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画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6画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6 08:1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识本文中的五个生字,并能够准确无误地书写其中的四个生字。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略到这首诗所描绘的是一幅唯美的山水画。
3.认识并理解文中呈现的三对意思相反的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积累。
4.以正确、流畅的语调朗读课文,并努力背诵,使之成为自己的文学财富。
教学重点:
1.掌握阅读和书写技巧。
2.深入领会诗句所展现的美丽画面。
3.流畅自如地朗读课文,并能准确背诵。
教学难点:
深入领悟诗句的深邃意境,感受其独特韵味。
教学过程
一、凝思画境
1.展示于眼前的这幅画作,似一幅深邃的世界缩影。我邀请你们,我亲爱的学生们,用你们敏锐的目光,细致地观察,探索这幅画中蕴藏的无尽奥秘。你们看到了哪些生动的元素?是那连绵的山峦,静谧的水面,绚烂的花儿,还是欢腾的鸟儿?
2.现在,我想听听你们的心声。请你们分享你们从这幅画中捕捉到的景象,无论是远处的朦胧,还是近处的细腻。记住,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观察,无论是从远到近,还是从近到远,都能发现这幅画中的独特魅力。这幅画,就像一首优美的诗篇,描绘了山峦的起伏、水波的荡漾、花儿的绽放、鸟儿的欢唱。
3.同学们,让我们暂时离开这幅画,回到你们心中的春天。那时的山、水、花、鸟,它们在你们的记忆中是怎样的呢?而这首诗,又是如何将这些自然元素巧妙地描绘出来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春天的诗篇,探寻其中的韵味,感受其中的美好。
二、首先通读课文,对生字新词进行初步熟悉。
1.借助拼音,轻松流畅地朗读全文,将不认识的生字新词一一标记出来。
2.通过反复练习,不断加深对这些生字的理解和记忆,确保掌握其准确含义。
3.随机选取几位同学进行生字读诵,对他们的发音进行细致指正,并引导他们运用这些生字新词进行造句,以增强实际运用能力。
三、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并用方框标出田字格中的生字。
1.指导学生正确读出生字的读音。
2.教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字来分析新字的字形。
3.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笔顺写字。
4.引导学生进行口头组词练习。
5.学生在书上正确书写并描红生字。
四、学习诗句,理解意思。
1.这首诗共有几句?
(1)请找出诗中描绘山与水的句子。
(2)请一名学生朗读前两句,并分享他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我们将重要信息板书如下:远山有色,近水无声。
(3)请大家找出这两句诗中相对应的词。
“远看”与“近听”,“山和水”,“有和无”,“色和声”都是相互对应的词。
(4)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画,远处的山和近处的水各自呈现出怎样的景象?
当你眺望远处的山峰时,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朦朦胧胧)在图中,水流从高处流向低处,应该会发出声响。但诗中却说走近了还是听不到水的声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你们猜到这则谜语的答案了吗?(画)
(5)让我们来指导一下朗读。
我会先为大家范读,然后请大家自行练习,同桌之间互相读,最后我会再点名几位同学来朗读。
2.深入品味诗篇末尾两行,领悟其中蕴含的深意与韵味。
(1)整体学习策略:
①首先要细读诗句,同时对照图中的景象,来阐述这两行诗句的大致含义。
②接下来,深入思考诗句是如何描绘画中的山水之美的。
③再与现实生活中的情景相结合,想象出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应该是什么样的,并理解为何作者在书中如此描绘。通过这样的过程,我们可以找到诗句与画作之间的紧密联系。
(2)在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后,学生们可以独立学习后两行诗句的内容。
(3)在小组内,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随后,我们可以随机选取几名学生来分享他们对后两行诗句的理解。这两行诗句描述的是:“春天已经过去,但花儿依然鲜艳美丽。当人们走近时,鸟儿并不害怕,依然停留在枝头上。”我们可以将此概括为:“去花还在,来鸟不惊。”
(5)接下来,我们可以联系实际生活,讨论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比如说:“春天过去了,花朵就会凋谢。而当人们走近鸟儿时,鸟儿通常会因为害怕而飞走。”
(6)最后,我们需要对这首诗进行朗读指导。首先,教师可以进行范读,特别要突出“去、还在、来、不惊”这几个关键词。然后,学生可以进行练习朗读,可以同桌互读,也可以单独指名读。
3.请朗读整首诗。
(1)请在诗句中找出意思相反的词对。
远 - 近
来 - 去
有 - 无
(2)请找出相对应的词对并朗读。
花 - 鸟
山 - 水
声 - 色
4.融合板书练习,深化背诵效果。
(1)自主背诵,扎实根基。
(2)同桌互背,互助成长。
(3)点名背诵,展示风采。
板书设计:

远   山   有色
近   水   无声
去   花   还在
来   鸟   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