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县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分数: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图1为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龙虎纹青铜尊,它与图2安徽阜南出土(属于商文化前中期)龙虎纹青铜尊高度相似,据此可知( )
A. 不同地区文化存在交流 B. 三星堆文化由商人创造
C. 巴蜀成为商人统治区域 D. 礼乐制度得到广泛传播
2. 春秋战国时期,临淄、咸阳等城市呈现“四方辐辏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的景象。这说明这些地区( )
A. 开始出现商业活动 B. 发展成为商业中心
C. 发展成为政治中心 D. 建筑特色十分突出
3. 战国时,有思想家指出:“国有礼有乐,有《诗》有《书》,有善有修,有孝有悌,有廉有辩。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必削至亡;国无十者,上有使战,必兴至王……国用《诗》、《书》、礼、乐、孝、悌、善、修治者,敌至必削国,不至必贫困。”由此可知,该思想家主张( )
A. 建立礼乐社会 B. 严格控制臣民
C 讲究师出有名 D. 实行军功爵制
4. 秦汉时期,自皇帝到乡里小吏的事务处理,核心是各种层级的文书行政,包含文书命令下进行的各种活动:从百姓生产完成后的产品分配,到人员、物资的调配,价格的控制,以及朝廷官府举行的各类仪式活动及其各种言论。秦汉时期的文书行政反映了( )
A. 国家行政体系的效率提高 B. 三公九卿的权威受到挑战
C. 由下而上的官员考核途径 D. 中央集权的国家治理方式
5. 汉武帝扩充乐府机构的规模,乐府的任务包括搜集民歌、制作歌词、重视采纳民间和西域的“新声变曲”等。乐府在采风时十分注意搜集反映民意的诗歌,并根据这些诗歌对地方官员的执政情况和为官品行来进行评判。这( )
A. 折射出政治的民主化 B. 缘于王国问题的解决
C. 有助于国家吏治建设 D. 维持了地方社会安定
6. 唐律要求任何人出卖男女奴婢、牛、马、骆驼、骡、驴,都必须于出卖三日内向市司领取“市券”。“立券之后,有旧病者,三日内听悔”,法律还要求对那些试图伪称所买奴婢或牲畜有旧病以相欺诈者,以及市司“不时过券”者给予惩罚。上述材料表明( )
A. 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国家严格限制私人交易的规模
C. 政府对市场贸易严格管理 D. 唐朝以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
7. 隋末唐初名将秦琼在新旧《唐书》中被塑造为勇武可嘉的代表,而在明代讲史小说书写中,则被描绘成关羽式的忠义双全典型,实现了由乱世骁勇向开国儒将的形象转变。这一角色转换反映出( )
A. 历史人物价值不断提升 B. 人物评价缺乏客观标准
C. 民众的历史认知被颠覆 D. 时代变迁影响人物评价
8. “剑舞”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舞蹈,基本形式是执剑而舞。其最初起源于军队,后经演变,融合西域服饰、舞蹈风格,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深受人们喜爱。杜甫诗中曾描述:“……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据此可知,剑舞的流行体现出唐代( )
A. 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B. 豪华奢靡的宫廷生活
C. 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D. 文人雅士的艺术追求
9. 北宋设置了许多路级机构,主要有转运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和提点刑狱司等。四司中的转运司又称“清司",主管一路的财政:安抚司又称“帅司”,主管一路的军政,除安抚司外,其余统称“监司"。此外,各司都有一个职能,即分别监察本路官员,又彼此监督,互不统摄。这说明宋初体制的特点是( )
A. 事权分化,集权加强 B. 军权独立,形成割据
C 军政统一,效率提升 D. 吸取教训,重文轻武
10. 宋仁宗时期,朝廷普遍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一现象表明北宋时期( )
A. 程朱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 B. 干弱枝强的局面逐渐形成
C. 社会价值取向发生了变革 D. 实行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
11. 在西夏尚未建国时,党项首领李继迁“潜设中官,全异羌人之体,曲延儒士,渐行中国之风”;夏毅宗即位后,用本土的马匹换取中原的《九经》《唐史》《册府元龟》及正至朝贺仪等儒家典籍,重新修订国家礼乐。这反映了西夏( )
A. 扩大汉族官比例 B. 借鉴西周礼乐制度 C. 与北宋友好往来 D. 深受汉族文化影响
12. 南宋学者叶适认为:“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这表明叶适主张(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恢复节度使制
C. 扩大地方权力 D. 崇尚重文轻武
13. 宋代官民服饰有着严格等级区别,庶民百姓只许穿白色衣服。后来,允许流外官、举人、庶人穿黑色衣服。在实际生活中,民间服色五彩斑斓,甚至“巧制新妆,竞夸华丽”。上述材料可佐证宋代( )
A. 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B. 理学思想渗透基层社会
C. 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D. 经济发展瓦解封建等级
14. 在元杂剧《东堂老》中,富商赵国器在临终前将他的儿子扬州奴托付给好友李实(东堂老),但扬州奴在父亲死后肆意挥霍,把家财败光,最终沦为乞丐。之后因艰苦生活的磨练,他痛改前非,变得勤俭刻苦。最后,东堂老把赵家的产业交还给扬州奴。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 )
A. 政府转变传统经济政策 B. 商人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C. 封建等级秩序逐渐崩溃 D. 理学影响力在不断扩大
15. 在明代中晚期的江南社会里,出现了大量由女性书写的作品以及预设读者为女性的作品,甚至家族内才女的作品集成为当时名门望族的重要文化资产之一。这反映出晚明当地的社会氛围是( )
A. 心学强调人欲也是天理,形成解放个性的风气
B. 受西学和基督教影响,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大增
C. 商业文化发达,旧有社会秩序逐渐松动和瓦解
D.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带动大众文学的盛行
16. 清代前期,四川资阳县农民“多种薯以为食,省谷出粜”;在台湾,“人皆食地瓜,大米之产,全为贩运,以资财用”。这( )
A. 说明经济作物推广导致人地矛盾加剧 B. 折射出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基本形成
C. 为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产生创造了条件 D. 表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有所加强
17.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习者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以下关于辽宋夏金元政权并立时期的民族关系,描述不准确的是( )
A. 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
B. 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
C. 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做出了贡献
D. 少数民族侵略中原是历史的破坏和倒退
18. 从周秦到唐代,县以上才可设市,商业中心一般都在城中特定位置,都城商业最繁荣。宋以后,县以下的城郭和乡村允许设市,农村集市贸易迅速发展。这一变化说明( )
A. 商业中心依赖政治中心 B. 商业布局呈现扩展之势
C. 商业发展受制于封建政权 D. 坊市界限尚未被打破
19. 如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 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 B.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强化
C. 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 D. 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
20. 据统计:若以秦岭淮河为界,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北方人口户数占全部人口户数的77.5%,南方占22.5%;按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之户数,北方占37.3%,而南方占62.7%。造成以上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B.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交通的发展与进步
D. 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
21. 《朱子大全》中写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这表明朱熹
A. 主张加强君主专制 B. 提倡格物致知之法
C. 强调教育循序渐进 D. 重视社会伦理和修身
22. 以下是某同学做的历史课堂笔记,该笔记的主题应是( )
措施 目的
废中书省和宰相、权分六部 皇帝独揽大权
设内阁 协助皇帝决策
设特务机构 严密控制臣民、法外行事
…… ……
A. 明太祖加强皇权 B. 明朝的君相关系
C. 明成祖加强皇权 D. 明朝的皇权强化
23. 明太祖曾写诗发出这样的感叹:“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到了明成祖时
A. 分割丞相的相权
B. 设立内阁制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C. 废除丞相
D.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24. 下面是某学校的历史研究小组收集的材料,可以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57年设伊犁将军
1683年清设立台湾府 1727年派驻藏大臣
A. 清朝前期的对外关系 B. 杰出的君主康熙大帝
C. 康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5. 乾隆皇帝对英商送给他的时钟不肖一顾,说中国小民无此物者甚众,但从来没有误了早上起来下地,也从来没有误了晚上回家睡觉。对此现象,下列评价确切的是
A. 乾隆帝为维护国家尊严,痛斥侵略者的野心
B. 乾隆帝认为中国农民勤劳自觉,不需要闹钟
C. 是小农经济下的一种天朝上国的心态的流露
D. 乾隆帝为维护天朝体制,担心小农玩物丧志
26. 位于石家庄淖沱河畔的南杨庄文化遗址迄今六千年左右,遗址内发现了粟和用来加工粮食的石磨盘、石磨棒,还发现了仿照家蚕蛹制作的陶蚕蛹和纺丝用的陶纺轮等。这说明当时淖沱河流域
A. 原始农业手工业发展 B. 种植经济刚刚起步
C “男耕女织”经济成型 D. 已经注重精耕细作
27. 下图中变化所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
A.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 疆域历经变动基本定型
C. 民族间差异逐步消失 D. 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
28. 东晋著名佛教法师慧远曾提出“沙门(佛教徒)不敬王者论”,认为沙门既出家,就不应再敬拜王者。但最终却行不通,又提出人王即法王,仁王即法王,辅助服从人王、仁王即大忠的主张。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B.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 释道融合渐成主流 D. 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29. 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正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由此可见( )
A. 社会变革推动百家争鸣产生 B. 诸子百家的主张一致
C.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开始出现 D. 诸子都认同民本思想
30.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以下能体现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史实是( )
A.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B. 孝文帝学习汉文化进行改革
C. 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 D. 文成公主入藏促进汉藏交流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0分,32题18分,33题12分,共40分。
3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灿烂辉煌的历史是由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藏族地区在明朝时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材料二 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对西藏管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前中期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以上材料归纳总结明清时期中原政权对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措施的特点。
32. 城市是一个众多因素复杂地结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推动了城市职能也发生了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刘文帝时,王玄谟论及彭城形势“南界大淮,左右淮汴,城隍峻整,襟卫周固。自淮以西裹阳以北,经途三千,达于齐岱,六州之人,三十万户,常得安全,实由此镇。”
一一摘编自顾祖禹《论史方舆纪要二十九》
材料二 现在我们在城里见到的大街小巷的名称,有些在宋代就有了,都是以不同的生产行业为标志而命名的。如杭州的西湖与主要市区有一个吴山,吴山境内有几十个庙,叫鲁班庙……每个庙的名字都意味着一个行业或几个行业,地区也因此而闻名。
一一摘编自吕振羽《中国历史讲稿》
材料三 清末民初的扬州,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一批重要的现代脑力劳动者,形成了专门职业阶层,这是扬州社会现代化的重要象征,包括教师、律师、医生、编辑、记者、作家等职业人员已有一定数量。当然,黄包车夫、挑水工、轿夫、船夫、女佣等在当时的职业中也占一定比例。
——摘编自朱煜《扬州城市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城池所起的主要作用。
(2)材料二中宋代出现了很多“以生产行业为标志而命名”的街道和寺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这一现象在宋代出现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3)据材料一、二,概括我国古代城市职能的变化。比较材料一、二与材料三,指出扬州人口构成比例的变化所反映的社会发展趋势。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唐朝常见的一些现象及唐朝的部分政策介绍。
现象 政策
契丹人李光弼,尝谓,“吾乃祖本汉将,辱于单于之庭”,“壮士当建功大国” 法律规定:“熟户既是王人,章程须依国法。”
突厥族出身的将领李怀让攀附汉将李陵为其先祖,认陇西为其郡望 法律规定:“凡内附后所生子,即同百姓,不得为器户也。”
突厥贵族出身的阿史那忠,说其“克承大禹□□□□茂业”,又说“今为京兆万年人也” 太宗说:“不必猜忌异类,益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安兴贵家族本是中亚的粟特人,却被说是“轩辕帝孙,降居弱水,安息王子,以国为姓” 制定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制度。在赋税、徭役等方面,实行不同的优惠政策
在唐为官的高丽人泉男生篡志载其为“辽东朝鲜人”,后裔泉毖墓志中则载其为“京兆万年人” 大量任用少数民族或外国人到政府任官,并给予他们很大的权力
按规定外国人应参加宾贡科考试,大食人李彦升参加科举考试,并考中进士 保留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原有制度、风俗习惯、生产和生活方式,允许酋长之位世袭
内迁的突厥阿史那氏改为史氏,回纥人唱没斯改名李思忠,等等 制定宽松的宗教政策.允许各种宗教在境内传播,以满足不同民族和人群的宗教信仰需求
注:熟户,指汉化的外来或少数民族人口;王人、即政府管理下的编户齐民。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主题明确,契合材料,史论结合,表述清晰。)抚顺县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分数: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图1为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龙虎纹青铜尊,它与图2安徽阜南出土(属于商文化前中期)龙虎纹青铜尊高度相似,据此可知( )
A. 不同地区文化存在交流 B. 三星堆文化由商人创造
C. 巴蜀成为商人统治区域 D. 礼乐制度得到广泛传播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龙虎纹青铜尊与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纹青铜尊高度相似,表明三星堆文化与商文化之间存在交流,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星堆文化与商文化存在明显不同,三星堆文化是古代巴蜀先民创造的,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的统治范围并未到达巴蜀地区,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礼乐制度是西周确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2. 春秋战国时期,临淄、咸阳等城市呈现“四方辐辏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的景象。这说明这些地区( )
A. 开始出现商业活动 B. 发展成为商业中心
C. 发展成为政治中心 D. 建筑特色十分突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四方辐辏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可得出材料反映临淄、咸阳城市的人因为人少而去从事商业,同时城市“四方辐辏并至而会”,即其他地方都汇聚到这里,成为了商业中心,B项正确;材料不能证明是“开始”,排除A项;材料反映成为商业中心,而不是政治中心,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出现建筑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3. 战国时,有思想家指出:“国有礼有乐,有《诗》有《书》,有善有修,有孝有悌,有廉有辩。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必削至亡;国无十者,上有使战,必兴至王……国用《诗》、《书》、礼、乐、孝、悌、善、修治者,敌至必削国,不至必贫困。”由此可知,该思想家主张( )
A. 建立礼乐社会 B. 严格控制臣民
C. 讲究师出有名 D. 实行军功爵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思想家认为,如果国家遵从儒家的礼乐教化,国家就会贫弱,可见,其反对德治、仁政,推崇法家思想,主张加强对臣民的控制,使臣民听从君主的命令,B项正确;建立礼乐社会是儒学的内容,材料的主旨是反儒,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是师出有名,而是控制臣民,C项对材料主旨理解错误,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军功爵制这种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4. 秦汉时期,自皇帝到乡里小吏的事务处理,核心是各种层级的文书行政,包含文书命令下进行的各种活动:从百姓生产完成后的产品分配,到人员、物资的调配,价格的控制,以及朝廷官府举行的各类仪式活动及其各种言论。秦汉时期的文书行政反映了( )
A. 国家行政体系的效率提高 B. 三公九卿的权威受到挑战
C. 由下而上的官员考核途径 D. 中央集权的国家治理方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自皇帝到乡里小吏的事务处理,核心是各种层级的文书行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文书行政涉及从上到下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文书行政是中央集权国家进行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D项正确;文书行政可以提高效率,但材料没有对比信息,看不出“提高”,排除A项;三公九卿也采用文书行政,这与其“权威”无关,排除B项;文书行政不仅涉及考核,还包括产品分配等,排除C项。故选D项。
5. 汉武帝扩充乐府机构的规模,乐府的任务包括搜集民歌、制作歌词、重视采纳民间和西域的“新声变曲”等。乐府在采风时十分注意搜集反映民意的诗歌,并根据这些诗歌对地方官员的执政情况和为官品行来进行评判。这( )
A. 折射出政治的民主化 B. 缘于王国问题的解决
C. 有助于国家吏治建设 D. 维持了地方社会安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汉代乐府采风十分注意搜集反映民意的诗歌,且根据这些诗歌对地方官员的执政情况和官员品行来进行评判,这一做法体现出对民意的重视,显然有助于国家吏治建设,C项正确;“政治的民主化”与中国古代专制统治不符,排除A项;王国问题的解决对乐府采风影响不大,排除B项;仅凭乐府采风不能维持地方社会安定,排除D项。故选C项。
6. 唐律要求任何人出卖男女奴婢、牛、马、骆驼、骡、驴,都必须于出卖三日内向市司领取“市券”“立券之后,有旧病者,三日内听悔”,法律还要求对那些试图伪称所买奴婢或牲畜有旧病以相欺诈者,以及市司“不时过券”者给予惩罚。上述材料表明( )
A. 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国家严格限制私人交易的规模
C. 政府对市场贸易严格管理 D. 唐朝以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律要求任何人出卖男女奴婢、牛、马、骆驼、骡、驴,都必须于出卖三日内向市司领取“市券”,说明唐朝时期,对市场贸易进行严格的管理,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法律对市场贸易的规定,而非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限制交易规模,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唐朝以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7. 隋末唐初名将秦琼在新旧《唐书》中被塑造为勇武可嘉的代表,而在明代讲史小说书写中,则被描绘成关羽式的忠义双全典型,实现了由乱世骁勇向开国儒将的形象转变。这一角色转换反映出( )
A. 历史人物价值不断提升 B. 人物评价缺乏客观标准
C. 民众的历史认知被颠覆 D. 时代变迁影响人物评价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隋末唐初名将秦琼在新旧《唐书》中被塑造为勇武可嘉的代表,而在明代讲史小说书写中,则被描绘成关羽式的忠义双全典型,实现了由乱世骁勇向开国儒将的形象转变。”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琼形象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唐宋时期的猛将阶段、元明时期的准儒将阶段,以及明末至清代的儒将阶段。在猛将阶段,秦琼形象主要出现在史料记载和与史料有紧密联系的文人笔记中,不论是历史上真实的勇悍还是带有虚构性质的勇力绝人,都体现着对秦琼形象勇武特征的强烈突显;在准儒将阶段,秦琼形象受到杂剧、小说等通俗文学创作规律的影响,逐渐呈现出其他个性特征,如处事周全、理智谦逊,并借此逐步摆脱了符号化的形象;在第三个阶段,秦琼形象的勇明显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智和德的巨大优势,这些性格元素的形成无疑是对前一阶段成果的继承和发展,秦琼形象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均在此期形成,并最终定型为将、侠、儒兼具的完美人格。秦琼形象的转变体现出时代变迁影响人物评价,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历史人物价值的提升,排除A项;人物评价不同并非是缺乏客观标准,排除B项;秦琼角色的转换并非是民众的历史认知被颠覆,而是时代变迁影响人物评价,排除C项。故选D项。
8. “剑舞”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舞蹈,基本形式是执剑而舞。其最初起源于军队,后经演变,融合西域服饰、舞蹈风格,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深受人们喜爱。杜甫诗中曾描述:“……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据此可知,剑舞的流行体现出唐代( )
A. 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B. 豪华奢靡的宫廷生活
C. 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D. 文人雅士的艺术追求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剑舞的艺术形式体现出阳刚之气,剑舞的流行反映出唐代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A项正确;剑舞不仅在宫廷流行,其艺术特征也无法体现宫廷生活的豪华奢靡,排除B项;民族文化的交融是剑舞本身的艺术特征,材料突出反映的是剑舞作为一个艺术形式在唐代深受欢迎,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项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剑舞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并非是文人雅士的专属,排除D项。故选A项。
9. 北宋设置了许多路级机构,主要有转运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和提点刑狱司等。四司中的转运司又称“清司",主管一路的财政:安抚司又称“帅司”,主管一路的军政,除安抚司外,其余统称“监司"。此外,各司都有一个职能,即分别监察本路官员,又彼此监督,互不统摄。这说明宋初体制的特点是( )
A. 事权分化,集权加强 B. 军权独立,形成割据
C. 军政统一,效率提升 D. 吸取教训,重文轻武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各司都有一个职能,即分别监察本路官员,又被此监督,互不统摄”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实行地方分权,而且各部门分工明确,相互监督和制约,这体现了事权分化特点,有利于加强集权,A项正确;宋代的军权并不独立,中央是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地方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不容易形成割据,排除B项;依据材料“主管一路的财政”、“主管一路的军政”可知,军政是分离的,影响了行政效率,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宋代地方的分权,没有涉及重文轻武,排除D项。故选A项。
10. 宋仁宗时期,朝廷普遍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一现象表明北宋时期( )
A. 程朱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 B. 干弱枝强的局面逐渐形成
C. 社会价值取向发生了变革 D. 实行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宋仁宗时期武将领兵收复失地的荣耀比不过状元及第,由此可见朝廷采取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D项正确。程朱理学在南宋成为官方哲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及社会价值取向,排除B、C两项。故选D项。
11. 在西夏尚未建国时,党项首领李继迁“潜设中官,全异羌人之体,曲延儒士,渐行中国之风”;夏毅宗即位后,用本土的马匹换取中原的《九经》《唐史》《册府元龟》及正至朝贺仪等儒家典籍,重新修订国家礼乐。这反映了西夏( )
A. 扩大汉族官比例 B. 借鉴西周礼乐制度 C. 与北宋友好往来 D. 深受汉族文化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辽宋夏金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西夏采用了汉族政权的制度并引进中原典章书籍,这表明这一时期西夏已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提及选用儒士,未提及汉族官员比例情况,排除A项;材料本意是西夏借鉴汉族制度文化而非借鉴西周礼乐制度,排除B项;西夏建国之初曾与北宋爆发多次战争,材料信息也不能断定两国友好,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南宋学者叶适认为:“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这表明叶适主张(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恢复节度使制
C. 扩大地方权力 D. 崇尚重文轻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唐失其道,化内地为潜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大意是唐朝政治制度的缺陷是地方潜镇权力太大,而宋朝矫枉过正,中央太过于集权,虽然国内政局相对稳定,但是对外却不能巩固国防,对外战争败多胜少,这体现了宋朝强干弱枝、国势积弱的特点,说明叶适主张扩大地方权力,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过分中央集权的弊端,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主张恢复节度使和重文轻武,排除B、D项。故选C项。
13. 宋代官民服饰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庶民百姓只许穿白色衣服。后来,允许流外官、举人、庶人穿黑色衣服。在实际生活中,民间服色五彩斑斓,甚至“巧制新妆,竞夸华丽”。上述材料可佐证宋代( )
A 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B. 理学思想渗透基层社会
C. 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D. 经济发展瓦解封建等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列举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根据“后来,允许流外官、举人、庶人穿黑色衣服。在实际生活中,民间服色五彩斑斓,甚至‘巧制新妆,竞夸华丽’”可得出宋代服饰所体现的等级色彩相对淡化,反映出当时社会控制相对松弛,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理学和影响,排除B项;宋代等级差别仍然存在,并没有实现平等,排除C项;封建等级制度仍然存在,没有瓦解,排除D项。故选A项。
14. 在元杂剧《东堂老》中,富商赵国器在临终前将他的儿子扬州奴托付给好友李实(东堂老),但扬州奴在父亲死后肆意挥霍,把家财败光,最终沦为乞丐。之后因艰苦生活的磨练,他痛改前非,变得勤俭刻苦。最后,东堂老把赵家的产业交还给扬州奴。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 )
A. 政府转变传统经济政策 B. 商人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C. 封建等级秩序逐渐崩溃 D. 理学影响力在不断扩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据题意可知,东堂老在扬州奴勤俭刻苦后把他父亲的遗留的产业交给了他,说明当时推崇勤俭刻苦,这是理学所倡导的内容,由此体现了理学影响力的扩大,D项正确;宋元时期政府没有转变经济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也没有得到提高,排除AB项;宋元时期封建等级秩序并没有逐渐崩溃,排除C项。故选D项。
15. 在明代中晚期的江南社会里,出现了大量由女性书写的作品以及预设读者为女性的作品,甚至家族内才女的作品集成为当时名门望族的重要文化资产之一。这反映出晚明当地的社会氛围是( )
A. 心学强调人欲也是天理,形成解放个性的风气
B. 受西学和基督教影响,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大增
C. 商业文化发达,旧有社会秩序逐渐松动和瓦解
D.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带动大众文学的盛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晚期(中国)。明代中晚期,在江南地区城市发达、手工业兴盛、商品加速流通的情况下,平民受教育机会大增,加上心学讲究个性解放与"百姓日用即道"思想,也使女性的才德观发生变化,A项正确。晚明时期西学、基督教主要是在部分知识分子中传播,影响极小,排除B项;商业文化发达,但并未撼动此时原有的社会秩序,排除C项;造纸术早在汉代就已出现活字印刷术于宋代(约11世纪)出现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6. 清代前期,四川资阳县农民“多种薯以为食,省谷出粜”;在台湾,“人皆食地瓜,大米之产,全为贩运,以资财用”。这( )
A. 说明经济作物推广导致人地矛盾加剧 B. 折射出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基本形成
C. 为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产生创造了条件 D. 表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有所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全为贩运,以资财用”可知,农产品被贩卖,体现的是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在加强, D项正确;人地矛盾加剧主要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排除A项;材料与统一国内市场基本形成不符合,材料地点是四川和台湾,排除B项;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指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排除C项。故选D项。
17.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习者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以下关于辽宋夏金元政权并立时期的民族关系,描述不准确的是( )
A. 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
B. 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
C. 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做出了贡献
D. 少数民族侵略中原是历史的破坏和倒退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对峙,双方的和战虽然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破坏,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双方的交往、交流、交融,“少数民族侵略中原是历史的破坏和倒退”的说法不准确,D符合题意;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表述正确,排除A项;少数民族政权在政权建设、开发边疆、推动民族融合、发展民族文化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相互之间的交流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表述正确,排除B项;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表述正确,排除C项。故选D项。
18. 从周秦到唐代,县以上才可设市,商业中心一般都在城中特定位置,都城商业最繁荣。宋以后,县以下的城郭和乡村允许设市,农村集市贸易迅速发展。这一变化说明( )
A. 商业中心依赖政治中心 B. 商业布局呈现扩展之势
C. 商业发展受制于封建政权 D. 坊市界限尚未被打破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周秦至唐宋时期。根据材料“周秦至唐代,县以上才可设市,商业中心一般都在城中特定位置”“宋以后,县以下的城郭和乡村允许设市,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迅速”可知,唐以前县以上才可以设市,宋以后县以下和乡村均可设市,说明商业范围扩大,商业布局呈扩展之势,B项正确;“商业中心依赖政治中心”与农村集市的发展不符,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商业发展的表现,并没有突出封建政权的阻碍信息,排除C项;宋代商业发展打破了市坊界限,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9. 如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 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 B.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强化
C. 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 D. 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至元。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农民的称谓由臣、仆田客,到宋元的庄客、农户,这说明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渐趋松弛,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排除B项;表格信息无法体现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排除C项;表格信息无法体现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排除D项。故选C项。
20. 据统计:若以秦岭淮河为界,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北方人口户数占全部人口户数的77.5%,南方占22.5%;按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之户数,北方占37.3%,而南方占62.7%。造成以上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B.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交通的发展与进步
D. 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北方人口在全国所占比重大大超过南方,而宋代则相反。在中国古代人是最活跃的劳动力,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化反映了经济重心由北方转到南方,题目问的是导致人口分布地域变化的原因,而不是所反映的问题。所以排除B选项,选择A选项。古代的交通发展和君主的仁政不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人们的安土重迁思想很深入,排除C、D选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人口迁移与经济的关系
21. 《朱子大全》中写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这表明朱熹
A. 主张加强君主专制 B. 提倡格物致知之法
C. 强调教育循序渐进 D. 重视社会伦理和修身
【答案】D
【解析】
【详解】“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该遵循的基本准则;“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则是指人的个人修养方面的目标,故上述材料表明D符合题意。
点睛:做材料式选择题,有时标点符号(句号、分号和省略号)是很有用的,这一题句号前后说了两个不同的角度,所以就能选出D为正确答案。
22. 以下是某同学做的历史课堂笔记,该笔记的主题应是( )
措施 目的
废中书省和宰相、权分六部 皇帝独揽大权
设内阁 协助皇帝决策
设特务机构 严密控制臣民、法外行事
…… ……
A. 明太祖加强皇权 B. 明朝的君相关系
C. 明成祖加强皇权 D. 明朝的皇权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特务机构的出现及内阁的设置均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D正确;AC仅是材料的一方面,排除;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因此君相关系的说法错误,B排除。故选D。
23. 明太祖曾写诗发出这样的感叹:“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到了明成祖时
A. 分割丞相的相权
B. 设立内阁制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C. 废除丞相
D.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说明宰相废除后皇帝被繁杂行政事务所困扰,所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帮助皇帝处理行政事务减轻皇帝重负,B选项符合题意。明成祖时期丞相制度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不存在分割相权问题,A选项排除。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C选项排除。六部分理全国政务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24. 下面是某学校的历史研究小组收集的材料,可以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57年设伊犁将军
1683年清设立台湾府 1727年派驻藏大臣
A. 清朝前期的对外关系 B. 杰出的君主康熙大帝
C. 康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所涉及的事件都与加强中央集权有关,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故D项正确;与西藏的关系不属于外交,排除A;B项表述不全面,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材料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C。
25. 乾隆皇帝对英商送给他的时钟不肖一顾,说中国小民无此物者甚众,但从来没有误了早上起来下地,也从来没有误了晚上回家睡觉。对此现象,下列评价确切的是
A. 乾隆帝为维护国家尊严,痛斥侵略者的野心
B. 乾隆帝认为中国农民勤劳自觉,不需要闹钟
C. 是小农经济下的一种天朝上国的心态的流露
D. 乾隆帝为维护天朝体制,担心小农玩物丧志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说中国小民无此物者甚众,但从没有误了早晨起来下地,也从来没有误了晚上回家睡觉”可知其反映的是在清末时期中国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一种盲目自大的心态,故选C;A与史实不合,因为此时英国尚未来侵略中国;B不属于评价的范围,只是对现象的陈述,排除;材料并不涉及维护天朝体制的问题,D错误。
26. 位于石家庄淖沱河畔的南杨庄文化遗址迄今六千年左右,遗址内发现了粟和用来加工粮食的石磨盘、石磨棒,还发现了仿照家蚕蛹制作的陶蚕蛹和纺丝用的陶纺轮等。这说明当时淖沱河流域
A. 原始农业手工业发展 B. 种植经济刚刚起步
C. “男耕女织”经济成型 D. 已经注重精耕细作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材料所说“迄今六千年左右”,此时处于原始时期,农业手工业有了一定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不仅反映了种植经济,陶蚕蛹的发掘也反映了手工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原始时期“男耕女织“并未形成,故C项错误;原始时期农业尚未发展到精耕细作,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古代农业经济 特点
27. 下图中变化所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
A.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 疆域历经变动基本定型
C. 民族间差异逐步消失 D. 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图中展示的是中国不同时期的疆域图,从中可以看出虽有变动,但整体上疆域范围到清时基本定型,B项正确;图片展示的是秦、西晋、元、清时期,都是国家统一时期,故不能呈现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排除A项;民族间差异逐渐消失不符史实,排除C项;受中国特殊国情的影响,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8. 东晋著名佛教法师慧远曾提出“沙门(佛教徒)不敬王者论”,认为沙门既出家,就不应再敬拜王者。但最终却行不通,又提出人王即法王,仁王即法王,辅助服从人王、仁王即大忠的主张。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B.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 释道融合渐成主流 D. 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佛教曾主张佛教徒不敬王者,但后来逐渐服从皇权,这一变化反映了佛教思想的中国化,A项正确;这一变化反映了佛教思想的中国化,未涉及艺术内容变化,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佛教思想的中国化,未体现与道教思想融合,排除C项;此时儒学仍然占据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29. 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正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由此可见( )
A. 社会变革推动百家争鸣产生 B. 诸子百家的主张一致
C.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开始出现 D. 诸子都认同民本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正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可知,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秩序,在这样的形势下,思想领域中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A项正确;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面对政治混乱的局势,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排除B项;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就开始出现,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诸子都认同民本思想的结论,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A项。
30.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以下能体现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史实是( )
A.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B. 孝文帝学习汉文化进行改革
C. 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 D. 文成公主入藏促进汉藏交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时期,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促使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C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在西汉时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孝文帝汉化改革是在北魏时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文成公主入藏是在唐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0分,32题18分,33题12分,共40分。
3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灿烂辉煌的历史是由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藏族地区在明朝时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材料二 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对西藏管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前中期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以上材料归纳总结明清时期中原政权对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措施的特点。
【答案】(1)封授宗教领袖;设立机构进行管理;任用藏族上层进行管理。
(2)设置理藩院,专门管辖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册封宗教领袖;设置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3)因俗而治;不断加强管理。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可知,封授宗教领袖;根据材料一“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可知,设立机构进行管理;根据材料一“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可知,任用藏族上层进行管理。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二“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可知,册封宗教领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设置理藩院,专门管辖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还设置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一“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及材料二“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原政权对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措施呈现出因俗而治、不断加强管理的特点。
32. 城市是一个众多因素复杂地结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推动了城市职能也发生了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刘文帝时,王玄谟论及彭城形势“南界大淮,左右淮汴,城隍峻整,襟卫周固。自淮以西裹阳以北,经途三千,达于齐岱,六州之人,三十万户,常得安全,实由此镇。”
一一摘编自顾祖禹《论史方舆纪要二十九》
材料二 现在我们在城里见到的大街小巷的名称,有些在宋代就有了,都是以不同的生产行业为标志而命名的。如杭州的西湖与主要市区有一个吴山,吴山境内有几十个庙,叫鲁班庙……每个庙的名字都意味着一个行业或几个行业,地区也因此而闻名。
一一摘编自吕振羽《中国历史讲稿》
材料三 清末民初的扬州,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一批重要的现代脑力劳动者,形成了专门职业阶层,这是扬州社会现代化的重要象征,包括教师、律师、医生、编辑、记者、作家等职业人员已有一定数量。当然,黄包车夫、挑水工、轿夫、船夫、女佣等在当时的职业中也占一定比例。
——摘编自朱煜《扬州城市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城池所起的主要作用。
(2)材料二中宋代出现了很多“以生产行业为标志而命名”的街道和寺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这一现象在宋代出现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3)据材料一、二,概括我国古代城市职能的变化。比较材料一、二与材料三,指出扬州人口构成比例的变化所反映的社会发展趋势。
【答案】(1)作用: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地方安定;维护封建统治。
(2)说明: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繁荣。 条件:市坊的界限被打破;商业环境的相对宽松;农业的发展;商品种类增加;交子的出现等。
(3)变化:由侧重政治职能转向经济职能,城市经济功能增强。趋势: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从城市的作用、宋代城市的变革、城市职能的变化等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城隍峻整,襟卫周固”“常得安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保卫安全、维护专制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出现了很多“以生产行业为标志而命名”的街道和寺庙,这说明宋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繁荣。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坊市制度的打破、商业环境、农业的发展、纸币的出现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城隍峻整,襟卫周固”“常得安全”到“以生产行业为标志而命名的街道和寺庙”中可以得出第一小问的答案。从材料“教师、律师、医生、编辑、记者、作家等职业人员已有一定数量”中可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唐朝常见的一些现象及唐朝的部分政策介绍。
现象 政策
契丹人李光弼,尝谓,“吾乃祖本汉将,辱于单于之庭”,“壮士当建功大国” 法律规定:“熟户既是王人,章程须依国法。”
突厥族出身的将领李怀让攀附汉将李陵为其先祖,认陇西为其郡望 法律规定:“凡内附后所生子,即同百姓,不得为器户也。”
突厥贵族出身的阿史那忠,说其“克承大禹□□□□茂业”,又说“今为京兆万年人也” 太宗说:“不必猜忌异类,益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安兴贵家族本是中亚的粟特人,却被说是“轩辕帝孙,降居弱水,安息王子,以国为姓” 制定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制度。在赋税、徭役等方面,实行不同的优惠政策
在唐为官的高丽人泉男生篡志载其为“辽东朝鲜人”,后裔泉毖墓志中则载其为“京兆万年人” 大量任用少数民族或外国人到政府任官,并给予他们很大的权力
按规定外国人应参加宾贡科考试,大食人李彦升参加科举考试,并考中进士 保留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原有制度、风俗习惯、生产和生活方式,允许酋长之位世袭
内迁的突厥阿史那氏改为史氏,回纥人唱没斯改名李思忠,等等 制定宽松的宗教政策.允许各种宗教在境内传播,以满足不同民族和人群的宗教信仰需求
注:熟户,指汉化的外来或少数民族人口;王人、即政府管理下的编户齐民。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主题明确,契合材料,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现象:唐朝政府的政策促进了居民对国家的认同。
阐述:我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唐朝实行相对开放的政策,境内居住着国内外诸多民族。根据这种状况,唐朝政府秉持“四夷一家”的理念,制定了开明的民族政策。比如,根据法律规定,已经汉化的外来人口被看作熟户,以唐人待之,而入唐后他们所生之子“即同百姓”。这些规定反映出唐政府对相应人群的一视同仁。因此,大食人李彦升得以参加科举考试,入唐的高丽人泉氏的后裔赫然在基志中写明其为“京兆万年人”。
结论:入唐人口对国家的认同是在唐代社会条件下自身认识和情感发生变化而逐渐形成的,而唐朝政府的开明政策在其中起到促进作用。(“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首先根据材料“熟户既是王人,章程须依国法”“凡内附后所生子,即同百姓,不得为器户也”“四夷可使如一家”“大量任用少数民族或外国人到政府任官,并给予他们很大的权力”“按规定外国人应参加宾贡科考试,大食人李彦升参加科举考试,并考中进士”“制定宽松的宗教政策.允许各种宗教在境内传播,以满足不同民族和人群的宗教信仰需求”等,可概括现象:唐朝政府的政策促进了居民对国家的认同。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唐朝具体的民族政策内容及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