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自制第2课《 泰山日出》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自制第2课《 泰山日出》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23 07:5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2.泰山日出 徐志摩 日出是壮美的,许多人会赞美它,描绘它,形容它,可是
我们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该怎样下笔,心头一片茫然。徐志摩的
这篇散文只选取泰山日出的一个短暂场面,却在它的妙笔生花
下,整个日出景象被描绘得绚烂多彩,变幻无穷,使人眼花缭
乱,美不胜收。??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描绘的泰山日出
的特点。(重点)
2.过程与方法: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传神;理解作者
写泰山日出的用意所在。(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一种给人
以新的、生机的、神秘的、美的享受。
(难点) ???教材精析??? 徐志摩 (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他从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他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这篇文章写于1923年,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本文也是作者写给印度诗哲泰戈尔来华访问的颂词。文中字里行间洋溢的热烈情感,光从自然景色的美好是不能充分解释的,文中的许多描写都含有象征的含义。 写作原由《小说月报》约稿;游泰山归来;作为泰戈尔即将来华的颂词。泰戈尔??? 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他主要作品有《吉檀迦利》《新月集》 《飞鸟集》等 。 yù yàn? huò cuì ǎi
mínɡ sà tuò mǎ nǎo lěi
dǎo wānyán chíchěnɡ yú jiāo

ɡōu yín ɡèn yì
?1.字词正音。 饱饫 无餍 醒豁 厚毳 雾霭
溟濛 飒飒 平拓 玛瑙 层累
祈祷 蜿蜒 驰骋 四隅 浮礁
海句力士 无垠 横亘 消翳2.词语释义。饱饫:
无餍:
醒豁:
溟濛:
飒飒:
驰骋:
层累:
横亘:
翳:饱食,这里指充分地体味。
无法满足。
清醒豁亮。
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糊。
形容风声。
层层累积。
(桥梁、山脉等)横跨;横卧。
(骑马)奔驰。
遮蔽。1.这篇课文都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写作顺序来写的? 云海、日出、想象自己是一个巨人、对日出的赞美。? 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描写的。 整体朗读 2.找出文章中对日出景象描写的语段并齐读。思考本段是如何描写太阳升起的。 文章第10自然段;运用比喻,既写出了它的颜色,又
描绘了它的形状。拟人的修辞,变现出了痛苦的经历。听读课文阅读第1—8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1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写云海的?? 先用一个“狂叫”,从主观感受上夸赞云海的奇异。接着作者使用了形象的比喻,对云海进行细致的描绘,再通过作者的幻想来展示云海的神奇。 通过这样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手法,化实为虚,
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泰山日出对“我”所产生的震憾,
便于下文表达“我”对磅礴壮观的日出的礼赞之情,增
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文中把“我”幻想成一个巨人,有什么好处??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日出时变幻莫测的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了日出时候景色的奇丽。? 3.文中用“鱼龙”“神驹”等各种动物形象来比喻的好处是什么??4.?有人说“作者写巨人是故意夸大自我”,你是否同意?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意。从第2—8自然段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作者设此比喻的目的旨在让人们联想到光明即将到来时激动的情态。?5.课文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和赞美? 本文不是集中笔力描绘日出的壮丽图景,而是重在写自己
的期盼、激动、幻想。
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
发生了奇异的幻想——我躯体无限地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 流久慕未见而将见的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
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形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地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现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也已在霞彩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
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6.作者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渴望和赞美?有什么关 键词能提示我们? 关键词:巨人 睡意 唤醒 东方 光明 复活这
是用了象征的写法,象征东方巨人的觉醒。再考虑写作
时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光明”“复活”等都是
象征五四精神。这里的欢乐,狂欢般的,是对五四新文
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品读课文,比较“日出”同样是描写日出,试比较刘白羽、徐志摩对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描写,品味三人所描写的最生动之处。1.刘白羽:好处—⑴太阳本来是有固定形状的,刘却以液态(沸腾)来形容,显得特别新颖。⑵刘选择了一系列富于动感和力度的的动词来表现日出那的强大力量(矗起、闪、抛溅、上冲、迸射、冲破、飞跃等),动感力度较强的词表现日出一刹那的巨大气势和力量,及其雄壮、瑰丽,真的是气象万千。⑶“光明的白昼由夜空迸射出来的一刹那”,这里夹杂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晨光与黑夜的交替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的交替,这里作者联想到的是新中国的瑰丽景象,同时双关。
2.徐志摩:好处—传神地刻画对日出的企盼、渴望,对初升之时跳动庄的精微感受,似乎感受到作者在呼唤,在催促,在目
不转睛地注视,在协助太阳完成这一伟大的诞生。 比较刘白羽和徐志摩写法的异同。 刘白羽:把景象写透以后才激动起来,慢慢诱导读者激动,避免读者跟不上趟而无动于衷(层层烘托、步步蓄势,在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奇景)
徐志摩:善于调动读者情绪和作者同步发展,循序渐进。徐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情绪来得很快,很突然,引起读者的惊异,以戏剧性的悬念,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刚开始漫不经心,懒洋洋,笔锋一转“果然”读者的情绪还没跟上“我不由得打声狂叫”引起读者的惊异的作者激动的景色,倒不一定一下子很惊人,很令人震撼,写景抒情文章常用的手法,以作者的情感为主导。
刘白羽:1描写角度新; 2立意深远; 3表现手法巧妙。
徐志摩:词藻华丽、立意新奇、色调绚烂、富有音乐性。 本文作者通过对泰山日出的诗化的想象,使精神渐入无疆之境,将个人内心的灵思与对风景的体验幻作祷祝的巨人,展现了对古老的东方文明的倾情赞颂,借以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对光明的渴望。日出中国文化日出前:黑暗死气、看不到光明日出中:瑰丽、光明美好前景日出后:讴歌、赞美异彩纷呈象征学了本篇文章你最欣赏的是哪方面、哪一点?从想象丰富、描写细致、修辞生动等角度分析。 诗人徐志摩用“浓的化不开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一幅
真挚而热烈的迎日图,表达对光明的企盼与赞美,字字传
神,句句含情。学习此文,我们懂得了品文章之妙需悟语
言之美,我们也应尝试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来传达
自己的所见所思。小 结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课堂或课外写一篇描写家乡日出的片段。 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