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 小调集萃 演唱 ☆沂蒙山小调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 小调集萃 演唱 ☆沂蒙山小调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04-15 15:3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小调集萃》《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沂蒙山小调》是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调集萃》中的首小调,这一单元是继七年级上册劳动号子的学习之后的又一民歌体裁.初中音乐教材应对小调有所了解和认知。本单元选择了《无锡景》《沂蒙山小调》《一根竹杆容易弯》《小放牛》等 4首小调曲目及其它类别的三首作品,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学唱这首歌曲,让我们的学生作为山东人了解山东民歌的特点并会唱山东民歌,也能借着山东民歌了解其他地方的民歌。
教材分析
这是继七年级上册劳动号子的学习之后,本单元继续介绍几首适于初中生学习的小调曲目及其它类别的 3首作品。《沂蒙山小调》是其中的一首。然而,按照民歌音乐体裁的分类,只是民歌分类法中其中的一种。尽管对于民歌体裁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划分看法比较统一,相但在各音乐体裁类别之间的相互渗透,是民歌中十分自然的现象。初中教学对小调有所了解和认识。《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具有浓郁北方语言特点的,起初流传于山东沂蒙地区的小调,内容以歌颂沂水、蒙山的自然风光和勤劳淳朴的劳动人民及幸福生活为主。这首歌曲共四个乐句,每句 3小节,每句节奏型基本相同,他们加强了旋律的韵味和抒情性,确立了“起、承、转、合”的完整结构。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于民歌的了解不多,虽然小学课本和初一课本有一定量的民歌内容,可能孩子不怎么感兴趣,对民歌了解还是有所欠缺。在以上基础上,就要复习巩固已有的民歌知识。这节课先从学生身边的本土民歌学起,让学生作为山东人了解山东民歌的特点,风格,并学会演唱,最后再拓展各地的民歌,来增加学生的民歌视野,培养他们学习民歌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情感 态度 价值观积极参与欣赏、学唱《沂蒙山小调》的音乐活动,感受山东民歌的韵味,喜欢山东民歌,初步了解山东音乐文化。
2.知识与技能用婉转优美的声音,自信、有感情地演唱《沂蒙山小调》;懂得鱼咬尾、变换拍子、一段体、音乐知识;唱好山东方言、一字多音和拖腔;总结山东民歌特点。
3.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共同欣赏、感受、模仿、演唱、体验等方法感知山东民歌的音乐风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唱歌曲《沂蒙山小调》,感受山东民歌的韵味,总结山东民歌特点。
难点:对民歌韵味的把握,山东方言、一字多音和拖腔。
【教学用具】多媒体、钢琴、黑板等【教学方法】赏析法、讲授法、谈话法、体验法、表演展示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演唱《沂蒙山小调》 初次见面,老师送给大家一支歌,你听过吗?熟悉吗?它是我们山东民歌,什么是民歌?民歌分类。什么是小调。
二、新课教学
1.初听歌曲,画旋律线,提问音乐要素。
2.复听歌曲,了解鱼咬尾。
3.视唱旋律。
师:我唱了几个乐句?
生:四个。
师: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第一乐句的起头(师弹),第二乐句的承上启下,是对第一乐句的进一步是展示(师弹),第三乐句有变化了,属“转”(师弹),第四乐句有明显结束感,属“合”(师弹)。四个乐句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符合作品的呈示、发展结束的逻辑;再看看,第一乐句最后一个音和第一乐句第一个音,发现什么?
4.学唱第一段歌词青山绿水多好看,以风吹草低儿见牛羊!优美动听的歌声倾吐人们对沂蒙山的赞美、热爱之情。有没有自已喜爱或觉得比较难唱的地方?
5.教师范唱通过老师带有韵味的范唱,你听出最有山东特色的句子吗?生:找出具有山东地方特色的方音并学唱生:唱第一、二段歌词,强调情感、歌曲的韵味和方言6.完整演唱。
三、拓展
1.欣赏淄博民歌《赶牛山》谈感受
2.欣赏济宁民歌《大辫子甩三甩》谈感受
3.总结山东民歌特点
4.朱之文《沂蒙山小调》
四、总结
一曲旋律悠扬、节奏明快的《沂蒙山小调》,唱红了沂蒙山,风靡了齐鲁大地,回荡在大江南北,成为一首反映沂蒙山乡土气息的代表作,其优美的旋律也早已飞出国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优秀民歌”!这是沂蒙山的骄傲,是山东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国民歌的骄傲!让我们多多唱响山东民歌,让它走出山东走向世界!
《沂蒙山小调》课后反思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山东民歌,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一段体。歌曲既有小调的特点又有山歌的色彩,演唱声音高亢豪放,这样的风格学生是不大喜欢演唱。为了让学生张开嘴,我就想办法声情并茂的引导他们,拉近师生的距离,也拉近学生与民歌的距离,让他们感觉到演唱民歌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他们在张嘴学唱时会越来越自信。在学习中,我把乐理知识简单化让学生自己来分析、消化、总结,比如“鱼咬尾”“起承转合附点"等。根据这首歌的特点,我采用了视唱法教学,发现学生学习的效果还不错。这堂课里,在学了《沂蒙山小调》后,我给学生欣赏了山东的另一首《赶牛山》,并邀请学生跟老师配合演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了解山东的民歌风格,最后有一个小教学,欣赏我们自己家乡济宁的民歌《大辫子甩三甩》,发现学生兴趣高涨,学习的效果很好。总之,我感觉这节课虽然不是很精,但总的来说师生很愉快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一点我很欣慰。不过,我以后会在备课上多用点心,尽量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