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中国古民居欣赏
——南北民居代表
蔡美美
中国疆域辽阔,不同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再加上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影响,造成各地居住房屋样式以及风格的不同。按区域分,中国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包括江南民居、西北民居、北京民居、华南民居、以及少数民族民居等。江南水乡民宅
江南民居 江南因为地理原因,水资源丰富,所以大部分的村镇、城市的建筑基本上立于河岸两岸,两岸的建筑将河流围成一条水街。周庄古镇就是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这里建筑多临河而建,为了防水防潮,墙壁下部分一般使用大块石或用石料贴面。 江南民居 无锡薛福成故居
高迁古村位于风光秀丽的浙江仙居县白塔镇境内,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神仙居、景星岩相邻。仙居山水的神奇美与高迁古村的古典美得到绝妙的组合,使游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视不游高迁古村为一生遗憾。东为开阔平原,南依鹰嘴山和景星岩,西邻白水溪。古村总面积1平方公里,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村拥山环水,河流纵横,果园丛林,田园风光,是一处融山、水、古建筑群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旅游圣地。 仙居吴氏一族祖根无锡梅村
江南之西塘游记 梦里水乡复古风情
乌衣巷在南京夫子庙西南数十米处,是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原为东晋名相王导、谢安的宅院所在地,后被唐代刘禹锡写入诗中。
三国时,乌衣巷是驻守南京部队营房所在地。当时军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东晋初,大臣王导住在这里,后来便成为王、谢等豪门大族的住宅区。到了中唐,诗人刘禹锡以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叹,足见王谢旧居早已荡然无存。
江南水师学堂遗址
江南民居的平面布局方式,与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都是封闭式院落,但相对紧凑一些。住宅的大门一般开在中轴线上,中轴线上的第一座房子是用来接待客人和举行典礼的大厅,后面院内多有二层小楼,为了通风采光,院墙上都开有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
南方炎热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对江南的建筑产生了极大影响,为了防潮避湿气,江南民居的墙一般较高达,开间也大,设前后门,便于通风。同时,为了隔绝地上地上的湿气,一般为两层建筑,二层做卧室。底层多为砖墙,上层为木结构。
浙江乌镇
乌镇位于浙江省北部的桐乡市境内,是江南水乡六大古镇之一,四条老街呈“十”字交叉,形成水陆相邻、河街平行的双棋盘式格局。镇上民居多依水而建,现存有大量明清建筑,尤其是位于西栅老街的古建筑群,保存相当完好。位子镇东的立志书院是茅盾少年时读书的地方,现已辟为茅盾纪念馆。镇中景点主要有茅盾故居、昭明太子读书处、乌将军庙、汇源当铺、修真观戏台、林家铺子等。乌镇依河道而建的廊棚极富水乡韵味,是古镇上典型的建筑。 浙江乌镇江苏同里镇
同里镇位于江苏吴江市东北,距上海80千米,距苏州20千米,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典型水乡风格的古镇。同里旧称“富土”。唐初改为“铜里”。宋时将旧名拆字为“同里”。同里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镇内由15条河流纵横分割为7个小岛(圩),由49座桥连接。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明清民居,鳞次栉比;宋元明清桥保存完好。它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赢得“东方小威尼斯”的美誉。 浙江南浔镇 南浔是江南地区知名度极高的历史文化名镇,位于湖州市东北角,距湖州市区33千米,距苏州市区51千米。明代万历年至清代中叶为南浔经济最繁荣鼎盛时期,到近代,南浔是一个罕见的巨富之乡。南浔地区保存着大量的古民居,特别是南浔古镇的嘉业堂更是我国著名的藏书楼。据称嘉业堂建于1920年,当年曾经耗银30万两建成,藏书60万卷,与宁波的天一阁齐名。与嘉业堂毗邻的小莲庄是江南著名的私家花园,系清朝的光禄大夫刘墉所建。江苏甪直古镇甪直位于江苏昆山市,是江南六个著名古镇之一,距苏州城东南二十五公里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又传古代独角神兽“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过,见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就长期落在甪直。甪直的特点是水多桥多,桥多而密,原有宋、元、明、清时代的石拱桥七十二座半,现存四十一座,造型各异、各具特色,古色古香。有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平顶桥,也有装饰性很强的双桥、左右相邻的姊妹桥和方便镇民的平桥,其中两桥相连成直角的双桥有5处 徽州民居徽州民居 徽州民居最突出的特点是马头墙和青瓦。马头墙高人,能把屋顶都遮挡起来,起到防火的作用。门楼用石雕和砖雕进行装饰,装饰纹样富有生活气息。宅院大多依地而建,分三合院、四合院,合院又有二进、三进之分。徽州民居屋顶的处理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特点。四水归堂是指大门在中轴线上,正中为大厅,后面院内有二层楼房,四合房围成的小院称天井,目的是为了采光和排水。四面屋顶的水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 北京民居
蒙古包
陕北窑洞
北方古城与民宅 北京作为建城3000多年的古城和建都900多年的五朝古都,独特的政治文化历史地位决定了北京都市民居的发达。长期居住北京的历代贵族、王公大臣、商贾雅士对家居环境都有相当高的需求,这些都促进了北京民居名宅的发展与完善。? 北京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民居 北京四合院是中国四合院的代表作品。四合院严格按照中轴线布局,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布局。这一布局方式,严格遵循了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在房间的使用上家庭成员从尊卑、长幼等进行分配。蒙古包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 蒙古包???陕北窑洞陕北窑洞陕北窑洞大致有4种类型,即土窑、接口窑、石窑、砖窑。土坯窑是土窑的衍化,薄壳窑是砖窑的派生,砖石窑是两种建材的混合使用。陕北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多种,一般城市里以石、砖窑居多,而农村则多是土窑或石料接口土窑。陕北窑洞以靠山窑为最典型。它们是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往往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有的在洞内加砌砖券或石券,以防止泥土崩溃,或在洞外砌砖墙,以保护崖面。规模较大的在崖外建房屋,组成院落,成为靠崖窑院。陕北高原是窑洞的故乡。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