨气压入反应管,
充分反应后打开 K。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反应开始后,保鲜袋逐渐被吸入反应管
B .反应过程中,反应管中产生白烟
C .打开 K 后,水会倒吸入反应管
D .上述反应原理可用于检验输送氯气的管道是否泄漏
3 .下列有关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氨分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只能升高,氨具有还原性
催化剂
B .氨的催化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NH3+5O2 ==== 4NO+6H2O
C .氨的催化氧化反应中若氧气过量则有红棕色气体生成
D .氨的催化氧化属于人工氮的固定
4 .某同学仿照“ 喷泉” 实验的原理,在实验室做了一个“ 喷烟” 实验,如图所示。他在甲、乙 两个烧瓶中分别充入 X、Y 两种无色气体, 在胶头滴管中盛有含酚酞的 NaOH 溶液, 实验时 将胶头滴管内的液体挤入甲烧瓶内, 然后打开止水夹, 便可以看到甲烧瓶中的导管口喷出白 色的烟,同时甲烧瓶中的溶液颜色逐渐变浅。若已知 X 、Y 是 HCl 、NH3 、Cl2 、O2 、CH4、
SO2 、NO 气体中的两种,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X 是 NH3 ,Y 是 HCl
B .X 是 Cl2 ,Y 是 NH3
C .X 是 SO2 ,Y 是 O2
D .X 是 NO ,Y 是 O2
5 .如图,利用培养皿探究氨的性质。实验时向 NaOH 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立即用另一个
表面皿扣在上面,如表中对实验现象所做的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现象 解释
A 浓盐酸附近产生白烟 NH3 与浓盐酸挥发的 HCl 气体反应 生成了 NH4Cl 固体
B 浓硫酸附近无明显现象 NH3 与浓硫酸不发生反应
C 氯化物溶液变浑浊 该溶液一定是 AlCl3 溶液
D 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湿润 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NH3 是一种可溶性碱
6 .如图所示,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管两端各放一团棉花,再用注射器同时在两端注入适量的
浓氨水和浓盐酸,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可表示为: NH3+HCl===NH4Cl
B .实验时会在玻璃管的 A 处附近看到白烟
C .用手触摸玻璃管外壁,会感觉到有热量放出
D .将浓盐酸换成浓硝酸会有相似现象
7 .在实验室里可按如图所示的装置来干燥和收集气体 R,多余的气体可用水来吸收,则 R
是( )
A .HCl B .Cl2
C .NO D .NH3
8 .在研究合成氨方法的历史上,不同的研究者曾 3 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氨是氮肥工业及
制取硝酸、炸药等的原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N2 和 H2 在点燃或光照条件下可合成 NH3
B .NH3 和 HNO3 溶于水后都能导电,故二者都是电解质
C .NH3 遇到浓硝酸会发生反应产生大量白烟
D .由 NH3 制 HNO3 的过程中,氮元素被还原
9 .氨广泛用于生产化肥、制冷剂等方面。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可用下图所示装置合成氨。
①亚硝酸钠与氯化铵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②锥形瓶中盛有一定量水并滴有几滴酚酞试剂。反应一段时间后, 锥形瓶中溶液变红, 则气
体 X 的成分为 N2、水蒸气、 和 (填化学式)。
(2)最近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 SUNCAT 的锂循环系统,可持续合成氨,其原理如
图所示。
图中反应Ⅱ属于 ,反应Ⅲ属于 (填“氧化还原反应”或“非
氧化还原反应”)。
10.按下图装置进行 NH3 性质实验。
(1)① 若 先 打 开 旋 塞 1 , B 瓶 中 的 现 象 是 ,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稳定后,关闭旋塞 1。
②再打开旋塞 2,B 瓶中的现象是 。
(2)①若先打开旋塞 2,烧杯中溶液显蓝色的原因是 (用化学用语表示)。
②取实验后烧杯中的溶液加热, 观察到的现象是 ,发
生的反应为 。
(3)用圆底烧瓶收集 B 中的气体。按如图所示装置仪器,打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的胶头
时 , 可 以 看 到 的 现 象 为 , 圆 底 烧 瓶 中 所 得 溶 液 的 浓 度 为
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是在标准状况下完成实验,且溶质不扩散)。
11.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实验室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验证氨的某些性质并收集少量纯
净氮气。试回答:
(1) 实 验 前 先 将 仪 器 按 图 连 接 好 , 然 后 , 此 操 作 进 行 的 方 法 是
,然后再开始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硬质试管内黑色的 CuO 粉末变成 色,盛无水
CuSO4 的干燥管内出现 色,并在最后的出气导管处收集到纯净、干燥的 N2。根据
这些现象,硬质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这个反应说明氨气具有 (填字母,下同)。
A .碱性 B .氧化性
C .还原性 D .不稳定性
(3)烧瓶内盛有生石灰,随着浓氨水的滴入,产生氨气的原因是 。
烧瓶中的生石灰可以用 (填药品名称)代替。
(4)洗气瓶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水和 。
(5)在最后出气管口收集干燥、纯净的氮气,收集方法是 。
A .排空气法 B .排水法 C .用塑料袋或球胆收集7.2.1 氨气
课后分层练
1 .下列有关氨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氨气极易溶于水,可以进行喷泉实验
催化剂
B .在反应: 4NH3+5O2 ==== 4NO+6H2O 中氨气表现氧化性
C .用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盐酸和浓氨水,相互靠近时会看到有白烟产生
D .加热盛 NH4Cl 的试管底部, NH4Cl 受热分解
[答案] B
[解析]喷泉实验利用的就是压强差, 氨气极易溶于水, 能形成压强差, A 正确; 在该反应中 N 元素的化合价由-3 价升高到+2 价,即氨气在本反应中作还原剂,B 错误;浓盐酸和浓氨 水都具有挥发性、而且还能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铵晶体, 所以用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盐酸和浓氨 水,相互靠近时会看到有白烟产生,C 正确; NH4Cl 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为氨气和氯化氢气
体, D 正确。
2 .下列关于氨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氨水显碱性,是因为氨水是一种弱碱
B .氨水和液氨成分相同
C .氨水中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粒子是 NH3(除水外)
D .1 mol·L-1 的氨水指在 1 L 溶液中含 NH3 、NH3·H2O 、NH 4+物质的量之和为 1 mol
[答案] D
[解析]溶于水的氨气大部分与水反应生成 NH3·H2O,所以, 除水外, 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粒 子是 NH3·H2O;NH3·H2O 是一种弱碱,在水中发生部分电离使溶液呈碱性;氨水中共含有 六种粒子,分别是 H2O 、NH3 、NH3·H2O 、NH4+、OH-和少量的 H+ ,是一种混合物,液氨
是纯净物,只有 NH3 分子。
3 .下列有关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氨气易溶于水,可以用来做喷泉实验
B .氨水的密度比水小,且其浓度越大,密度越大
C .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
D .氨易液化,工业上可用氨作制冷剂
[答案] B
[解析]常温下,1 体积水大约溶解 700 体积氨气且溶解得快,可以做喷泉实验;氨水密度比 水小, 故其浓度越大, 密度越小; 氨气比空气轻,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氨气易液化, 工业
上常用液氨作制冷剂。
4 .下列反应中说明氨有还原性和碱性的是( )
A .2NH3+3CuO===3Cu+N2+3H2O
B .8NH3+3Cl2===6NH4Cl+N2
催化剂
C .4NH3+6NO ==== 5N2+6H2O
D .NH3+HCl===NH4Cl
[答案] B
(
-
3
)[解析]NH3 表现碱性时, NH3→铵盐, NH3 表现还原性时, H3→含 N 元素物质, N 元素的
价态高于-3 价。A 项, NH3→N2,N 元素化合价升高, 无铵盐生成, NH3 只表现还原性; B 项,2NH3→N2,6NH3→6NH4Cl ,NH3 表现还原性和碱性;C 项,4NH3→2N2 ,无铵盐生成,
NH3 只表现还原性; D 项, NH3→NH4Cl,N 元素化合价不变, 生成铵盐, NH3 只表现碱性。
5 .如图是喷泉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烧瓶中的溶液呈红色
B .该实验说明氨气可电离产生 OH-
C .该实验说明氨气易溶于水
D .形成喷泉的原因是烧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
[答案] B
[解析]烧杯的酚酞溶液进入烧瓶后,会继续溶解氨气,溶液变为碱性,使酚酞溶液变为红色,
A 正确; NH3 不会发生电离, NH3 溶于水后形成 NH3·H2O ,NH3·H2O 可电离出 OH- ,B 错
误; 氨气极易溶于水, 使得烧瓶中的压强减小较快, 导管中的溶液上升速度也就快, 形成喷 泉, C 正确; 氨气溶于水之后, 烧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 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溶液压入烧
瓶中, D 正确。
6 .下图是 NH3 的两个性质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两个实验均表现了 NH3 易溶于水
B .两个实验均表现了 NH3 易挥发
C .两个实验均表现了 NH3 是碱性气体
D .两个实验均表现了 NH3 是还原性气体
[答案] C
[解析]实验Ⅰ体现了 NH3 易溶于水, 且水溶液呈碱性, 实验Ⅱ体现了 NH3 易挥发, 挥发出的氨 气分子和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分子结合生成白色氯化铵固体小颗粒, 也能证明氨气是碱性 气体, 所以两个实验均体现了 NH3 是碱性气体, 故 A 、B 错误, C 正确; 两个实验中都未发
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无氧化性和还原性的体现,故 D 错误。
7.氨能被氧气氧化,经一系列反应得到硝酸。分析如图实验所得结论错误的是( )
A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B .浓氨水中含有 NH3·H2O
C .若 Pt 丝始终保持红热,则该反应放热,催化剂是 Pt
D .锥形瓶口有少量红棕色气体出现,图中反应为 4NH3+7O2===4NO2+6H2O
[答案] D
[解析]浓氨水易挥发出氨,在红热的铂丝表面反应,故 A 正确;浓氨水中主要成分为 NH3·H2O,故 B 正确; 若 Pt 丝始终保持红热, 则证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催化剂是 Pt,故
C 正确; 锥形瓶口有少量红棕色气体出现, 证明氨气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反应的化学方
催化剂
程式: 4NH3+5O2 ==== 4NO+6H2O,故 D 错误。
02 02 H20
8 .已知 X、Y、Z、W(含同一元素)之间的转化关系为 X ― ― →Y ― ― →Z ― ― →W,且 X 与
W 发生反应生成一种易溶于水的盐,则 X 可能是( )
A .N2 B .NO2
C .NH3 D .NO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 X 、Y 、Z 、W(含同一元素)均含 N 元素,由 X 能与 W 发生反应生成一
催化剂
种 易溶于水 的盐 , 知 X 是 NH3 ,发生反应 :4NH3 +5O2 ==== 4NO +6H2O,2NO +
O2===2NO2,3NO2+H2O===2HNO3+NO;且 HNO3+NH3===NH4NO3。
9.喷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应用下列各组气体-溶液,能出现喷泉现象的是( )
气体 溶液
A H2S 稀盐酸
B HCl 稀氨水
C NO 稀 H2SO4
D CO2 饱和 NaHCO3 溶液
[答案] B
[解析]H2S 与稀盐酸不反应,且在稀盐酸中的溶解度较小,向圆底烧瓶中挤入少量稀盐酸, 不能造成圆底烧瓶内气压明显减小, 不能形成喷泉, A 项错误; HCl 能与稀氨水反应, 向圆 底烧瓶中挤入少量稀氨水会造成圆底烧瓶内气压明显减小,能形成喷泉,B 项正确;NO 与 稀硫酸不反应, 且在稀硫酸中溶解度非常小, 向圆底烧瓶中挤入稀硫酸, 不能造成圆底烧瓶 内气压明显减小, 不能形成喷泉, C 项错误; CO2 在饱和 NaHCO3 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小, 向 圆底烧瓶中挤入饱和 NaHCO3 溶液, 不能造成圆底烧瓶内气压明显减小, 不能形成喷泉, D
项错误。
10 .下列关于氨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已知 NH3 难溶于 CCl4)( )
A .氨气易液化,汽化时吸热,可用作制冷剂
B .氨气可以用浓硫酸干燥
C .用水吸收氨气可用图 1 的装置防止倒吸
D .氨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小,可用图 2 收集 NH3
[答案] B
[解析]氨气易液化,汽化时吸热,可用作制冷剂,A 正确;氨气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
所以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氨气, B 错误;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 而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小, 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大,所以氨气通入下层,防止倒吸,C 正确;氨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小,
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即短口进,长口出, D 正确。
11 .实验小组同学探究 NH3 与 Cl2 的反应, 装置如图所示。常温常压下, 将氨收集在薄膜保 鲜袋(无弹性)中,氯气收集在反应管中,关闭 K,按图连接好装置;将氨压入反应管,充分
反应后打开 K,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反应开始后,保鲜袋逐渐被吸入反应管
B .反应过程中,反应管中产生白烟
C .打开 K 后,水会倒吸入反应管
D .上述反应原理可用于检验输送氯气的管道是否泄漏
[答案] A
[解析]反应过程中,反应管中生成 NH4Cl 固体,悬浮于气体中,从而产生白烟,故 B 正确;
打开 K 后,因反应管内气体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所以水不会倒吸入反应管,故 C 正确;
利用上述反应原理, 可将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输送氯气的管道, 根据有无白烟产生, 判
断管道是否泄漏,故 D 正确。
12 .如图所示为氨气喷泉实验的装置(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1)收集氨气应使用 法,要得到干燥的 NH3 可选用 作干燥剂。
(2) 用 图 甲装置进行 喷泉实验 ,上部烧瓶 已装满干燥 的氨气 , 引发水上 喷 的操作是
,该实验的原理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只提供如图所示的乙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
[答案] (1)向下排空气 碱石灰
(2)打开止水夹, 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 氨气极易溶于水, 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 与
烧瓶外形成压强差
(3)打开止水夹, 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 氨气受热膨胀, 赶出玻璃管内的空气, 氨气
与水接触,即产生喷泉
[解析] (1)对于难溶于水的气体, 最好用排水法收集, 这样得到的气体较纯净。但 NH3 极易
溶于水,只能用排空气法,且 NH3 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空气小,故用向下排空气法。
(2)干燥气体时,最基本的要求是干燥剂不能与被干燥的气体发生化学反应。
(3)产生喷泉的“动力”是烧瓶内外有压强差。
13 .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 可以验证 NH3 和 HCl 的有关性质。实验前 a 、b 、c 活塞均关闭。
(1)若要在烧瓶Ⅱ中产生“ 喷泉”现象,烧瓶Ⅰ中不产生“ 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若 先 打 开 a 、 c 活 塞 , 再 挤 压 胶 头 滴 管 , 在 烧 瓶 中 可 观 察 到 的 现 象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和控制活塞的开关, 在烧瓶Ⅰ中产生“ 喷泉”现象, 烧瓶Ⅱ中不产生“ 喷泉”
现象,其操作方法是 。
[答案] (1)先打开 a 、b 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
(2)烧瓶Ⅱ导管口处产生白烟
(3)先打开 a、c 活塞, 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 a 活塞, 挤压胶头滴管, 再打开 c 活塞),片
刻后,关闭 a ,然后打开 b 活塞
[解析] 本题主要从 NH3 的性质和喷泉实验原理出发。
(1)若要在烧瓶Ⅱ中产生喷泉实验,必然使烧瓶Ⅱ中压强小于大气压强,则根据 NH3 的性质,
先打开 a 、b,再挤压胶头滴管即可。
(2)若先打开 a 、c 活塞, 再挤压胶头滴管, 则在Ⅱ中 NH3 被水吸收, 形成负压, Ⅰ中 HCl 进入
Ⅱ中, HCl 和 NH3 反应生成固体 NH4Cl,生成白烟。
(3)要在烧瓶Ⅰ中形成喷泉, 就要形成负压, 先打开 a 、c 活塞, 再挤压胶头滴管。片刻后, 关
闭 a ,打开 b。
1 .合成氨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同时也是制取硝酸、炸药等的原料。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 )
A .N2 和 H2 在点燃或光照条件下可合成 NH3
B .NH3 和 HNO3 溶于水后都能导电,故两者都是电解质
C .NH3 遇到浓硝酸会发生反应产生大量白烟
D .由 NH3 制 HNO3 的过程中,氮元素被还原
[答案] C
[解析]N2 和 H2 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生成 NH3 ,A 错误; NH3 溶于水, 与水反应 产生 NH3·H2O ,NH3·H2O 电离产生 NH4+、OH-而能导电, 因此 NH3·H2O 是电解质, NH3 是非电解质, B 错误; 浓硝酸具有挥发性, 挥发的硝酸蒸气遇 NH3 会发生反应产生 NH4NO3 而有大量白烟,C 正确;由 NH3 制 HNO3 的过程中,氮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
D 错误。
2 .实验小组同学探究 NH3 与 Cl2 的反应,装置如图所示。常温常压下,将氨气收集在薄膜 保鲜袋(无弹性)中,氯气收集在反应管中,关闭 K,按图连接好装置;将氨气压入反应管,
充分反应后打开 K。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反应开始后,保鲜袋逐渐被吸入反应管
B .反应过程中,反应管中产生白烟
C .打开 K 后,水会倒吸入反应管
D .上述反应原理可用于检验输送氯气的管道是否泄漏
[答案] C
[解析]NH3 与 Cl2 混合后, 发生反应: 8NH3+3Cl2===6NH4Cl+N2,40 mL NH3 与 15 mL Cl2 刚 好完全反应,此时气体由 55 mL 变为 5 mL,反应管内气体的压强减小,必然导致薄膜保鲜 袋进入反应管,最终使反应管内气体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由上面分析可知,反应开始后, 反应管内气体压强减小,保鲜袋逐渐被吸入反应管, A 正确;反应过程中,反应管中生成 NH4Cl 固体, 悬浮于气体中, 从而产生白烟, B 正确; 打开 K 后, 因反应管内气体的压强等 于大气压强,所以水不会倒吸入反应管, C 错误;利用上述反应原理,可将蘸有浓氨水的 玻璃棒靠近输送氯气管道中怀疑漏气的部位,从而根据有无白烟产生,判断管道是否泄漏,
D 正确。
3 .下列有关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氨分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只能升高,氨具有还原性
催化剂
B .氨的催化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NH3+5O2 ==== 4NO+6H2O
C .氨的催化氧化反应中若氧气过量则有红棕色气体生成
D .氨的催化氧化属于人工氮的固定
[答案] D
[解析]氨分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最低价,只能升高不能降低,氨具有还原性。氨的催化氧 化产生的一氧化氮与过量的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氨的催化氧化不属于氮的
固定。
4 .某同学仿照“ 喷泉” 实验的原理,在实验室做了一个“ 喷烟” 实验,如图所示。他在甲、乙 两个烧瓶中分别充入 X、Y 两种无色气体, 在胶头滴管中盛有含酚酞的 NaOH 溶液, 实验时 将胶头滴管内的液体挤入甲烧瓶内, 然后打开止水夹, 便可以看到甲烧瓶中的导管口喷出白
色的烟,同时甲烧瓶中的溶液颜色逐渐变浅。若已知 X 、Y 是 HCl 、NH3 、Cl2 、O2 、CH4、
SO2 、NO 气体中的两种,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X 是 NH3 ,Y 是 HCl
B .X 是 Cl2 ,Y 是 NH3
C .X 是 SO2 ,Y 是 O2
D .X 是 NO ,Y 是 O2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中已知的气体, 能产生白烟的是 HCl 和 NH3 或 Cl2 和 NH3 ,题干中甲乙两瓶均 为无色气体,排除 Cl2 ,再根据题中信息“ 甲烧瓶中的溶液颜色逐渐变浅”可知 X 是 NH3 ,Y
是 HCl。
5 .如图,利用培养皿探究氨的性质。实验时向 NaOH 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立即用另一个
表面皿扣在上面,如表中对实验现象所做的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现象 解释
A 浓盐酸附近产生白烟 NH3 与浓盐酸挥发的 HCl 气体反应 生成了 NH4Cl 固体
B 浓硫酸附近无明显现象 NH3 与浓硫酸不发生反应
C 氯化物溶液变浑浊 该溶液一定是 AlCl3 溶液
D 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湿润 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NH3 是一种可溶性碱
[答案] A
[解析]NaOH 固体溶于水放热,氨水易挥发,实验时向 NaOH 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会产生 氨,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铵,反应现象是有白烟生成,故 A 正确;氨为碱性气体,与浓 硫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铵, 故 B 错误; 氨与氯化物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氢氧化物, 如氯 化物溶液变浑浊, 可能生成难溶性氢氧化物, 但不一定为 Al(OH)3 ,也可能为 Mg(OH)2 等沉
淀,故 C 错误;氨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原因是与水反应生成 NH3·H2O,电离生成
OH- ,溶液呈碱性,但氨为非电解质,不属于碱,故 D 错误。
6 .如图所示,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管两端各放一团棉花,再用注射器同时在两端注入适量的
浓氨水和浓盐酸,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可表示为: NH3+HCl===NH4Cl
B .实验时会在玻璃管的 A 处附近看到白烟
C .用手触摸玻璃管外壁,会感觉到有热量放出
D .将浓盐酸换成浓硝酸会有相似现象
[答案] B
[解析]NH3 与 HCl 反应生成氯化铵, 则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可表示为: NH3+HCl===NH4Cl, A 正确;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浓氨水也具有挥发性, 实验时会在玻璃管的 B 处附近看到白烟, B 错误; NH3 与 HCl 反应属于放热反应, 则用手触摸玻璃管外壁, 会感觉到有热量放出, C 正确; 浓硝酸也具有挥发性, 会挥发出硝酸,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可以挥发出氨气, 硝酸与
氨气反应生成硝酸铵固体,会发生类似现象, D 正确。
7 .在实验室里可按如图所示的装置来干燥和收集气体 R,多余的气体可用水来吸收,则 R
是( )
A .HCl B .Cl2
C .NO D .NH3
[答案] D
[解析]此气体要符合 4 个条件:①可用固体干燥剂干燥;②可用排气法收集;③密度比空
气小; ④该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大。符合这 4 个条件的气体为 NH3。
8 .在研究合成氨方法的历史上,不同的研究者曾 3 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氨是氮肥工业及
制取硝酸、炸药等的原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N2 和 H2 在点燃或光照条件下可合成 NH3
B .NH3 和 HNO3 溶于水后都能导电,故二者都是电解质
C .NH3 遇到浓硝酸会发生反应产生大量白烟
D .由 NH3 制 HNO3 的过程中,氮元素被还原
[答案] C
[解析]N2 和 H2 合成氨的条件是高温、高压、催化剂, 在点燃或光照条件下, N2 和 H2 不发生 反应,故 A 项错误;氨水能导电是因为 NH3 溶于水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电离出自由移 动的离子, NH3 自身不能电离, 因此 NH3 不是电解质, HNO3 属于电解质, 故 B 项错误; 浓
硝酸易挥发, NH3 与挥发性的硝酸反应生成 NH4NO3 固体, 现象为产生大量的白烟, 故 C 项
催化剂
正确;用氨制备硝酸的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依次为 4NH3+5O2 ==== 4NO+ 6H2O,2NO+O2===2NO2,4NO2+O2+2H2O===4HNO3 ,N 元素的化合价由-3 价升高至+5
价,被氧化,故 D 项错误。
9 .氨广泛用于生产化肥、制冷剂等方面。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可用下图所示装置合成氨。
①亚硝酸钠与氯化铵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②锥形瓶中盛有一定量水并滴有几滴酚酞试剂。反应一段时间后, 锥形瓶中溶液变红, 则气
体 X 的成分为 N2、水蒸气、 和 (填化学式)。
(2)最近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 SUNCAT 的锂循环系统,可持续合成氨,其原理如
图所示。
图中反应Ⅱ属于 ,反应Ⅲ属于 (填“氧化还原反应”或“非
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 (1)①NO2-+NHN2 ↑+2H2O ②H2 NH3
(2)非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 (1)①亚硝酸钠具有强氧化性, 与氯化铵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生成氮气, 反应的离子 方程式为 NO2-+NHN2 ↑+2H2O。②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与亚硝酸钠和氯化铵
反应生成的氮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了氨,因此锥形瓶中含酚酞的水变红,则气体 X
的成分为 N2、水蒸气、 H2、NH3。
(2)反应Ⅱ是 Li3N 与水反应生成氨和 LiOH 的过程, 反应中没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属于非氧
化还原反应。反应Ⅲ中氢氧化锂转变为锂、氧气和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10.按下图装置进行 NH3 性质实验。
(1)① 若 先 打 开 旋 塞 1 , B 瓶 中 的 现 象 是 ,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稳定后,关闭旋塞 1。
②再打开旋塞 2,B 瓶中的现象是 。
(2)①若先打开旋塞 2,烧杯中溶液显蓝色的原因是 (用化学用语表示)。
②取实验后烧杯中的溶液加热, 观察到的现象是 ,发
生的反应为 。
(3)用圆底烧瓶收集 B 中的气体。按如图所示装置仪器,打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的胶头
时 , 可 以 看 到 的 现 象 为 , 圆 底 烧 瓶 中 所 得 溶 液 的 浓 度 为
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是在标准状况下完成实验,且溶质不扩散)。
[答案](1)①有白烟出现 因 A 瓶中 HCl 气体压强大, 所以 HCl 进入 B 瓶,与 NH3 发生反应,
生成白色 NH4Cl 固体颗粒 ②石蕊溶液进入 B 瓶,且溶液显红色 (2)①NH3·H2O口口NH4+
Δ
+OH- ②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由蓝色又变为紫色 NH3·H2O =====NH3 ↑+H2O
(3)产生蓝色喷泉 mol·L-1
[解析](1)①A 瓶中压强比 B 瓶中压强大, 打开旋塞 1,HCl 气体进入 B 瓶并与 NH3 反应生成 NH4Cl ,B 瓶中产生白烟。②反应后 B 瓶中压强减小,关闭旋塞 1,打开旋塞 2,烧杯中的 石蕊溶液倒吸入 B 瓶, 因 B 瓶中 HCl 剩余, 得到的溶液显酸性,溶液变红色。(2)①氨水中
NH3·H2O 电离得到 NH4+、OH- ,故溶液显碱性。②氨水不稳定,在加热条件下 NH3·H2O
Δ
分解生成氨和水, 碱性逐渐减弱, 溶液由蓝色又变为紫色。NH3·H2O =====NH3 ↑+H2O。(3)NH3
溶于水显碱性。NH3 气体形成喷泉后,溶液充满烧瓶,设烧瓶容积为 VL,则溶液体积为 V
mol 1
L,则 c(NH3) = Ⅴ L =22.4 mol·L-1。
11.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实验室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验证氨的某些性质并收集少量纯
净氮气。试回答:
(1) 实 验 前 先 将 仪 器 按 图 连 接 好 , 然 后 , 此 操 作 进 行 的 方 法 是
,然后再开始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硬质试管内黑色的 CuO 粉末变成 色,盛无水
CuSO4 的干燥管内出现 色,并在最后的出气导管处收集到纯净、干燥的 N2。根据
这些现象,硬质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这个反应说明氨气具有 (填字母,下同)。
A .碱性 B .氧化性
C .还原性 D .不稳定性
(3)烧瓶内盛有生石灰,随着浓氨水的滴入,产生氨气的原因是 。
烧瓶中的生石灰可以用 (填药品名称)代替。
(4)洗气瓶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水和 。
(5)在最后出气管口收集干燥、纯净的氮气,收集方法是 。
A .排空气法 B .排水法 C .用塑料袋或球胆收集
[答案]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关闭分液漏斗活塞, 向广口瓶内加水, 浸没进气导管口, 用 酒精灯在烧瓶下稍加热, 若导气管口有少量气泡冒出, 停止加热后, 导管内水面上升, 形成
一段稳定的水柱,就可以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Δ
(2)红 蓝 3CuO+2NH3 ===== 3Cu+3H2O+N2 C
(3)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促使 NH3 逸出 氢氧化钠或碱石灰 (4)吸收多余 NH3 ,保护环境
(5)C
[解析] 由黑色的 CuO 粉末变红知 NH3 与 CuO 反应后生成铜单质,由无水 CuSO4 变蓝知
Δ
NH3 与 CuO 反应后生成了 H2O,再根据题意可有:NH3+CuO ――→ N2+Cu+H2O,配平即可。
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氮气中含有水蒸气, 又由于 N2 的密度接近空气的密度, 收集 N2 不能用排
空气法,故 C 项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