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吕思勉认为:至东周之世,九流并起,而臻于极盛。秦汉儒、道、法三家之学,及魏晋时之玄学,合儒道两家,并不过衍其绪余。这段论述的主旨是( )
A.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战国至魏晋思想统一的趋势形成
C.百家争鸣奠定了后世文化的基础 D.三教合一成为当时思想文化主流
2.下图为郑州博物馆所藏隋大业二年《李渊为子李世民祈福造像记碑》碑文。据此可知,当时( )
A.皇室利用宗教加强统治 B.权贵阶层精通佛学
C.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佛教具备世俗功用
3.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创建学园,以自由哲学思考为基础,教授数学、几何、天文学,以此进行思维训练;同时也重视政治家的培养,积极为城邦提供政治咨询和服务。由此可见,柏拉图学园教育( )
A.注重实用与发展理性思维 B.推动自我意识的全面觉醒
C.促进了雅典社会空前发展 D.主导雅典民主政治的走向
4.雅利安人迁徙到印度河流域后,“由于他们(当地人)人数众多,文化又很先进,所以不能被灭绝、赶走或同化……相反,雅利安畜牧者定居下来、改营农业时,他们不得不与原先的居民靠的很近的生活。”据此可知,雅利安人的迁徙( )
A.把马和铁带到印度,改变了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推动了区域文化的形成
C.发展了以欧洲文化为主,融合多种文化的印度文化
D.建立了一系列国家,推动了南亚次大陆的文化多元
5.下表反映了印度数字发明和传播的概况:
笈多帝国时期 古代印度婆罗谜字体十位数字符号确立起来,印度数字首先被印度周邻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国汲取。
大约公元五世纪 印度数字经由商人传至欧洲,但并未产生很大影响。
公元七世纪 随着阿拉伯势力崛起,印度数字始为西亚一些国家所接受。
七世纪末、八世纪初 一些阿拉伯学者逐渐采用并修改补充印度婆罗谜字体十位数字,后来这种阿拉伯人修改的印度数字又经由他们之手传入欧洲。
公元十二世纪 欧洲许多地区开始比较普遍地学习和运用印度数字。
材料表明( )
A.经济繁荣促进科技创新 B.古代印度文明领先于世界
C.文明传承助推社会转型 D.阿拉伯人沟通东西方文化
6.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蒙古军队西征
C.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D.中国造纸术的传播
7.下表列举了现代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名称的起源及含义。综合表中信息可知,现代拉丁美洲( )
国名 秘鲁 墨西哥 阿根廷 哥伦比亚 玻利维亚
起源 印第安语 印第安语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
含义 玉米之仓 太阳神 白银 哥伦布之国 玻利瓦尔之国
A.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B.多种文化同时并存
C.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D.殖民色彩日益浓厚
8.伴随着阵阵悦耳的驼铃和漫天的黄沙,葡萄、苜蓿、石榴等作物来到中国。葡萄最早为古埃及人栽培,《史记》中“葡萄”写作“蒲陶”,是希腊文Botrus的音译。当时中国引进葡萄和葡萄酿酒技术。石榴原产波斯,中亚南亚西亚也都有悠久的栽种历史。这( )
A.促进了欧洲殖民扩张 B.改变了地区人文地理格局
C.有利于世界文明交流 D.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
9. 公元前3世纪,人们只要掌握一种语言就可以从罗马一直漫游到印度。从西西里到塔吉克斯坦,国王们在努力应对统治多民族国家所带来的挑战,而极具开拓性的希腊阿尔戈英雄们则探险到了印度洋和非洲大西洋沿岸。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波斯帝国的武力扩张 B.希腊化时代的影响
C.地中海地区保持稳定 D.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10.下图是明朝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的代表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进行交流。利玛窦被誉为中国天主教开拓者,他在传播天主教过程中删去了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的童真女之子身份,特别是“人人平等”等内容,还尽量避免谈论基督教的神学。这表明明朝时期( )
A.天主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B.传教是中西交流的主要方式
C.儒学地位再次受到了严重削弱 D.西学传播需要适应中国传统
11.18世纪,英国上流社会普遍使用中式风格的艺术品来装饰饮茶的环境,以求契合茶这种东方饮品中蕴藏的异国情调。英国茶空间的布置反映出( )
A.跨太平洋贸易扩大 B.文化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C.大众消费水平提高 D.商品流动推进文化传播
12.1985年,新加坡全国各中学通用的《儒家伦理》课本出版。课本将儒家倡导的“忠”解释为忠于国家,具有国民意识;将“仁爱”解释为具有友爱精神,尊重关心他人;将“礼义”解释为接人待物不仅要以礼相待,而且要坦诚守信,养成良好的公德心。这体现出新加坡( )
A.摒弃了西方文化的价值观 B.借鉴周边国家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C.努力创作现代的东方文化 D.力图用儒家思想维系政府公信力
13.
宣统三年(1911年)安徽官立皖江中学堂修业文凭(局部)
上图所示的学科设置,反映了( )
A.新旧并存的时代特征 B.民主共和的社会潮流
C.近代学制的渐次完善 D.新式教育的初步兴起
14.1862年,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招收八旗少年入馆学习。初设英文馆,不久增设俄文馆、法文馆,1872年又增设德文馆,甲午战后更增设日文馆。这些语种的增加从侧面反映出( )
A.洋务派引进了西方政治教育 B.外国侵略势力在中国的扩张
C.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开始分化 D.同文馆学员普遍接受新思想
15.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工作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贯彻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方针。”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表明,邓小平的教育思想( )
A.反映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巨大成果 B.加快了教育领域拨乱反正步伐
C.实现了人才培养方针的根本转变 D.体现了时代性与求实性的结合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24分)
材料一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科举考试亦然。魏孝文帝改革将汉语作为“正音”。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后,很快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
拉丁语最初是古罗马人的语言。公元1世纪,标准拉丁语形成,与希腊语等一起成为罗马帝国学校的教学语言。罗马帝国解体后,拉丁语的日常口语功能逐渐丧失,成为一种书面语言。17世纪末期以前,西欧的学术著作大都使用拉丁文撰写,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在拉丁语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民族语言。
材料二
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材料三
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问题的讨论。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上述两种语言文字发展演变的异同。(6分)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12分)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6分)
17.(23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材料
甲:图9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
图9
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
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4分)
(2)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6分)
(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5分)
(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8分)
18. (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远征意大利开始,拿破仑就宣布:意大利的国民们,法国军队是来切断诸君枷锁的!作为“自由和解放的旗手”,法国在欧洲各地推广国民的自由。对于法国占领地区的人们来说,虽说新的思想和制度具有刺激发展的作用。但是,拿破仑率领的军队终归是占领军,各地逐渐意识到要团结一致对抗法国侵略者。作为一种民族主义的先驱形式,在法军占领的普鲁士所出现的运动就是明显的例证。拿破仑以两面手段占领了欧洲各地,广泛传播了在19世纪高扬的民族主义原型的思想和态度。也正因如此,最终他不得不失败。
——摘编自【日】福井宪彦《近代欧洲的霸权》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拿破仑对外战争,自拟论题,并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论据充分,逻辑清晰)(8分)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A B D C B C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C A B D
1.【答案】C【解析】由“东周之世,九流并起,而臻于极盛”可得,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达到了思想上的极盛,由“秦汉儒、道、法三家之学……并不过衍其绪余”可得,吕思勉认为秦汉至魏晋时期的思想都是以百家争鸣为基础而已,所以百家争鸣奠定了后世文化的基础,故选C项;由“九流并起”、“儒、道、法三家之学”、“玄学”等可得,吕思勉的主张并不是只谈儒学,而是涉及到了古代中国诸多思想流派的发展,所以不能据此得出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后世思想发展之间的关联,而不是强调战国至魏晋思想统一的趋势问题,排除B项;三教合一的主张提出于隋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据材料“隋大业二年《李渊为子李世民祈福造像记碑》碑文”可知,该碑文描述的是隋朝时期郑州刺史李渊在寺庙为李世民祈福造碑及祈求佛祖保佑李氏一家的相关内容,说明佛教具有一定的世俗功用,故选D项;仅凭一块祈福碑文并不能直接证明皇室是在利用宗教加强统治,并且该碑文的主要目的是祈福,而不是政治统治,排除A项;碑文只是表明李渊为子祈福,不能据此推断李渊或权贵阶层精通佛学,排除B项;儒学受到佛道冲击主要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项。
3.【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柏拉图的学园教育注重数学、几何、天文学的教授和思维训练,表明他的教育系统是注重实用与发展理性思维的,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任何信息表明柏拉图学园教育推动了自我意识的“全面觉醒”,排除B项;尽管柏拉图为城邦提供政治咨询和服务,但并未从源头上改善或推动雅典的社会发展状态,“空前发展”没有依据,排除C项;对于培养政治家或提供政治咨询并不能视为主导雅典民主政治的活动,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据材料“由于他们……文化又很先进……与原先的居民靠的很近的生活”可知,雅利安人迁徙到印度河流域后,逐步接受了印度人的文化,且将雅利安文化与印度文化融合,促进了印度文化的发展,体现了雅利安人的迁徙促进了雅利安民族与印度民族间的融合,推动了印度文化的形成,故选B项;材料“雅利安畜牧者”体现了雅利安民族以畜牧业为主,有可能带来马,但带来铁无从体现,且材料“他们不得不与原先的居民靠的很近的生活”体现的是印度文化对雅利安民族的影响,并非雅利安民族对印度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文化传入美洲,逐渐发展出以欧洲文化为主的文化,但在印度,雅利安人接受了印度文化,且对其进行了改造,并非以欧洲文化为主,排除C项;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但材料并未体现国家的建立,而是文化的融合,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据表2信息可知,印度数字从印度传播到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国,再经由商人传至欧洲但并未产生很大影响,后经阿拉伯学者采用和修改传到欧洲,欧洲开始普遍运用,因此,阿拉伯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故选D项;表2只是描述了印度数字的传播,并没有涉及到经济繁荣促进科技创新,排除A项;尽管印度数字在印度出现,然而这并不能证明古代印度文明领先于世界,排除B项;材料更多强调了阿拉伯人在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而不是文明传承对社会转型的效果,排除C项。
6.【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图中线路向西到达欧洲,向东到达印度和中国地区,由此可知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从公元前2世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故选C项;“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长安或洛阳,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蒙古军队西征指的是蒙古建国后,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建立起庞大的帝国,其方向由东向西,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公元4世纪时,中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入韩国、日本;8世纪时传入阿拉伯,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据材料“印第安语”、“西班牙语”“玉米之仓”……“玻利瓦尔之国”可知,现代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名称的起源及含义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具有多样性,表明现代拉丁美洲多种文化同时并存,故选B项;玻利维亚国名来源虽与民族觉醒有关,但“不断”说法不准确,且该项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项;“秘鲁”国名来源于其古代主要的农作物,但不能证明拉美“农业经济较为发达”,且该项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排除C项;哥伦比亚国名含义是“哥伦布之国”,自然有其殖民色彩,但不能据此认为殖民色彩日益浓厚,且该项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排除D项。
8.【答案】C【解析】据材料“驼铃和漫天的黄沙,葡萄、苜蓿、石榴等作物来到中国”可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原产于古埃及的葡萄、波斯的石榴等作物来到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这有利于世界文明交流,故选C项;据材料“阵阵悦耳的驼铃和漫天的黄沙”可知,外来作物是经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与欧洲殖民扩张无关,排除A项; 材料中的物种交流并不会改变地区人文地理格局,此项夸大了物种交流的影响,排除B项;葡萄、石榴等作物来到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9.【答案】B【解析】据材料“公元前3世纪……一种语言……从罗马一直漫游到印度”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亚历山大在东征过程中推广希腊文化,促进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材料中的现象正是受希腊化时代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涉及时间是公元前3世纪,波斯帝国早在公元前4世纪已经灭亡,排除A项;地中海地区保持稳定、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均不能解释“掌握一种语言就可以从罗马一直漫游到印度”、“探险到了印度洋”的原因,排除C、D两项。
10.【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利玛窦在传教过程中删除了一些不符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的内容,表明西学传播需要适应中国传统,故选D项;材料所述为利玛窦传播天主教的方式,而非效果,不能断定天主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排除A项;材料体现传教是中西交流的方式之一,没有比较不能得出“主要方式”,排除B项;利玛窦在中国传播天主教时注意适应儒家文化,与明朝中国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地位有关,儒学地位并未受到严重削弱,排除C项。
1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普遍使用中式风格的艺术品来装饰饮茶的环境,以求契合茶这种东方饮品中蕴藏的异国情调,说明茶的流动带动与其相关的茶文化的传播,故选D项;材料描述的是茶文化的传播,而非贸易扩大,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茶文化对英国的影响,没有体现相互借鉴,排除B项;根据“英国上流社会普遍使用”说明与大众消费水平无关,排除C项。
12.【答案】C【解析】据材料“国民意识......友爱精神......公德心”可知,新加坡将儒家的“忠”“仁爱”“礼义”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更好的为国家、社会和个人服务,反映了新加坡努力创作现代的东方文化,故选C项;新加坡作为新兴的工业国,形成了有儒家文化背景的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摒弃了西方文化价值观的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新加坡努力创造现代的东方文化,与周边国家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无关,排除B项;新加坡努力创造现代的东方文化的宗旨是更好的服务于国家的综合发展,维系政府公信力的说法只是其目的之一,未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
13.【答案】A【解析】据材料“宣统三年(1911年)安徽官立皖江中学堂修业文凭(局部)”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张文凭上清晰地记录了“毕业试验各科分数”,包括修身、经学、国文、英文、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理化等11门功课的毕业考试分数,体现了清末学堂教育具有新旧并存的特征,故选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排除B项;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是国家根据教育方针和政策,对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学习年限、入学条件等所作的规定,材料体现不出近代学制渐次完善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洋务运动时期(19世纪60到90年代),开始兴起了新式教育的相关内容,与材料中时间“1911年”不符合,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同文馆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外语翻译人才,切合当时对外交流的需求,这从侧面反映了外国侵略势力在中国的扩张,故选B项;洋务派主张维护清朝统治,没有进行政治变革,所以没有引进政治教育,排除A项;19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内忧外患一同并至,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开始分化为顽固派和洋务派,不符题意,排除C项;中国近代传统思想仍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
15.【答案】D【解析】据材料“教育工作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可知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所以这一时期强调教育工作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可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开展,客观上要求教育工作需要面向现代化和面向世界,二者体现了教育思想的时代性,故选D项;科教兴国战略开始于1995年,排除A项;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主要表现为纠正“左”倾错误,材料主要强调教育发展需要服务于时代发展要求,排除B项;邓小平的教育思想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目的都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方针不可能发生“根本转变”,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
(1)同: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历经变迁。都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载体,体现在典籍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圈,对周边国家民族语言产生了影响。(4分)
异:汉语作为通用语言使用至今,而拉丁语逐渐变为书面语言。(2分)
(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原因:英国由单一民族语言演变为国际通用语言,是近代以来英美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政治:英国通过殖民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政治优势。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经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技术和经济领域确立了主导地位,成为“世界工厂”。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和技术领域的主导者。
文化:英语文化首先在英属殖民地传播,并逐渐扩展到全球。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强化了英语文化的优势地位。(12分)
(3)背景:20世纪10年代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提出了“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其中更激进的人士认为,汉字是一切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载体,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因此提出“废汉字”的主张。(6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相同,由材料一两段话的第一句可知,两种语言都历史悠久,经历了变迁;“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成为罗马帝国学校的教学语言”,可见它们是文明的载体,体现在典籍与文化教育中;“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在拉丁语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民族语言”说明它们对周边国家民族语言产生了影响。第二小问不同,“罗马帝国解体后,拉丁语的日常口语功能逐渐丧失,成为一种书面语言”,说明拉丁语逐渐变为书面语言,而汉语一直作为通用语言使用至今。
(2)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其中的历史原因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分析。政治方面,英国通过殖民确立了世界政治优势;二战后,使用英语的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经济上,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二战后,使用英语的美国也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导者。文化上,英语文化随着殖民者的铁骑扩展到全球,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强化了英语的国际语言地位。
(3)第一小问背景,“废汉字”主张提出于20世纪10年代,联系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运动,激进派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根据材料三,“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可见当时的激进派把汉字等同于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认为汉字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
17.【答案】
(1)原因:材料甲反映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明清统治者都重视对节妇烈女的宣传褒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妇女受礼教压迫的状况;研究材料甲能够了解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成因,为探讨20世纪初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提供比较研究的视角。(4分)
(2)考生作答时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①的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
如: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6分)
(3)材料:丙(1分)
理由:材料丙是当时的新闻报道,相对较为真实,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乙是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有艺术加工成分,使用时应与其他史料印证。(4分)
(4)阐述: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1分)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6分)
上述史实表明,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1分)
【解析】
(1)依据题干中“从反面印证古代礼教对妇女的压制”这一角度答题,可以和其他史料对比运用,从而更能探讨20世纪初妇女解放情况。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乙中“因为等级觉慧和鸣凤不能在一起”“另外鸣凤被老爷赐婚,无奈选择自杀”可以判断出结论,材料丙中李淑欣则毅然反对包办婚姻,追求个人自由幸福,可以看出新时期妇女的解放,从而归结出答案;第二小问从“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以及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来举例说明。
(3)本问题主要是史料的价值的判断。材料乙是文学作品,带有艺术加工成分,属于二手史料;材料丙则出自大公报的新闻报道,相对真实,史料价值更高。
(4)从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展开论述,注意一定紧紧围绕“社会进步是妇女解放的重要前提”这一观点来论证作答即可。
18. 【答案】(8分)
示例:
拿破仑对外战争既动摇了整个欧洲的封建秩序,又给欧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2分)
拿破仑对外战争大军所到之处,废除了各国封建贵族特权,推广《拿破仑法典》,冲击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宣传了启蒙思想和法国的大革命的成果,为欧洲此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2分)
然而拿破仑在征服地区强行摊派兵役,掠夺财富,破坏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激发了被压迫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导致了人民的反抗,使法国最终被打败。(2分)
总之,拿破仑对外战争是把双刃剑,其传播的民主自由,独立平等意识在推动欧洲社会转型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也激发了欧洲民族主义的发展。(2分)
【解析】
据材料“对于法国占领地区的人们来说,虽说新的思想和制度具有刺激发展的作用”“但是,拿破仑率领的军队终归是占领军,各地逐渐意识到要团结一致对抗法国侵略者”,从战争的双重作用分析,得出论题:拿破仑对外战争既动摇了整个欧洲的封建秩序,又给欧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然后进行说明:首先,结合材料“法国在欧洲各地推广国民的自由”,说明拿破仑对外战争对欧洲封建秩序的冲击以及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例拿破仑对外战争大军所到之处,废除了各国封建贵族特权,推广《拿破仑法典》,冲击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宣传了启蒙思想和法国的大革命的成果,为欧洲此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其次,结合材料“拿破仑率领的军队终归是占领军,各地逐渐意识到要团结一致对抗法国侵略者”,说明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消极作用。 例拿破仑在征服地区强行摊派兵役,掠夺财富,破坏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激发了被压迫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导致了人民的反抗,使法国最终被打败。最后,从战争的双重性分析总结,得出拿破仑对外战争是把双刃剑,其传播的民主自由,独立平等意识在推动欧洲社会转型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也激发了欧洲民族主义的发展。