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5 20:04:17

文档简介

沂源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岭被认为是中国南北分水岭,是中国重要的地理标识之一。1908年地理学家张相文在《新撰地文学》中提出的“北岭淮水”说,是近代以来最早以秦岭为中国南北分界线的观点。中国地理自古以南北来划分,少以东西来界定,因秦岭阻隔,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化,既有“江南杏花春雨,塞北铁马秋风”的南北方截然不同的风景,也存在南稻北麦、南船北马的迥异生活方式。
以秦岭为轴心地带形成的华夏文明具有鲜明的南北文化差异,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华夏民族这样具有强烈的南北意识,文化的各个分支均有南北分流情形。然而中国人的南北意识不是早就有的,秦汉时,“汉文化的核心地带,一直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关中和山东,曾是两个高度的开发区”。汉唐文献中,秦岭之南经常被描述为沼泽与丛林之地,到处是烟瘴之气、怪鸟异兽,故而开发较迟。及至晋室南迁,才初步改变北方经济、文化在华夏文明中占主导地位的态势。
中国南北疆域分化,南北自然、人文景观存在差异。秦岭具有横亘东西、划分南北的自然地理特征,在华夏民族不断向秦岭南麓开拓、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南北意识逐渐形成,滋养出华夏文明独有的南北文化。历史上秦、汉、隋、唐、元、清都有秦岭南北疆域空间和政权上“大一统”的行政区划。晋之后的一个世纪,中国又以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划分而分裂,从而出现南北中国的局势。从十一到二十世纪,长江流域甚至更南的地域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文化中心。
中国文化也存在南北分流的现象。中国哲学,春秋时孔墨在北,老庄在南。北方兴盛儒学,南方尤喜道家。《春秋繁露》及其他经说,北学之代表;《淮南子》及其他辞赋,南学之典范。文学艺术的南北分化特征也很鲜明。黄河流域的《诗经》与长江流域的《楚辞》是古代中国北方与南方文学的两座高峰。南北朝时,北朝诗歌常有慷慨悲壮之气,南朝辞赋多有婉丽柔媚之美。
秦岭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远古以来华夏民族就在秦岭一带繁衍生息,发展绵延。秦岭北麓关中平原是华夏民族文化摇篮,是中国农耕文明重要发祥地,也是华夏文化基因产生源地。沿着渭河流域向东形成一条华夏文明中心轴,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秦岭南麓的汉中是汉文化发祥地,刘邦在此经过长时期力量积淀,入关中夺取天下,建立西汉王朝,今天的汉字、汉语、汉族都与发祥于汉中的西汉帝国有密切关系,汉文化对东亚文明的发展亦有深远影响。
秦岭重峰叠嶂,河溪纵横,山中云气变幻、四季景色壮美,骊山晚照、华岳仙掌、太白积雪皆为秦岭著名景观,这孕育了相当发达的山水隐逸文化。隐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产,最早是与“出仕”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有才能却无法出仕,或暂不出仕的士人,隐居山中,或求志,或避世,或待仕,或悟道修行。唐时有很多名士隐居终南山中与达官贵人结交,借此走上仕途之路,唐人称之为“终南捷径”。伟大的山水诗人王维半官半隐于秦岭,在辋川隐居时,将生活与艺术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别开生面的禅境,富有意趣。
秦岭山水文化包括山水诗文、山水画、园林艺术。历代文人墨客或隐居秦岭,或游历于此,写下流传千古的诸多诗篇,既有对秦岭的整体描述,也有对各山岭、山脉的吟咏,由此构成绚丽的秦岭山水文学。以秦岭山水为创作对象,中国北方山水画取得突出成就,王维所绘的《辋川图》,对后世山水画产生巨大影响。北宋著名画家关仝、范宽常年居住关陕一带,对华山、终南山潜心揣摩临摹,对景造意,自成一家,其作品成为中国山水画的高峰。
虽然秦岭阻隔南北,文化也存在南北差别,但自古以来秦岭南北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始终在进行。秦岭山中诸多河流形成的天然河谷是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自东至西,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皆是沟通南北的著名古道。这四条古道均通达汉中盆地,在陕西境内被称为泰古道,从汉中进入四川后则被称为蜀道。子午道开通时间大约在秦汉时期,全长在千里以上,长而险,沿途居民很少,汉代全程均无行政建置,一般不为人所用。傥骆道开通时间约在两汉之间,在跨越秦岭四条道路中最短,道路沿途多坡坂,且骆水与傥水之间隔水距离较长,行走不易,故这条道路通行耗时最长。褒斜道由秦岭北侧的斜水谷地与南侧的褒水谷地组成,整个道路多谷地少坡阪,且里程不足八百里,成为秦汉魏晋各代关中与汉中之间的主要交通道路;褒斜道早在西周时期已开通。陈仓道北起今宝鸡市,宝鸡古称陈仓,故此道被称为“陈仓道”;陈仓道的开通应在商周之际,历史久远,道路长达一千二百里,沿途多山间谷地,不但易行走,而且适宜居住,村落相连,故秦汉时期沿道路设有故道、河池、沮县三个县级建置,唐代设有风州、兴州两个州级建置。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道路建设蓬勃发展,改写了古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
交通道路的畅达,带来南北文化交流的便利。南北文化交融以唐为最。贞观初,孔颖达、颜师古等奉诏撰《五经正义》,有折中南北之意。书家欧阳修、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皆兼北碑南帖之长,别开生面。近世以来,汽车、轮船、铁路沟通南北,文化和合而趋于统一。毋庸置疑,几千年来华夏民族在秦岭南北的黄河与长江间推移,华夏文明在南北地域空间上展开,南北文化区分与融合状态,秦岭是其发展的历史见证。
(摘编自白宽犁《秦岭与华夏文明初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基于秦岭阻隔形成南北迥异生活方式,张相文提出“北岭淮水”说,认为秦岭是中国南北分界线。
B. 南北自然地理的差异,促使中国人的南北意识在秦汉时期形成,滋养出华夏文明独有的南北文化。
C. 秦岭是华夏民族的文化摇篮,也是中国农耕文明发祥地,在此产生的汉文化影响了东亚文明的发展。
D. 秦岭南北文化存在着差别,但文化交流与融合始终存在,陈仓道等古道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与《楚辞》是古代中国北方与南方文学的两座高峰,也是中国文化存在南北分流的例证。
B. 秦岭壮美的风景孕育出的山水隐逸文化与士人关系密切,隐居与出仕成为隐逸文化的一体两面。
C. 北宋画家范宽常年居住关陕一带,以秦岭山色为对象进行创作,所以他的山水画成为中国山水画的高峰。
D. 本文从不同角度探究秦岭与华夏文明之间的多重关系,论述了以秦岭为分界线中国南北的区分与融合。
3. 根据材料内容, 下列关于秦岭古道的说法恰当的一项是( )
A. 沟通南北的秦岭古道在天然河谷基础上形成,改写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
B. 因为子午道道路长且险,没有利用价值,所以汉朝廷又开通了路途最短的傥骆道。
C. 《华阳国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蜀之师进军道路可能是褒斜道。
D. 陈仓道沿途多山间谷地,易行走,秦汉在此建州立县,出现了村落相连的景象。
4. 请结合材料内容,从自然、人文两个角度为秦岭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语言简练,句式整齐, 不超过30个字。
5. 秦岭于华夏文明而言有哪些重要意义 请结合材料加以梳理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鞍子
王族
(1)白哈巴村的巴车是个有意思的人,去哈巴河县城做衣服。裁缝把衣服做好后,他将上衣穿上,用力甩甩胳膊,扩扩胸说,不紧,好!
(2)裁缝又递给他裤子,他穿上后,快速蹲下,又快速站起,用手一摸屁股说,没开档,好!
(3)我刚走进巴车的院子时,就看见他手提一副马鞍子,向拴在屋子旁的那匹马走去。他的马鞍子很古老,上面有铜饰花纹,皮子已油黑发亮,就连骑槽也已变得很黑。他走到马跟前抚摸着它的背说,休息好了吗?接着把鞍子往马背上一放,又说,穿上衣服;接着又系鞍子上的绳子,嘴里仍不闲着,系上腰带;最后,他在马脖子上挂一根红布条。我知道马挂红布条是为吉祥,但他却说,打上领带。做完这些,他把马牵出门,翻身上马,很快就出了村子。
(4)巴车的马鞍子已经传了五代人,至少有十一匹马用过,走过的路比草原还长。今天,他要骑着马去草场。草场就在村子旁边,将白哈巴村映衬得如同绿绸布上的一块青玉。
(5)村里人都知道巴车家有一副好马鞍子,巴车因而在村子里的地位很高。人们常说,好马配好鞍。有了好鞍子却不一定有好马,巴车现在正为此苦恼。他父亲曾骑过一匹好马,配的就是这个鞍子。巴车曾在十八岁那年骑过那匹马,迅疾如风,骑在上面顿感身轻如燕。可惜那匹马死在了他父亲前面,否则,就会传给他。这么多年了,他一直在寻找好马,但始终未能如愿,现在他骑的这匹马不能令人满意。我想找巴车聊聊马鞍子的事,但他骑马走了,我只好在村子里乱转。走到一户人家的门口,我看见一副被闲置的马鞍子,因为被闲置得太久,上面落满灰尘。有一根野草从马鞍子夹缝中钻出,开出一朵小花。这家人对马鞍子早已彻底遗忘,便懒得把长进它夹缝的野草拔去。马鞍子被彻底遗忘,却在另一种时间里存在,那朵小花就是证词。
(6)太阳慢慢升高,被照亮的马鞍子仍显得硬朗,隐隐透出它昔日的稳健和坚实。正这么想着,一只蜜蜂落在马鞍子上,转瞬像隐身似的不见了。仔细一看,才发现马鞍子上有几个小孔。我正在惊讶,又有几只蜜蜂从小孔中钻了进去。在什么时候,是风、虫子还是雨珠把马鞍子弄出了小洞?后来让蜜蜂们发现了,便在里面筑了巢。小时候经常跟叔叔养蜜蜂,我知道只要一个地方有几只飞动的蜜蜂,里面肯定有一个巢……我觉得这个马鞍子真是有意思,被主人用旧了,随手扔在这里,却有一朵小花为它而开,有一群蜜蜂在里面筑巢。这虽是不会引人注目的事情,但却是生命,是一种更为平静和持久的存在。
(7)主人从牧场回来了,在栅栏外卸下马鞍子,将马拴在屋旁。他的马鞍子虽然时间已经不短,却显得粗糙和简陋。主人对马鞍子格外珍惜,小心翼翼地卸下拎进屋去。村里人都很珍爱马鞍子,把一匹一匹的马骑老后,马鞍子却还很新,很难像巴车的马鞍子那样引人注目。据村里的老人说,马鞍子其实是被一匹又一匹马磨合出来的,一般情况下,三匹马可磨合出一个好马鞍子。有些马鞍子因为磨合不成,只好被遗弃,但被遗弃的马鞍子往往又有了新的存在方式,譬如一朵花和一群蜜蜂对它的依赖。正这样想着,一只蜜蜂从小孔中爬出,绕马鞍子飞一圈后又落下,很快,便爬出很多只蜜蜂,嗡嗡地向远处飞去。刚才爬出的第一只蜜蜂像是哨兵或值班员,先是出来打探动静,然后向里面发出信号,于是大部队才出动了。它们飞过栅栏,向草场飞去,草场中的野草正在开花,正是它们采蜜的好对象。它们是一匹匹马,身上有非常好的鞍子,它们的梦想就骑在上面,指引着它们。
(8)下午,一群放牧者归来。走到村后的山坡上,他们突然纵马狂奔,马蹄声响成一片,像群鼓敲出的音乐。每匹马身上的鞍子都很显眼,在夕阳中反射出金黄的光芒。马蹄之音一浪高过一浪,闪着光的马鞍子被托起,又落下,让人觉得仿佛就是跳动的音符。过了一会儿,人们稳住马缓缓下坡,各自走回家去。他们都稳坐在马鞍上,身上落满金黄的夕阳。
(9)几天后,传来消息说巴车的马鞍子碎了。当时,他骑着马正在山里疾驰,马突然浑身一抖停住,马鞍子哗啦一声碎落在地上。他下了马,眼泪就下来了,好好的一个马鞍子,怎么说碎就碎了呢?那是几代人传下来的老鞍子,是他家的荣耀,一下子什么都没有了。
(10)村里人说,再快的马也有跑不动的时候,再好的马鞍子也有用坏的时候。人们都觉得巴车太年轻,虽然祖上传下来的马鞍子是宝贝,但用到一定的时候就应该收起来。再好的东西也有好的尽头,人不注意,它的好就会变短,就会被提前用完。
(选自《山西文学》2018年第10期)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巴车在试衣服时一系列具有个性化的言行,符合其作为草原骑手的身份,体现了他对骑马的热衷。
B. “已经传了五代人,至少有十一匹马用过”说明马鞍子使用时间久长,暗示其最终破碎的合理性。
C. 家传的马鞍子之于巴车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既是他的精神寄托,又是他的社会地位的体现。
D. “我”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从废弃的马鞍子身上认识到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无用之用才是大用。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的环境描写虽寥寥数笔,却显示了草原的典型特点,与人物活动相得益彰,营造了和谐自然的氛围。
B. 文中借助马鞍子,将眼前的一只只蜜蜂与想象之中的一匹匹奔马自然连结,形象地展现了草原人的梦想。
C. 第(8)段通过金色的马鞍子对一群牧民放牧归来的场面进行描绘,丰富了人物群像,用以揭示本文的主题。
D. 本文在简单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情节的同时,更关注情景描绘和情理抒写,兼具小说与散文的双重特点。
8. 文中的马鞍子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人生启示?
9. 有论者认为:“非虚构”写作,既具“介入”“在场”的真实性,又有文学的审美性。请简析本文是如何体现“非虚构”特征的。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是曰】管子曰:“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古语曰:“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行者,不可存也。”
【非曰】《吕氏春秋》曰:“夫人以食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矣;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矣;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矣。”
材料二:
【是曰】韩宣王谓掺留曰:“吾欲两用公仲、公叔,其可乎?”对曰:“不可。简公两用田成、阙止而简公弑,魏两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内树其党;其力寡者,又藉于外权。群臣或内树其党,以擅主命;或外为势交,以裂其地,则王之国危矣。”又曰:“公孙衍为魏将,与魏相田需不善。季文子为衍说魏王曰:‘独不见夫服牛骖骥乎?不可百步。今王以衍为可使将固用之也而听相之计是服牛骖骥之道。牛马俱死而不成其功,则王之国伤矣。愿王察之。’”
【非曰】傅子曰:“天地至神,不能同道而生万物;圣人至明,不能一检而治百姓。故以异致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圣人之治也。既得其道,虽有相害之物,不伤乎治体关。水火之性,相灭也,善用之者,陈鼎釜乎其间,爨之煮之,而能两尽其用,不相害也。天下之物,为水火者多矣。何忧乎相害?何患乎不尽其用也?”
材料三:
班固云:“昔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诸家之术,蜂起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能相生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此之谓也。
(以上材料均节选自《正反经·是非》)
[注]服牛骖骥:指牛和马共同拉一辆车,其中牛居中驾辕,马在车辕两旁拉车。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王以衍为B可C使将D固用之也E而听相之F计G是H服牛骖骥之道。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藉,指借助,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藉”意思相同。
B. 相,指互相,与《孔雀东南飞》中“会不相从许”的“相”意思不相同。
C. 驰,是传播、传扬的意思,与成语“驰名中外”中的“驰”意思相同。
D. 此之谓,与《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之谓”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管子认为,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既有助于帮助人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惑,也利于人们走出对未来的迷茫。
B. 掺留认为,同时重用两人,不仅不能收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反而会导致两人相互掣时、相互斗争,危害国家安全。
C. 傅子认为,天地不能用一个规则去孕育万物,圣人不能用一种方法去治理百姓,各种规则、方法同时使用不会伤害大局。
D. 班固认为,君主的好恶不同是各种学说同时出现的重要原因,这些学说有时候看似水火不容,其实是能够相辅相成的。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矣。
(2)故以异致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圣人之治也。
14. 掺留是如何一步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中暑退赠乐天
刘禹锡
暑服宜秋著,清琴入夜弹。
人情皆向菊,风意欲摧兰,
岁稔贫心泰,天凉病体安。
相逢取次第,却甚少年欢。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中,诗人重点表现了暑气消退后自己的惬意感受。
B. 诗人在秋夜里身着夏装,弹奏清琴,生活过得闲适雅致。
C. 菊和兰在诗中都具有文化象征意味,诗人更加偏爱菊花。
D. 诗人把相逢乐与少年欢放一起进行比较,突出了前者。
16. 诗的五、六两句深受后代评论家的称赞,请分析其妙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向唐太宗进言要赏罚公正,不能被情绪左右。
(2)“挡住太阳神的山巅,排空曲折迂回的川”,这两句歌词化用了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锦是古诗词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它最大的特点是排除动词,叠用意象,以景传情。唐宋诗词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两句都运用了此手法。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去,在通勤的公交、地铁上,在远行的高铁、飞机上,总有很多人( )地捧着书、拿着报,时常有人看得太着迷而误了点、过了站。如今,这样的画面已经很难见到。取而代之的是,满车厢、满大厅的人都在低头刷手机、看平板,人们将这种现象统称为“读屏”。
“读屏”时代, ① _,碎片化阅读、轻阅读、浅阅读成为典型特征。相关调查显示, A 人们阅读电子书的种类主要有文娱类、生活类和资讯类图书上,这类内容更适合进行碎片化阅读。另外, B电子产品的迭代升级,屏上的内容不再限于静态文字,C 还涌现出图片、长短视频等不同形式的内容,D 让人们可选择的信息量更加丰富。
阅读是复杂的过程。我们读纸质书, ② _。文字是抽象的符号系统,从眼睛看到文字到神经传输信号再到大脑分析处理相关信息,整个过程十分复杂。相较于读文字,读屏更轻松。在传统阅读中,很多人面对大部头的书籍( ),啃不动,也读不懂;还有些人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想阅读却有心无力。而听书软件的发展、讲书视频的出现,让这些人看到了希望。
以数字阅读为代表的读屏与以纸质阅读为代表的读书并存的局面早已形成。选择哪种阅读方式要视情况而定,比如,需要深入探究的内容,就选择传统的纸质阅读,而有些了解即可的, ③ 。总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坚持阅读。
18.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从第二段划线句子中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人们阅读电子书的种类主要有文娱类、生活类和资讯类图书上
B. 电子产品的迭代升级,屏上的内容不再限于静态文字
C. 还涌现出图片、长短视频等不同形式的内容
D. 让人们可选择的信息量更加丰富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到太行,总让人联想到北方那座有名的太行山,而我是冲着太行女儿茶去的。汉江北岸重重青山环抱中有一个茶村,村里产的茶叫太行女儿茶。
太行村,在陕西汉阴县北的秦岭中,青山如围,村在半山,山名即是村名。此山并不巍峨,但连绵起伏,有山有岭有谷,有水有林有人家。站在山顶上,看群山向北渐次展开,满眼是绿的大海、绿的波涛、绿的海滩、绿的港湾,连阳光都被过滤成了绿色,绿色的光芒,在天地间闪耀。
太行茶,像是大山的女儿,它展开的过程,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一点点从量变到质变,端庄、热烈又娇憨。茶汤入口,一股强劲的清凉之气,充满口腔,入喉,有薄荷味,再回味,则变成兰草香气,低首细闻杯中茶气,那兰草般的气息越发浓烈。
我们绕着千亩茶园走了一圈。茶垄如绿墙向远处延伸,在茶垄间,植有兰草,细小的花蕾已然在开放。回到合作社的大院子里,女社员为我们新沏了茶水。一路走得细汗满脸,我们端茶即牛饮之,随后小口细品,在登山之后的松弛中,既解着渴,也品味着茶的几分雅意。天地安静,山间只闻鸟声,那是斑鸠的鸣叫,鸟儿清越的叫声,让茶园之美尽显。
21. 下列句子中的“着”与文中第四段加点的“着”,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趁着春暖花开时,穿梭到明黄色的花海中去欣赏吧。
B. 伫立山上,尽情地沐浴着温柔的阳光所带来的舒适。
C. 那如铁的树干,又仿佛有着直冲云天而不倒之坚毅。
D. 那块从舅妈家带来的包装精美的面包留着晚上再吃。
22. 请以“美在”为共同语写一组排比句,依次概括第二、三、四段的内容。要求内容准确,句式整齐,语气流畅。
写作(60分)
联合国第二任秘书长道格·哈马绍说:“绝不测量山的高度——除非你已到达顶峰,那时你就会知道山有多低。”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答案】
1. D 2. C 3. C 4. 示例:秦岭山水画卷,华夏文明之源。
5. ①秦岭横亘东西、划分南北,华夏民族逐渐形成南北意识,滋养出华夏文明独有的南北文化; ②秦岭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③秦岭孕育了隐逸文化和山水文化; ④秦岭古道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解析】【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基于秦岭阻隔形成南北迥异的生活方式,张相文提出‘北岭淮水’”错误,强加因果。原文第一段第二句介绍张相文提出学说,第三句写中国南北地理、文化特点。两句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B.“南北自然地理的差异,促使……”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三段“在华夏民族不断向秦岭南麓开拓、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南北意识逐渐形成,滋养出华夏文明独有的南北文化”可知,“南北文化”形成是因为“华夏民族不断向秦岭南麓开拓、发展”而不是“南北自然地理的差异,促使”。而且“中国人的南北意识在秦汉时期形成”也错误,根据原文“然而中国人的南北意识不是早就有的,秦汉时,‘汉文化的核心地带,一直在黄河中、 下游流域’”可知,此时还没有形成南北意识。
C.“秦岭是华夏民族的文化摇篮,也是中国农耕文明发祥地,在此产生的汉文化”错误,原文第五段是说“秦岭北麓关中平原是华夏民族文化摇篮,是中国农耕文明重要发祥地”,偷换概念;根据“秦岭南麓的汉中是汉文化发祥地……今天的汉字、汉语、汉族都与发祥于汉中的西汉帝国有密切关系,汉文化对东亚文明的发展亦有深远影响”可知,汉文化产生于秦岭南麓的汉中。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所以他的山水画成为中国山水画的高峰”错误,由原文第七段最后一句“北宋著名画家关仝、范宽常年居住关陕一带,对华山、终南山潜心揣摩临摹,对景造意,自成一家,其作品成为中国山水画的高峰”可知,范宽“山水画成为中国山水画的高峰”原因是“潜心揣摩临摹,对景造意”后“自成一家”,而非“常年居住关陕一带,以秦岭山色为对象进行创作”。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信息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A.“沟通南北的秦岭古道在天然河谷基础上形成,改写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错误,由原文第八段最后一句“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道路建设蓬勃发展,改写了古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可知,改写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的是“现代化道路建设蓬勃发展”。
B.“因为子午道道路长且险,没有利用价值,所以汉朝廷又开通了路途最短的傥骆道”错误,原文第八段介绍四条古道时,句子间是并列关系,没有因果关系,而且原文也没有介绍开通傥骆道的原因。
D.“秦汉在此建州立县,出现了村落相连的景象”错误,颠倒因果。根据原文“村落相连,故秦汉时期沿道路设有故道、河池、沮县三个县级建置”可知,是村落相连,“因此”建州立县。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语的能力。
从自然角度看,秦岭风景优美,“秦岭重峰叠嶂,河溪纵横,山中云气变幻、四季景色壮美,骊山晚照、华岳仙掌、太白积雪皆为秦岭著名景观”,所以“历代文人墨客或隐居秦岭,或游历于此,写下流传千古的诸多诗篇,既有对秦岭的整体描述,也有对各山岭、山脉的吟咏,由此构成绚丽的秦岭山水文学”。
从人文角度看,“秦岭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秦岭为中国南北分界线”,划分“华夏文明独有的南北文化”。
用对称的宣传标语,可以是:秦岭山水画卷,华夏文明之源。山水如诗如画,文化有北有南。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从秦岭地理意义和作用看,可以从原文第三段筛选信息:“秦岭具有横亘东西、划分南北的自然地理特征”“华夏民族不断向秦岭南麓开拓、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南北意识逐渐形成,滋养出华夏文明独有的南北文化”。
从秦岭历史影响看,可以在第五段筛选信息:“秦岭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秦岭南麓的汉中是汉文化发祥地……今天的汉字、汉语、汉族都与发祥于汉中的西汉帝国有密切关系,汉文化对东亚文明的发展亦有深远影响”。
从秦岭催生的文化类型看,可以在原文第六、七段筛选信息:“孕育了相当发达的山水隐逸文化”“唐时有很多名士隐居终南山中”“秦岭山水文化包括山水诗文、山水画、园林艺术”。
从秦岭交通作用看,可以在第八、九段筛选信息:“自古以来秦岭南北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始终在进行。秦岭山中诸多河流形成的天然河谷是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交通道路的畅达,带来南北文化交流的便利”。
【答案】6. D 7. C
8. ①好的马鞍子要与好马相配,用马来磨合,启示人生既要抓住机遇,又要历经磨砺;②马鞍子磨合不成便会被遗弃,却会以新的方式存在,启示不同的人生会有不同的精彩,应当坦然面对;③好的马鞍子如果过度使用就会提前用废,启示精彩的人生要倍加珍惜,遵循规律,适度经营。
9. ①真实性:形式上以第一人称叙事,描述“我”在白哈巴村的所见所闻,使作品具备了“介入”“在场”的真实品格;选材源于日常,贴近生活,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和完整,真实反映了牧民们的草原生活。②审美性:“我”对马鞍子的命运展开思考和联想,以优美的语言、细腻的笔触,表达丰富的情感,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赋予作品以文学的审美性。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无用之用才是大用”错误。文章通过对废弃的马鞍子的描写,是为了突出事物即使表面看起来失去了作用,但却还会以新的方式体现出另外的价值和意义,自有一份平静和持久。选项属于过分解读。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用以揭示本文的主题”错误。文中对牧民放牧归来的描写,写出了人与马鞍子相得益彰的完美配合是草原上亮丽的风景,突出马鞍子在草原的独特意义,丰富了文章内容,没有揭示文章主题。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根据文中“人们常说,好马配好鞍。有了好鞍子却不一定有好马,巴车现在正为此苦恼”“他父亲曾骑过一匹好马,配的就是这个鞍子。巴车曾在十八岁那年骑过那匹马,迅疾如风,骑在上面顿感身轻如燕。可惜那匹马死在了他父亲前面”可知,好的马鞍子可遇不可求,好的马鞍子配上好马更是难得,对于难得之事不可枉自嗟叹,一定要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珍惜当下的每一个机遇。“马鞍子其实是被一匹又一匹马磨合出来的,一般情况下,三匹马可磨合出一个好马鞍子”可知,马鞍子需要经过一匹又一匹马、长时间的磨合才能成为一件好鞍子,如同人生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练才能真正成长一样。
根据文中“这个马鞍子真是有意思,被主人用旧了,随手扔在这里,却有一朵小花为它而开,有一群蜜蜂在里面筑巢。这虽是不会引人注目的事情,但却是生命,是一种更为平静和持久的存在”可知,马鞍子虽然不能骑马使用了,虽然被闲置一旁,但它依然为一朵小花,一群蜜蜂提供了生长之地、栖息之所,依然有它存在于世的价值和意义,如同人生一样,尽管有时会暂时落寞,但我们要学会坦然面对,因为我们可以在不同方面成就自己的精彩,生活不只有一种可能,生活也不只有一种色彩。
根据文中“再好的马鞍子也有用坏的时候”“虽然祖上传下来的马鞍子是宝贝,但用到一定的时候就应该收起来。再好的东西也有好的尽头,人不注意,它的好就会变短,就会被提前用完”可知,马鞍子尽管很好,但也有自己的寿命,也有自己的期限,过度使用会提前结束它美好的用途。如同人生一样,生命很精彩,人生很美好,需要我们珍惜每分每秒,每时每刻,但也不可过度消耗,过度消费,过度营销,只有按照生命本来的规律,才能让美好更长久,让精彩能持续。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作答时首先要抓准将题干中的关键词,即真实性和审美性。真实性指作品具有人物插入事件之中进行干预的现场性及内容的真实性。审美性指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引起共鸣的情感性、手法生动多样的形象性和对现实世界和自我超越的超越性。
真实性:文中以“我”的所见所闻来展开故事情节,通过“我”展现了马鞍子在草原上的重要地位,让读者可以感受到在白哈巴村“我”的观察、“我”的听闻、“我”的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场性。文中写了巴车与马鞍子、一个被遗弃的马鞍子、一群放牧者等内容,写的内容都是草原上发生的日常,都是牧民的日常,写平淡的生活,写平淡的片断,没有离奇的情节,没有跌宕的故事,让人感受到所写内容的真实性。
审美性:文中写了围绕马鞍子的日常生活,但又不局限于日常琐碎,在马鞍子上、在日常生活中寄寓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认识,有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作品注重细节描写,如对巴车试衣服的描写、对小花的描写、对蜜蜂的描写、对新旧马鞍子的描写,生动细腻;“将白哈巴村映衬得如同绿绸布上的一块青玉”“让人觉得仿佛就是跳动的音符”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却是生命,是一种更为平静和持久的存在”“马鞍子被彻底遗忘,却在另一种时间里存在,那朵小花就是证词”等句子优美隽永,引人遐思,使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答案】10. DEG
11. A 12. C
13. (1)有人因使用武力而使国家灭亡,就想取消全天下的军队,荒谬啊。
(2)所以,从不同达到相同,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依据事物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是圣人治理天下的共同原则。
14. ①首先,列举史实(运用举例论证);②然后,运用假设论证;③最后,运用比喻论证。
【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大王您任用公孙衍为大将,本应放手使用他,可您偏要听从宰相田需的计策,这和用牛驾辕用马拉车是一个道理。
“今王以衍为可使将”是主谓宾结构,“今”是状语,“王”是主语,“以衍为可使将”是动宾结构作谓语,中间不宜断开,应在“将”后断开,所以选D;
“固用之也”是动宾结构,“固”是状语,“用”是谓语,“之”是宾语,“也”是句末助词,应在“也”后断开,所以选E;
“听相之计”是动宾结构,“听”是谓语,“相之计”是宾语,中间不宜断开,应在“计”后断开,所以选G。
故选DEG 。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意思相同”错。藉,借助/借给。句意:势力小的必定要借助于外权。/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
B. 正确。相,互相/动作偏指一方,你。句意:互不伤害。/会不答应你。
C. 正确。句意:并以此到处奔走游说。/名声传播到国内和国外。
D. 正确。此之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就叫做。句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故选A。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各种规则、方法同时使用不会伤害大局”错。原文“故以异致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圣人之治也。既得其道,虽有相害之物,不伤乎治体关”,意思是从不同达到相同,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依据事物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是圣人治理天下的共同原则。已经把握了其中的道理,即使有彼此相害的事物,也不会妨碍统筹治理的大局。据此看出原文并未提到“各种规则、方法同时使用”。故选C。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丧”,使……灭亡;“偃”,取消;“悖”,荒谬。
(2)“致”,达到;“因”,依据;“宜”,适当。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首先,列举史实(运用举例论证)。原文“简公两用田成、阙止而简公弑,魏两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据此看出掺留先举例子,说齐简公同时重用田成和阙止,结果自己被杀;魏王同时重用犀首和张仪,西河外的领土全都丧失,来回答国君不能任用两个大臣。
②然后,运用假设论证。原文“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内树其党;其力寡者,又藉于外权。群臣或内树其党,以擅主命;或外为势交,以裂其地,则王之国危矣”,是假设任用两人,那么势力大的必然会培植私党;势力小的必定要借助于外权。群臣当中,有的会在国内树立党羽,以便独揽君主的号令;有的则会与别的国家私下结交,以便分裂国土,这样国家就危险了。
③最后,运用比喻论证。原文“今王以衍为可使将,固用之也,而听相之计,是服牛骖骥之道。牛马俱死而不成其功,则王之国伤矣”,意思是把同时任用公孙衍和田需比作同时用牛驾辕用马拉车,认为是一个道理。会累死牛和马,事情也办不成,还会使国家遭到损失。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正方)管子说:“如果对现实生活感到疑惑,就应该看看古人;如果想预知未来,就应该看看以往。”古话讲:“与死去的人患同样病的人,不可能活命;与灭亡多国家走同样的路的国家,不可能长存。”
(反方)《吕氏春秋》中说:“见有人因吃东西噎死了,就想禁止全天下的人吃东西,荒谬啊;见有人因乘船淹死了,就想禁止全天下的人乘船,荒谬啊;见有人因使用武力而使国家灭亡,就想取消全天下的军队,荒谬啊。”
材料二:
(正方)韩宣王对掺留说:“我想同时重用公仲和公叔,你说可以吗?”掺留回答说:“不可以。齐简公同时重用田成和阙止,结果自己被杀;魏王同时重用犀首和张仪,西河外的领土全都丧失。现在您如果同时重用了这两个人,那么两人之中,势力大的必然会在国内培植私党;势力小的必定要借助于外权。群臣当中,有的会在国内树立党羽,以便独揽君主的号令;有的则会与别的国家私下结交,以便分裂国土,这样一来您的国家就危险了。”掺留又说:“公孙衍担任魏国大将时,和宰相田需关系不好。季文子替公孙衍向魏王说情:‘大王您难道见过把马和牛套在一起拉车的情形吗?牛和马同驾一车就连百步也走不了。现在大王您任用公孙衍为大将,本应放手使用他,可您偏要听从宰相田需的计策,这和用牛驾辕用马拉车是一个道理。牛和马都累死了,事情也办不成,而您的国家还会遭到损失。希望大王明察。’”
(反方)傅子说:“天和地最为神妙,但是不能用一个规则去孕育万物;圣人最为英明,但也不能用一种方法去治理百姓。所以,从不同达到相同,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依据事物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是圣人治理天下的共同原则。已经把握了其中的道理,即使有彼此相害的事物,也不会妨碍统筹治理的大局。水与火的本性,是相反相灭的,可是善于运用水和火的人,把炊具放在它们中间,用来煮水做饭,使水与火各尽其用,互不伤害。天下之物,就像水和火一样,为什么要担心它们会互相危害呢?为什么要担忧它们不能各尽其用呢?”
材料三:
班固说:“从前王道衰微,诸侯凭借武力互相征伐,当世的君主,好恶不同,因而使诸子百家的学说蜂拥而起,他们各执已见,大力宣扬自己所推崇的理论观点,并以此到处奔走游说,争取让诸侯采纳。他们的学说虽然各不相同,但就好比水和火的关系一样,既能相灭,又能相生。”《易经》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个目标却有多种考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答案】15. C 16. ①内容丰富。诗的五、六句写了诗人心、身两个层面的变化,且交代清楚了出现变化的原因;②结构谨严。“岁稔”“天凉”紧扣并照应题目中的“秋中”“暑退”,身心的安泰也为七、八句的“相逢”提供了前提条件。
【解析】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诗人更加偏爱菊花”错误,诗句意思是人们都喜欢菊花,风儿却在折损兰花。此处没有偏爱谁的倾向。故选C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诗歌炼句题可从表达技巧、炼字、情感及结构等方面考虑。
诗句意思是,丰收的季节能让贫困得到缓解,内心因此安泰;凉爽的天气有益于身体的健康,病体也逐渐好起来。
“贫心泰”“病体安”写了诗人心、身两个层面的变化,且交代清楚了出现变化的原因,一是粮食丰收,一是天气变凉。这两句内容丰富;
题目有“秋中暑退”的内容,“岁稔”因为秋天的丰收,照应题目中的“秋中”;“天凉”则因为“暑退”,诗句内容紧扣并照应题目。而身心安泰了才有心情有体力去会友,诗句为七、八句的“相逢”提供了前提条件。五、六两句结构谨严。
【答案】 ①.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②.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③.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④.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⑤. 楼船夜雪瓜洲渡 ⑥. 铁马秋风大散关(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谬、滥、洲、渡、茅、幕等。
【答案】18. 如醉如痴(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望而生畏(望而却步)
19. C 20. ①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阅读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
②看(读)的主要是文字
③则可用数字阅读(可以选择数字阅读)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熟语(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要填写的成语用来形容旅客捧着书、拿着报的状态。根据“时常有人看得太着迷而误了点、过了站”可知,这些人看书痴迷,特别投入,可选意思与之相关的“如醉如痴”“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等。如醉如痴:形容入迷于某种事物而失去自制的神态。专心致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心中没有另外的追求,用来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第二空:根据“啃不动,也读不懂”可知,很多人面对大部头的书籍会有畏难情绪或畏惧心理。可选“望而生畏”或“望而却步”。望而生畏:通常用来形容人态度威严或事务艰难令人感到畏惧。望而却步:指看到了危险或力不能及的事而往后退缩。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有……上”句式杂糅,应采用其中一种说法。可修改为:人们阅读电子书的种类主要有文娱类、生活类和资讯类图书;或“人们阅读电子书的种类主要集中在文娱类、生活类和资讯类图书上”。
B.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出现了两个主语“电子产品的迭代升级”和“屏上的内容”,应消除其中一个主语。可修改为:随着电子产品的迭代升级,屏上的内容不再限于静态文字;或:电子产品的迭代升级,使屏上的内容不再限于静态文字。
D.搭配不当,“信息量”与“丰富”不搭配。可修改为:让人们可选择的信息更加丰富;或让人们可选择的信息量更大。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整体阅读第二段信息可知,“阅读”为关键词,根据“碎片化阅读、轻阅读、浅阅读成为典型特征”可知,阅读类型较以前发生了变化,此处应概括阅读方式的变化。
②下文“文字是抽象的符号系统”介绍的是文字,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此处补写内容应该和“文字 ”相关;再结合“相较于读文字,读屏更轻松”可知,此处应补写 “看(读)的主要是文字”。
③本段谈到两种阅读方式,即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根据“需要深入探究的内容,就选择传统的纸质阅读”可知,“有些了解即可的”应选择与之对应的“数字阅读”。
【答案】21. B 22. 示例:太行村之美,美在青山环绕,绿意盎然;太行茶之美,美在清凉可口,香气浓烈;太行茶园之美,美在宁静优雅,令人惬意。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下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的能力。
文中第四段加点的“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A.用在介词之后,构成介宾短语;
B.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C.表示状态的持续;
D.用在两个动词之间构成连动句式,表示行为的目的。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文段内容及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分析原文第二、三、四段的内容可知,第二段写了太行村的山和绿,“此山并不巍峨,但连绵起伏,有山有岭有谷,有水有林有人家” 写出了太行村的群山连绵起伏之美;“站在山顶上,看群山向北渐次展开,满眼是绿的大海、绿的波涛、绿的海滩、绿的港湾,连阳光都被过滤成了绿色,绿色的光芒,在天地间闪耀”写出了太行村的绿色之美。所以此段可概括为“太行村之美,美在青山环绕,绿意盎然”。
第三段写了太行茶的清凉和香气,“茶汤入口,一股强劲的清凉之气,充满口腔,入喉,有薄荷味”写出了太行茶的清凉可口;“再回味,则变成兰草香气,低首细闻杯中茶气,那兰草般的气息越发浓烈”写出了太行茶的香气浓烈。所以此段可概括为“太行茶之美,美在清凉可口,香气浓烈”。
第四段写了太行茶园的宁静,“一路走得细汗满脸,我们端茶即牛饮之,随后小口细品,在登山之后的松弛中,既解着渴,也品味着茶的几分雅意。天地安静,山间只闻鸟声,那是斑鸠的鸣叫,鸟儿清越的叫声,让茶园之美尽显”鸟的叫声更能衬托出园的安静,使人感到惬意。所以此段可概括为“太行茶园之美,美在宁静优雅,令人惬意”。
根据概括内容整理成排比句即可得出答案。
23.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先理解道格·哈马绍这句话的意思。由“除非你已到达山顶”可知,他说的“绝不测量山的高度”是指在登山途中,没有到达山顶之前。为何这时候不能测量山的高度呢?我们可以把到达山顶之前的路程分为“山脚”“山腰”和“接近山顶”这三个阶段。在“山脚”阶段如果测量山高,你就知道自己还有很远的路程要走,这路程甚至根本不是你能达到的,还可以想见这路程中一定会有很多曲折和荆棘,那么,你还会有勇气和信心去攀登吗?相反,你不知道这座山有多高,就总会觉得山顶就在不远处,就能获得前进的动力,反而有可能登上原本凭借理性无法登上的高度。同理,在“山腰”也不能测量山的高度,因为此时你已经耗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到了山腰,如果你知道山顶还有很远的距离,会不会就没有继续攀登的勇气了?但此时,你前半程付出的已经很多,此时放弃,就等于前面付出的全部付之东流,你会甘心吗?这时候你可能进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而在“接近山顶”时测量山的高度,因为马上就要成功了,你会不会被即将胜利的喜悦冲昏头脑,从而不再像开始那么谨慎,会不会就此被绊倒甚至摔下山崖?毕竟行百里者半九十,功败垂成的事情并不少见。由此,在到达山顶之前,的确不能测量山的高度。而到达山顶之后,回头看你才发现,原来如此高的山峰已经被你踩在脚下。
材料其实是启示我们,走好脚下的路,不要想的太多,专注于眼前,一步一步走下去,终有一天你会抵达山顶。
写作时可以先分析道格·哈马绍这句话的意思,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绝不测量山的高度”的原因,从而引出观点。论述观点时可以先肯定设定目标的意义,有了目标,计算出自己的差距,使前行更有方向;然后转而分析,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确定目标距离我们究竟有多远,与其费心去测量山顶的高度,不如沉稳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总有抵达山顶的时候;还可以把山顶作为“梦想”,有了梦想指引,我们的行动更有力量,但如果知道梦想的距离,反而不利于我们追逐梦想,甚至可能会让我们放弃梦想。最后提醒青年,要把目光放在眼前,放在脚下,走好脚下的路,踏实前行,才是接近梦想的最佳方式。
立意:
1.专注于脚下,山顶就在前方。
2.心无旁骛,抵达成功。
3.梦想指引,踏实前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