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分类与整理 单元整体教学(说课课件)-一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分类与整理 单元整体教学(说课课件)-一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4-17 20:4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分类有方 统计有感
第三单元 《分类与整理》
04
单元教学建议
03
重点课时教学设计
02
单元教材分析
01
单元主题分析
分析提纲
一、单元主题分析
一、单元主题分析
知识领域结构图
一下 分类与整理
二下 数据收集整理
三下 复式统计表
四上 条形统计表
五下 折线统计图
六上 扇形统计图
由浅入深,相互联系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数据分类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
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统计与概率
本单元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这是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中第一次提出分类这个概念,它是今后学习统计表、统计图的基础。
研读 2022 版新课标
【内容要求】——学什么
会对物体、图形或数据进行分类,初步了解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
一、单元主题分析
【学业要求】——学到什么程度
能依据事物特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能发现事物的特征并制订分类标准,依据标准对事物分类;
能用语言简单描述分类的过程;
感知事物的共性和差异,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
1、要重视对接学生学前阶段已有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物体的简单分类,
在亲身参与的动手活动中感悟分类的价值。
2、在分类的过程中认识事物的共性与区别,学会分类的方法。
3、鼓励学生运用文字、图画或表格等方式记录并描述分类的结果。
4、体会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为后续学习统计中的数据
分类打好基础。
核心素养:数据意识
【教学建议】——怎么学
二、单元教材分析
03
单元学情分析
02
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
01
课标要求
单元教材分析
04
单元教材分析
10
《分类与整理》单元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第一学段“数据分类”中的重要内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内容要求】中指出:“会对物体、图形或数据进行分类,初步了解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依据事物特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能发现事物的特征并制订分类标准,依据标准对事物分类;能用语言简单描述分类的过程;感知事物的共性和差异,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
1.课标要求
2.单元教材分析
分类与整理
统 计
直观 抽象
的学习要经历:



北师大版
苏教版
人教版
3.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
(3)使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分类的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将生活中简单事物进行分类的必要及整理的好处,初步养成有条理的整理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分类的结果。
13
4.单元学情分析
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
分类的标准、方法
数据的整理方式
三、单元整体教学建议
1、单元知识结构图,课时安排
2、每课时建学建议
三、单元整体教学建议
1、单元知识结构图,课时安排(3课时)
分类与整理
按给定标准分类计算
自选标准分类计数,会用简单统计表呈现结果
练习课
例1
例2
三、单元整体教学建议
分类与整理
例1
例2
1.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2.在分类的过程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 (文字、图画、表格等) 呈现收集的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
课时目标
教学重难点
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初步掌握分类计数的方法。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1.学会按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感知分类的实际意义。2.经历完整的分类统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实践应用意识。
学会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自定分类标准,体会分类的实际意义。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1课时
第2课时
2、例1教学建议
旧版
呈现形式虽然多样,但计数结果却是相同的,体现了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教材编排特点:
解决实际问题
提问的形式
完整的统计过程
自选标准分类计数
1、先分类再计数
2、边分类边计数,
同时画象形统计图。
3、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分类结果(类似统计表)
教学建议:
1.创设生活情景,感受分类的必要性
3.感受分类标准与结果的关系
4.培养数据意识,感受整理的作用
2.优化整理方法,对比中体会不同方法的优越性
2、例2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教材编排特点:
解决实际问题
自选标准分组
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不同分类标准,分类结果多样;虽然结果不同,每一种分类标准下分的结果数据加起来总数是一样的。
1.创设生活情景,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根据实际意义或需要选择标准
3.引导学生经历统计表的生成过程
4.注重讨论思考
四、重点课时教学设计
四、重点课时教学设计
【第1课时:分类与整理】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给定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计数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2.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数据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等)呈现分类的结果,体会完整的统计过程。
3. 在分类计数的过程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感受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从现实情景中引入,初步感知分类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有条理生活的好习惯。
教学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环节二
环节三
环节四
环节五
环节一
教学设计
环节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教学活动一:
同桌2人为一组,按照自己的想法用气球图片进行分类,看看每种气球各有几个,交流分类的方法与结果。
颜色
形状
环节一
环节三
环节四
环节五
环节二
教学活动二:展示交流学生作品。
优化
①先分类再计数
②边分类边计数
③图文结合
直观
清楚、简便
对比
环节一
环节三
环节四
环节五
环节二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操作,让学生充分经历分类整理的过程,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体现记录方式多样化的同时,适当优化计数方法;在分类计数后,通过提问让学生对计数结果简单地分析,体现了完整的统计过程。
教学设计
环节三:合作交流,对比提升
环节一
环节二
环节四
环节五
环节三
按形状分类
按颜色分类
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设计意图】适当渗透在不同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既巩固了新内容,又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
环节四: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环节一
环节二
环节三
环节五
环节四
练习1
按颜色分
红色
蓝色
黄色
按形状分
又拿来一个笑脸,它应该分到哪里呢?
【设计意图】在原有例题的基础上增加难度,
突破重难点,提升学生分类的能力。
教学设计
环节四: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环节一
环节二
环节三
环节五
环节四
练习2
[教材P29 练习七 第2题]
①按水果种类分。
②按卡片形状分。
( )个
( )个
( )个
共( )个
( )个
( )个
( )个
共( )个
体现符号意识、数据总和的一致性
【设计意图】继续熟悉用象形统计图呈现计数结果的方式,同时体会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
29
教学设计
环节五:课堂小结,回顾整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环节一
环节二
环节三
环节四
环节五
【设计意图】回顾全课,既体现分类的必要,又感受整理的作用。在分类与整理的过程中,数据贯穿始终,凸显数据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
四、重点课时教学设计
【第2课时:分类与整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按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感知分类的实际意义。
2.经历完整的分类统计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实践的应用意识。
教学设计
环节一:视频导入
分类与整理
环节二
环节三
环节四
环节一
教学设计
环节二:经历分类统计的过程
环节一
环节三
环节四
环节二



清楚、简便
教学活动一:按大人、孩子分。
教学活动二:按男、女分。
设计表格
环节一
环节三
环节四
环节二
教学活动三:对比两个表格。
1.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多样。
2.虽然分类结果不同,每一种分类标准下分的结果数据加起来总数是一样的。
环节一
环节三
环节四
环节二
教学设计
环节三:练习巩固
环节一
环节二
环节四
环节三
第一个层次:
在表格中记录数据
第二个层次:
设计表并在表格中记录数据
教学设计
环节三:练习巩固
环节一
环节二
环节四
环节三
掌握方法、举一反三
教学设计
环节四:课堂小结,回顾整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环节一
环节二
环节三
环节四
【设计意图】回顾全课,既体现分类的必要,又感受整理的作用。在分类与整理的过程中,数据贯穿始终,凸显数据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
为什么会选择分类与整理作为研究课型?
转变教育理念我们从哪里开始
“减负提质”如何达成?
结构化整合重要吗
如何反观自己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