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第十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度
高中历史期中考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总分60分)
1.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认为,人无法战胜自然,死亡也不可避免;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则认为应顺从、享受自然,对自然常怀感恩之情,相信人能死而复生,灵魂不灭。这反映出
A.自然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B.古埃及的文明历史悠久
C.两河流域文明较为发达 D.古代各地文明缺乏交流
2.波斯帝国的建筑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独特之处在于,大型建筑不是神庙,而是宫殿,它们不是用来赞美神,而是用来颂扬“王中之王”。据此可知
A.君主专制导致波斯建筑衰落 B.波斯建筑大量吸收外来文明
C.政治制度影响波斯建筑风格 D.民主政治推动波斯建筑发展
3.中世纪西欧的庄园制下,农民需为领主服一定的劳役。11世纪以来,农民在服劳役期间,领主要为其提供较为丰盛的膳食,通常包括鱼、肉、啤酒等,如不兑现,农民有权拒服劳役。这说明庄园制下
A.封建剥削已荡然无存 B.实现了领主与农民的平等
C.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 D.形成了较明确的契约关系
4.12世纪中期,英王亨利二世推行司法改革,加强王室巡回法庭的作用。平民在缴纳一定费用后,可将自己的案件从领主法庭移交王室巡回法庭审理,王室巡回法庭判定的案件记录在案,成为以后判案的依据。这样,王室的法律逐渐替代了封建领主的法律。这-改革( )
A.加强了王权和国家意识 B.建立起英国现代司法体系
C.推动了城市自治的发展 D.打破了传统的封君封臣制
5.15世纪中期,欧洲的水手只知道全世界大约15%的海岸线;到了1650年,接近50%的海岸线已经为欧洲水手所知。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商业革命的发生
C.价格革命推动 D.近代科学的建立
6.伴随着全球化研究的深入,有学者认为,全球化绝非当代才有的现象,也不是始于15-16世纪,而是自从人类组织出现以来一直存在的发展趋向。自国家产生至16世纪,可称为“古典版全球化”阶段。下列史实可以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
A.《一千零一夜》的产生 B.马铃薯的培育
C.“浮动园地”的发明 D.私有制的出现
7.据统计,在新航路开辟后的二三百年里,尽管受到各种新病毒的影响,人口大量死亡,但是全世界的人口总数并未减少。1600年前后,世界人口约为5.4亿;到1750年前后,约为7.2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人口的迁徙 B.物种交换推动生产力的进步
C.价格革命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D.殖民扩张传播先进生产技术
8.16世纪以前,中国的茶叶、巴西的砂糖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消费品。17世纪初期的欧洲,砂糖和茶都是在药店里出售的贵重药品。19世纪,英国城市工人的早餐普遍包含红茶、砂糖。这些变化说明( )
A.海外贸易减小了社会贫富分化 B.世界市场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C.殖民扩张助推了各地消费升级 D.工业革命消除了地区性饮食差异
9.据学者研究,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并没有那么突然,公元1050-1250年前后欧洲就曾出现文化与艺术的复兴。这一时期罗马法、拉丁古典著作复兴,方言文学开始出现,希腊科学和哲学得到恢复,大学诞生。该学者意在说明文艺复兴
A.旨在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 B.传播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C.反映了市民阶层价值取向 D.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10.15世纪前后,在《十日谈》《巨人传》等著作的故事中教会人士都是小配角,作者花在他们身上的笔墨很少。到了18世纪中后期,在某些小说中,追逐金钱与享乐的教会人士则成了主角。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宗教改革的发生
C.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D.启蒙运动的开展
11.1522年以前,德语尚未统一,有南德、北德等多种类型。随着马丁路德翻译的德语版《圣经》的传播,统一的德语得以形成,越来越多的德意志人开始用这种德语写作。这反映出宗教改革
A.实现了德国政治上的统一 B.有利于民族国家形成
C.使人们获得了信仰自主权 D.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12.1793年后,法国社会风气焕然一新。人们放弃了旧式称呼,以公民相称;婴儿取名字,最受欢迎的是“平等”和“卢梭”;有的贵族如奥尔良公爵改名叫菲利普·平等。这些现象表明法国
A.启蒙运动开始兴起 B.大革命影响显著
C.共和制度最终确立 D.实现了社会平等
13.如图是创作于1863年的漫画《两极相会》。林肯和亚历山大二世从未谋面,但画面中,两位却惺惺相惜。在他们的身后分别是美国内战和波兰人民起义(这场起义迫使沙皇颁布解放波兰农奴的法令)的场景。该漫画可用于研究( )
A.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B.资本主义的扩展
C.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D.反战运动的发生
14.1762年,英国议员约翰 威尔克斯创办了《苏格兰人》报。该报曾刊出一篇文章,强烈谴责政府的对外政策,并对乔治三世进行攻击,这使乔治三世大为恼火。他授意政府将威尔克斯逮捕,并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其议员资格。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
A.国王是国家权力中心 B.代议制民主有待完善
C.《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D.君主立宪制尚未确立
15.关于美洲印第安人的起源,学者们曾经提出各种假设:是美洲土生土长的:是马来亚一波利尼西亚人种横渡南太平洋而来;来自亚洲大陆:来自俄国中南部。目前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是来自亚利大陆的说法。这些不同的说法反映了( )
A.普遍接受的说法等于历史真实 B.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C.历史事实是由历史解释决定的 D.历史真相不可能被后世揭示
16.亨利王子(1394-1460)是葡萄牙航海事业的奠基者。当时的星象学家在解释亨利王子的成功时认为,他属于人马屋座,是高尚的贵族,这类人对于隐藏在人类背后的秘密具有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所有的努力都会取得成功。这一解释( )
A.受到人文主义思想影响 B.拓展了人们的天文知识
C.颠覆了欧洲人的世界观 D.得益于近代科学的进步
17.1571年,西班牙殖民者占领马尼拉后,建立了以马尼拉为中转站的中国与西属美洲的联开始了约250年的大帆船贸易.在此期间,大量生丝及丝绸流入美洲,美洲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大帆船贸易( )
A.标志资本主文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B.促进了印度洋地区贸易发展
C.造成了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凋敝 D.有利于全球贸易体系的形成
18.16世纪前后,欧洲人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优雅代替了唐突,热情取代了冷漠。高费替代了卑微。清醒代替了混沌:被动、冷漠、消极和墨守成规的情绪受到冲击和涤荡。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文艺复兴的发生 B.民族国家的形成
C.启蒙运动的兴起 D.民主制度的建立
19.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人们普遍认为历史和人类社会是循环往复的。但17世妃以来,越来越多的思想家认为,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不停地走向进步。这一变化( )
A.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宇宙观 B.深受宗教改革运动影响
C.反映理性至上的时代主题 D.强调历史发展的延续性
20.1792年,在雅各宾派的主导下,法国国民公会颁布了革命历法”共和历”。该历法将秋季作为四季之始,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30天,每天10个小时,每小时10分钟。这一历法强立意高远,却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混乱。这反映了当时的法国( )
A.启蒙运动影响了历法制定 B.大革命推动了都市生活现代化
C.革命理想脱离了社会现实 D.革命文化推动大革命深入发展
21.1832年英国进行了议会改革,改革后拥有选举权的人数从48万人上升到808万人,1866年,美国颁布宪法修正案,宣布无论白人、黑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实行君主立宪制。以上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B.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C.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D.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22.15—16世纪,葡萄牙形成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把中国的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果阿,再转运到欧洲进行贸易,绝大部分白银流入中国内地。西班牙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冲击着古老的中国。上述情况将会( )
A.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 B.引发中国社会一系列变革
C.推动中国开始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D.使得欧洲主要与中国交易
23.在15~16世纪的西欧社会,无论是国王、教皇、僧俗贵族,还是庶民商贾或资产阶级,“个个着了财迷”。其中专制君主“对于权势和财富的追求”,新兴资产者扩大原始积累的愿望,更为强烈。……对物质利益的共同追求,为专制君主与私人航行相结合提供了社会前提。据此可以推知,新航路开辟的根源在于( )
A.人文主义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争霸战争的需要 D.资产阶级的推动
24.加尔文在宣扬世俗成功的同时,坚持基督徒的禁欲主义生活。他要求信徒在取得财富时,不要用于挥霍和无度享乐,而是要用财富去实现财富的增殖。据此可知,加尔文教( )
A.适应了资本扩张需要 B.彰显了人文精神本质
C.增强了教会经济实力 D.颠覆了天主教价值观
25.近代科学革命以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撰写的于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为标志,该著作宣告了“神学宇宙观的破产”。这主要是因为《天体运行论》( )
A.形成了重视实验的理性思维方式 B.确立了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C.直接促进了启蒙运动的迅速兴起 D.否定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
26.下图是19世纪末反映了某一国家政治机构的示意图,该国是(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27.《法国民法典》中几乎有1/3的条文,从不同的角度保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不可侵犯性,如第 537条规定:“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第544条规定:“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 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这些规定( )
A.维护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B.激发了劳动者积极性
C.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D.承认了财产不公现象
28.下面是法国大革命前三个等级基本情况统计表据表可推知( )
第一等级 第二等级 第三等级
人口比例 0.5% 1.5% 98%
土地比列 10% 25% 65%
A.社会的流动和分化加速 B.民主共和政体有待完善
C.封建统治面临政治危机 D.大革命的群众基础薄弱
29.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即中央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如征税、募兵、发行纸币、宣布对外和战以及使用武力恢复地方秩序等。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美国由此确立了( )
A.三权分立原则 B.民主共和制 C.君主立宪制 D.联邦制
30.恩格斯认为,1689年,英国议会把“‘俸禄和官职’这些政治上的战利品留给了大地主家庭,其条件是充分照顾金融的、工业的和商业的中等阶级的经济利益”。在恩格斯看来,此时的英国议会( )
A.具有明显的政治妥协特征 B.满足了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C.体现了民主发展的渐进性 D.为资产阶级掌权奠定了基础
二、材料分析题
31.一部世界史,就是人类文明的交往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是一个文明互动的时期。5-10世纪,东西方一些以农耕经济为主的文明古国在和周边各族交往过程中,往往被以游牧生产为主的少数民族部落用武力征服。通过武力征服产生新的文明,或者使原来的古老文明获得新生。11-15世纪,西欧各国城市复兴、商品经济发展和一些大帝国的建立使东西方商人、学者和传教士往来越来越广泛,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东西方文明交往。但在这个阶段,征服与被征服仍是东西方各国进行交流与交往的主要手段。
——摘编自蒋道霞《中世纪东西方的交往及其影响探析》
材料二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八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文明交往的特点并分析这一时期文明交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15世纪以来的相关史实,列举推动历史成为“世界史”的一些重大事件,并任选其中一个事件,简析其对“世界史”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32.观察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上图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王权演变的阶段、趋势、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人无法战胜自然,死亡也不可避免......应顺从, 享受自然”可知,主要的侧重点是自然环境影响了当时文明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到古埃及的文明历史悠久,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说的是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没有强调文明发达,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古代各地文明缺乏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大型建筑不是神庙,而是宫殿,它们不是用来赞美神,而是用来颂扬‘王中之王’。”可得出波斯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因此国王才是权力的中心,而不是宗教的神,因此才会出现材料中的现象,反映出政治制度影响波斯建筑风,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其衰落,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外来文明的影响,排除B项;波斯并不推行民主,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庄园制下,农民虽然有给领主服劳役的义务,但是在服劳役期间,领主同样有为农民提供较为丰盛的膳食的义务,这体现了农民和领主之间的契约关系,D项正确;A、B项表述绝对,排除;庄园制下的农民并没有获得人身自由,依然受到劳役剥削,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加强王室巡回法庭的作用”、“王室巡回法庭判定的案件记录在案,成为以后判案的依据”、“王室的法律逐渐替代了封建领主的法律”及所学知识可得,中世纪时期国王权利逐渐加强,国家意识逐渐增强,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英国现代司法体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城市自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代替封君封臣制度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根据“15世纪中期,欧洲的水手只知道全世界大约15%的海岸线;到了1650年,接近50%的海岸线已经为欧洲水手所知。”可得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更广,更全面A项正确;BC项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BC项;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影响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全球化绝非当代才有的现象,......自从人类组织出现以来一直存在的发展趋向。”结合所学可知,《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文明最终写成的,体现了“全球化”,A项正确;马铃薯的培育、“浮动园地”的发明、私有制的出现,均和全球化无关,排除B项、C项和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18世纪(世界)。根据材料“1600年前后,世界人口约为5.4亿;到1750年前后,约为7.2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交换,物种交换有促进了生产力进步,导致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大幅度增长,B项正确;“人口的迁徙”并不能增加人口数量,排除A项;价格革命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与人口增加关系不大,排除C项;殖民扩张传播先进生产技术,说法片面,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7到19世纪,糖、茶等外来商品在英国从奢侈品演变为了普通日用品,说明新航路开辟后,海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大大降低了糖、茶等商品的价格,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B项正确;海外贸易加速了商品流通,并未缩小社会贫富分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并非消费的升级,排除C项;“消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早在14世纪的文艺复兴之前,欧洲就已经出现希腊罗马文化与艺术的复兴,说明文艺复兴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项正确;文艺复兴的本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该学者意在说明文艺复兴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市民阶层价值取向,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8世纪欧洲。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5世纪前后处于文艺复兴时期,当时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因此在人文主义者的著作中教会人士都是小配角,笔墨很少,18世纪中后期处于启蒙运动时期,当时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在政治上要求反封建,因此这一时期的小说中教会人士成为主角,因此材料中变化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宗教改革兴起于16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文艺复兴的时间是14—17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启蒙运动的开展不是根本原因,启蒙运动的根源也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使德语版的《圣经》得以传播,推动了统一德语的形成,有利于德国语言文化认同的形成,为民族国家形成奠定基础,B项正确;题干未提到政治统一,排除A项;题干与信仰自主权无关,排除C项;宗教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但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根据“人们放弃了旧式称呼,以公民相称;婴儿取名字,……有的贵族如奥尔良公爵改名叫菲利普·平等”可得出法国大革命宣扬了民主平等观念,促进了思想解放,因此人们的称呼及名字也受其影响,说明大革命的影响显著,排除B项;启蒙运动17世纪兴起,排除A项;C项是1785年宪法的颁布,排除C项;“实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3年(美国和沙俄)。结合所学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材料中的“沙皇颁布解放波兰农奴的法令”指的便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内容,说明资本主义扩展到俄国,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被称作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故美国南北战争和俄国农奴制改革都体现了资本主义的扩展,B项正确;美国南北战争和俄国农奴制改革均和民族解放运动无关,排除A项;俄国农奴制改革不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排除C项;材料和反战运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62年英国。根据材料可知,1762年英国国王仍然可以授意政府逮捕议会议员,说明国王权力较大,代议制民主有待完善,B项正确;1762年是“光荣革命”后,权力中心是议会,排除A项;《权利法案》本身规定英国国王拥有行政权,因此国王做法并没有违背《权利法案》,排除C项;1689年《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依据材料“关于美洲印第安人的起源,学者们曾经提出各种假设”,可以看出学者对印第安人的起源,有一定的主观色彩,B项正确;“普遍接受的说法等于历史真实”表述错误,排除A项;历史解释有一定的主观性,“决定”表述错误,排除C项;“不可能”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根据材料“这类人对于隐藏在人类背后的秘密具有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所有的努力都会取得成功”及所学知识可得,体现人的地位人的价值,这也是文艺复兴的核心,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强调对人们的天文知识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欧洲人世界观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近代自然科学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7.D
【详解】依据材料“建立了以马尼拉为中转站的中国与西属美洲的联开始了约250年的大帆船贸易”,可以看出发帆船贸易促进了欧亚之间的经济的联系,有利于全球贸易体系的形成,D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促进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太平洋贸易,排除B项;大帆船贸易促进了中国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8.A
【详解】依据材料“16世纪前后”,“优雅代替了唐突,热情取代了冷漠……”,可以看出优雅,热情这些都是人的优良品质,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和尊重,得益于文艺复兴的推动,A项正确;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B项;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资产阶级改革或革命确立了民主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9.C
【详解】根据材料“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人们普遍认为历史和人类社会是循环往复的”、“但17世妃以来,越来越多的思想家认为,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不停地走向进步”及所学知识可得,之前一种简单的观点发展到后来的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主义,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宇宙观,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宗教方面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各不同阶段历史之间的延续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0.C
【详解】依据材料“该历法将秋季作为四季之始,1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30天,每天10个小时,每小时10分钟。这一历法立意高远,却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混乱”,可以看出法国大革命期间,这些革命理想脱离了实际,脱离了人民的现实生活,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启蒙运动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都市生活,排除B项;材料设计的是革命理想脱离实际,排除D项。故选C项。
21.A
【详解】依据材料“1832年英国进行了议会改革”,“美国颁布宪法修正案”,“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实行君主立宪制”,结合所学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的相关知识,可以看出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完善,美国的宪法也在完善,德意志走上了代议制道路,可见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A项正确;“各国”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22.B
【详解】据材料“绝大部分白银流入中国内地……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冲击着古老的中国”及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一个围绕着白银流入中国的贸易网络,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引发了引发中国社会一系列变革,如白银的货币化,赋税制度的变革等,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中心是欧洲,排除A项;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并未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顶峰的时期,排除C项;欧洲与中国的贸易只是欧洲世界贸易的一部分,排除D项。故选B项。
23.B
【详解】依据材料“新兴资产者扩大原始积累的愿望,更为强烈。……对物质利益的共同追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人文主义对新航路开辟提供了精神动力,但不是根源,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争霸战争无关,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的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不是资产阶级的推动,排除D项。故选B项。
24.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坚持基督徒的禁欲主义生活”、“要求信徒在取得财富时,不要用于挥霍和无度享乐,而是要用财富去实现财富的增殖”等信息可以得出,加尔文教主张人们不要沉迷享乐而要创造积累财富,这适应了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时资本扩张的需要,A项正确;题干主旨是信徒重财轻欲,“彰显了人文精神本质”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中核心词是“基督徒”、“信徒”,并没有体现出“教会”,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教会经济实力”增强了,排除C项;材料中涉及到的是新教派而非“天主教”,“颠覆了天主教价值观”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25.D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哥白尼写成了《天体运行论》,创立了“日心说”,否定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D项正确;近代科学革命形成的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A项说法有误,排除A项;近代科学革命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并不是因为《天体运行论》,排除B项;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兴起,《天体运行论》仅是近代科学革命成就之一,并不能直接促进启蒙运动迅速兴起,C项表述有误,排除C项。故选D项。
2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日本。据材料内容可知,1877—1897年,日本生丝出口量和出口值都大幅增长,联系时代背景可知,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生产力水平得到快速提升,A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排除B项;此时,明治维新“完成”日本近代化进程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垄断资本主义是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其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因此A项是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
2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据材料“从不同的角度保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不可侵犯性”及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民法典》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符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以法律的形式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A项正确;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但与劳动者积极性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维护私有财产不是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的原因,排除C项;维护私有财产是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并非承认财产不公,不能讲保护私有财产与承认财产不公等同,排除D项。故选A项。
2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法国大革命前(法国)。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法国大革命前三个等级中,第一二等级人口少土地占比大,第三等级人口多土地占比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两个等级享有特权,第三等级土地少,却要承担国家赋税和其他封建义务,他们希望改变不合理的状况,这就表明封建统治面临政治危机,C项正确;据所学,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个人或社会群体从一种社会地位或阶层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阶层的运动,具体而言是财富、职业、身份、社会地位的变动,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是法国大革命前的信息,还未确立民主共和政体,谈不上要完善,排除B项;据所学,法国大革命中,人民把革命不断向前推进,群众基础不薄弱,据材料,第三等级人口比例占98%,也说明大革命的群众基础不薄弱,排除D项。故选C项。
2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87年(美国)。据材料可知,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说明美国确立的是联邦制,D项正确;三权分立是指中央政府内部各机构之间的分权,即总统、国会、法院分别掌握行政、立法、司法三项权力,但材料描述的是联邦制,排除A项;民主共和制是指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排除B项;美国没有实行过君主立宪制,排除C项。故选D项。
3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89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英国议会把俸禄和官职给了大地主家庭,条件是照顾资产阶级经济利益,体现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英国议会向封建势力地主阶级妥协,A项正确;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65年,时间相隔较远,与英国议会的做法无大关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英国议会的政治妥协,具有保守性,未体现民主发展的渐进性,排除C项;英国议会把俸禄和官职这些政治上的战利品留给了大地主,使得资产阶级减少了部分权力,不能为资产阶级掌权奠定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31.(1)特点:文明互动频繁;文明交往规模大;以征服和被征服作为交往主要手段;具有区域性;武力征服与和平交往相结合影响:促进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新文明产生;激活古老文明,使其获得新生。
(2)重大历史事件: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一战及战后国际体系的构建;二战及战后国际体系的构建。
简析
示例1:选择新航路开辟。15-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人口的迁移和物种大交流,商业革命兴起,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示例2:选择殖民扩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率先踏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西欧各国通过殖民掠夺、三角贸易等方式,逐渐将各大洲纳入殖民统治之下,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兴起。19世纪中后期,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
示例3:选择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美等地相继发生两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世纪是一个文明互动的时期”可知,文明互动频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明交往规模大;根据材料“5-10世纪,东西方一些以农耕经济为主的文明古国在和周边各族交往过程中,往往被以游牧生产为主的少数民族部落用武力征服”可知,以征服和被征服作为交往主要手段、具有区域性;从交往方式看,武力征服与和平交往相结合。影响:文明交往促进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根据材料“通过武力征服产生新的文明,或者使原来的古老文明获得新生”可知,推动新文明产生、激活古老文明,使其获得新生。
(2)重大历史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以来推动历史成为“世界史”的重大事件有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一战及战后国际体系的构建、二战及战后国际体系的构建。简析示例1:选择新航路开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人口的迁移和物种大交流,商业革命兴起,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32.第一阶段:8至13世纪。趋势:西欧王权逐渐衰落。原因:封君封臣制导致权力分散;基督教会地位不断上升,凌驾与王权之上。
第二阶段:13至17世纪。趋势:西欧王权不断加强。原因: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自治城市对王权的支持。
第三阶段:17、18世纪之后。趋势:王权不断衰落。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封建王权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至近代的欧洲。第一小问趋势,结合材料趋势图可知,西欧王权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8至13世纪,王权逐渐衰落;第二阶段为13至17世纪,王权不断加强;第三阶段为17、18世纪以后,王权不断衰落。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可知,第一阶段衰落的原因为: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导致权力分散,王权软弱;思想上,民众的思想被基督教会控制,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第二阶段加强的原因为:西欧社会环境逐渐稳定,工商业经济不断发展;自治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第三阶段衰落的原因为:封建王权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7、18世纪英国、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对欧洲其他国家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