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1 相交线 同步教学设计(2课时,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1 相交线 同步教学设计(2课时,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4-16 06:5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同步教学设计)
10.1 相交线
第1课时 对顶角及其性质
课题 对顶角及其性质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6-11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两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理解并掌握对顶角的概念. 2.经历观察、测量、推理等探究过程,理解对顶角的性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对顶角的性质. 教学难点:能运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角的计算.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展示两幅图片: 老师提问:观察图片,说一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学生回答,老师点评)图中有相交的直线,也有不相交的直线,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下相交的直线. 2.探索新知,归纳知识 (老师展示学具:一把剪刀) 观察用剪刀剪东西的过程,可以将剪刀的两片刀刃边沿看作是两条相交直线,如图(1)虚线所示.把这两条相交直线用图(2)表示,在剪东西的过程中,∠AOC与∠BOD这两个角的位置和大小始终保持怎样的关系? 学生观察后回答: (学生可能仅是从补角的角度回答,老师可以给出提示:从位置关系考虑,如:顶点、边,学生再观察回答) 这两个角的顶点相同,∠AOC的两条边的反向延长线正好是∠BOD的两条边. 学生动手测量后,判断大小也是一样的. (①用量角器测量;②把∠1与∠3 剪下来,看看能不能完全重合;③∠1与∠3对折在一起,看看两个角能不能完全重合) 老师:根据同学们的观察,给出这两个角(∠与∠)的概念. 在图(2)中,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1和∠3有公共顶点O,并且它们的两边分别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注意提醒学生: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 【探究】接下来验证前面关于大小的结论是否正确. 在图(2)中,∠1与∠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你能说明具有这种关系的道理吗? (学生分组实验一下,现场剪纸) 发现:随着剪刀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刀刃之间的角也逐渐变小. 学生回答:∠AOC与∠BOD这两个角的大小始终保持相等. 老师点评,给出证明. 由∠1+∠2=180°,∠3+∠2=180°, 得∠1=∠3.(同角的补角相等) (分小组交流,讨论图(2)中是否还有其他对顶角,并说明理由,老师巡视指导) (师生互动,教师带领学生口答) 经过讨论后,得到的另一组对顶角是∠2和∠4,且∠2=∠4.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3.学以致用,应用新知 考点1 判断对顶角 【例1】教材P117练习T1 判断下列各图中∠1和∠2是否为对顶角,并说明理由. 答案: (1)不是,两角没有公共顶点. (2)不是,有一边不互为反向延长线. (3)不是,有一边不互为反向延长线. (4)不是,两角互为邻补角. (5)是. (6)不是,两角没有公共顶点. 考点2 对顶角的性质 【例2】教材P117练习T2 2. 如图,两条直线相交,∠1 = 35°,求 ∠2和∠3的度数. 解:由对顶角相等,可得∠2=∠1=35°. 由∠1=35°可得∠3=180°-∠1=180°-35°=145°. 考点3 与对顶角有关的探究问题 【例3】 我们知道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2对,三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6对,四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12对…… (1)十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________对; (2)n(n≥2)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________对. 解析:(1)如图①,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共有=2对对顶角; 如图②,三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6对对顶角; 如图③,四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12对对顶角;…; 按这样的规律,十条直线交于一点,共有=90对,故答案为90; (2)由(1)得n(n≥2)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n(n-1)对.故答案为n(n-1). 答案:(1)90 (2) 4.随堂训练,巩固新知 (1)如图,∠1与∠2是对顶角的是(   ) 答案:C (2)如图,小强和小丽一起玩跷跷板,横板AB绕O 上下转动,当小强从A到A′的位置时,∠AOA′=45°,则∠BOB′的度数为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5° 对顶角相等 (3)如图,三条直线交于点,则∠1+∠2+∠3等于(  ) A.90° B.120° C.180° D.360° 答案:C (4)如图,若∠1:∠2=2:7 ,求各角的度数. 解:设∠1=2x°,则∠2=7x°. 根据邻补角的定义,得 2x+7x=180, 解得x=20, 则∠1=40°, ∠2=140° 根据对顶角相等,得∠3=40°,∠4=140°. 5.课堂小结,自我完善 (1)对顶角的概念 两条直线相交,有公共顶点且两边分别互为反向延长线的角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6.布置作业 课本P121习题10.1第1、2题. 通过图片上实物的位置关系感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由实物到几何图形,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出对顶角的概念,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理解概念.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自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进行相应指导. 通过例题加深对对顶角的理解,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利用对顶角的性质解题,让学生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空间.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对顶角及其性质.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画这些角,结合图形说出对顶角的特征.对顶角的识别是易错点,可以结合例题进行练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纠错,不断进步.
10.1 相交线
第2课时 垂 线
课题 垂线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7-12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 2.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掌握垂线的性质. 3.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能求解相关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垂线的性质以及垂线的画法. 教学难点:理解垂线段最短,及其简单应用.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展示两幅图片: 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情形很常见,说出图中的一些互相垂直的线条.(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思考】将十字街口的两条道路看作两条直线,如图(2)中的AB和CD,它们相交于点O,形成4个角.如果∠AOC=90°,那么其他三个角的度数各是多少?为什么?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根据对顶角相等以及补角的概念,可以知道∠BOD=∠AOC=90°,∠BOC=180°-∠AOC=90°,∠AOD=∠BOC=90°. 所以得到了,其他三个角的度数都是90°. 2.探索新知,归纳知识 (教师活动)老师归纳总结概念: 在两条直线AB和CD相交所成的4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记作“AB⊥CD”,读作“AB垂直于CD”,其中一条直线叫作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O叫做垂足. 老师提问:知道了垂直的概念,两条直线垂直的例子很多,你能再举出一些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例子吗? (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合作探究】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1)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其夹角是多少度? (2)怎样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垂直? 老师:同学们了解了垂直的性质和判定,下面请举出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垂直的实例. (学生举例,老师点评) 老师:接下来拿出你们的尺子,我们来画一下垂线. (1)借助三角尺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2)只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提示学生:沿着格线画或仿照学习无理数找正方形的方法) (3)用折纸的方式找互相垂直的直线. (老师可先演示再让学生操作) (4)还有其他画互相垂直的直线的方法吗? (学生操作,老师点评) 老师:知道了怎么画两条互相处置的直线,下面同学们分组画一下已知直线的垂线. (1)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 (2)过已知直线上的一点画直线,使它与直线垂直. (3)过已知直线外的一点画直线,使它与直线垂直. (提示:仿照教材上给出的方法动手画一下,也可以用纸折一下,老师巡视指导,并给出点评,然后提问) (1)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画出了几条? (2)过已知直线上的一点能画出几条直线与直线垂直? (3)过已知直线外的一点能画出几条直线与直线垂直. (学生回答,老师出示板书或幻灯片) (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可以画无数条) 过已知直线上(或外)的一点画与直线垂直的直线,都只能画出一条. 老师:同学们回忆一下画的过程,归纳出画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步骤.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 垂线的画法(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步骤): 一靠:用三角尺一条直角边靠在已知直线上; 二过:移动三角尺,使它的另一条直角边上过已知点; 三画:沿着过已知点的这条直角边画线. 老师:经过前面同学们画垂线的探究,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关于直线的垂线的基本事实:(师生互动,共同回答)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提醒学生注意: 我们说线段、射线与某一条直线互相垂直,是指线段所在直线、射线所在直线与该直线垂直. 画一条线段或射线的垂线,就是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 老师:我们学习了画垂线,这有什么用途呢? (1)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个图: 点在直线外,在直线上任意取一些点把这些点分别与点P连接,得到线段其中⊥. 观察这些线段,比较它们的长短,其中哪一条线段最短? 学生用直尺测量,回答:PO最短. 老师点评,继续引导学生探究. (2)请同学们把准备的线拿出来,按照教材操作一下. 点P在直线l外,把一根细绳的一端用一只手固定在点P处,拉紧细绳,按如图所示步骤进行操作. 观察细绳上的标记点O位置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自己探索,鼓励学生回答) 发现:在旋转过程中,除了开始标记时点O在直线上,其他阶段点O的位置一直在直线上方. 老师总结:通过上面这个观察结果,我们可以得到: 在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线段中,垂线段(连接直线外一点与垂足形成的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老师:根据总结的知识,我们看一下相关的实际应用. 【交流】跳远比赛中,沙坑中留下一位同学跳远的足印,如何测量这位同学的跳远成绩?为什么这么量? (同学们分组交流一下) 跳远成绩应是沙坑中脚印上点P到起跳线的垂线段PA的长. 3.学以致用,应用新知 考点1 根据垂直求角度 【例1】 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AB,∠AOD=125°,求∠COE的度数. 解:因为∠AOD=125°, ∠COB=∠AOD, 所以∠COB=125°. 因为OE⊥AB, 所以∠EOB=90°, 所以∠COE=∠COB-∠EOB=125°-90°=35° 考点2 垂线的画法 【例2】如图,平面上有三点A、B、C. (1)画直线AB,画射线BC (不写作法,下同); (2)过点A画直线BC的垂线,垂足为G;过点A画直线AB的垂线,交射线BC于点H. 解:如图所示.    【例3】 考点3 垂线段最短 【例3】如图,∠ACB=90°,CD⊥AB,线段AC、BC、CD中最短的是( ) A. AC B. BC C. CD D. 无法确定 答案:C 【例4】 如图,平原上有 四个村庄,为解决当地缺水问题,政府准备修建一个蓄水池. (1)不考虑其他因素,请你画图确定蓄水池H 点的位置,使它到四个村庄距离之和最小; (2)计划把河水引入蓄水池H中,怎样开渠最短并说明根据. 解:(1)如左图,连接AD,BC交于H,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所以 H 为蓄水池位置,它到四个村庄距离之和最小. (2)如右图,过H作HG⊥EF,垂足为G .“过直线外一点与直线各点的连线中,垂线段最短”是把河水引入蓄水池 H 中开渠最短的根据. 4.随堂训练,巩固新知 (1)如图,直线⊥CD于点O ,直线EF经过点O ,若∠1=26°,则∠2的度数是( ) A. 26° B. 64° C. 54°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答案:B (2)过点 P 向线段 AB 所在直线引垂线,正确的是( ) 答案:C (3)如图,点在直线 上,,= 6 cm,= 5 cm,=7 cm,则点到直线的距离是________cm. 答案:5 (4) 如图,修一条路将A,B两村庄与公路MN连起来,怎样修才能使所修的公路最短?画出线路图,并说明理由. 解:连接AB,作BC⊥MN,C是垂足,线段AB和BC就是符合题意的线路图.因为从A到B,线段AB最短,从B到MN,垂线段BC最短,所以AB+BC最短. 5.课堂小结,自我完善 (1)垂线的概念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4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2)垂线的作法 (3)垂线的性质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在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4)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6.布置作业 课本P120练习第1-3题;课本P121习题10.1第3、4题. 通过图片上实物的位置关系感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以十字路口路线为背景,让学生思考两直线相交时有一个角为90°的情况,引入垂直的概念. 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总结出垂线的性质. 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独立总结出垂直的性质和判定,提问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垂直的理解.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自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进行相应指导. 让学生仿照教材自己动手画一画,画的过程中探究出下面问题的答案,此过程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下面的基本事实,并总结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步骤. 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得出结论,并理解结论. 强调基本事实中 ①“过一点”,点可以在直线上也可以在直线外; ②“有且只有”表示存在且唯一. 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出垂线的相关概念与性质. 注意提醒学生,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垂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垂线段最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例题加深对垂直的理解,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垂线的概念和垂线的性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交流资源,培养学生用语言与他人交流数学问题的习惯与能力,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