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案[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教案[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10-26 09:0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词鉴赏教案
教学目的:
学习诗词的基础知识及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诗词答题规范与要求
教学难点:
对鉴赏方法的理解与总结,基本能完成练习。
课 型:综合课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各位同学,大家好!高考是一年一度的大事,每一分对你们都很重要,就是说高考中的每一个考点都应仔细地去复习,能多一分都是极好的。今天我给大家讲的内容就是6分或8分的题,就是古代诗词的鉴赏。
上新课:
一、基础知识:
(一)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十年24套高考试题古诗词鉴赏选材统计
唐诗 唐词 宋词 宋诗 元曲 明诗
12 1 5 4 1 1
(三)诗歌鉴赏题的总思路:
语言——意象——意境——主旨(情感)
(四)方法:
从题目认识对象 从字面读出感觉 从注释破解难点 从作者了解背景 从原作找到根据
从题干得到启示 从首联找到特点 从尾句参透主旨 从景物把握情感 从意境洞察心胸
(五)语言特点:
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
典雅、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六)表达方式:
叙述
描写 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工笔(细描)、粗笔、白描,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动作、语言、神态、心理、肖像、
抒情(直接与间接)
议论(说明)
(七)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衬托、对比、反复等。
(八)表现手法:(近几年来的热点)
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抑扬、托物言志、赋、比、兴、虚实相生、动静相衬、照应、以小见大、借古讽今、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九)诗词常见风格
雄浑 豪放 沉郁 悲慨 俊爽 冲淡 旷达
1、 雄浑
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气魄宏大,气势壮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而真正能够称为“雄浑”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
2、豪放
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 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苏词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 “大江东去”二句,将在广阔悠久的空间与时间中活动的人物一笔收尽,气魄恢宏,“故垒西边”至“灰飞烟灭”是咏古,感情高昂而浓挚,而“乱石穿空”数句,将峥嵘的态势、鲜明的色彩、巨大的音响,融于一体,气势磅礴,给人以“挟海上风涛之气的感觉”。“故国神游”数句转到自己,感情也由高昂跌入沉郁,全词的音调豪壮,“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
3、 沉郁
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 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4、悲慨
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动乱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诗人怀着壮志难酬的极度悲愤,登上城楼,泫然流涕,感慨万端。面对着悠悠苍天,茫茫大地,用如椽之笔,勾勒出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绵不断的时间图卷,描绘出辽阔无垠的宇宙空间画面。其悲壮歌声,响彻云霄,慷慨之气,横绝太空。
5、 俊爽
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
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宏志,感报效之无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潇洒风流,流转飞动,畅快爽利。如《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含蓄讽刺的笔调,深刻揭露了唐玄宗纵情声色,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
6、 冲淡
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砦》)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变成了大自然的有机体了。
7、 旷达
代表作家是苏轼。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使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样的诗句,就带有明显的旷达的色彩。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人生现象与自然现象、人生哲理与自然规律等量齐观,泯灭了时空物我的界限。
(10)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 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
(11)意象、意境及审美: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
物相互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常见意象所含情感:
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菊花—傲视 梅花—高洁等等
审美的习惯:
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 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 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二、古诗分类:
写景诗(山水田园):情景交融(包括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思想感情(赞美山河 、热爱生活 、闲适安逸 、超脱避世等)。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理解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工笔)相结合、比兴手法的运用。
咏史诗:典故、对比、衬托、借景抒情,借古伤今、借古讽今,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劝谏统治者要汲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感慨历史沧桑变迁、朝代兴替、昔盛今衰;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咏物诗:托物言志,常用拟人、比喻、双关、借代、侧面烘托等、手法;、咏物诗有两大特点:①是借物寄托、借物抒怀。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秋士迟暮的感受。②是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边塞诗: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对帝王黩武开边和对边将恃宠贪功的讽刺,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咏怀诗:特点就是即事抒怀;内容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
行旅诗:行旅之人的旅途寂寞、艰辛,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送别诗: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主要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闺怨诗: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注意答题的规范要求:
1、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练习:
2006模拟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夏行平水道中
陆游
老去人间乐事稀,一年容易又春归。
市桥压担莼丝滑,村店堆盘豆荚肥。
傍水风林莺语语,满园烟草蝶飞飞。
郊行已觉侵微暑,小立桐阴换夹衣。
注:莼:一种水生植物,可食用。
平水:陆游家乡浙江绍兴以东四十里,以产茶著称。
(1) 此诗是诗人晚年闲居期间所写。诗中首联在表达上有何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首联以诗人议论提起。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或:壮志未酬,被迫闲居的感情。)
(2)诗中第三联“傍水风林莺语语,满园烟草蝶飞飞。”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构
成了怎样的意境?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选取了水、林、莺、草、蝶等意象。构成了初夏季节莺语声声,蝴蝶翻飞的热闹美好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即:虽然壮志未酬,但有此美景相伴,已然足矣。)
2、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练习:
技巧型(2005年全国卷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3、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 、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浑厚雄壮、 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练习:
(2005年全国卷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4、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练习:
2004年全国卷(云南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縠(hú)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5、开放型(综合型)常见提问方式:
A、有人认为某词是本诗(词)的诗(词)眼,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B、你认为本诗(词)的关键句是哪句?为什么?
C、这两首(一般)诗(词)你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D、本诗(词)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对其写作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等等
提示:A、读清要求,避免答非所问。
B、尽量多写,保证得分机会。
C、条理清楚,不笼统答题。
D、卷面整洁,不写错别字。
练习: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①——②题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渝使知信州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
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谢诗“寻”和白诗“觅”的对象分别是 桃园,即逃避元朝 , 春(春光、春风)。
两诗运用的表现手法分别是 用典, 对比、拟人。
(2)从两首诗中选出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要侧重一个角度,结合诗句。
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但是在鉴赏时应侧重于某一角度、集中于某一点具体来谈,不可谈得过于散乱。
四、综合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别滁①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①作者于庆历五年(1045)八月贬为滁州知州,做了两年多地方官。庆历八年改任扬州知州,滁州父老亲故为作者饯行,本诗即写当时情景。
有人说这首离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开朗的,你认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具体赏析。
认同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开朗的。
(1)诗一开头就写明媚的景物,渲染饯行的热烈气氛,为全诗定下乐观开朗的基调。(2)后来又直接抒情,希望像平日一样开怀畅饮,不愿弦管演奏离别的曲调,表现了乐观豁达的情怀。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作者小传】:
陈陶(约812-888前)晚唐五代诗人。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祖籍岭南。早年游学长安,精究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大中(847-860)中,隐居洪州西山(今江西新建县西)。
(1)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的情绪和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2)请简要分析诗中第四句采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第四句跟前句形成强烈对比,由实而虚,从侧面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
(3)请概括一、二句的内容。
以精炼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破身,但结果五千将士丧身“胡尘”。
(4)有人曾说,末句中的“犹是”二字“最是精妙”,请结合三、四句谈谈它到底精妙在哪里?
“可怜”句紧承前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可怜无定河边骨”和“犹是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