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5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4-15 22:3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8.5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学习目标:
1.读图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根据图文资料描述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
2.结合实例、实验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感受黄土高原治理成效
3.认识黄土高原居民生活现状、风俗习惯及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
根据课本P99-104 地理图册P44-47
1、找出长城、秦岭、乌鞘岭、太行山等地理事物,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绝对位置、相对位置)
2、圈出黄土高原主要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
3、说出黄土高原的地形地势特点
4、说出黄土高原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5、描出主要河流,说出土壤特点
6、找出黄土高原传统生活方式、及其转变
自然环境概况
位于我国中部,内陆地区
35°N-40°N,中纬度、北温带
绝对位置
相对位置
黄土高原
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黄土覆盖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最大厚度超过200米
自然环境概况
地形地势
地形: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较高(约1000-2000米)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阶梯:位于第二级阶梯
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降水特点: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
自然环境概况
河流
黄河、渭河、汾河、泾河
土壤
以黄土为主,土质疏松,裂隙多
自然环境概况
地表特征
黄土广布、千沟万壑
地貌形态
黄土塬
黄土墚
黄土峁
水土流失程度逐渐加剧
平坦的黄土高地
塬侵蚀切割后形成的长条形的黄土高地
墚进一步侵蚀切割后形成的孤立的黄土丘
合作探究
1、根据实验组及照片提示,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人为)
结论一:土质越
该问题越严重
结论四:
越大,该问题越严重
实验三:降水强度
器材:黄土、洒水器大中小
现象:模拟三种不同降水强度对黄士堆的影响。
实验一:土质
器材:黄土、海南土块,洒水器
现象:模拟自然降水环境下,观察两土块变化
实验二:地表植被
器材:黄土、草地、小植被、洒水器
现象:模拟地表植被不同环境下的土块变化
实验四:地形坡度
器材:黄土三份,洒水器
现象:模拟不同的坡度下,遇到自然降水后土块的变化
疏松
坡度
植被
降水强度
合作探究








黄土土质疏松
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地形坡度起伏大
植被稀少
自 然 原 因
人 为 原 因
开垦陡坡
乱砍滥伐
过度放牧和樵采
修路、采矿等
人类为何这样做?
——人口增长太快
人地协调
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植被破坏严重
案例探究
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其综合治理的措施和成效
在陕北的米脂县境内,有个高西沟,50年代当地信天游唱道:“雨涝流泥浆,冲成万条沟,肥土顺水流,籽苗连根丢。”60年代起,人们开始创造性地对每一座山采取生物措施:山顶植松树,沟岔栽材林;阳坡栽杨槐、椿树,荒坡种柠条,沟谷栽果树。经过几十年治理,高西沟已经变得山清水秀
1、“肥土顺水流,籽苗连根丢”说明了什么问题
2、60年代起,当地人民科学挽救高西沟的生物措施是什么 作用?
3、 除了生物措施以外,高西沟还采取了工程措施——打坝淤地,该措施的作用是?
水土流失带走了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植树造林:有效减缓暴雨和流水对地表的侵蚀,减少表土流失,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拦截坡地流失的表土,堆积形成肥沃的田地
水土流失
生物措施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
植树、种草是防止水土流失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
1999年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度为32%,而至2013年,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度增加至59%
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
主食
佐食
民居
交通工具
传统文化
黄土高原传统生活方式
窑洞
马车、驴车
小麦、杂粮等
咸菜、辣椒、醋等
剪纸、安塞腰鼓、秦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百年来,黄士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深刻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造就了特有的传统地域文化
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
1、根据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说一说,
为什么窑洞是当地人们较适宜的居住选择?
2、山西人喜食醋的习俗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深深地扎根于黄土高原这片土地之中。想一想,山西人喜食醋这种生活习俗与当地环境有何关系?
①黄土广布、深厚,具有直立性,便于修建
②黄土高原森林较少,建筑材料不足,窑洞节省建材
③窑洞冬暖夏凉,可节省能源
①山西人喜食杂粮面食,难消化,而醋有帮助消化的作用
②山西的饮用水碱性较重,而醋呈弱酸性,有利于身体内的酸碱平衡
③当地盛产酿醋的原料——优质高粱
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
黄土高原传统生活方式 黄土高原现代生活方式
食物结构 以小麦和杂粮为主食,咸菜、辣椒、醋为佐食,食物结构简单
民居 传统窑洞,居住条件差
交通或通信方式 常以马车、驴车作为交通工具,对内对外联系不便
居民的食物日趋丰富,鱼肉蔬菜四季不断
新窑洞,或高楼房
修建了许多铁路和公路;通过电脑及手机上网
太焦高速铁路穿行于黄土高原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自然地理概况
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
地貌形成与水土流失
位置
范围
气候
三种地貌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
传统生活方式
现代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