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猫》课件 (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猫》课件 (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6 10:5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新课导入
猫大概算得上是宠物里面最优雅的动物之一了,它的身体舒展的一举一动都能够惹人怜爱,而且猫非常地粘人,它能够在主人的身边一直围绕着,所以人们非常愿意养猫在家里,茸茸的毛、暖和的身体都让人爱不释手。
但有个家庭养了三只猫后,就再也不养猫了,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探究这户人家永不养猫的真正原因和苦衷。

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了解“我”家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理清文章的结构。
3.体会“我”同情弱小、勇于自省的精神,学会关爱动物、尊重生命。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郑振铎(duó)(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曾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著有《郑振铎文集》《郑振铎选集》等。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
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1925年。20世纪20年代,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猫》正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出来的。
字词清单
逗( ) 消耗( ) 污涩( )
忧郁( ) 红绫( ) 懒惰( )
安详( ) 乞丐( ) 预警( )
怅然( ) 诅骂( ) 蜷伏( )
一缕( ) 虐待( ) 屋脊( )
叮嘱( ) 辩护( ) 怂恿( )
惩戒( ) 倚着( ) 冤枉( )
妄下断语( ) 畏罪潜逃( )
dòu

xiánɡ
chànɡ

zhǔ
chénɡ
wànɡ
qián
hào
línɡ
ɡài

nüè
biàn


duò
jǐnɡ
quán

sǒnɡ yǒnɡ
yuān
词语解释
污涩:
怂恿:
安详:
提心吊胆:
预警:
怅然:
蜷伏:
畏罪潜逃:
惩戒:
妄下断语:
虐待:
肮脏且不光滑。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从容不迫,稳重。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弯着身体卧着。
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通过处罚来警戒。
胡乱、随意地下结论。
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
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整体感知
  来历 外形 性情 家人态度 结局 我的情感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从隔壁
要来的
从舅家
要来的
从门口
捡来的
花白色的毛
浑身黄色
毛色花白
不好看
很活泼
更有趣
更活泼
不活泼懒惰、忧郁
很喜欢
被它吸引
不喜欢
若有若无
病死
丢失
死亡
酸辛
怅然、愤恨、诅骂
难过、良心受伤
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完成下表。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2):第一次养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3-14): 第二次养猫的经过。
第三部分(15-34):第三次养猫的经过。
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归纳段意。
整体感知
“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①开门见山;
②总领全文;
③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④也为末尾“我家永不养猫”埋下伏笔。
合作探究
(1)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将第一只猫的形态比喻成“带着泥土的白雪球”,再用动词“滚来滚去”与“白雪球”照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猫的活泼、可爱。
合作探究
这篇文章生动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请找出相关的细节描写并分析。
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猫的可爱活泼,表达了“我”对它的喜爱之情。
(3)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2)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动作描写,运用了“跑、爬、扑、捉、跃、晒”等动词,将小猫在园中乱跑、爬树、捉蝴蝶、跑到街上等动态场景写得活灵活现,表现了小黄猫的活泼有趣,突出了“我”的喜爱之情。
合作探究
承上启下。“安慰三妹”承接上文,“再要一只”开启下文。
“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2段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内容上,表现“我”对失去美好事物感伤、难过的心情。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14段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①来历卑微,是一只捡来的流浪猫;
②本性不活泼,不喜欢玩游;
③我们一家对它不感兴趣不在意;
④日渐长胖的体形和被火烧脱的毛皮,使它更加难看;
⑤不捉老鼠,终日懒惰地趴着。
文中第三只猫“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表现在哪些方面?
合作探究
“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
前五个情节是详细叙述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合作探究
事发前,“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事发后,“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我”是根据什么判定出芙蓉鸟是被这只猫咬死的?
合作探究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这个情节的设置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从内容上看,真相大白,原来花白猫蒙受了冤屈,同时,也为下文写“我”的自责做了铺垫。
合作探究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从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使用了比喻修辞和心理描写,将自己的“暴怒、虐待”比作刺痛良心的“针”,生动地表现了“我”的悔恨、内疚与自责。
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与“我”的武断、粗暴有关,它催“我”良心发现,感到内疚和悔恨。因此,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合作探究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的第三只猫的悲剧,“我”为此深感悔恨、内疚,决心永不养猫。
结尾在内容上深化中心,发人深思;
结构上照应标题和开头,总结全文。
作者借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凡事不要主观臆断,妄下结论,否则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对人对事不能存有偏见;
要平等地对待生命,关爱弱小者。
合作探究
本文通过“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人们凡事不要主观臆断,妄下结论,否则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也告诉人们要平等地对待生命,关爱弱小者。
文章主旨
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
写第二只猫不怕生人,在街上乱跑,“我们”的担心等,预示其被人捉走;
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
这些伏笔起到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结构严谨。
找出预示三只猫命运的伏笔并分析其作用。
合作探究
第三次是详写。
用前两次来为第三次做铺垫。由于有前两只猫作对比,后者的命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更加深切的同情,就更加突出了“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因而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不单写这一次,而要写另外两次呢?
本文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①点明本文的写作对象;
②起线索作用。
合作探究
(1)抓住事物特征,生动的细节描写。
(2)对比烘托。
(3)心理描写。
(4)设置伏笔。
(5)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写作特色
1.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1)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 )
(2)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 )
(3)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 )
(4)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 )
描写
抒情
记叙
描写
课堂检测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
(1)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 )
(2)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 )
(3)她慌忙地跑下楼来,答道:“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 )
(4)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 ( )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