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5 19:20:42

文档简介

仁寿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吴承旺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中说“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城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这一材料表明中华文化的特点是
A. 品格独特,内容优秀 B. 博大精深,底蕴深厚
C. 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D.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能够与外族文化相互融合,体现了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特点,故选D;材料突出的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并未体现品格独特、底蕴深厚以及绵延不断等特点,故ABC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
2. 有学者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延续千年的历史中,有四次“人文主义”热潮(如图所示)。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第一次,商周时期——从“神”到“人” 第二次,魏晋时期——从“礼教”到“个性” 第三次,唐宋时期——从“门第”到“平民” 第四次,晚明时期——从“道德”到“功利”
A. 第一次热潮根源于儒学的产生 B. 第二次热潮得益于民族的交融
C. 第三次热潮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D. 第四次热潮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人文主义。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第四次“人文主义”热潮发生在晚明时期,主要表现为由崇尚“道德”到追求“功利”,结合所学知识,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D项正确;第一次“人文主义”热潮发生在商周时期,主要得益于生产力的发展,当时儒学思想还未产生,排除A项;第二次“人文主义”热潮发生魏晋时期,当时国家动荡不安,政治黑暗,为“个性化”提供“土壤”,排除B项;第三次“人文主义”热潮发生唐宋时期,其中宋朝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排除C项。故选D项。
3. 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
A. 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B. 胡椒、胡桃等传入中国内地
C. 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 D. 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从材料的时间可得出,空格处的时间正好是宋代,这一时期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D项正确;海上丝绸之路是在汉代已经开通,在宋代之前,排除A项;早在张骞在出使西域的汉朝时期,胡椒就已经传入到中国了,胡桃即核桃,原产西亚,我国对核桃的最早记载是在东晋时期,故胡椒、胡桃等传入中国内地也是在宋代之前,排除B项;当时还没有新航路的开辟,美洲还没有被发现,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排除C项。故选D项。
4. 战国时期,女娲传说和伏羲传说分别流行于我国的南北各地。然而西汉时期,他们或被演绎成为兄妹关系,或被演绎成夫妻关系,“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成为常见于文人诗赋、砖石和绢画的基本题材。这一变化( )
A. 说明儒家思想确立为主流思想 B. 是南北长途贸易发展的结果
C. 与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密切相关 D. 反映汉代文化趋于政策宽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选项引导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西汉时期。根据材料信息,“战国时期,女娲传说和伏羲传说分别流行于我国南北各地”、“西汉时期,他们或被演绎成为兄妹关系,或被演绎成夫妻关系”,可知这一变化是女娲和伏羲从没有关系变为兄妹或夫妻关系,这说明南北方之间文化交流加强,原分别流行与南北各地的传说出现融合的情况,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南北文化交流加强与大一统局面的巩固有关,C项正确。材料没有信息表明女娲伏羲传说的内容体现了儒家的价值观,排除A项;这一变化是南北交流的结果,但不能看出文化交流的途径,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5. 这一地区有方便水陆交通,是通往四方的大十字路口:往北,可以进入高加索,穿越过去就是东欧;往西,可以通往中欧;往东,可以到伊朗和印度;往南则是阿拉伯半岛,还可以进入非洲。以下文明属于“这一地区”创造的有( )
①从1到9的数字 ②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③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④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地区是西亚,诞生了苏美尔文明,有着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以及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②④正确,C项正确;从1到9的数字是古印度文明创造的,排除①,排除A项;古埃及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排除③,排除B项;从1到9的数字是古印度文明创造的,排除①,排除D项。故选C项。
6. 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
A. 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 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 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 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据本题材料时间“公元前18世纪”,“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为《汉谟拉比法典》结束语内容,该法典是中东地区的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大约在公元前1776年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材料强调他的法典的不可破坏性,谁敢破坏、不遵守法典,就将遭到严惩,以保护法典的权威性。《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也是中东地区的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中央集权强大的标志之一,它消除了原来各城邦的立法,把全国法令统一起来,材料内容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B项正确;波斯帝国的存续时间是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亚述帝国的存续时间是公元前935年—公元前61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公元前3100年左右,非洲尼罗河流域的上埃及与下埃及完成统一,古埃及进入早王朝时,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 《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臣在大夏时,见邓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因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印度)。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据此可知当时( )
A. 西南丝绸之路由张骞开通 B. 汉朝学习大夏印度文化习俗
C. 汉朝与大夏实现直接贸易 D. 四川和印度已存商品贸易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臣在大夏时,见邓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因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印度)。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可知,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了大夏与印度具有某种联系,据此可以推定,在汉朝时期,四川和印度已存在商品贸易,D项正确;西南丝绸之路在张骞通西域前就已经存在,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大夏与印度的文化交流,没有说明汉朝学习大夏和印度的文化习俗,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判定是否有直接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
8. 有学者指出:“如果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人,于1000年、1500年或1800年在欧洲复活,他将会为居住在这一古老帝国许多地区的诸日耳曼民族,为崭新奇特的生活方式而大吃一惊。”这说明
A. 日耳曼民族复兴了古罗马时期的文化
B. 民族大迁徙对古典文化造成严重破坏
C. 西欧封建社会的建立得益于罗马文明
D. 罗马人惊叹于西欧中世纪繁荣的文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罗马人“为崭新奇特的生活方式而大吃一惊”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日耳曼文化与罗马文化的巨大差异性﹐故可知民族大迁徙对古典文化造成严重破坏,使罗马帝国时期的罗马人已经无法认知﹐故选B项;根据材料“为崭新奇特的生活方式而大吃一惊”可知﹐日耳曼民族摧毁了罗马文明﹐排除A项;西欧封建社会是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而不是得益于其文明﹐故排除C项;公元1800年显然不属于西欧中世纪时期﹐故排除D项。
9. 在15-19世纪,下图中的甲乙丙丁各地区之间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既有主动地迁徙,也有被迫地迁徙。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选项 迁徙方向 方式 原因
A 甲地迁往丙地 主动移民 工业革命
B 乙地迁往丁地 被动移民 殖民征服
C 丙地迁往甲地 主动移民 殖民扩张
D 丁地迁往丙地 被动移民 黑奴贸易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地为北美洲,丙地为欧洲,新航路开辟后,甲地作为新大陆被发现,丙地大量人口主动迁移至甲地,从而展开了对甲地的殖民扩张活动,因此丙地人口迁徙至甲地的原因是进行殖民扩张,故C项正确;甲地为北美洲,丙地为欧洲,根据所学可知,在15-19世纪,甲地人口并未因工业革命而迁徙至丙地,丙地工业革命时期人口主要从农村流向城市,故A项错误;乙地为南美洲,丁地为非洲,在15-19世纪,人口迁移主要是丁地人口被贩卖到乙地,从事种植园等经济活动,故B项错误;丁地为非洲,丙地为欧洲,在15-19世纪,丁地人口因黑奴贸易被买到美洲,并未被运到欧洲,故D项错误。
10. 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大臣崔承老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以革卑陋。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使奢俭得中,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
A. 主张选择性学习中华文化 B. 力图摆脱自身的藩属地位
C. 捍卫本国文化主导地位 D. 极力推崇中国的传统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高丽成宗时代(朝鲜)。据材料“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使奢俭得中,不必苟同”,可以看出大臣崔承老主张学习中国文化不可不遵,但是地方习俗不一,风俗各异,变起来非常困难,所以主张有选择性的学习中国文化,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选择性学习中国文化,并不是摆脱自身的藩属地位,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并不是捍卫本国文化的主导地位,排除C项;该官员主张有选择性的学习中国文化,并不是极力推崇,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如图所示,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战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开始大规模的迁徙。这次大迁徙引发了( )
A. 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 B. 欧洲文化优势地位确立
C. 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 D. 基督教文化发展和传播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本题材料“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战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开始大规模的迁徙”可知,印欧人主要是游牧民族,其人迁徙,向东到达中亚、波斯及印度,促进了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C项正确;印欧人迁徙,罗马帝国尚未建立,排除A项;欧洲文化优势地位确立,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基督教文化是在印欧人迁徙之后建立的宗教,排除D项。故选C项。
12. 鸦片战争后出国的华工,绝大多数是闽、粤两省沿海各区的农民。如广东南路各县,一般雇农或佃农,以田租太贵无法承佃,以工值太廉且无工可做,相率卖身当猪仔到南洋去当苦工者,每年约以千万计。据此可知( )
A. 闽、粤农民预见到国内商业发展暗淡 B. 商业的发展吸引更多农民下南洋经商
C. 工业革命使南洋劳动力数量极度缺乏 D. 闽、粤两地区经济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同时,对中国原有的小农经济遭到冲击,尤其在通商口岸被迫打开的闽、粤地区,大量闽、粤两省沿海各区的农民为谋生计,当猪仔到南洋去当苦工,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国内商业发展前景的信息,排除A项;闽、粤两省沿海各区的农民当猪仔到南洋去当苦工,是被迫谋生,而非商业发展吸引,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信息与工业革命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3. 下图为不同时期难民输出数量最多的十个国家的统计图(单位:百万人)。由此可知
A. 和平与发展减少了难民数量 B. 难民全部来自亚非拉地区
C. 难民问题具有长期性和顽固性 D. 难民增加加剧了国际冲突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统计图可以看出,不同时期难民输出数量不同程度上都在增加,C项正确;由统计图可以看出1995年之后难民数量还在增加,排除A项;难民全部来自亚非拉地区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难民增加加剧了国际冲突,排除D项。故选C项。
14. 18世纪20年代,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了频繁的贸易活动,把产自中国的大量茶叶带入欧洲。荷兰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依据自身习俗形成“茶室”。下表为荷兰茶叶贸易中绿茶和红茶进口变化情况。材料折射出( )
1720-1722年 1730-1732年
绿茶 60.4% 15.6%
红茶 39.6% 84.4%
①饮茶从上流社会向普通民众普及 ②国际贸易伴随着文化的交流传播
③荷兰人的饮茶喜好已经发生改变 ④东西方贸易推动了世界市场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不出饮茶从上流社会向普通民众普及 ,排除①;根据材料“......频繁的贸易活动,把产自中国的大量茶叶带入欧洲。荷兰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可分析出国际贸易伴随着文化的交流传播,②正确;根据材料“荷兰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依据自身习俗形成‘茶室’。”可分析出荷兰人的饮茶喜好已经发生改变 ,③正确;材料“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了频繁的贸易活动,把产自中国的大量茶叶带入欧洲。”可分析出东西方贸易推动了世界市场发展,④正确。综上,材料折射出②③④,D项正确;排除A项、B项、C项。故选D项。
15. 梁启超说:“鉴别间接史料,其第一步自当仍以年代为标准。……不特此也,又当察其人史德何如,又当察其人史识何如,又当察其人所处地位如何。要而论之,吾侪读史作史,既不能不乞灵于间接的史料,则对于某时代某部门之史料,自应先择定一两种价值较高之著述以作研究基本选择之法,合上列数种标准以衡之,庶无大过。至于书中所叙史实,则任何名著总不免有一部分不实不尽之处。质言之,则无论何项史料,皆领打几分析头。”其意在说明( )
A. 史才、史学、史识应该是史家的必备品格
B. 历史研究必须以直接史料为依据
C. 文字记录的历史因年代远近而价值不同
D. 以怀疑精神审慎辨别史料的真伪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对鉴别间接史料,梁启超认为要从不同角度鉴别该史料,反映了梁启超的怀疑精神审慎辨别史料的真伪,D项正确;史才、史学、史识只是在材料中有所提到,但材料反映的是梁启超主张从不同角度辨别间接史料,排除A项;“必须”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梁启超主张从不同角度辨别间接史料,而不是强调C项,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3分,第18题12分,共55分。
16. 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是我国古代各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客观反映,对我国历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材料二 “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汉武帝元狩年间,“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逢使者虚郡因仓廪以振贫民。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贷假。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数岁,假予产业,使者分部护,冠盖相望。”
材料三 《通典·食货·田制》记载:“诸地广人稀之处,官借人种莳。后有来居者,依法封授。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还空荒,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流向。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人口迁移产生的历史作用。
【答案】(1)流向:由黄河流域迁向长江流域;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由荒漠草原向内地迁移;由东南向中西部迁移;华人外流。
(2)原因:政府组织内地人口向边境地区迁移以加强边防;自然灾害的影响,政府安置流民;封建经济发展,人地矛盾加剧;封建剥削、土地兼并导致农民破产,无以为生;频繁的各种战争,导致该地区人口的大量迁移。
(3)历史作用:有利于边防巩固和边疆开发,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促使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人口分布渐趋合理;促进了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一图示箭头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流向有由黄河流域迁向长江流域;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由荒漠草原向内地迁移;由东南向中西部迁移;华人外流。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据材料“事征四夷,广威德……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可知政府组织内地人口向边境地区迁移以加强边防;据材料“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逢使者虚郡因仓廪以振贫民。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贷假。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可知自然灾害的影响,政府安置流民;结合西汉尤其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相关知识可知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封建经济发展,人地矛盾加剧;封建剥削、土地兼并导致农民破产,无以为生;频繁的各种战争,导致该地区人口的大量迁移。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据材料二“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可知有利于边防巩固和边疆开发,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据材料三“诸地广人稀之处,官借人种莳。后有来居者,依法封授。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还空荒,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并结合所学可知促使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人口分布渐趋合理;结合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可知有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结合清代人口迁移相关内容可知促进了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
17. 医药事业事关全人类福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以来,中原地区的医药学便通过高丽传到邪马台国(日本)。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医药通过商贸、官方使节、留学生、佛教等途径传播到日本、朝鲜、印度、越南及东南亚、阿拉伯地区。明朝初年,郑和率庞大船队七下南洋和西洋,到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沿途各国开展医学交流。……中国人发明了人痘接种术来抵御这一病毒。有确切的记载称,1688年俄罗斯遣人到中国学痘医。此后百余年,人痘接种术传遍各大洲,为人类预防和控制天花流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受阿拉伯医学的影响,药物制剂在宋代有了改进,出现了“丸衣”。明代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将新制剂法传入中国,结合中医药理论和药材,制成“花露”,不但用于治病,还用于卫生制剂流传至今。
——《古代中外医药的交流互鉴》
材料二 金鸡纳原产南美,可用来治疗疟疾等发热性疾病。从1640年至1776年,金鸡纳树皮源源不断地从南美运至欧洲。19世纪随着实验医学的发展,金鸡纳的主要成分奎宁被提取出来,其药用价值逐步得到证实。1820年,金鸡纳的抗疟作用在欧洲得到官方认可。英国陆军部、荷兰和法国殖民地农业部都将奎宁列为必备药物,这极大降低了士兵和移民的死亡率。随着欧洲对奎宁需求的激增,金鸡纳在19世纪上半叶成为南美各国出口到欧洲的主要产品,然而非科学的采集方法导致金鸡纳树皮日益稀缺。为摆脱对南美洲金鸡纳的依赖,欧洲人开始在锡兰、缅甸、爪哇等地陆续砍伐了几十万英亩的森林用以种植金鸡纳。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性的金鸡纳种植因网络基本形成。
——王林亚《改变世界的奎宁:全球环境史视野下人类对金鸡纳的认知、引种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外医药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鸡纳从一个地方性药用植物逐渐成为全球性商品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人类历史上的医药交流,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特点:持续时间久;交流途径多样;涉及地域广;具有双向性和互惠性;影响深远。
(2)原因:金鸡纳自身药用价值高;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促进物种的传播;世界市场的形成;各国政府的推广;科学技术的发展。
(3)认识:医药学的交流应秉承互惠互利、平等的原则;药用植物的引进种植要重视生态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各国应加强医药交流,共同推动医药学事业的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至明清(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秦汉以来,......明代万历年间”可知,持续时间久;根据材料“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医药通过商贸、官方使节、留学生、佛教等途径传播到日本、朝鲜、印度、越南及东南亚、阿拉伯地区。”可知,交流途径多样,涉及地域广;根据材料“中国人发明了人痘接种术来抵御这一病毒。有确切的记载称,1688年俄罗斯遣人到中国学痘医。此后百余年,人痘接种术传遍各大洲,为人类预防和控制天花流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受阿拉伯医学的影响,药物制剂在宋代有了改进,出现了‘丸衣’。明代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将新制剂法传入中国,结合中医药理论和药材,制成‘花露’,不但用于治病,还用于卫生制剂流传至今。”可知,具有双向性和互惠性,且影响深远。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20世纪(世界)。
原因:根据材料“金鸡纳原产南美,可用来治疗疟疾等发热性疾病。”可知,金鸡纳自身的药用价值高;根据材料“从1640年至1776年,金鸡纳树皮源源不断地从南美运至欧洲。”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促进物种的传播;根据材料“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性的金鸡纳种植因网络基本形成。”可知,世界市场的形成;根据材料“1820年,金鸡纳的抗疟作用在欧洲得到官方认可。英国陆军部、荷兰和法国殖民地农业部都将奎宁列为必备药物,这极大降低了士兵和移民的死亡率。”可知,各国政府的推广;根据材料“19世纪随着实验医学的发展,金鸡纳的主要成分奎宁被提取出来,其药用价值逐步得到证实。”可知,科学技术的发展。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公元前3世纪——20世纪(世界)。
认识:根据材料“中国人发明了人痘接种术来抵御这一病毒。有确切的记载称,1688年俄罗斯遣人到中国学痘医。此后百余年,人痘接种术传遍各大洲,为人类预防和控制天花流行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医药学的交流应秉承互惠互利、平等的原则;根据材料“随着欧洲对奎宁需求的激增,金鸡纳在19世纪上半叶成为南美各国出口到欧洲的主要产品,然而非科学的采集方法导致金鸡纳树皮日益稀缺。”可知,药用植物的引进种植要重视生态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根据材料“受阿拉伯医学的影响,药物制剂在宋代有了改进,出现了‘丸衣’。明代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将新制剂法传入中国,结合中医药理论和药材,制成‘花露’,不但用于治病,还用于卫生制剂流传至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国应加强医药交流,共同推动医药学事业的发展。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梁启超曾分中国史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阶段,而以秦统一至清乾隆末年为“亚洲之中国”时期,从秦至清约2000年间,中国是亚洲历史舞台的主角,中国文明如同水向低处奔流,气体由浓聚点向稀释区扩散,强烈地影响着亚洲国家,日本、朝鲜和后来独立的越南,均以中国为文化母国,大规模地受容中国文化。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围绕“亚洲之中国”这一主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观点:古代中华文化对亚洲产生深远影响。
阐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断向亚洲国家辐射。
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
综上,中华文化的辐射推动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同时也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内涵。
【解析】
【详解】本题是阐释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秦统一至清乾隆末年。根据材料信息,这一时期“中国是亚洲历史舞台的主角,中国文明如同水向低处奔流,气体由浓聚点向稀释区扩散,强烈地影响着亚洲国家,日本、朝鲜和后来独立的越南,均以中国为文化母国,大规模地受容中国文化。”可知材料主旨是古代中华文化对亚洲国家的影响。围绕这一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亚洲国家的具体史实即可。仁寿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吴承旺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中说“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城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这一材料表明中华文化的特点是
A. 品格独特,内容优秀 B. 博大精深,底蕴深厚
C 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D.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2. 有学者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延续千年的历史中,有四次“人文主义”热潮(如图所示)。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第一次,商周时期——从“神”到“人” 第二次,魏晋时期——从“礼教”到“个性” 第三次,唐宋时期——从“门第”到“平民” 第四次,晚明时期——从“道德”到“功利”
A. 第一次热潮根源于儒学的产生 B. 第二次热潮得益于民族的交融
C. 第三次热潮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D. 第四次热潮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3. 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
A. 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B. 胡椒、胡桃等传入中国内地
C 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 D. 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4. 战国时期,女娲传说和伏羲传说分别流行于我国的南北各地。然而西汉时期,他们或被演绎成为兄妹关系,或被演绎成夫妻关系,“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成为常见于文人诗赋、砖石和绢画的基本题材。这一变化( )
A. 说明儒家思想确立为主流思想 B. 是南北长途贸易发展的结果
C. 与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密切相关 D. 反映汉代文化趋于政策宽松
5. 这一地区有方便的水陆交通,是通往四方的大十字路口:往北,可以进入高加索,穿越过去就是东欧;往西,可以通往中欧;往东,可以到伊朗和印度;往南则是阿拉伯半岛,还可以进入非洲。以下文明属于“这一地区”创造的有( )
①从1到9的数字 ②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③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④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6. 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
A. 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 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 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 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7. 《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臣在大夏时,见邓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因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印度)。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据此可知当时( )
A. 西南丝绸之路由张骞开通 B. 汉朝学习大夏印度文化习俗
C. 汉朝与大夏实现直接贸易 D. 四川和印度已存在商品贸易
8. 有学者指出:“如果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人,于1000年、1500年或1800年在欧洲复活,他将会为居住在这一古老帝国许多地区的诸日耳曼民族,为崭新奇特的生活方式而大吃一惊。”这说明
A. 日耳曼民族复兴了古罗马时期的文化
B. 民族大迁徙对古典文化造成严重破坏
C. 西欧封建社会的建立得益于罗马文明
D. 罗马人惊叹于西欧中世纪繁荣的文明
9. 在15-19世纪,下图中的甲乙丙丁各地区之间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既有主动地迁徙,也有被迫地迁徙。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选项 迁徙方向 方式 原因
A 甲地迁往丙地 主动移民 工业革命
B 乙地迁往丁地 被动移民 殖民征服
C 丙地迁往甲地 主动移民 殖民扩张
D 丁地迁往丙地 被动移民 黑奴贸易
A A B. B C. C D. D
10. 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大臣崔承老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以革卑陋。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使奢俭得中,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
A. 主张选择性学习中华文化 B. 力图摆脱自身的藩属地位
C. 捍卫本国文化的主导地位 D. 极力推崇中国的传统文化
11. 如图所示,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战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开始大规模的迁徙。这次大迁徙引发了( )
A. 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 B. 欧洲文化优势地位确立
C. 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 D. 基督教文化发展和传播
12. 鸦片战争后出国的华工,绝大多数是闽、粤两省沿海各区的农民。如广东南路各县,一般雇农或佃农,以田租太贵无法承佃,以工值太廉且无工可做,相率卖身当猪仔到南洋去当苦工者,每年约以千万计。据此可知( )
A. 闽、粤农民预见到国内商业发展暗淡 B. 商业的发展吸引更多农民下南洋经商
C. 工业革命使南洋劳动力数量极度缺乏 D. 闽、粤两地区经济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13. 下图为不同时期难民输出数量最多的十个国家的统计图(单位:百万人)。由此可知
A. 和平与发展减少了难民数量 B. 难民全部来自亚非拉地区
C. 难民问题具有长期性和顽固性 D. 难民增加加剧了国际冲突
14. 18世纪20年代,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了频繁贸易活动,把产自中国的大量茶叶带入欧洲。荷兰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依据自身习俗形成“茶室”。下表为荷兰茶叶贸易中绿茶和红茶进口变化情况。材料折射出( )
1720-1722年 1730-1732年
绿茶 60.4% 15.6%
红茶 39.6% 84.4%
①饮茶从上流社会向普通民众普及 ②国际贸易伴随着文化的交流传播
③荷兰人的饮茶喜好已经发生改变 ④东西方贸易推动了世界市场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5. 梁启超说:“鉴别间接史料,其第一步自当仍以年代为标准。……不特此也,又当察其人史德何如,又当察其人史识何如,又当察其人所处地位如何。要而论之,吾侪读史作史,既不能不乞灵于间接的史料,则对于某时代某部门之史料,自应先择定一两种价值较高之著述以作研究基本选择之法,合上列数种标准以衡之,庶无大过。至于书中所叙史实,则任何名著总不免有一部分不实不尽之处。质言之,则无论何项史料,皆领打几分析头。”其意在说明( )
A. 史才、史学、史识应该是史家的必备品格
B. 历史研究必须以直接史料为依据
C. 文字记录的历史因年代远近而价值不同
D. 以怀疑精神审慎辨别史料的真伪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3分,第18题12分,共55分。
16. 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是我国古代各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客观反映,对我国历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材料二 “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汉武帝元狩年间,“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逢使者虚郡因仓廪以振贫民。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贷假。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数岁,假予产业,使者分部护,冠盖相望。”
材料三 《通典·食货·田制》记载:“诸地广人稀之处,官借人种莳。后有来居者,依法封授。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还空荒,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流向。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人口迁移产生的历史作用。
17. 医药事业事关全人类福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以来,中原地区的医药学便通过高丽传到邪马台国(日本)。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医药通过商贸、官方使节、留学生、佛教等途径传播到日本、朝鲜、印度、越南及东南亚、阿拉伯地区。明朝初年,郑和率庞大船队七下南洋和西洋,到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沿途各国开展医学交流。……中国人发明了人痘接种术来抵御这一病毒。有确切的记载称,1688年俄罗斯遣人到中国学痘医。此后百余年,人痘接种术传遍各大洲,为人类预防和控制天花流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受阿拉伯医学的影响,药物制剂在宋代有了改进,出现了“丸衣”。明代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将新制剂法传入中国,结合中医药理论和药材,制成“花露”,不但用于治病,还用于卫生制剂流传至今。
——《古代中外医药的交流互鉴》
材料二 金鸡纳原产南美,可用来治疗疟疾等发热性疾病。从1640年至1776年,金鸡纳树皮源源不断地从南美运至欧洲。19世纪随着实验医学的发展,金鸡纳的主要成分奎宁被提取出来,其药用价值逐步得到证实。1820年,金鸡纳的抗疟作用在欧洲得到官方认可。英国陆军部、荷兰和法国殖民地农业部都将奎宁列为必备药物,这极大降低了士兵和移民的死亡率。随着欧洲对奎宁需求的激增,金鸡纳在19世纪上半叶成为南美各国出口到欧洲的主要产品,然而非科学的采集方法导致金鸡纳树皮日益稀缺。为摆脱对南美洲金鸡纳的依赖,欧洲人开始在锡兰、缅甸、爪哇等地陆续砍伐了几十万英亩的森林用以种植金鸡纳。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性的金鸡纳种植因网络基本形成。
——王林亚《改变世界的奎宁:全球环境史视野下人类对金鸡纳的认知、引种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外医药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鸡纳从一个地方性药用植物逐渐成为全球性商品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人类历史上的医药交流,谈谈你的认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梁启超曾分中国史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阶段,而以秦统一至清乾隆末年为“亚洲之中国”时期,从秦至清约2000年间,中国是亚洲历史舞台的主角,中国文明如同水向低处奔流,气体由浓聚点向稀释区扩散,强烈地影响着亚洲国家,日本、朝鲜和后来独立的越南,均以中国为文化母国,大规模地受容中国文化。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围绕“亚洲之中国”这一主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