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学案
莆田市外国语学校 郑桂珊
【教学目标】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教学重点】
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难点: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学习导航:】
复习:甲午中日战争结果是什么?给国人什么样的震撼?日本明治维新前后有什么不同?给当时中国人什么样的启发?
救亡图存--公车上书(拉开戊戌变法的序幕)
(1)、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空前的民族危机。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从而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公车上书:(时间:_________年春)
主要人物: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
康有为称的“中国西学第一”指的是__________ ,他著有《____________》,把西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介绍到中国.他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总之,资产阶级
维新派的思想宣传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
内容:政治: 作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经济: 作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文教: 作用: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传播。
军事: 作用:增强国防力量。
四、失败:戊戌政变
(1)过程: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杀害维新人士。
(2)原因:主观: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没有彻底反封建
②对外国侵略者抱有幻想
③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客观:对改革不利的国内、国际环境
①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②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
(3)教训:①当时的中国走改良(君主立宪)道路是走不通的
②要实现中国近代化,必须推翻封建专制,实现民族独立,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讨论:戊戌变法的性质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讨论:戊戌变法的影响
是近代中国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
【课堂反馈】
1、选择题?
(1)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为救亡图存,揭开维新变
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强学会的成立??B.公车上书??
C.百日维新?? D.《国闻报》的发行?
(2)不属于维新派为变法而做准备的活动是
? A.创办报刊????B.组织学会????
C.开办学堂????D.创办企业
(3)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西学理论基础的是??
A.魏源????B.严复????C.康有为????D.梁启超
(4)维新变法运动得到了当时在位的清朝皇帝的支持,这一位年轻的皇帝
是?
A.道光??????B.咸丰?????C.同治????D.光绪?
(5)戊戌变法内容中,损害顽固派利益并引起官员震动的条款是
A.发展农业、商业???B.训练新式海军???
C.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 D.废除八股取士,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6)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接头巷尾的人们议论纷纷,你认为符合史实
的议论是?
A.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B.他甘为变法而捐躯?
C.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D.他是没有地方可逃?
(7)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B.变法从开始到结束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C.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D.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以下是谭嗣同殉难像和他的绝命诗:
据此,请回答:
(1)、谭嗣同是在什么事件中被杀害的?和他一起遇害的还有哪些维新志士?
(2)、图片中“有心杀贼”的“贼”代表什么人?
(3)、为什么谭嗣同会感叹“无力回天”?
(4)、请你结合谭嗣同的绝命诗,谈谈你对他“死得其所”的理解?
参考答案
1、B D B D D B C
(1).戊戌政变 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杨锐。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维新派仅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也没有发动群众,在强大的顽固派的反扑下,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4).“死得其所”是指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他的死表明了他为了国家的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这种精神激励后人,唤起民族觉醒,我们要学习他那种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他谱写了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令人敬仰。(言之成理即可)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莆田市外国语学校 郑桂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天演论》、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
通过讨论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对维新派的发展过程了解戊戌变法,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
通过出示幻灯片,把戊戌变法的内容以表格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四个方面来理解记忆并为后面突破难点做下铺垫。
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变法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使学生能客观地理解变法历史意义,并在互动探究中通过学生讨论得到解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认识戊戌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爱国进步的改良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
难点:正确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全面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资源】
教材、课件、网站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依据
导入新课:回顾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的事实,中国社会的一部分能人志士探究其中的原因,寻找救国的方法。
邻居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的经历,引出学生的思考自然过渡到新课。
学生在震撼同时进入思考状态,感性认识甲午战争后的中国时局,归纳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给当时国人带来的震撼。
联系明治维新,得出解决危机的措施:学习西方。
提问式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知识梳理一:救亡图存----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直接指出维新派的概念,结合小字部分,对康、梁进行简单介绍。
“公车上书”是怎么一回事,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什么要发起“公车上书”?结果怎样,影响如何?
引导学生看书,按照提问一一找到答案,重点在影响。
解释名词:“君主立宪制”。
分析洋务派和维新派的区别。
学生根据课本回答,重点知道影响即可,并在课文中进行标注。
思考并记录。
根据课标要求,知道“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就可以了。
思考、理解。
知识梳理二:警世洪钟《天演论》——推动运动发展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又是怎样面对现实?是就此沉沦还是为变法运动更加努力的工作?
学生看书,讨论事先收集的资料,得出维新派积极的进行变法运动的宣传工作。
营造变法氛围,把学生带入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中,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一:严复《天演论》的观点为什么能够推动维新运动的发展?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
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归纳,教师做适当的指导,重点强调严复在《天演论》中主要观点和进步影响。强调:严复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学生通过看书、讨论,自我得出答案。
老师对于学生有创意的答案及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表扬。
学习康有为、严复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
过渡设问:变法的序幕已拉开,准备工作已做好,接下来该做什么了呢?
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快速切入下一个子目。
学生回答“变法”即可。
初中学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分散较快,要不断创设一些问题来激发学习的激情。
知识梳理三:大展宏图----百日维新----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引导学生看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辩论,肯定维新运动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民族危机迫使光绪帝决心变法,救亡图存。
对学生的回答给于充分的肯定。
学生在这一活动中要充分动脑,还要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具有学科融合的特点。
学生自己总结出变法背景,开始标志等内容。
结合史实学习历史,通过材料了解历史,辅助学习,史料结合,增强史实的可靠性。
锻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比一比,赛一赛:按照分类法,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教师事先准备好表格,引导学生在课本和辩论的基础上解决本课的重点。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变法法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措施实施后的作用。
教师指出变法的局限性,引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
学生根据书本知识和讨论,快速补充完整表格,掌握变法内容。
请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交流共享。
思考后发言、归纳。
维新变法运动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使用历史再现法,分组辩论法,表格归纳法等加以突出,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梳理四:曲终人散----戊戌政变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什么?
介绍谭嗣同,褒扬他的献身精神。
课件出示答案,对于学生比较好的思路及时肯定。
理解并加深记忆,学生代表展示本组同学探究合作的成果,回答问题。
使学生了解新旧势力关系的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以及赋于人的多元化思考历史。
小结:对本课内容进行线索性梳理,抓住几个关键词:序幕→发展→高潮→结果
指出近代化的曲折,引出下文孙中山。
依据线索,对整个戊戌变法提出自己的启示,升华思想。
课标要求: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作业:优化设计
完成。
重视知识结构的归纳,及时回顾本课重难点。
【板书设计】
课件27张PPT。甲午中日战争甲午对国人的震撼主要有三点:
一是没有想到败给日本;
二是没有想到《马关条约》内容如此苛刻;
三是没有想到清政府耗资巨大、前后30年的洋务运动如此不堪一击。明治维新前后日本与清王朝的关系(漫画)1、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是怎样的?
2、明治维新后有何变化?日本的变化带给当时的中国人何种启示?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八年级上册课件莆田市外国语学校 郑桂珊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怎样的形势?动脑筋: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维新派”:主张在保存中国传统的君主政体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部分地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文化、教育。
代表人物:谭嗣同主要人物:
直接原因:
上书内容:
历史影响:
康有为、梁启超1895年《马关条约》签定维新变法运动揭开序幕一、救亡图存--公车上书反对议和,要求变法图强。zxxk 维新派和洋务派的政治主张有何区别?洋务派: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工业
维新派: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分析比较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刊分布示意图万木草堂时务学堂强学会中外纪闻国闻报时务报南学会精心酝酿
? ? 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人。
少年时期,严复考入了家乡的船政学堂,接受了广泛的自然科学的教育。1877—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回国后,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维新变法以自强保种。二、启蒙思想家——严复作用:
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PK维新派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论战问题
(要不要)维新变法兴民权提倡西学祖宗之法不可变反对君主立宪科举取士,反对西学变者天下之公理实行君主立宪变法之本在育人才 作用:维新运动的影响越来越大“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三、大展宏图---戊戌变法1、时间 : 1898年6月——1898年9月
2、开始标志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性质 :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自主学习:
1、戊戌政变是怎么一回事?
2、戊戌变法为什么叫“百日维新”?四、曲终人散——戊戌政变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宁赠友邦,不予家奴。新军将领袁世凯戊戌政变光绪帝戊戌政变慈禧太后中南海瀛台戊戌变法的唯一保留成果谭嗣同就义无力回天的呐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阅读课文小字部分,想一想
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
得其所”?历史的反思 材料: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维新运动兴起时声势浩大,变法运动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但却只持续了短短的103天,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1、触犯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并且顽固派势
力过与强大(根本)。
2、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脱离人民群众
3、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七嘴八舌话维新序幕发展高潮结局公车上书严复译述
《天演论》百日维新实行变法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
民族危机加深顽固派阻挠,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戊戌变法zxxk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技术制度×zxxk换我上场了 1、任何一次变法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维新变法
虽然失败了,但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改革是国家、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3、任何变法或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伴随
着激烈斗争,甚至出现挫折失败,为此要付出沉
重代价甚至流血牺牲。
4、要善于接受先进思想,勇于学习先进文化。
5、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议一议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哪些体会或收获?欢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