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笫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测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笫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测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5 19:3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衡阳县笫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测试
历史试题
选择题
1.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
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
C.文献史料可以相互印证同一史实 D.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
2.秦统一后,对新纳入版图的六国遗民实行差序化户籍政策。这一举措( )
第一层次 “新黔首户” “新地”六国遗民符合条件可重新登记户籍者
第二层次 “从户” 需集中监督的,具有编户资格的士伍、庶人和被释放者
第三层次 不具有编制户籍者 带刑具的囚徒,人身归属官府者
A.使赋役征收的范围迅速缩小 B.有利于实现新兴王朝的社会安定
C.使基层社会控制体系更完备 D.激起六国遗民对秦政的普遍抵制
3.据《旧唐书》记载,武则天排演《圣寿乐》时,在舞蹈中巧妙地变换16次队形,变出“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年,宝祚弥昌”这16个字。在金城公主入藏和亲的欢送会庆典上,唐中宗令皇宫马球队与吐蕃使者进行马球比赛。据此可推知唐代( )
A.宫廷生活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B.艺术体育具有一定政治性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D.与域外经济文化联系频繁
4.下表为北宋若干时期江南与全国农村劳动力的变动情况(单位:户、人)。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江南地区 全国 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比重(%)
户数 农村劳动力人数 户数 农村劳动力人数
980年 349283 890672 6418500 16367175 5.4%
1078年 1120331 2856844 16603954 42340082 6.7%
1102年 1265762 3227693 18113945 46190560 6.9%
A.个体农耕规模扩大 B.宋代经济重心南移进程已完成
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劳动力增长支撑江南经济发展
5.据《土司底簿》记载,明代的土司实际上是世袭的,但新土司向朝廷请袭时“必以并无世袭之文上请”,而皇帝圣旨上也必定写上“姑准任事,仍不世袭”等话。明廷这一做法( )
A.实际上放松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B.消除了土司制赖以存在的基础
C.不利于改土归流政策的广泛实施 D.维护了中央对民族地区的主权
6.1895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折称:“从古各国角力之时,大率皆用远交近攻之道..今日中国之力,断不能兼与东西洋各国相抗”,俄国“此次为我索还辽地,虽自为东方大局计,而中国实受其益”,因此,“如俄用兵假道,供其资粮车马”。这反映出此时的清朝官僚( )
A.试图推行“联俄制日”外交 B.决定放弃旧的传统宗藩关系
C.对列强侵华本质有清醒认识 D.对西方的态度转为主动西化
7.1905年,《民报》以同盟会机关报的姿态亮相,其首先在各地知识分子和青年教师学生中秘密传阅,随后逐步扩散到社会大众。倾向革命的官兵“从头至尾,读得滚瓜烂熟,见人就一段一篇地背诵”。《民报》因此常常供不应求,多次重版,最高发行量曾达17000余份。这表明( )
A.民主革命具备一定的社会基础 B.新式教育推动革命进程的加速
C.三民主义思想被民众普遍接受 D.社会舆论已能够影响政治发展
8.1928年1月,毛泽东指导起草的《遂川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规定:“工人、农民、士兵和其他贫民,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凡地主、祠庙、公共机关的田地、山林和一切附属”,分给“贫苦人民和退伍兵士耕种使用”等等。这反映出当时( )
A.土地革命运动在全国广泛开展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面积迅速扩大
C.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被普遍接受 D.中共重视劳动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9.1938年3月20日,毛泽东在抗大讲话时指出:“三民主义的第一个口号是民族独立,第二个口号是民权自由,马克思主义与三民主义结合的地方就在这里。所以说今天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是三民主义者”。这表明( )
A.三民主义是合作抗日的政治基础 B.民族战争扩大马克思主义影响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断完善 D.抗日战争推动民族意识的觉醒
10.2000万人待业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最具“爆炸性”的社会问题之一,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中央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就业和自谋职业,个体经济的恢复最快,再次出现了小型个体工业,从业者38万人。这表明我国当时( )
A.经济所有制结构有所突破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确定 D.肯定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
11.公元前32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波斯的苏萨举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集体婚礼,他带头娶了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女儿,并促成了80多名马其顿将领与波斯贵族之女结婚。据此可知,这次集体婚礼( )
A.为亚历山大东征扫除了障碍 B.旨在建立牢固的军事同盟
C.确保了亚历山大的统治地位 D.利于促进东西方民族交融
12.1609年,阿姆斯特丹银行成立,它管理外汇兑换,铸造硬币,开放提供信用和贷款的支票服务,为存款提供担保,该银行还定期印刷、发布股票市场的股价,各个国家的货币源源不断地流向这个银行。此银行的成立( )
A.反映了价格革命的影响 B.助推了荷兰的海外殖民
C.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资金 D.标志着资本原始积累完成
13.史学家评论道:“拿破仑致力于扫除旧秩序。贵族和教士失掉了他们的特权,拿破仑大军开到哪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宗教宽容的原则就传播到哪里。大革命思想的传播成为许多欧洲国家自由传统发展的重要一环。”据此,对于拿破仑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催生西欧各国的民主政权 B.摧垮了西欧旧制度的基础
C.推动西欧宗教改革的开展 D.促进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14.19世纪30年代,法国里昂爆发了两次工人武装起义,提出的口号是“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不共和,毋宁死”。马克思如是评价:“里昂的工人们以为自己追求的只是政治的目的,以为自己只是共和国的战士。可是事实上他们却是社会主义的战士。”结合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工人运动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B.法国已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
C.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了实践的验证 D.法国议会制共和制得以最终确立
15.19世纪以来,印度本土精英号召“重返吠陀”,试图将对印度传统文化的解释权从殖民者手中夺回,并赋予《薄伽梵歌》等印度教经典以行动主义的自信与活力。提拉克、甘地等人还提出“司瓦拉吉”(民族自治)是印度民族特有的“达摩”(使命)。这些做法( )
A.开启了印度民族抗英斗争 B.打击了本国封建顽固势力
C.增强了印度民族独立意识 D.确立了印度教的正统地位
16.下图为英国时政漫画家大卫·洛创作于1944年的一幅漫画。
图中护士(左二)代指美国财政部官员摩根索,手抱腿部挂有“新货币制度、配额协议”标签的婴儿;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右二)抓着英格兰银行(右一),指着婴儿惊呼“这不是我们的孩子”
该漫画表达的主旨是( )
A.欧美国家货币政策的协调与统一 B.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破产
C.欧洲战后经济恢复任务的紧迫性 D.国际金融体系构建中的大国霸权
非选择题
17.德治法治并重是中华传统法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法律在民事方面赋予基层社会极大的自治空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约起源于宋代,在明代得到广泛推广。明代名臣大儒王阳明、吕坤等人都对乡约的制度或实践有很大的贡献。王阳明以封疆大吏的身份在辖区内直接推行《南赣乡约》,以明太祖的《太祖六谕》为蓝本,使乡约逐渐成为封建国家意识形态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到清代,顺治皇帝首倡乡约,将《六谕卧碑文》加入乡约宣讲中。雍正皇帝更是亲自制定了《圣谕广训》,作为乡约宣讲的正式文本,通过乡约巩固国家在基层社会的权威,强化在基层社会的控制。
——摘编自赵岩等《(南赣乡约)与传统中国基层治理体系的重建》
材料二 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
——摘编自常建华《中国文化通志·宗祖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到清朝乡约宣讲内容的变化及其作为国家基层治理手段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宗族管理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二年(1737年),中央政府拟定十条标准评选“优秀农民”;同时,每年秋季丰收后,各个州县必须查找属地中的农民作为“典型”汇报上级,而后全国范围内统一奖励“农业先进”……针对许多地方官员春天出借粮食后,“年底尚无仓收申送”这一现象,制定了严格规定,要求应该填补粮库的粮食必须在“本年十一月内买足”,否则,追究粮库官员及其上司的责任,“春间出粜,秋成买补,定限昭然”。另外,据相关记载,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勒尔谨、王亶望一伙捐监冒赈、贪污粮款共侵吞上千万两银子的营私舞弊案全部暴露。案发后,勒尔谨被勒令自尽,王亶望被立即处斩。
——摘编自李晓巧《清朝政府如何维护粮食安全》
材料二 农业落后,是苏联当局非常头痛的一个问题。苏共二十六大(1981年)以来,苏联拟定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新措施,主要是制定并实施食品纲要,统筹安排农工综合体内各个环节的发展;进一步改革农业管理体制,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放宽、扶植私人副业等。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苏联当局把主要力量放在扩军备战上,对阿富汗的侵略、对越南等国的“援助”每年要花费巨额开支。加上苏联一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等弊病,苏联要想实现粮食过关,“基本解决”粮食问题,绝非易事,更不是几年内可以办到的。
——摘编自《从粮食一路减产看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民生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乾隆时期维护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粮食问题出现的原因,并谈谈苏联粮食问题对我国的启示。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政治包围,直至发动联合武装干涉。
但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西欧各国迫切需要苏俄这一广阔的市场。1921年3月,英国首先同苏俄签订贸易协定。1921年4月,列宁提出,“要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欲和托拉斯之间的相互敌视,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1922年4月,在意大利举行的欧洲国家经济会议上,苏俄首次同资本主义国家外交代表接触,但未达成任何协议。苏俄代表在会外与德国签订了《拉巴洛条约》,两国同意在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贸易关系。条约打破了帝国主义建立反苏统一战线的企图。到1922年底,与苏俄订立贸易协定的已有十一个国家。
——摘编自任众主编《世界通史纲要》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专门论证了即将诞生的新中国要全方位地站在苏联一边,即所谓的“一边倒”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建立,毛泽东就不远万里亲赴莫斯科,将他认为最能体现兄弟之情的大黄芽、白菜、萝卜、大葱和梨等中国北方的土特产作为斯大林70诞辰的贺礼。也是在这次访问中,《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诞生了,两国之间的“蜜月”关系开始了,并且一直持续到50年代中期。
——摘编自孔寒冰《中苏关系史的特点及其研究现状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俄打破帝国主义建立的反苏统一战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与苏俄20世纪20年代初面临的相似背景,说明“一边倒”政策对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的主要影响。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
时期 表现
1862年 《宅地法》规定凡有意成为美国公民的外国移民均可获得160英亩土地。
1864年 国务卿西沃德向美国驻欧洲的外交官出通告,要求他们把吸引欧洲移民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外交任务来对待。
1868年 中美签订《蒲安臣条约》规定:“大清国与大美国切念人民前往各国或愿常住或随时往来,总听其自便,不得禁阻。”
1882年 《排华法案》宣布禁止华工入境10年,禁止华侨加入美国国籍。
1924年 国会规定除菲律宾人以外的亚洲移民没有资格取得公民权。
1929年 实施原籍法,规定一年内可被接纳的移民总数为15万人,并按1920年美国人民原籍的比例来对欧洲各国分摊。
1940年 罗斯福政府放宽除德国以外的外国移民签证的限制。
1950年 《难民法》允许接受20.5万“被迫流亡者”进入美国,杜鲁门认为,美国应该趁机肩负“自由庇护者”的使命。
1965年 《移民与国际法修订案》废除种族配额制度,基于关键技能、卓越艺术、难民身份等设立八个类别优先,同时实行“先来先得”的政策。
1990年 颁布新的移民法,进一步放宽移民的限制。
——摘编自周跃军《试论美国建国以来移民政策的演变》等
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这一时期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进行阶段划分,并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有的认为是益禅让,有的认为是启夺取。这说明王位世袭制的取代禅让制是曲折的,即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D项正确;久远的历史未必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排除A项;材料不是强调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排除B项;文献史料可以相互印证同一史实,但这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对新纳入版图的六国遗民实行差序化户籍政策,这有利于加强对百姓的控制,维护国家的安定,因此选B选项。材料不能体现赋役征收范围缩小,排除A选项;未涉及基层社会控制体系,排除C选项;材料体现对六国遗民的分治,不会产生普遍抵制,排除D选项。
3.答案:B
解析:材料中武则天时期《圣寿乐》的排演体现的是对皇帝的歌颂,唐中宗时期金城公主入藏和亲欢送会庆典上的马球比赛体现的是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友好往来,这都说明艺术体育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政治,B项正确;材料只展现了部分宫廷生活,不能由此推断其丰富多彩,排除A项;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建立,排除C项;舞蹈与域外文化交流无关,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980年以来,南方户数占全国户数的比重不断上升,说明南方的劳动力不断增加,这也就为江南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D项正确;仅根据户数比重的变化,无法得出个体农耕规模扩大和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的结论,排除AC项;宋代经济重心完成是在南宋,即1127年以后,排除B项。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材料中明代土司实际上是世袭的,但新土司向朝廷请袭时却要声明并无世袭之文,而皇帝圣旨上也必定写上“姑准任事,仍不世袭”等话,这说明明廷是在维护中央对民族地区的主权,D项正确;新土司就任需要向朝廷请袭时并要得到皇帝的圣旨批准,这说明明廷并未放松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排除A项;消除了土司制赖以存在的基础说法绝对,排除B项;改土归流政策是在清代推行的,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A
解析:材料所述的历史背景为《马关条约》签订后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张之洞所代表的清朝官僚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试图“以夷制夷”,借俄国的力量约束日本侵华野心,A项正确。1895年时,清政府的宗藩外交体制虽早已千疮百孔,但材料所述情况并未涉及官僚对宗藩体制的表态,排除B项;从“为东方大局计”来看,张之洞对俄国侵华本质的认识还不够清醒,C项表述失当,排除;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主动学习西方的开端,但限于学习器物层面,而非制度层面,本题材料未涉及向俄国学习或向日本学习,D项与题意不符。
7.答案:A
解析:据材料“《民报》以同盟会机关报的姿态亮相,其首先在各地知识分子和青年教师学生中秘密传阅,随后逐步扩散到社会大众”,可知《民报》受众广泛,销量较大,民主革命思想也因此得到较好的宣传并获得了部分民众的支持。为辛亥革命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A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新式教育对革命进程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由材料看不出民众对三民主义思想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治走向,无法得出“社会舆论已能够影响政治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土地革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家国情怀的素养。毛泽东提出让工农兵享有政治权利和分给农民土地等主张,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注重劳动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故选D项;当时土地革命主要在根据地进行,故排除A项;根据地面积扩大是在1929—1932年,故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当时影响尚有限,故排除C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今天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是三民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和三民主义相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断完善,有利于争夺革命的话语权,C项正确;国共抗日的政治基础是打倒日本侵略者,排除A项;材料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断完善,未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扩大,排除B项;材料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断完善,与民族意识的觉醒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在70年代末出现了数量较多的个体经济和小型个体工业,这些个体经济和个体工业都属于私人经营和所有的,突破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的,在所有制上打开了改革的缺口,故A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城市改革逐步推行取得一定的经验后于1984年全面展开的,故B项错误;当时的改革尚处于开始阶段,摸着石头过河,尚未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方向,尚在争论之中,故C项错误;当时城镇非国有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的恢复发展没有遇到太大思想障碍,并不是因为理论上率先突破,而是因为迫于现实就业的压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到1984年才被肯定,故D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据材料“亚历山大.带头娶了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女儿,并促成了80多名马其顿将领与波斯贵族之女结婚”可知,马其顿国王和将领积极迎娶波斯显贵的女性,促进了马其顿和波斯的民族交融,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D项正确;亚历山大此举有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但不能为亚历山大东征扫除了障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建立军事同盟的问题,排除B项,“确保了亚历山大的统治地位”的说法夸大了亚历山大联姻的影响,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B
解析:据材料“该银行还定期印刷、发布股票市场的股价,各个国家的货币源源不断地流向这个银行”及所学知识可知,阿姆斯特丹银行的建立有利于吸收各国资本,进而使得荷兰对外扩张有了更加充足的经济条件,所以阿姆斯特丹银行的建立助推了荷兰的海外殖民,B项正确;价格革命指的是伴随着大量的白银流入欧洲,导致欧洲出现白银贬值、物价上涨的情况,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的时间是1500年前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正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本原始积累并没有“完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B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材料中的史学家认为拿破仑致力于扫除贵族、教士赖以维护其特权的旧秩序,拿破仑战争在西欧传播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宗教宽容等大革命的进步思想,形成了欧洲国家自由传统发展的基础,可见拿破仑战争摧垮了西欧旧制度的基础,B项正确;“西欧各国”表述绝对,排除A项;拿破仑战争发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无法推动16世纪发生的西欧宗教改革的开展,排除C项;材料强调拿破仑战争传播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宗教宽容的原则,与近代外交制度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里昂工人运动使得马克思认识到无产阶级力量的伟大,这说明工人运动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A项正确;材料强调里昂工人起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无法说明法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排除B项;19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未诞生,排除C项;D项与题无关,而且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时间是在1875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以来,印度本土精英“试图将对印度传统文化的解释权从殖民者手中夺回”,提拉克、甘地等提出“民族自治”是印度民族“特有的”使命,这些都有利于增强印度的民族独立意识,推动民族解放,C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能够体现抗英,但不能得出印度抗英斗争是由这些主张开始的,排除A项;材料中的做法主要体现的是对抗英国殖民者,而非本国封建势力,排除B项;印度教在印度的正统地位在古代就已经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时间及所学可知,美国双手抱着代表布雷顿森林协议的婴儿走出产房反映出布雷顿森林会议最终按照美国的方案制定了战后国际货币体系;被矮化的凯恩斯的惊慌和指控,反映出英国对布雷顿森林协议的不满与无奈作者旨在说明“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英国等欧洲国家受到战争的严重削弱,服从于美国的霸权,D项正确;
材料反映美国利用其战后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迫使欧洲国家接受布雷顿森林体系,并不是欧美国家的协调和统一,排除A项;国家干预经济是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奉行的经济政策,到20世纪70年代失灵,排除B项;材料反映战后欧美在金融体系建设方面的冲突,C选项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1)变化:由儒学士人教化乡里(教育百姓向善互助)改为宣讲皇帝的“圣谕”(带有强制力),由教化手段沦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
趋势:由儒士发起到政府利用和推广;约束力逐渐增强;逐渐与法律合流(教化法律化或约律合流)。
(2)特点:出现族会制,具有民主色彩;宗族管理具有近代化特点;宗族之间具有一定平等性,制度化。
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民主意识的传播;小农经济的瓦解,冲击传统宗族关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政治运动的影响;宗族意识的淡化。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以明太祖的《太祖六谕》为蓝本”“雍正皇帝更是亲自制定了《圣语广训》”并结合宋朝乡约内容可概括出宋朝:注重德和礼;道德教化与规范行为相结合;强调互勉;明清时期乡约改为宣讲皇帝的“圣谕”,并带有强制性。趋势:根据材料“通过乡约巩固国家在基层社会的权威,强化在基层社会的控制”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①由儒士发起到政府利用和推广;②约束力逐渐增强;③逐渐与法律合流(教化法律化或约律合流)。
(2)特点:根据材料“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家族事务的重大权力”“家族组织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浙江绍兴院氏家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都,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可概括出宗族组织由选举产生,族规交会员大会讨论通过,分权色彩明显,与政治关系分离;宗族管理模式开始具有近代民主性与规范化特点。原因:根据材料时间“清末民初”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政治近代化的推动(如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或中华民国的成立);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角度概括。
18.答案:(1)措施:政府制定标准,地方上报,奖励农业;保证粮库准备;对贪污粮款的官员进行严厉处罚。原因:清初人口增长较快;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容易破产;政府在社会救济和赈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原因:苏联的扩军备战消耗大量开支,影响了农业上的投入;苏联为发展工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启示:需要为农业发展营造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在发展工业的同时,要兼顾农业的发展,照顾农民的利益。
解析:(1)措施:据材料“中央政府拟定十条标准评选'优秀农民”“各个州县必须查找属地中的农民作为典型,汇报上级”可知,政府制定标准,地方上报,奖励农业;据材料“针对许多地方官员春天出借粮食后,‘年底尚无仓收申送’这一现象,制定了严格规定,要求应该填补粮库的粮食必须在‘本年十一月内买足’,否则,追究粮库官员及其上司的责任”可知,保证粮库准备;据材料“勒尔谨、王亶望一伙捐监冒赈、贪污粮款共侵吞上千万两银子的营私舞弊案全部暴露。案发后,勒尔谨被勒令自尽,王亶望被立即处斩”可知,对贪污粮款的官员进行严厉处罚。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清初社会稳定、高产作物引进等因素,清初人口增长较快;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极容易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导致大量自耕农破产;在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爆发后,政府在赈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些因素都是乾隆时期,政府奖励生产,维护粮食安全的原因。
(2)原因:据材料“但苏联当局把主要力量放在扩军备战上,对阿富汗的侵略、对越南等国的‘援助’每年要花费巨额开支”可知,苏联的扩军备战消耗大量开支,影响了农业上的投入;据材料“加上苏联一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等弊病”可知,苏联为发展工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启示:据材料“但苏联当局把主要力量放在扩军备战上,对阿富汗的侵略、对越南等国的‘援助’每年要花费巨额开支”可知,苏联因为扩军备战消耗大量开支,影响农业生产,这对我们的启示为农业发展营造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据材料“加上苏联一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等弊病”可知,苏联为发展工业,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这对我们的启示是在发展工业的同时,要兼顾农业的发展,要照顾农民的利益。
19.答案:(1)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敌视、封锁政策的失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西欧各国迫切需要苏俄的广阔市场;列宁主张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积极调整苏俄对外政策;苏俄充分利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2)相似背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实行敌视政策;都面临巩固新生政权的任务;都亟待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都面临摆脱旧政权对外条约的束缚的问题;都陷入了国际外交孤立的困境。
影响:与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建交冲破外交孤立;中苏签订同盟条约;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顺利地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但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西欧各国迫切需要苏俄这一广阔的市场”可得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西欧各国迫切需要苏俄的广阔市场”;根据材料一中的“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政治包围,直至发动联合武装干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帝国主义国家敌视、封锁政策的失败”;根据材料一中的“要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欲和托拉斯之间的相互敌视,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苏俄充分利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列宁主张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积极调整苏俄对外政策”。
(2)相似背景:根据材料一中的“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政治包围,直至发动联合武装干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实行敌视政策,都陷入了国际外交孤立的困境”;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都面临巩固新生政权的任务;都亟待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都面临摆脱旧政权对外条约的束缚的问题”;影响:根据材料二中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诞生了,两国之间的‘蜜月’关系开始了,并且一直持续到50年代中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苏签订同盟条约,顺利地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与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建交冲破外交孤立;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20.答案:第一阶段∶1862—1868 年,开放鼓励阶段。美国人口稀少,土地广袤;工业革命的开展;西部大开发。
第二阶段∶1882—1929年,限制排斥阶段。移民不断增加,劳动力问题有所缓解;移民的大量涌入,引发社会问题;种族主义盛行。
第三阶段;1940—1990 年,放宽阶段。二战时期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冷战的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发展促使劳动力全球大规模流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新兴产业的发展),人才竞争加剧;美国国内反种族歧视运动的兴起。
总结,美国移民政策的制定和变化与一定时期美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有密切关系,并深受排外主义、种族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始终是围绕着服务于美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发展需要
解析:首先,根据题意,阅读材料,总结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历程,在原有的事件时序之外,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如移民政策的变化等,重新对材料提到的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进行阶段划分,可将表格中的十个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862—1868 年,开放鼓励阶段、1882—1929年,限制排斥阶段、1940—1990 年,放宽阶段;接下来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对新标准重新划分出的相关阶段作出合理解释,关键是说清楚每个阶段移民政策显现的特征,原因或影响,如第一阶段∶1862—1868 年,开放鼓励阶段。美国人口稀少,土地广袤;工业革命的开展;西部大开发。最后在具体分析不同阶段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后,进行总结、升华,指出美国移民政策的制定和变化与一定时期美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有密切关系,并深受排外主义、种族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始终是围绕着服务于美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发展需要这根轴线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